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行于大菩提道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行于大菩提道
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举止动默无不都是法。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他在罗阅祇竹园,那一天受请入城,他在城内向人人说法。快要出城时,在路上遇到一个牧牛的人,手拿着一支牧牛鞭,这位牧牛的人一声喊叫,那支鞭拿起来的时候,整群牛就开始起动向前走。 看看这群牛,只听命于这个人,向前走。在走的期间,牛与牛互相斗来斗去,有的牛就鸣叫,就是这一大群牛这样的生态。佛陀走在路边看了很感慨,所以不觉中他就说出:人生,众生迷茫不觉。这样的慨叹!他就向前走,就是回去精舍的道路。
进到精舍的地方,洗手足之后,好好地静坐下来。阿难看到佛陀好像有心事,好像有话要说,所以就等待。等到佛陀他出定的时候,阿难就向佛陀恭敬礼拜,请问佛陀,﹁刚才要出城的时候,佛陀看到那一群牛,看到佛陀好像有心事,有这样的感慨,佛陀一定有法要向我们大家开示了?﹂佛陀就叹一口气,就说:﹁阿难啊!刚才那一群牛,你也有看到了。﹂阿难说:﹁有啊!﹂
他说:﹁你看到这些牛,是受这位牧牛人赶去城外荒旷的地方吃草,这就是放牛。放牛吃草去了,下午他将这些牛再赶回去。你有看到这些牛吗?已经都吃很饱了,水、草都吃饱了,它还是听着这位牧牛人的喊叫,它们就跟着他这样走。在牛群里面,牛与牛之间也会相斗,有的牛发出叫声,是悲伤?还是欢喜?
﹁看,牛群中的生命每天每天在减少,牛群并不觉知啊!但是人,不管是杀牛的人,不管是养牛的人,哪怕他们拥有很多,还是一样,有福也是一直消掉,却是日常的业不断增长,他也是不觉也不知。这是很感慨的众生的生态,都是在这种很悲哀苦难中而不知觉,只是看在眼前,非常短视目前的生活,感慨人生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正能觉悟啊!﹂
佛陀这一次用牧牛,牛要入城的生态解释,感慨地说众生生命,生死不觉知,所造的业累都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同的生活,人有人的生活,牛有牛的生活,人与牛之间的境界不同,但是同样都是愚昧,真的很愚昧。今天的生活,不知道在我们身边周围的事情,这就是愚昧。所以我们常常在说法,法不是很深地去找,应该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能够体会。
所以常常说,三理四相。我们的生活可有离开这个大地吗?我们的生活可有离开所有一切器世间的物质吗?每一天我们所面对的,不都是在器世间的所有物质里面吗?即使现在我跟你们说话,你们坐在我的面前,也没有离开物质。因为头顶上的是我们的屋顶,身体所坐的地方是在地板上,还有看得到我、听得到声音,也是要靠这些物质辅助等等。
人在这个器世间,我们都没有离开物质,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离开成、住、坏、空的物理,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时候我们有离开呢?没有。不过,它成、它住、它坏、它空,我们都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与我们是这么亲,我们的身体何时在老、在雕零,生、老、病、死在变化,我们自己还是不觉不知。
我们常常知道,知道人生无常,知道时间是无法停止,全都知道。却是自己的行动,每天这么早起来,这么早就要在这里礼佛,就要在这里听。我忙、我累了,我今天没有办法。明明知道,法是很重要,修行怎么能不听法呢?精进很重要,修行怎么能不精进呢?却是心,我们掌控我们的心念,把握不住它。所以,这就是我们众生可悲,无法好好自我把握住方向。
⊙三理四相不离一切种,即能生之义。能知一切道种差别之智,故名一切种智,或称妙觉智,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亦称一切种智。
所以在生活中,每一天都不离开三理四相。这三理四相,就是一切种智。什么叫做一切种呢?一切种,就是所有宇宙万物一切事、物、理,无不通彻,这叫做一切种智;也就是能知一切道种差别之智。
常常跟大家说,智就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我们最近都常常一直在说,﹁大时代需明大是非﹂,能够明白是非,这叫做智慧。这就是要用智去分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事情来龙去脉,如何发生,如何造成,能成就什么样,未来的结果等等,这都是包含在这一切种智里面。
我们要会分别,我们要会了解,这一切道种差别,我们到底在修什么行呢?我们修行路要怎么走?是不是看到大大的路就走去?我们无法体会这条大路的尽头还有没有什么岔路?这条大路的中间有什么分岔的路?我们走在岔路的地方,我们何去何从,有办法选择吗?或者是走在一条小小的路,这种小根、小智,是不是这条路会断掉呢?我们不知道。
中道,我们是不是有选择到一条很透彻的中道,很稳载,不执空也不执有?我们有真空妙有,这种透彻的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这是很深,要很透彻。所以一切种智,就是要了解我们修行的方向,我们要走的道路。
一切种智,也可以称为妙觉智,已经到达了无上正等正觉,最微妙至高的智慧。要怎么样才能到达这种妙觉智?那就是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这叫做一切种智,希望人人都能够体悟到,不是只有佛陀要独觉了解就行了。那么辛苦,殷殷勤勤在人间,无非就是希望人人能够透彻了解,心能与道会合起来,勇猛精进,走在这条大菩提道。这是佛陀最期待,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我们修行的方法,你来听法,你能够接受的法,你终究自度。同样这个法,你可以再去度人,这就是发心度人。但是带人修行,绝对不能偏差掉,用世俗的方式。大家在修行,我们若是偏差,会从正道将人引到邪与偏道去,这就要看我们的心是不是正法。前面我们说过,说正法,说正道法,这是很重要的。
⊙四谛、十二缘、六度,三乘之教法虽别,世尊之本意无殊,无非令彼得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也。
所以,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或者是六度,这叫做三乘法。佛陀适应根机来说法,虽然三乘之教法有差别,但是佛陀,世尊他的本意是没有差别。对一个人说话,也是期待他能够接受、能够了解、能够解脱,也是期待他能再将这个法去教导人。对一个人,他也是这样的期待,对很多人也是一样,所以佛陀他的本意无殊,没有异样。在教人的方法,对每一个众生的期待,都是期盼他能够真的反观自性,自己的本性,一性圆明能够体现,这都是佛陀的本怀。所以,﹁无非令彼得无上菩提﹂,全都是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这是佛陀的本怀。
这个一切种智,大家听了之后应该都能够了解。这﹁三乘法﹂,能够总结佛陀讲法,这三乘说法,全部将它分类出来,就是小乘、中乘、大乘,这就是声闻、辟支佛、菩萨的教法。这就是三乘圣人,闻佛说法,究竟圆满,皆成一切种智。
⊙曰:成一切种智。亦可总结,声闻、辟支佛、菩萨而言,谓此三乘圣人,闻佛说法,究竟圆满,皆成一切种智也。
不管是小乘、中乘、大乘,听到佛陀这么耐心、殷勤来跟我们说,应该也能够了解。所以文殊巧谈,文殊菩萨在大众中,大家还不了解的时候,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互相对答,文殊菩萨就提出了,现在、过去诸佛都同样,向众生说法,没有离开这三种方法。
⊙文殊巧谈,令法会二乘自思惟,四十年前,欣乐小法,执守偏空,辜负世尊普令众生成一切种智之意久矣!
所以,文殊菩萨这样来引述,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也就是巧谈过去、现在诸佛,要教导众生的方法。所以﹁令法会二乘﹂,所说的二乘就是声闻、缘觉,能够自己反省,反省看看,佛陀过去讲四谛、十二因缘,现在归纳回来是要跟大家说六度,六波罗密法。所以,以前如果发小乘心的人,自己要自思,就是自己要反省,好好思惟,在过去的四十年前,大家都还停滞在欣乐小法。欣乐小法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在那中间而已,所以都是执守偏空,或者是偏有,空、有之间这都是小法。辜负了世尊普令众生成一切种智的本怀。
所以,各位菩萨,我们人人总是在这个法中。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为了担心大家不了解,所以在那里引出过去佛、现在佛的本怀,是为了众生要如何来教育。所以我们受法的人更要多用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