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入道之因缘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入道之因缘
常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的慧命要成长,必定要从「信」,还要「解」,就是「信解」,要有坚固的信心,要有很深入的了解,若能这样,我们才会精进。 时间如箭,实在是过得很快,我们的精进,一定要比时间更快速,要不然人生短暂,一切都是在无常中过去,所以我们必定要精进,所以「信解持精进行者」,「是菩萨道」,会精进的人,就已经行在菩萨道中了,要把握时间啊。
甚至选择对的事情,把握当下就要恒持剎那,当你发这念心的时候,这念心要很坚固,一直从现在开始,到来生来世无穷尽,这念道心,永远恒持,这叫做恒持剎那。
所以不管是逆境,或者是顺境,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皆能勇猛果决,果决,就是坚定,而且已经决定了,道心绝对没有动摇,常常一句话说「发心容易,恒心难」,这就是我们修行困难的重点。
世间的陷阱,欲念处处,所以凡夫心很容易被世间的,欲的境界动摇,所以信心是起了,但是境界现前,又是堕落下去,所以我们必定要有这念坚定,守志不动,不管是什么境界现前,「而信解行精进,即是入道因缘」,什么样的境界在前面,我们的坚决还是信解,信,深信,我们要很决定的深信,这就是我们精进入道的因缘。
信解 持精进行者
是菩萨道
于逆顺等境现前时
皆能勇猛果决
而信解行精进
即是入道之因缘
我们要入佛道来,菩提觉道,这个因缘就是看我们的自身,精进的因缘不可缺少,所以「于信解修禅定者」,我们若已经信解,精进之后我们还要有禅定,精进才能够入于禅定,以前的人说,挑水运柴无不都是禅定。
真正的禅定,不是在那里静坐,就是面对境不生心,所以什么样的境界现前,在我们的心境里都不受摇动,这也就叫做禅定,正知、正见,所以「守志修习不怠」,我们开始要守好我们的志愿,我们要好好修习。
宇宙之间,事事物物,一切的境界无不都是真谛妙理,看看什么样的境界,只要你用心都有它的真谛妙理。
看,在马来西亚,大人在教育孩子,从几岁开始教育,四岁,这么幼小的孩子,三、四岁,听话听得懂吗?懂啊,常常就是用很深的道理,去教育这些孩子,看看这些孩子这么的幼小,他能够奉法受持,能够守斋戒。
从一张纸,简单的,让孩子在那里画啊画啊,你用纸,要知道纸的源头,那么就开始,把孩子带去上自然课,在艳阳,太阳下,孩子在那里晒,流汗了,然后把他们带到树下;「凉吗?」
「很凉爽啊!」
「在外面晒太阳?」「好热啊!」
「我们是不是要感恩这棵树?」
「对,要感恩啊。」
「来,大家感恩,就要爱树,你爱不爱它?」
「爱啊!」
「为什么爱它呢?」
「因为感恩。」
「既然感恩、爱,来,抱抱树。」
孩子跟老师牵手抱树,抱着那棵树,摸一摸,珍惜它。
老师又说:「不过这棵树若被砍伐呢?」孩子就会问:「为什么要砍伐呢?」
「为什么要砍掉它,因为需要造纸。」
纸是用树造的啊?开始老师发挥他的智慧,来引导孩子走入了与树的感情。
培养了感情之后,知道这棵树,人类会把它毁除掉,水土就无法保持,因为这棵树存在时,下雨时会吸收雨水,树根会保护土,水能进入土地里面的水脉,将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孩子的心里,让他们一项一项了解。
幼稚的孩子,却是心很清净,他了解了,听到树木要被砍掉,就很伤心,就对他说:「砍树是为了要造纸。」纸,你们平时要怎么用纸等等,甚至教他们造纸的方法,知道造一张纸,是这么的辛苦,用纸时却那么轻易地浪费,看,用这样的方式,从三、四岁的孩子开始,让他了解很奥妙的道理。
所以说起来,我们修学佛法,佛陀对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用很微细的道理,让大家知道,这个微细的道理里面有「妙」,叫做微妙,尽管很微末的东西,他就是用最妙的道理,为我们解释。
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小东西,有的小,小到眼睛看不到,却是佛陀他能够用很大的粗相,这样慢慢地将我们诱引到,进入最微细,细到让我看不到,但是道理存在,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所以我们必定要精进,守志修习不怠,不要懈怠,光阴似箭,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我们必定要守志,时间可以过去,我们的志愿不能放过,我们必定要守持,所以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这也是常常说的话。
所以要守志修习,我们要学的,实在是很多,要听的也是很多,有一回佛陀跟他的弟子,走在乡村里,天气很热,找,在树林里,佛陀就说,来,在这里休息一下,大家在那里休息,所坐的周围,树叶一直掉下来,一直掉下来,所以地上满满的树叶。
佛陀随手将那些树叶,这样用手抓了一把起来,抓了一把树叶,就对比丘这样说,来,大家来看看我手中,这把树叶有多少?
大家眼睛一看,佛陀手中所抓起来的这些树叶,我们要一片一片来算,才知道有多少,不过也应该说不少片;佛陀就说,我告诉你们,大家追随我这么久了,我对你说的法,不及我手中的树叶,还没有说的法,比天下大地,从树上所落下来的树叶还多。
所以说起来,佛陀还没有说的法,真的是很多,可见在大地宇宙之间,不管是有形、无形,那个微妙的道理,隐藏在佛的内心,真的是很多。
所以佛陀在《法华经》,开始畅演本怀,就是要把他内心,那个微妙的道理,和大家分享出来,所以再提高大家那分求法的心,提高大家那分入菩萨道的因缘,人人要珍惜,珍惜入菩萨道的因缘,菩萨道要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禅定,就是要保持我们的因缘,我们要立志愿,要守志不动,「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不管什么样的境界现前,都没有摇动我们的心,所以守志修习不怠而禅定。 禅定,能够达到守志不动,那就是叫做禅定,守志就是入道的因缘。
信解修禅定者
是菩萨道
守志修习不怠而禅定
守志即是
入道之因缘
再来信解智慧,禅定就要从信解,我们才能够入佛的智慧,所以智慧是菩提道,菩提道皆通达明了,而智慧就是入道的因缘。
又信解智慧
是菩萨道 皆
通达明了
而智慧
即是入道之因缘
所以「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各位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在经文就这么说: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法华经序品第一》
弥勒菩萨又和文殊菩萨在说,我又看到过去的菩萨,他们的心就是安禅合掌,在禅定中起着很恭敬的心,用恭敬的赞叹,赞叹法王,法王就是佛,用种种的偈,
「偈」就是像诗句的赞叹一样,所以用般若智慧修习禅定。
我们人人应该要用般若的智慧,来修禅定,不是只说,我若坐禅,我能得到什么境界,不是,禅定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智慧,所面对的事事物物,曾说过天、地、人、物,种种的事理,都是在我们的智慧禅定中,所以我们必定用恭敬心,敬天爱地聚福缘,要用恭敬心。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法华经序品第一》
菩萨的智慧深,志念坚固,能够问诸佛,不知道的,就要赶快问,有疑、有问、有悟,所以我们必定要将道理,每一项道理,我们要清楚,我们要了解,听了之后,我们必定要拳拳服膺,这个法,不要听了之后,一时就把它放弃,这样就不行。所以这段经文也就是在说,来叙述,「所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以加行之智修习佛道」。
加行道,不是只在寺院里,在树林里,在静处,不是,他就是用加行道,种种对境界,很多种境界,我们入境界中,让我们的道心能坚固,我们就要真的要有试验,要将我们的道心,在环境中而不摇动。
菩萨道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在独善其身,有疑,就要赶快问,我们若能问,自然我们周围的境界,就不会来扰乱我们的心。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法华经序品第一》
又看到佛子,那就是佛的弟子,定慧已经很具足了,用种种无量的譬喻为众说法,前面那一段是求法,从佛陀求来的法,现在就是要去说法,还是要有定有慧,要很具足,用无量的譬喻来教化其他的人。
所以「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很欢喜,将我们的智慧具足,就是已经证得根本智,我们已经很了解了,所以说法欣乐,愈说愈欢喜,说法,一点都不苦恼,愈说愈欢喜。
因为说出去之后,还是自回向,说法欣乐,很欢喜,「破魔兵众,而击法鼓」,破魔就是破烦恼之魔,兵众就是周围的烦恼,我们若是受周围的烦恼,将我们遮盖住,我们的法无法通达,所以必定破魔兵众,击出了法鼓,鼓让它响起来,这个法鼓一捶,声音能够警告大家,人人要赶快觉悟,不要再沈迷轮转六道无穷尽,所以希望人人能够醒悟,这就是击法鼓。
各位菩萨,学佛,真的我们要深心信解,佛陀的教法是这么的微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轻视,时时要多用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