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人类从自然中演化出来又生存于周围自然环境中,人的命运必然受制于客观环境;同时,也只有人才有需要和可能去思考生存空间,思考客观世界对自身的意义,思考宇宙的生成、结构、现象、本体、真相等问题,由此便产生了宇宙论哲学。佛教哲学的重心是人生论,但围绕着探讨人生解脱问题,佛教也同样具有宇宙论哲学。中国佛教宇宙论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宇宙论学说,重视对宇宙现象、本体、真相的探讨,形成了颇富创造性的宇宙论哲学思想。这里,我们先简要地论述印度佛教宇宙(世界)概念的界说、宇宙论的形成和展开的理论基础与思维路径,以便于下面分章说明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现象论和本体论。

  佛教典籍中的「世界」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宇宙」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是相同的,同是指时间和空间所含包括的一切领域。《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4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注释:《大正藏》第19卷,122页下。〕这是说,「世」是不断迁流的时间,「界」是多种方位的空间。中国典籍《淮南子》的《齐俗训》篇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注释:《淮南子》卷上11,《诸子集成》第7册,1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可见「宙」相当于「世」,「宇」相当于「界」,宇宙即佛教讲的世界。佛教典籍中与世界同义的概念还有「世间」,世间通常分为「有情世间」(人类社会等)和「器世间」(山河大地)两类。

  佛教所讲的世界一词,随着信仰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其内涵也在扩展和演变。小乘佛教原指有情众生,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六道」所居的世间为世界。后来大乘佛教进一步把阿罗汉、菩萨和佛所居的国土,也称为世界,如西方极乐世界、莲华藏世界等,这样在众生所居的世界之外又另有诸佛等净土世界,也即不同于此岸世界的彼岸世界,超越相对世界的绝对世界。

  佛教从对世界的界定出发,强调世界的特质,是在空间上的无限广大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古代印度以须弥山〔注释: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佛教沿用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中心说来勾画其世界结构,认为须弥山周围环绕着九山八海、四大洲、太阳、月亮,合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如此的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一个大千世界中含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世界即由无数个三千大世界所构成,世界是广大无边,无有限量的。

  缘起是佛教的最基本观点,缘起论是佛教最主要的教义,是全部佛教的核心。缘起偈云:「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注释:《大智度论》卷18,《大正藏》第25卷,192页中。〕认为宇宙万法及其生灭都受缘起法则的支配,宇宙万法,包括物质性的外境和精神性的内识,都由原因和条件的集合而生起,缘集则生,缘散则灭。这是佛教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总看法。缘起论是佛教阐明宇宙万法的基本原理,也是宇宙论的理论基石。

  缘起是指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相对关系,重点是「缘」字,缘即原因或条件,「起」是表示缘的功能、作用。佛教讲因果通常有三种意义:一是众生的行为与其果报之间的必然关系,是道德的因果;二是客观事物的自然的、物理的因果关系;三是与「缘起」通用,泛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互相依存关系,互相间的必然关系。缘起论的典型表述被概括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注释:详见《杂阿含经》卷12,《大正藏》第2卷,79-86页。〕四句话中的一、三句是说事物空间上的有无,二、四句是说事物时间上的生灭。可见,缘起展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是一种有无状态,从时间上看是一种生灭过程。在佛教看来,宇宙一切现象的有与无、生与灭,都是因果规律作用的结果和体现。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依一定的条件而存在,都因一定条件的离散而毁灭。宇宙间的纷纭万象都是由各种原因或条件的集合而生成的因缘之网,其间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不能孤立独存的。

  大乘佛教用缘起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说明宇宙万物的生灭有无问题,最终又把自然界和客体的问题落实到人生的意义和解脱的问题上来。例如,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注释:《中论》,《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认为事物是缘起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实体存在,由此也就没有独立的自性,本性是空,即性空。这也就是著名的缘起性空说。这里,缘起是就存在的现象言,性空是就存在的本性言,前者是有,后者是无,是事物的一体两面;而体悟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中道」则是人生把握宇宙真实和获得解脱的思想前提。又如,大乘瑜伽行派倡导阿赖耶识说,认为细微潜在的阿赖耶识是众生的本原,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染净种子,这些种子待缘现行,就由潜在状态变现为种种现象。这种「万法唯识」、「识有境无」的唯识观点,构成为与中观学派缘起性空论实质相同表述相异的缘起论,是佛教观察宇宙的重要观点。

  就人来说,人有形体和精神,有自然本性和精神本性,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佛教关注的不是物质生活和物质需求,而是心录深层的抚慰和平衡。人心在佛教的人生论和宇宙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佛教看来,人的心识有认识作用,有的派别甚至还认为具有变现、决定外境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佛教还普启遍地认为心识活动是众生导致生死流转的决定因素,心性修持则是获得解脱、成就正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心在缘起中起枢纽作用。身心本为一体,而心为本,身为末;心物本是一体,而心为本,物为末。从总体来说,以主体心为基点去审视、直觉、把握世界,是佛教缘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理路。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它着重从人出发,以人为考察对象,它关注人的生命、心灵、意义和终极归宿,关注超越生命的终极意义——解脱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实现。它不是把外部世界作为独立物进行分析,以求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佛教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客观对象的问题。它是要说明人依善恶之因招感苦乐之果,以生死轮回和解脱成佛的方式感受这无尽的因果之流,并在这样的意义上体悟这个存在的世界。它从主体人的解脱需要出发,涉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是为了说明人生的问题。正是这种佛教哲学的对象性、目的性,决定了佛教往往不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和对立中,而是在两者的统一和合一中,并以人为主导,来论述外部世界的问题。

  中国佛教学者继承印度佛教的缘起论,并运用于说明人生、宇宙的问题。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中国佛教的缘起论又有其不同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固有哲学思维与佛教的缘起性空论不同,比较看重现实,对万物的生成变化,对生命的延续存在,也持肯定的态度,既不把宇宙万物视为空,也不把宇宙万物视为唯识所变;也比较重视对宇宙万物的总的统一性的原理、规律、根源、根据的追求,如对「道」、「理」的探讨和寻求;还比较重视人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协调、和谐,由此也比较重视主体人和人心作用的发挥。中国佛教学者是在印度佛教哲学思维和中国固有的哲学思维相融合的基础上阐发缘起论的,如《大乘起信论》宣扬真如缘起论,说超越的真常心与经验的生灭心相和合,随外缘而现起一切法,成为现象世界,强调世界万物是真心(统一的宇宙心)的显现。又如华严宗继承真如缘起论的理路,提出法界缘起论,说佛具足了纯净无染的德性,在定中随众生的愿欲而示现出种种互不相碍的事象。此外,天台宗、禅宗也都提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缘起论,这些都是对印度佛教缘起论的发展。

  中国佛教宇宙论学说是缘起论法则的演绎与运用的哲学成果。历代佛教学者循着缘起论这一基本理论线索,从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认识宇宙,围绕着宇宙是什么,什么样,以及宇宙与人的关系如何,人的善恶之因如何招感苦乐之果而处于不同生存空间等问题,作出了种种答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宇宙论。

  相对而言,中国佛教学者在宇宙生成论方面的理论创造较少,他们比较重视对宇宙结构和现象的说明,更重视对宇宙本体的寻求,并把佛教的一些认识论问题转换为本体论问题。为此,本编设四章,就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和现象论各设一章,并以两章篇幅论述中国佛教的本体论。

  本书根据中国佛教学者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图》的相关数据,结合宇宙生成论来论述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其中着重论述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个问题。文中指出,中国佛教学者在介绍、论述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时,往往以中国传统的天地观念为框架来组织安排内容,并结合中国的有关著作与学说,如浑天说、盖天说等加以对照和比较,有的佛教学者还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作了热情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

  关于中国佛教的现象论,本书着重论述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现象的一些重要看法,主要是:僧肇的现象是假名不真论和动静不异论,以及后来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天台宗的现象与本质、事物与真理相即不离的论说;法相唯识宗的存在三种形态和现象三种类别说;华严宗人视现象与现象之间无差别无矛盾为最高思想境界的学说,这些论说是对宇宙现象的深入探讨,丰富了人们对宇宙现象的认识。

  从宇宙缘起的现象,进一步深入考察其本体的,是宇宙本体论。现在我国学界所说本体论的本体是西方的哲学术语,一般是指关于世界本源或本性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相当于本体论的是本根论,是探究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这里我们设两章讲本体论,是要论述中国佛教关于人类和宇宙万物的本性、本质、根源、根据的学说。

  鉴于理解佛教本体论的困难与歧义,我们先简略介绍印度佛教本体论的概况,并申述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分析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多种途径。接着是以较大篇幅叙述本体论部分的重点内容:中国佛教学者追寻人类与宇宙万物的本原的艰苦、曲折、漫长的思想历程。相应地,我们遵循历史顺序,着重论述了气本原说、道体说、本无说、法性实在论、理本体说和心本原说。中国佛教本体论最终归结为心本原说,或者说是心与理合一的本原说。故此,我们将「理」与「心」两说展开,叙述了历代各家各派的相关学说,从而以比较多的文字把中国佛教本体论的主流思想展示在读者面前。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