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七 见性学道难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七 见性学道难

 

  佛陀常常教育我们——学道要以诚以实来学,但许多人却茫茫然,无法真正了解什么是道,所以佛陀说:‘见性学道难’。真正为了彻底明心见性而学道者,的确是很难得。

  一般人刚开始发心修行时,总是很有自信,甚至追求道理也很热诚。但是人都有懈怠性和懵懂性。‘懈怠’就是不勤精进,不能抱著‘修行如初’的心,这就是懈怠心。如果能经常抱著当初决定要修行的那一念心——初发心、追求佛法和舍身入道的决心,则学佛就简单了,但对凡夫而言却是很难。所以佛陀说:‘见性学道难’。

  另外一项是‘懵懂性’。众生都有相同的本性——清净善良天真的本性;这是人人都具有的慧性,可是我们常会把它疏忽了,舍弃它而向外追求,因此迷失自我,浪费时日,这就是懵懵懂懂的人生。

  □佛性本具不假外求□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起,据地称王、封疆称国。当时有一位燕国的童子,听说赵国人走路的步法很好看,因为赵国有很多戏剧文化和学道者。那燕国的童子很希望学他们走路的样子。大家都知道戏剧艺人,在舞台上走路和平常人不同,戏子走路每一步都有戏剧的步调;而现代的舞合剧就比较不讲究步法,以往演戏的人,真的是每一步动作都有艺术的含意。于是这位年轻人就到赵国去学了几年的步法,结果非但学不好,甚至忘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方式,到后来只好用爬的,爬回燕国去。

  这虽是一则很荒谬的故事,但是我们人人却都像那燕国童子一般,将本具的真如佛性迷失了。我们自然走路的步法,就像是本具的佛性;从初生下来,只要是健康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他就自然学会走路,边爬边学,从婴孩而至童年,走路是一件很自然的本能。但是那位燕国的童子却偏偏要舍弃自己原来的步调,去学戏子的步伐、结果学不成,反而连原本的功能也失去了。学佛者想求真如佛性,但是为何不懂得向原有的本性去探求呢?

  有一次,慈济护专办恳亲园游会,学生和家属及懿德母姊们,大家集合在操场上,由学生发号施令,家长和懿德妈妈、爸爸们则听候号令,大家一起游戏,连校长夫妻也参加了。学生是那么的天真,当需要几条领带时,就不分是校长的或是家长的,统统拿来运用;也不分是否认识,大家都玩在一起。要几根头发,也是很高兴地把头伸出去,要长、要短,皆任君选择。还有拿鞋带、裤带当道具的,也一样不分认识与否,只要有就拿来,连校长的鞋子也被借走了。

  ‘二人三脚’的游戏——不分身份高低,不论年龄老幼,大家玩在一起。奔跑时,若跌倒了则再爬起来,不计较输赢,一切都由学生判定,只要博取众人的笑声,玩得高兴就好,这也就达到游戏的目的。

  人生与此相同,每一个人若能守住这份天真,人与人之间不要有任何计较;不管输赢,只要尽了自己的本份就好。在人生道上,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不管老少本性都是相同的;我们学佛首先要反妄归真,了解自己的本性。

  □把握当下这一念□

  我们常常都会迷失了自己的心念,比如,说了一句慷慨话,也许等一下就要后悔;也许因昨天的行为或人事上的疏忽,今天就感到后悔。凡夫的人生,常会因往事而后悔,就是因为当下的那一念没有掌握好、没有彻底的了解自己。

  我常谈起——‘我们要常常守住当下现前的那一念’。有人问我:‘您这一生有什么计划?’

  我都会说:‘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过却是时时把握住现前的每一秒’。因为现前的一念若能守住,就不会做错事,讲错话,也不会懈怠懵懂了。

  人生要‘认真’,掌握现前的心念,但是人们都常会迷失心念懵懂地度日。因疏于待人处事之道,而引来许多烦恼,过了之后,又开始后悔过去的事,当下的心念又在忧恼中空过了。

  这些话如果用心听,则学道必能见性。

  佛陀说:‘见性学道难’——因为人经常会迷失‘现前’的这一念;总之,学道不难,只因无法守住当下的心念,才会变易为难。若能守住现前的一念心,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那就很容易了。

  就像那燕国童子一样,本来会走路,却偏偏去学戏子的步伐而把自己原本走路的方法忘记了,人生常常都会如此,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守护在现前这一刻的心念。

  □学佛要体会佛心□

  大地众生都有其功能本性,一大清早,我们听听大地之音——有鸟叫、鸡啼、虫鸣……鸡有司晨的功能;鸟儿在芳香的草木之间飞跃轻啼,鸟语花香这都是众生的本能与本性。

  其实人也是有原本的功能与本性。寺院的僧众们每天早上起得这么早,不论是虔诚的诵念经典也好,拜佛如仪也好,无非都有一个心念——学佛。为了学佛而缩短了睡眠的时间,清晨三、四点天未亮就起床,这就是精进追求真理的一念心所使然。

  但是虽有这一念心,却不知是否能够彻底见性?我们平时念佛,不知是否已真正体会到佛的本性?暂且不谈体会到佛的本性,先说是否能反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及说话的习气?对于这些原来的习气,我们又了解多少?去除了多少?多数人对自己都无法彻底了解,又如何能够了解佛的本性?

  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说起来很流畅、很顺口。其实我们在这简单易懂的道理上,却无法完全体会其内涵,我们所知道的平等、天真、自由的本性,只是文字名相上的解说而已,而极少有人能了解到真我的心和佛心很接近,于是众生与佛就离得很远。因为很多人虽具有‘人形’,却不能发挥人身的功能,只是空有人形而已,若有人能发挥其身体的良能,即与佛心相近,可是凡夫总是做不到,所以称之为‘众生’,而众生与佛的距离就很遥远了!

  鸡会啼、狗会叫,但它们却都无法体会真理的存在,因为畜生道的境界暗钝愚痴,虽然它们也有天真的本性,却没有被启发和接近真理的因缘,所以它们离佛的境界非常遥远。而人类领悟力较强,周围的环境无不是让我们体会、学习、和及时反省的因缘境界,所以这是人接近佛性的最佳机缘。

  可惜很多人却让机会白白流失,放弃领悟本性的机缘,反而学习了无实虚幻的玄理。例如,偏向追求神通、追求感应……,这并非学佛的本意和目的。

  □此刻不后悔方才的心念□

  学佛,就是要把佛法活用,如甘露般的洗涤我们的身心,洗去无明和染污心,这就是学佛的本意。把我们平时疏忽的功能再修炼,进而发挥净爱的功能于日常生活中,这就是真正学佛的目的。如果只求神通,求感应,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所要求的是现前此刻的心念不要散失,求——此时不后悔方才的那一念心。若能如此学习佛法,才能定心;如果我们常常后悔昨天的错误、或刚才讲错的话、做错的事,心老是停留在这前念后念中,那我们就无法专注于现前此时的人与事物了。现前的心已不能专,而想求他心通,即易入邪道,那就离佛道愈来愈远了!我们自己的心无法‘通’如何能通他人的心呢?

  正确的学佛,应是要面对现实——现前的人生。我们要常常反观自己有多少功能?是否已付出这份功能?

  我曾讲过一个小故事——

  某一间古寺之前有一个水池,水池里住了很多蟾蜍,这些蟾蜍忽而跳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边,而寺里常有修行人跑香念佛,拿著念珠踏著方步。蟾蜍群跳到池塘边,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庄严的脚步,嘴里念著响亮的佛号,它们心里很羡慕;其中有一只,当人家在大殿开始拜佛时,它就跳到大殿门外非常虔诚的祈祷,希望佛陀能赐给它两足站立的能力,像人类一样的双脚走路。

  因为它很虔诚,所以感动了一位天神,于是就满了它的心愿。它觉得很欢喜,因为所有的蟾蜍都须四脚跳跃而行,只有它能两足站立而行,所以它觉得很高兴也很骄傲。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来了一条蛇,很多蟾蜍看到凶恶的大蛇,就赶紧跳到水池里躲起来,那只两足立行的蟾蜍心里也很慌张害怕,但是两足走路总比不上四足跳跃快,而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四足跳跃的功能,最后被蛇追到了且一口咬住,当它痛苦地挣扎时,心里非常后悔,它想:‘我何苦放弃原本具有的功能?只为了追求两足立行,竟落得亡命于蛇口,后悔莫及!’

  这虽是个童话故事,但也可以做为我们最好的警惕。学佛就是要恢复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却不择手段去追求,终究是会失败。有些人到寺院去说要学道,却迷于追求神通,因而常会走火入魔,不但乱了精神且断了慧命,像这样就大可惜了!

  希望大家都能透彻了解我们的本性功能,若无法真正了悟,即使是学道也很难会得真理,所以佛陀说:‘见性学道难’。其实纯净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近,然而人们却往往舍近求远。我们的眼晴能看清别人,却看不见自己的头脸,最近的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

  同样的,学佛无非要我们从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贴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发挥自己的功能;切莫舍近求远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