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人生的是是非非,永远存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不说是非难。”我们学佛若能拨开成见,则万事万物无不是佛法,古德云:“大道无言说”,所谓“言语道断”,是说:“道”绝对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很单纯的心、很纯真的意去行动,则无一不是佛法。佛陀曾说“会善知识”难,离是非恶友的确很难,然而要和善知识相会更加困难。什么叫“善知识”?就是能启发你的良知智慧的人。在你陷于恼之际,他可以开导你,解除你的心结,能使你从凡夫黑暗的一面,转向人光明的境界。世间有多少善知识?能劝导化解、圆融人我是非,以降服我们的烦恼,能把我们的成见分析清楚的善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成见不除则善言变恶意□

  向外寻求善知识确实非常困难,设若找到这么一位善知识,而自己的心无法断除成见,那么即使再好的人在面前,我们还是无法吸收他的知识与教化,所以说“成见若迷茫,则法界善知识难逢”人人若能将成见去除,则善知识所说的话,就能解除人我是非的烦恼。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如有“妄念”就是不真实、有迷情;有些人说话的用意很好,而听者若用妄见的是非心、烦恼心去承受,那么明明他是一片善心,以爱心给予教导,但是我们却扭曲了他的一片好意,以是为非。我们常常会如此,虽然别人说的是真话,但是听的人还是会起疑心,心想他对我有偏见。或者是看到他人在交谈时,就以为他们是在谈论我的是非,在毁谤我、中伤我。这就是自我产生的是非心,也就是妄见与痴迷情结,若不能去除妄见,那么再好的佛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也都无法接受了。所以说,要以天真的本性来面对人间世事,若能如此,即使是鸟叫鸡啼...一切都是佛法,这些声音也都能启发人心于纯真无邪,因此也都是佛法呀!在日本有则故事,是小学教材,用来教育心灵单纯的小孩,故事如下──

  有位猎人拿枪要打树上的小鸟,有一只蚂蚁,正好在此时咬了他一口,让猎人在拿枪瞄准时动了一下,因此小鸟得救了!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是那之小鸟曾经看过一群蚂蚁,在水里拼命挣扎,正当无路可逃时,这只小鸟咬了一片叶子丢到水里,让水中的蚂蚁全都得救了!所以当猎人要打小鸟时,蚂蚁也赶来救他。他们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幼小天真的孩子,让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拥有“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观念,这也是为了要保持人性的天真。

  □众生皆可为善知识□

  中国也有一则故事──在晋朝时代,北方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孩叫毛宝,他家境很贫困。中国大陆的北方,冬天会下雪,气温很低。有一天,毛宝到溪边看人家捕鱼,鱼网收回来时,里头有一些鱼,以及非常可爱的一只小白龟,渔夫抓起小白龟惊喜的说:“太好了!难得有白色的龟,瞧他白的发亮,一定很值钱!”有人要买他煮来吃,也有人想买他去展览赚钱。于是小孩子对小白龟生起了一分怜悯心,便请求渔夫把他放了。可是渔夫认为难得抓得到这么珍贵的白龟,无论如何,就是不愿把他放生。小孩注视著白龟,而小白龟也抬头望著小孩,眼里充满求救的神情,小孩心里起了无限怜悯,于是就把身上的外衣脱下,双手捧著高举过头,并且两膝跪地,真诚流露的拜托渔夫放走小白龟,而他愿意以衣服来抵偿。渔夫看见小孩子这么有善心,非常感动。尤其在冰天雪地中,他竟把身上唯一比较厚的衣服脱下,这份赤诚的真情令渔夫佩服。但渔夫却不愿意有任何损失,便把小孩的衣服拿走,才将白龟给小孩,说:“这只白龟不只是这件衣服的价值,但是你的赤诚感动了我,所以只好跟你换了。”小白龟得救了,毛宝很高兴的把他抱在怀里说:“你得救了!虽然我受寒风透骨的苦,但幸运的换取你的性命,这也是值得呀!”他们像是极为要好的朋友,小白龟似乎听懂小孩的话,感激的泪流了,并向小孩点点头,于是小孩很小心的把他抱到江边放生。二十年后,这位小孩已经出人头地,在朝廷官拜将军,经常在战场上得大功勋,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位将军一起带了万余兵马出征。但对方的兵力很强,把他们团团围住,在九死一生之际,他带著幸存的兵卒突破包围,逃到了扬子江,那时候有追兵,前面是大将,所有的船,他都让士卒们先搭了,最后环顾四面,连艘小船都没有了,而后面的追兵已到,他在情急之下,纵身一跃,跳到江中。他在湍急的波浪中挣扎,正当危急万分时,有个东西从水下把他托起来。他不支的昏倒了,等到他醒来的时候,看见身旁是白茫茫的雪,而自己正躺在一只很大的白龟背上。他恍然大悟的认出了这只龟,就是二十年前他所就的那之小白龟。他如同二十年前一样,流著感恩、报恩的眼泪抬头看著他。这真是不可思议呀!他上了岸之后,大白龟依依不舍地离开,往河里去了,它不断地向前游去,但是仍然一在地回头看他,向他点点头,似乎因回报了他的恩德而深感安慰。被救的人非常感激,也深深觉得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竟能如此相契,为何同类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侵扰杀害呢?他万分地感叹,人和动物都可以有相亲相爱的感情,为什么人们不能彼此敬爱?他由此看开了人生,于是舍官隐居修行。佛陀说:“会善知识难”,为什么难?因为很多人喜欢谈是非,以是非之心待人,常常对人品头论足。有了妄念成见,就有分别心,因此喜欢这个人,却不喜欢那个人。喜欢这个人就想占有,若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友好,他就产生醋意瞋心,会产生这样的是非分别,即是来自妄情偏爱。有些人自己心中充满是非,但却不知自我反省,若有人教导他,他却偏偏要说别人是在讽刺他。以是非之心来分别人事感情,如此在社会上怎能遇得善知识?刚才那两则故事是以纯真的心来看一切事物,所以能和物类有融合的感情,而很多人却以妄念成见相待,因此和人相处时,也就免不了会彼此斗争伤害。我们修行必定要回归纯真的本性,什么样的的人都是好人,我们要以宽阔的心胸,来迎接所有的人,应缩小自己,去佐护他人,如能做到这样,那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能教育我们,就连一个精神恍惚的人,所表现的行为,也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此,世间的一切万物形态,一切声音那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何者不能引导我们见道得法呢?只要我们大家用心、用纯真正直的心,来面对自然与人群的境界,就能有所领会。

  □孔子尚且不耻下问□

  常言道:“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这两句话,就可以知道,要得到一位益友或良师的确是很难。佛陀说:“会善知识难”,意思就是说,若希望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好老师,的确实是很难的事。来到人间,每一个人所要学的实在很多,即使尽一生的时间也学习不完。孔子虚怀若谷、谦逊好学,凡是对他有所启示的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会甘拜为师;可见贤人、圣人也仍抱著不断学习的心态。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善者而改之。”这也是好学精神。三人同行时,必定就有我的老师;好的人,是引导我人生的模范;坏的人则是我警惕反省的对象。所以坏人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他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来让我们明显地比较,知道这要做会讨人厌,这种脾气、行为,让人看了不会欢喜。这是活生生的现身说法,所以要感激他,但我们更需要自我警惕反省。好的人我们应该要追随,他的人生所展现的是光明的一面,充满了希望,让人欢喜,受人群称赞,而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是如此,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凡夫的心态都是自我封闭的,自已为能干;若是自己不好,也会想:“不好是我自己的事,我不用看人家是好是坏,也不必去学习”,这就是凡夫心。我们应时时提起热诚的求知心,天天勤恳不断地去学习。

  □彼此勉励即互为善知识□

  回想二十六年前,慈济才只有三十个委员,但是这三十个人有共同的观念,大家愿意节省日常的生活费,来发挥这分“爱”的功能;由于这三十人共同一心,互相看齐、勉励与参与,才有慈济这个团体产生。而这二十六年来,善知识不断地增加。什么叫“善知识”,向慈济的委员便是,他们一个影响一个,不断地将影响力扩大;他们由于接触佛法、瞭解慈济后,先改变自己的人生观,然后接著影响周围的人,且以周围的人良好的回响,来证明自己人生的转变是正确的,也因此能感动家人和周遭亲友,这就是不断地互为善知识。慈济是个充满了彼此教育、互相鼓励的团体,到今天已经有数十万的会员遍布全省,可说是相识满天下。慈济的精神表徵──委员善知识,甚至已飘扬过海到外国去了!有位委员告诉我说:“有一位住在荷兰的华侨,几个月前回了台湾,他因为做了一个梦而要回台湾了解慈济的精神。他曾经跟著我到台中,也到过台北分会,他看过种种活动之后,真的被慈济人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立了一个很恳切的宏愿──不但加入慈济,而且回到荷兰后,要立即展开慈济精神得宣扬工作。”果真,没多久的时间,这位华侨在荷兰已经有会员一、二十位。我讲这件事的重点并不是说那里有会员多少人,重要的是慈济的善知识,已经漂洋过海到异邦,在那边发挥慈济的功能及发扬佛教的精神。美国现在已经有超过数千位的慈济人,这也是慈济人在西方国家,以开始把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及所信仰的宗教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弘扬于彼国!“善知识”真的是难遇,但在慈济的世界中,善知识却是遍满于天下。比如昨天有一幕很感人的场面,从大马路一直到静思精舍,有一对很长的朝山行列;从精舍瞻望出去,蜿蜒极长的队伍人潮,人们虔诚地礼拜,这礼拜同时也感化了许多人,这都是善知识。外面下著蒙蒙的细雨,而大家却风雨无阻,无视地上的泥泞,仍以虔诚的心一路朝山礼拜,耳闻目睹这种场面,多么的动人,这就是慈济世界的美;大家都能互相鼓励鞭策,每一位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那会有“善知识难遇”的问题,佛陀所说的“善知识难遇”,在慈济世界只要你有心就不难遇。慈济世界有很多难能可贵的故事,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事,但慈济的有心人却做得到,这才是真正可贵的人生。慈济人走的是菩萨大道。我曾说过,佛心是大慈悲心,菩萨心是大喜舍心;我们每一位都是佛的弟子,要培养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心,菩萨是立志学佛者,故不能欠缺大慈悲心。要达到佛的境界,必定要行菩萨道,而要行菩萨道,就要喜舍;不只是财物的喜舍,还要身体力行,那怕是要舍身命,也要为众生付出,这要做“喜舍”;舍财、舍时间,舍去私爱,把小爱化为关怀普天下的大爱,这才是“喜舍”。社会上若人人有慈悲喜舍心,则天下人,哪一位不是我们的善知识?那一位不是我们的老师、知音?有人感叹“相识满天下,知音无几人”老实说,只要你讲的是慈济话,必定人人都会瞭解,而且大家都会喜欢听,那我们就不用慨叹知音无几了!普天之下人人都是你我的知音、善知识。时时刻刻抱著学习、追求善知识的心,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你我学习的好对象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