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印居士:《楞严经指掌疏》 卷四之上
慕印居士:《楞严经指掌疏》 卷四之上
楞严经指掌疏卷四
京都拈花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 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 誊清怀仁祖毓 较字
二为除细惑说二藏(上文倒想既销。空藏已信。若能历事造修。烦恼障自可断除。至于所知之障。仍须审辨。况夫生相无明。犹为细中之细者哉。故前云希更审除者。盖欲如来审辨断除之法。兼所知。及生相。而尽除之。佛为酬此。故假满慈请问。以说后二藏也。正脉云。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一者圆觉疏。以隐覆。含摄。出生。为三。二者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顺次释空等三藏。今似后义。而亦稍不同。上之空藏全同。以所显之真正惟体大。合下二藏。意旨便殊。乃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二 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二如来释疑以说二藏。 初(正脉云。此以满慈请发者。表下所谈惑细理玄。无学深位。皆当究心。非独为有学说也。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一者四住惑尽。胜前惑未尽也。二者四辨能说。胜前但能强记也。)三 一总赞妙示。二泛叙有疑。三确陈以请。 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尔时者。阿难等已销倒想。已信空藏时也。细惑尚存。二藏未信。故满慈子将有所问。在众座起者。将问之状。袒肩互跪。身业虔诚。合掌恭敬。意业精专。白佛赞善。口业殷勤。以此感佛。佛必应故。无始倒想折伏令销。故以大威德赞之。久迷空藏。摄授令信。故以善为等赞之。第一义谛。即前阿难所请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也。破识以辟道路。指根以接初机。会科示堂。融大显室。以其循循有序。故曰善为敷演。第一上。冠以如来者。以此义谛。是诸佛之所证故。
二泛叙有疑二 一叙自疑。二叙他疑。 初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初极显法妙。增一云。善说诸法。广别义理。诸弟子中。满愿第一。智论云。富楼那说法中大。又云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能利众生。楼那第一。是知满慈说法。如来素所推许。故自叙世尊常推等也。微妙法音。总指上来所说。以破妄显真。一一皆极微细尽精妙故。聋人耳钝。自喻未得大乘智慧。百步去远。自喻未到一乘境界。由斯二缘。所以虽闻微妙之音。但领粗浅之义。故以聆于蚊蚋喻之。聆听也。蚊虻虫。蚋醯鸡也。本指昔日。不见者。未睹斯会。以斯会发起施设。便自与昔不同。故至于所说法义。犹是昔所未有。故云何况得闻。此所以如百步外聆蚊蚋也。○佛虽下。略明悟浅。宣明者。即指破妄显真已来。重重宣示。重重发明也。当机虽在阿难。佛意实兼会众。故满慈亦云。令我除惑。除惑者。且约断疑生信言之。斯义者。仍指前说。未详者。未能详尽。以但信空藏。犹未知不空。及空不空义故。然既未能尽信。是亦未到究竟无疑惑地。由斯故有下之疑生。疑续。疑碍等也。
二叙他疑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初叙有学疑。阿难辈。通指一类有学人说。前此自陈开悟。亦惟随顺佛语。非已智分。故置虽言。谓虽则开悟。而实未得开悟。以习漏未除故。习漏即是思惑。以是无始积习。任运现起者也。然既思惑尚在。烦恼障犹未全离。固知其前之开悟。非真现量。○我等下。叙无学疑。我等者。自指一类无学人说。已向自谓漏尽。亦惟暂断见思。非真无漏。故置虽言。谓虽尽诸漏。而实未能尽漏。以今闻说法。尚纡疑悔故。疑。谓疑清净之非。悔。谓悔周遍之误。是二皆为法执。正被所缠。故云尚纡。纡即缠缚义也。然既法执未脱。所知障自应俱在。固知其向之漏尽非真究竟。是则阿难等以习漏未除。知开悟之非真。满慈等以尚纡疑悔。知漏尽之是妄。同为未详斯义。俱是未到无疑惑地耳。泛叙有疑竟。
三确陈以请二 一确陈二疑。二请佛慈诲。 初二 一确陈万法生续疑。二确陈诸大周遍疑。 初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初领前所示。复决定也。世间拣出世。以根尘阴处界等。皆属世间有为。非出世无为法故。一切根尘皆如来藏。乃领前显见中意。以前显见不分科中。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文。约义领也。阴处界。四科举三。六入七大。皆以等字该之。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乃领前会科。及融大中意。以前会科中。一一皆许其为如来藏性。融大中。兼许其有清净本然义故。○云何下。蹑以成疑。正脉义云。此疑有二。一疑始之忽生。二疑后之相续。若于次第上重读云何。二疑自显。山河大地。即后之世界。诸有为相。兼众生业果。齐此乃疑始之忽生。意谓。既皆藏心。则无始之时。自应清净本然。乃云何无端忽生世界。众生。及业果耶。次第二句。乃兼上世界。众生。业果。而通言之。生住异灭。迁变流转。前后分齐。不相逾越。故云次第迁流。灭已又生。故云终而复始。此方疑后之相续。意谓。既皆藏心。自应清净本然。纵使忽生。既灭不应相续。又云何竟至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耶。生续两问。至下答处自见。
二确陈诸大周遍疑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初领前所说。再陈深疑。故曰又也。文虽局于四大。义实兼于虚空。至下致难处自见。准则空大文云。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盖前之性圆。即今之本性圆融。属圆真实。前之周遍。即今之周遍法界。属通真实。前之本不动摇。即今之湛然常住。属常真实。然既均名五大。则地水火风。亦应俱此三真实义。故满慈例领。以为下水火相妨等之疑案。○世尊下。蹑以成疑。地性坚碍。水性融泮。坚碍既成。而融泮必坏。故曰若地性遍。云何容水。不容水。是地性不能圆融。融泮坏。是水性不能常住。此一疑也。水性润湿。火性干燥。润湿既生。而干燥必灭。故曰水性周遍。火则不生。火不生。是水性不能圆融。干燥灭。是火性不能常住。此二疑也。如地不容水。水不容火既尔。火不容水。水不容地亦然。如是则圆融周。湛然常住之义。皆不得成矣。复云何明等。且约水火以难。言佛语无虚。必有发明。但不知复有云何发明。能以成立水火俱遍。不相陵灭之义。不难地水者。可例知故。地性障碍等。为欲显出空大。以足五大之义。障碍起而虚通尽。虚通得而障碍失。如彼水火。互不相容。此三疑也。云何二句。亦是就疑致难。确陈二疑竟。
二请佛慈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是义者。即指前清净本然。圆遍常住等义。攸。所也。往。归趣也。言山河大地等。既有生续。似违清净。而如来说清净本然。地水火风等。既有妨碍。似乖圆遍。而如来说周遍圆常。满慈既不敢以佛为非。直得归咎于己。故云而我不知云云。疑深悔重。非佛莫释。故曰惟愿如来。大慈如风。故曰宣曰流。迷惑障智。故曰开曰云。至下如来出生续之由。无违清净。明周遍之故。无乖圆常。则是慈风宣而迷云开。智日朗而性天露也。及诸大众句。乃普为众请。有学习漏未除。纵悟非真。无学尚纡疑悔。虽断未极。同为迷云所障。均待慈风所吹。故请亦及之。作是语已。口请也。五体投地。身请也。钦渴慈诲。意请也。慈诲称无上者。有二义。一者慈无上。佛慈至极。无能越故。二者诲无上。能空法执。尽生相故。满慈蹑前以质二疑竟。
二如来释疑以说二藏(释生续之疑。明从真起妄。即是说不空藏。释周遍之疑。明性相无碍。即是说空不空藏。)三 一普许获益。二诫听钦承。三据疑别示。 初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初别告无学。正脉云。经标无学。特显法深。○如来下。普许胜法。正脉云。佛言普为。仍彰慈广。以普为则不惟无学。虽有学乃至人天等类。皆为所被机也。胜义等者。惟识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又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今此科。文局二藏之初。义通三藏之后。故云胜义中真胜义性。以后文圆彰三藏。不离一心。(如空藏。名本妙圆心。不空藏。名元明心妙。空不空藏。名妙明心元。)即一真法界也。○令汝下。预示深益。定性声闻。谓二乘不回心者。未得二空等。谓二乘已回心者。言二乘已得人空。虽有志法空。犹未能得。虽未能得业已厌小趣大。故云回向上乘。既已回向上乘。即是菩萨。而犹称罗汉者。据迹名故。等字亦兼无性。以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终实教中。无所拣故。皆获一乘者。谓既闻此法。毕竟成佛有分。同为佛乘中人故。虽同为佛乘中人。而所入随机。略分三名。若已向回心。欲速成佛者。即此便是寂灭场地。谓法性寂灭。即菩提场故。若定性二乘。厌諠求寂者。即此便是真阿练若。谓即諠而寂。不须更厌故。若无性阐提。深着邪见者。即此便是正修行处。谓能离邪见。起正善根故。若依三藏配释者。空不空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依此可以成佛。即寂灭场地。不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无非佛法。全体住持。全体受用。即真阿练若。空如来藏。离一切法。一切法无能系缚。楖栗横肩。直入千峰。即正修行处。要知三藏不离一心。三处不离一乘。故总以一乘冠之。以一乘即一心也。
二诫听钦承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初诫听许说。谛听者。真实心听。不以生灭心听也。○富楼下。钦默承旨。钦。敬遵也。佛法音。且指诫敕法音也。默然者。屏息诸缘。系心一境。承听者。心领妙义。耳接玄文。正符谛听义耳。
三据疑别示二 一说不空藏。以释生续之疑。二说空不空藏。以释周遍之疑。 初二 一正为说藏以释疑。二兼为折难以生信。 初四 一牒问取解。二辩定妄本。三历明生续。四应问结答。 初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初略牒前问。按楼那所领中。略一切皆藏。牒清净本然。所问中。牒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略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等。正脉云。佛牒语略。意必具含。○汝常下。问答常闻。汝常不闻等。是问词。非决词。犹言汝寻常不曾闻我作如是说耶。性觉本觉。二义无别。合云性本自具之觉。即起信本觉义也。妙明者。即寂而照。明妙者。即照而寂。此明本觉体上自具寂照互融义故。此义寻常多为菩萨演说。声闻在座。亦应与闻。故举以为问。正脉云。先举此者。有二义。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二显寂照具足。不假妄明。答以唯然者。随问承当。常闻斯义者。居然无疑。而实不知。所闻未尝异。所解未尝同耳。正脉云。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佛言下。取定谬解。正脉云。此首句觉字。即性觉本觉之觉。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有真妄二明。而妄明独为大迷之体故也。问意。以汝既常闻觉明。必亦称说觉明。但不知汝称觉明。为复性本自明。不须更明。称名为觉。即俱于明耶。为是觉本不明。起心明之。称为明觉。乃俱于明耶。此二问。上是真觉真明。下是妄觉妄明。双开二义。欲令满慈自决取舍。正脉云。此问全似征问阿难心在何处。及以何为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破斥之。答意。以若此觉体。不须更明。名为觉者。则但名曰觉。实无所明。岂称觉明。是乃深取乎起心对境之妄明。而反排乎性本自具之真明矣。正脉云。此答全似阿难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是被佛征出素所迷执。而犹不觉其非也。
二辨定妄本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若无所明句。全是按定满慈所答之义。但语略耳。佛意以若果不明。便无所明者。则是觉体元属无明之觉矣。既尔。则进退有过。谓进若起心欲明。及至有所明时。反非是觉。以与体相违故。退若不起心欲明。守于无所明时。终非是明。以本体自若故。然既非觉非明。举体全是无明。莫即以无明为觉明乎。要知无明非真。即堕生灭。便是痴暗。生灭则不湛。痴暗则不明。故曰又非觉湛明性。此乃破其起心对境之妄明。令深领乎觉体本具之真明也。
三历明生续二 一初之忽生。二后之相续。 初二 一能生妄本。二所生九相。 初(正脉云。此于十惑之中。为第一惑。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之先。别名独头生相。根本不觉。曰痴曰迷。及无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者能隐真觉之体。二者能发万有之相。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今言加明于觉。意何浅近。答。此惑在三细前。本非下位所知。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叫唤不出矣。)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承上无明既非觉湛明性。便是妄生之源。良由无始。以性觉必待明了。妄为起心。欲明觉体。岂知一念才生。觉体便晦。自此转成根本无明。万妄依之托始。下之世界众生业果。莫不由此以为深本。起信谓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即此分齐。
二所生九相(此释云何忽生之疑)二 一忽生细相。二转成粗相。 初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初业相。上虽妄为起心。欲明觉体。其奈觉体本非所明。如水之静相。不可以摇动求之。然觉体既非所明。因坚执要明。遂于觉体立成所相。如才一动摇。遂于水体起成动相。起信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即此分齐。所既下。转相。言所相既已妄立。复于所相上转起能见之心。故曰生汝妄能。起信云。依于动心。能见相故。即此分齐。无同下。现相无同异中。即指业相之中。以惟识云。相见皆依自证起故。而言无同异者。以业相初立。空界未分也。炽然者。显著貌。成异者。世界相。此由上妄能对彼业相。遂于无同异业相中。显然有世界相现。故曰炽然成异。异彼所异者。上异字作不同义。下异字仍指世界。言世界既现。复有无世界处。故曰异彼所异。谓不同彼世界别异处也。既不同彼世界别异。廓然有虚空相现。故曰因异立同。谓因彼世界之异。成立虚空为同也。同异发明者。谓由同与异。形显发明。恍然有众生相现。故曰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无同异。与上不同。上是本无。此是形显。以众生相异。无彼虚空之同。众生性同。无彼世界之异故。然此世界虚空众生。虽有相现。尚在本识。犹未执为心外实有。故属细相。犹彼镜中之影。非即镜外取法。起信云。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分齐。
二转成粗相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初智相。如是者。承上现相而言。始而无中现有。继而因异立同。末复以同异相形。显出无同无异。其犹目瞪晴空。狂华起灭。故云扰乱。待。犹对也。相待生劳者。谓以此相分。待彼见分。起于智相分别。其犹目见狂华。转生劳相。故曰生劳。盖智相即见分之劳相也。起信云。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即此分齐。劳久二字。相续相。谓智相分别。起相续心。数数不断。其犹目既生劳。认华不已。故云劳久。起信云。依于智故。生起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即此分齐。发尘二字。执取相。尘即染着义。谓由分别既久。取着转深。计我我所。其犹认华不已。转生执实之想。故云发尘。起信云。心起着故。即此分齐。自相句。计名字相。自相即心之自相。谓由染着故。循相计名。令彼心之自相。永绝奠定。其犹执华为实。妄计蝇翼垂发等。令彼劳目。无复少湛。故曰浑浊。起信云。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即此分齐。由是下。起业相。尘劳即是烦恼。上喻下法。以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如尘如劳也。通论有八万四千。以十结使为体。约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叠满其数。总即见思。约未起身口属惑。已起身口属业。今云引起者。谓由执取计名。引发身口造一切业。其犹妄计蝇翼垂发等。引动身手。用力扑捉。故属起业。起信云。依于名字。循名取着。造种种业。即此分齐。起为下。业系苦相。谓由业因已成。果报随至。于起成有相处。则为世界。于静而无相处。则为虚空。虚空二句。为明同异相形。显出无同无异处故。彼无同异者。谓彼同异之间。无同无异处也。无同无异处则是众生。故云真有为法。众生称真有为法者。以是正报主故。为拣虚空世界。虽属有为。但是所依。无众生则无为故。然此中虚空世界众生。所以与上不同者。上是惑现。属同分境。此是业招。属别业境。谓由业所系。染净胜劣。不得自由。其犹用力扑捉。伤身致痛。故是业系苦相。起信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即此分齐。要知此上虽正释满慈云何忽生之疑。亦兼酬阿难审除细惑之请。良以次第十惑。约顺生以无明居先。约逆断以无明殿后。将令行人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证。而不至僭乱。若果是上根利智。知无明为九相之源。了一念为无明之机。当下离念。顿断无明。则根本既除。而枝末自枯矣。结答之义。尚在后文。此处勿劳蛇足。初之忽生竟。
二后之相续三 一世界相续。二众生相续。三业果相续。 初(此即详明起为世界之义。不详静成虚空者。以虚空但是显色。无世界处即虚空故。又世界未成。空沤先发。既为世界所依。合于世界中故。又虚空无形。无可断亦无可续。故不详也。)三 一初成四大。二转成四居。三结成相续。 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初先成风大。承上世界虽由业招。无始亦由觉明而起。良以性觉加明。真空便昧。明昧相待。闷极心动。故曰成摇。摇久不息。动荡成风。由斯故。有风轮。风而言轮者。随彼当土众生。业感。依报分齐。成轮相也。执持世界者。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如俱舍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最下先依虚空。有风轮是也。是知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因空下。次成地大。因空生摇者。因以觉待空。生起动摇之妄明也。此句全是牒上。下乃出其摇动之意。盖为空体晦昧。坚执欲明耳。其奈空体本不可明。因坚执故。及与业增上力。遂于虚空之中。结成有质之色。故曰立碍。立碍云者。且约地大言之。至若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更是依于能明妄觉。立成坚碍之相。坚久不息。积而成轮。如是故有金轮。保持国土。保持云者。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住故。如密部中说。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坚觉下。次成火大。坚觉宝成者。坚依于觉而宝成。承上金轮言也。摇明风出者。摇空欲明而风出。承上风轮言也。风金相摩者。风动金坚。相摩相荡也。摩荡既久。热性燥发。如是故有火光于金轮之下。为变化性。变化云者。由有火大增上力故。能令金轮之上。诸地大种。变起无情。化生有情。如一切万有。皆依和气得生是也。○宝明下。后成水大。宝明者。宝体明净也。明极冷发故生润。火光者。火大之光也。光胜热溢故上烝。润烝烝润。气积成水。如是故有水轮。积聚于风轮之上。含受十方世界。如华严诸世界种。皆依香水海住是也。准华严经。俱舍论。皆谓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今经约生起次第。似与华严俱舍不同。而本疏释。安立上下。实与华严俱舍无异。但彼经论无火。以火无含持。不成轮用故。
二转成四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初水陆二居。谓火气上腾。水性下降。彼此交过。气发于地。结土而为坚碍。由此则有二种器界。一者润湿下坳之处。积水而成巨海。二者燥干起垤之处。环水而成洲潬。灌顶云。浮土可栖曰洲。聚沙堪住曰潬。则洲潬皆水环陆地。惟洲大而潬小也。此上且示其由生。下乃验其气分。以是义故等。谓以是水火交成义故。彼大海中。犹有火之气分。而火光常起。彼洲潬中。犹有水之气分。而江河常注。如世子女。必有肖父母处也。○水势下。山林二居。水势劣火。水随火而上升。由上升故。结为高山。以是义故。彼山与石。击则成焰。显然带火之气分。融则成水。隐然有水之气分。是知山石亦水火为缘成也。土势劣水。土随水而生润。由生润故。抽拔生长。而为草为木。以是义故。彼木多成林。与草多成薮处。遇焚烧则成土。隐然有土之气分。因绞急则成水。显然带水之气分。是知林薮乃水土为缘成也。(正脉云。此中义理。虽似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实不尽同。不可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谓不出已意。夫外教多归化机于阴阳。而吾宗直指生本于心性。明彼晦此。推内滥外。失计之甚。文句云。旧以五行生克训者。甚违经旨。经显一切惟心。何用世间妄计为解。且如山石击焰融水。五行说者。若以石为金。金能生水。乌又生火。若以石为土。则水火皆不应生。又林烧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绞成水。岂是木反生水。故知不应以彼释此。问。待空成摇。坚明立碍等义。径庭杳茫。谁复信之。答。此固灵心不思议力。业感必然之理。惟佛现量。亲见亲知。博地凡夫。诚鲜能信。然现见闷极莫开。则心动身转。执坚不遂则气结身僵。甚至有拍案击物凝心化石者。是更可为待空成摇。坚明立碍之验。又问。洲潬江河。人所共见。大海火光。谁复能见之耶。答。海舟夜泊者。固常见之。又涅槃经。佛涅槃后。大海龙王。持水中火。至茶毗所。即其证也。)
三结成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首句。结初成四大。交。通也。言上来风金火水四大。虽次第发生。而溯流穷源。亦通依妄觉妄明。故云交妄发生。次句。结转成四居。递。互也。言上来水陆山林四居。虽依大为种。而性各周遍。亦彼此互为因依。故云递相为种。如海中火起。则海为火种。洲中河注。则洲为河种。乃至林烧成土。则林为土种。薮绞成水。则薮为水种等是也。末二句。结因缘相续。谓以是交妄发生。四大为因。递相为种。四居为缘。自是山河国土。一切世界。生灭灭生。相续不已。是即详前起为世界。至若静成虚空。即指无世界处。不言可知。世界相续竟。
二众生相续三 一初成四性。二转成四生。三结成相续。 初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初总标。复次等者。谓复于已说世界之次。重呼当机。示以众生相续义也。明妄二句。言欲明真有为法。所以展转成妄者。非有他故。亦以真觉妄明。和合成咎耳。○所妄下。别明。所妄者。真妄和合而成所依妄识。即业相也。既立者。谓业相既已成立。明理者。谓复于业相上转出能见见分。欲明本觉之理。即转相也。然转相原为明理。奈为本识所障。不能越逾。以是不能越逾因缘。欲听而明。不能出乎本识之声。欲见而明。不能超乎本识之色。即现相也。准起信明现相。谓五尘对至即现。今但约闻见以明声色二尘。余可例知。而此之闻见。惟是性具。尚未结根。声色唯是惑现。尚非业招。至若业招之色香味触。六种妄尘成就。则粗相既定。而执有心外境矣。由是黏湛发见。见精映色。则结色成眼。乃至黏湛发知。知精映法。则结法成意。是则于一见分。分开而成见觉闻知。如后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
二转成四生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初总标。上科虽结尘成根。且约人类言之。以最初从真起妄。尚无杂业感招故也。今此科乃约人类众生。造业各别。受报不同。故云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同业相缠者。谓父母已。三者业同。互相牵缠而受胎卵二生。如人畜龟蛇之类。合离成化句。取义应云合成离化。谓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润成形而受湿生。如含蠢蠕动之类。或离此化彼而受化生。如天狱飞行之类。○见明下。别明。复二。一详明胎生。合辙云。中有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今云见明色发是也。又云此中有身。即趣其处。今云明见(谓明色既见)想成(谓妄想自成)是也。异见等者。灌顶云。男子投胎。见父是男。异见故憎。见母想妻。同想故爱。女子投胎反此。准涅槃经。无明有二。一发业。谓过去烦恼。二润生。即投胎时。于父母边。起憎爱想也。流爱心于父母。则为受生因种。纳想心于根门。则为所依胎分。及乎赤白二滴。交遘发生。又复吸引同业。当为其子。由是故有己业为因。父母为缘。胎相既定。生羯罗蓝。遏蒲昙等。俱舍云。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名羯剌蓝。大集云。歌罗逻。此云凝滑。亦云薄酪。亦云凝酥。义翻杂秽。谓父精母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二七名頞部昙。此云疱。犹如疮疱之形。表里如酥。未生肉故。三七名闭尸。此云凝结。亦云;软肉。谓凝结如软肉故。四七名健南。此云凝厚。亦云坚肉。谓肉渐凝厚而坚硬故。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亦云肢节。谓生诸根形。一身四肢。骨节分位。有差别故。大集更有六七名发毛爪齿位。谓四法渐生故。七七名具根位。谓诸根具足故。今经略举前二。余以等字该之。正脉云。独委悉开示于胎生者。一则急于为人。二则众生悉以淫欲而正性命。胎生偏显故。胎卵下。略明四生。正脉云。胎卵湿化。皆应也。情想合离。皆感也。随其所应者。谓随其所感。而应之以四生也。卵唯想生者。悬思曰想。谓卵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有胜妙处。心生悬想。惟此为感而有生也。胎因情有者。亲爱曰情。谓胎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有欲乐境。心生亲爱。因此为感而成有也。湿以合感者。就新曰合。谓湿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新境可托。急欲附就。以此为感而受形也。化以离应者。厌旧曰离。谓化生众生。于中有身时。妄见旧境可憎。急欲厌舍。以此为感而致应也。后二生中。虽感应错落。而义实互具。意会自见。然胎生上已详明。此又随例略明者。盖详明为兼众缘。以例余三。略明为显要因。各具一种。将使众生于生前练习。超出情想合离四心。则四生路断。而轮回可出矣。
三结成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首二句。结上四感。更相变易者。或情变为想。或想易为情等。次二句。结上四应。受业。指报形说。以报形为受业主故。飞沈即上下义。以飞沈有上下相故。言能感四心。既有变易。所感四生报形。自相随逐而为上下。所谓乘善业以上升。随恶缘而下坠是也。末二句。承言总结。以是因缘者。上之四性为因。此之四生为缘。以是故有众生相续。众生相续竟。
三业果相续三 一初成根本。二转成枝末。三结成相续。 初三 一欲贪为本。二杀贪为本。三盗贪为本。 初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已知四生差别。唯在临时一念。未知累劫循环。尤以恣贪为本。今为明此。故再诏富楼那也。承上既有众生。则有彼此情染。由情染故。未遇则异地悬想。既遇则互相亲爱。绸缪莫释。故云想爱同结。如磁吸铁。似胶粘木。故云爱不能离。由此不能离故。改形易报。互为亲因。故曰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者。总指父母子孙。既已相生不断。则以淫欲成贪。为后业果相续之本。
二杀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又承上既有众生。则有彼此身命。由身命故。未尽则贪求盛壮。已尽复爱乐久生。滋养情均。故云贪爱同滋。只知保护。不顾残忍。故云贪不能止。由此不能止故。异类相餐。恣杀无度。故云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者。总指卵化湿胎。既已强弱相食。则以杀害成贪。为下业果相续之本。
三盗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又承上既有众生。则有彼此凌夺。由凌夺故。现前莫报。易羊身而酬债。滋彼口腹。故曰以人食羊。后文云。鬼业既尽。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是也。若讨还过分。负屈不甘。则羊死为人。后文云。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是也。此既反征。彼必倒还。然倒还有二。一约有福。人中遭其侵害。二约无福。堕落反为畜生。今言人死为羊。乃就彼无福者言。后文云。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是也。如是者。指上人羊为例。乃至等。例彼十生皆尔。十生之类者。十二生中。除去空散销沈。土木金石。以彼不可食故。然既通十类。则死者死。生者生。往复无已。盗业不休。故云死死生生。互来相啖。如是恶业积习。与生俱生。若无因缘(自力为因。佛加为缘。)断除。必至穷未来际。后文云。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等是也。(问。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由杀心起。盗贪由盗心起。虽业报似同。而因心各异。故分二类言之。)是等者。总指十生之类。既已往复相酬。则以盗取成贪。为下业果相续之本。(问。世教论杀。惟以不杀人为重。而害物不与焉。论盗。唯以劫财取罪。而食肉不与焉。今经何论杀极至害物。论盗偏取食肉耶。答。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唯禁杀人劫财。而不制害物食肉。今经欲断生死。须尽业缘。故须并断。且世界之乱。究其深本。多起于害物食肉。如释种遭琉璃之诛。人但知近缘骂詈。而不知远因食鱼。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时。恣意食啖。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终祸起。畜之酬报者。报尽为人。怨对相值。遂成乱世。是知今经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意。古德云。世上欲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外教君子。幸依佛言。即不能全断。亦应于钓弋割烹之际。稍存一点不忍之心。渐养仁惠。终致慈祥。且莫妄生非毁。自干罪戾。)初成根本竟。
二转成枝末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承上杀盗二业。熏成贪习。怨对相值。现行斯发。故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灌顶云。汝负二句。影略多词。具当八句。应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此属杀贪。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汝负我债。汝还我债。此属盗贪。习种为因。现行为缘。以是因缘相资。生生世世。不出轮回。故云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此杀盗流末也。承上淫欲之业。熏成贪习。恩情相遇。现行斯发。故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此中亦有影略。具足应云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我爱汝心。汝爱我心。此约恩言。谓恩以心重故。我怜汝色。汝怜我色。汝怜我色。我怜汝色。此约情言。谓情以色重故。因缘同上。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故云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欲贪流末也。然上云常在生死。此云常在缠缚者。谓怨对相值。誓不两立。必至一生一死。恩情相遇。誓不两离。必至永缠永缚。其实生死亦名缠缚。缠缚亦名生死。各以显著者言之。又此中杀盗合显。欲贪别明者。怨亲相对故。(问。根本枝末。文中俱含多生。本末之义。云何分耶。答。本约多生积习。以成贪根。末约多生轮转。以至无已。其犹生住之与异灭。前后分齐异故。)
三结成相续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承上负还不休。而常在生死。怜爱无已。而常在缠缚者。非有他故。惟以前来杀盗淫欲。三种贪习而为根本。若众生闻此。力除贪习。则根本既尽。而枝末不生矣。以是因缘者。根本为因。枝末为缘。因缘相资。以此故有业果相续。(问。业果相续。与众生相续。有何差别。答。业果相续。即依众生开出。但众生相续。惟约受生一念。业果相续。统约历劫积习。积习既深。而轮转靡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若果能顿绝一念。渐治积习。则变易可定。而轮转可停矣。要知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为成两益。故各言之。)合前众生相续。是即详明真有为法。历明生续竟。
四应问结答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初总指妄因。如是三种者。指前忽生三种颠倒相续者。指前相续三种。以相续无别。即是续彼忽生。但忽生中。合业果于众生。相续中。合虚空于世界。其实无异法也。觉明。指真明言。前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也。明了知性。指妄明言。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是也。皆是二字。乃依上指下之词。言初之忽生。及后之相续。若究其深本。皆是于本觉妙明。无端起心欲明。妄加了知之性。而为其咎。○因了下。结答二问。因了发相者。谓因于妄加明了。发出业转现之三相。从妄见生者。谓从于智续等之妄见。生成同异无之三种。山河大地句。举世界摄虚空。即异同二相。诸有为相句。举众生摄业果。即无同无异。此答云何忽生之问。然有生必有住。有住必有异。有异必有灭。故云次第迁流。因此次第迁流。虚妄无实。约世界则递相为种。约众生则更相变易。约业果则怨亲往复。故云终而复始。此答云何相续之问。总结正为说藏以释疑竟。
二兼为折难以生信二 一满慈以因难果。二如来折难生信。 初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初蹑前举例。意谓。若此如来所说。则妙明明妙之觉体。乃本来自妙。本来自觉。本来自明矣。既本来自妙。应无世界之碍。本来自觉。应无众生之迷。本来自明。应无业果之昏。自与如来之心。无二无别。故云不增不减。谓生心不减于佛心。佛心不增于生心也。无状者。无端无故也。言生心佛心。既不增不减。乃众生无端无故。加明于觉。以致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是生心本真。而今有妄矣。○如来下。依例成难。上约生心在缠。故曰本妙。今约佛心出缠。故曰妙空。谓本妙之心。而又空诸惑染也。又上约生心在缠。故曰觉明。今约佛心出缠。故曰明觉。谓因明而觉也。总以离彼世界众生业果立名。但性修异耳。山河大地者。举世界。摄虚空。有为习漏者。依众生。开业果。盖习漏即是业果。谓积聚业习。成有漏果也。何当复生句。正是难词。言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与本生心无异。彼既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佛亦应尔。故难以何当复生。(灌顶云。圆觉经。金刚藏全难有三。一真能生妄。即前万法生续。二说妄为真。即后索妄有因。三佛妄何生。即此何当复生。故正脉云。今满慈所问。同彼第三。彼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大意总以执众生因性有始。疑如来果德有终。而岂知夫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义乎。)
二如来折难生信二 一先为折难。二次令生信。 初二 一约智德折难。二约断德折难。初二 一借喻显非。二约义为折。 初二 一喻无明无因。二喻觉不生迷。 初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迷人喻众生。谓众生一念无明。晦昧真觉。如迷人迷悟时性故。聚落者。村店异名。谓人烟聚集坐落之处。喻业相。以业相即是八识。有积聚种子起现行义故。南为明。喻空为智境。北为暗。喻有为惑境。言众生于业识境界相中。执空为有。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也。迷因迷有。迷因悟出。皆非理为问。喻无明因无明有。因本觉出。二皆非理。佛意令其自审。故就喻为问。迷不因迷。又不因悟。乃据理为答。喻无明不因无明而有。不因本觉而出。二皆正理。满慈不知。但就喻为答也。迷本无根。云何因迷者。谓迷前本无迷根。云何因迷而有。喻无明之前。本无无明。云何因无明有。悟非生迷。云何因悟者。悟与迷背。不生于迷。云何因悟而出。喻本觉与无明相背。云何因本觉出。然满慈亦但就喻释而已。要知既不因迷。又不因悟。则正在迷时。元自彻体虚妄。用此为俞。意显众生。正在无明晦昧之际。即无无明。以当体虚妄故也。
二喻觉不生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仍喻众生。正在迷时。喻正在无明晦昧之际。悟人者。已悟之人。喻佛为先觉。指示令悟者。谓指示悟境。令其自悟。喻开示本觉。令其自觉。自觉者。取智德圆满。即是果人。非指寻常名字。相似。及随分觉也。佛意以众生正在无明晦昧之际。忽遇如来开示本有觉性。令其从性起修。以至自觉圣智圆满。如彼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相似。故为喻也。于意云何句。乃就喻审定。令因喻而知法故。此人纵迷等者。谓此已悟之人。纵先原迷。而今悟后。于此聚落之中。决无更迷之事。喻圣智已圆之人。纵昔有执。而圣智既圆之后。于此业识境相中。决无重执之理。而云更生迷不者。就喻反问。令自审也。答以不也者。满慈于喻中已知。而法中犹未之谕耳。借喻显非竟。
二约义为折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十方如来。自觉圣智圆满。义似已悟之人。故云亦复如是。此迷无本者。取前迷本无根之义。喻无明无因。性毕竟空者。既无有本。彻体虚妄。喻无明亦尔。当体无实。昔犹向也。言既性毕竟空。足知向在迷时。即本无迷。喻无明亦尔。向在无明晦昧之际。即无无明可得。似有迷觉者。谓既本无迷。向之所以惑南为北者。不过似有迷时觉知。非是真有。喻无明亦尔。昔之所以执空为有者。不过似有无明妄觉。非是实有。觉迷迷灭者。既似有非真。不悟则已。设遇悟人指示。觉悟是迷。则心中迷惑即灭。喻无明亦尔。不觉则已。设遇觉人开示。觉得无明是妄。则心中无明自灭。后云心中达多。狂性自歇。即此意也。觉不生迷者。取前悟不生迷之义。喻如来亦尔。圣智圆满时。真觉现前。决无重起无明。复生山河等理。是知此科。虽总取前喻。而佛意唯欲成就觉不生迷一语。以折满慈之难。约智德折难竟。
二约断德折难二 一借喻显非。二取解为折。 初二 一喻惑尽法空。二喻更生非理。初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
翳人喻众生。言众生以无明惑。晦昧本觉。如翳人以云翳障清净目。见似见。喻妄见。以妄见依无明起。如似见依云翳生。空虚空。喻真空。以真空元自清净。如虚空法尔寂然。华狂华。喻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以山河等。于真空中。妄生妄灭。如狂华于虚空中。时有时无。翳病若除。净目现前。喻无明若灭。觉智显现。华于空灭者。谓净目现前。惟见虚空。不见狂华。喻觉智显现。唯见真空。不见山河大地。有为习漏。如是则三法无复生续。真空常自寂然。而满慈所难之非。已略见矣。
二喻更生非理
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初就喻设问。愚人喻满慈。以佛虽宣明。令其除疑。而自云未得究竟无疑。如愚人也。又以其无端起问。故以忽有喻之。空华所灭空地。喻真空理地。以如来觉智现前。会法归空。如空华所灭地也。待华更生。喻满慈致难。以满慈致难。佛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等。何当复生。如待华更生也。明知是人为愚。故问为愚为慧者。佛意令其自觉。而自责耳。○富楼下。据理直答。答以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者。谓虚空元无狂华。特以翳目。妄见先生后灭。喻真空理中。元无山河大地等法。特以无明。妄见在因时有。在果时无也。见华灭空。已是颠倒者。谓空既无华。若见实有狂华。灭于虚空。已是执无为有。颠倒分别。喻真空既无诸法。若见真有诸法。会归真空者。已是认妄为真。颠倒执着也。令更出。斯实狂痴者。谓见灭已是颠倒。何况敕令更出。斯人不但为愚。实为狂而且痴。喻见法归空。已是倒执。何况难以复生。斯人不但未得究竟无疑。实为深入邪见。全然无所明也。云何更名等。正满慈不知自己所难之非。反怪如来所问不当。亦权人曲尽迷态意耳。借喻显非竟。
二取解为折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如汝所解者。满慈于喻知非。佛即按定所解而反难之。言如汝喻中所解。已知敕华更生。实为狂痴。云何汝前竟作如是问言。如来妙空明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等耶。是则汝今不但未得究竟无疑。实为深着邪见。全无所明。如彼狂而且痴者无异。问。前云妙空明觉。此云妙觉明空。同异何如。答。空指真空。即断德体。觉指本觉。即智德体。然空非顽空。故前曰妙。此曰明。觉非妄觉。故前曰明。此曰妙。佛语自在。与满慈交互言之。其实空之与觉。即是如如理智。皆明皆妙也。先为折难竟。
二次令生信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初喻说。无明晦昧本觉。如金矿杂于精金。正脉云。金矿者。蕴金之砂石也。尚杂于矿。即称精金者。取其精真不变。喻觉体不变也。其金一纯者。融金去砂。唯一惟纯。喻修智除惑。以至惑尽智净。无二无杂。是谓智德成矣。智德既成。再不起于无明。故以更不成杂喻之。令其生信。以自修也。木喻烦恼灰。喻涅槃。言行人以智断恼。离生死而证涅槃。如以火烧木。离烟焰而成寒灰。是谓断德成矣。断德既成。不复更起烦恼。招致生死。故以不重为木喻之。令其生信。以自断也。○诸佛下。法合。菩提智果。谓翻转烦恼。完复本有如如智性。乃即寂之照也。涅槃断果。谓翻转生死。完复本有如如理性。乃即照之寂也。又此菩提涅槃。与初卷中菩提涅槃不同。彼约真性菩提。性净涅槃。此约实智。及圆净耳。亦复如是者。灌顶云。菩提智光。类于精金明净。成智果后。不复烦恼。亦犹精金销后。不复重为矿也。涅槃寂灭。类于木灰烧尽。成断果后。不复生死。亦犹烬木灰后。不复重为木也。法喻合明。真信斯生。始知生续在因。得成不空藏义。总结前文。说不空藏以释生续之疑竟。
二说空不空藏。以释周遍之疑。(前空藏。约真如门说。不空藏。约生灭门说。然真如即是生灭。生灭即是真如。以不离一心故。故此双蹑前二。以说空不空藏。据此中所释之疑。亦是法执细障。故与上科同为审除细惑说也。)二 一正为说藏以释疑。二兼为防难以生信。 初二 一牒其所疑。二法喻为释。 初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凌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已释生续之疑。次牒周遍之疑。故置又言。据前满慈确陈周遍疑中有二问。一问地水等。本性圆遍。云何水火不相凌灭。今云又汝问言等是也。二问地与空。不合相容。云何二俱周遍法界。今云又征虚空等是也。是知如来但是牒彼之义。文不全同。勿过拘溺。
二法喻为释三 一通喻性相。二释疑总合。三依喻别合。 初二 一喻依性成相。二喻无实似有。 初(谓空即不空也)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初总以略喻。虚空体。喻藏性。由有空义。故以非相喻之。由有不空义。故以不拒诸相等喻之。拒违碍也。发挥者。显现义。然此唯喻性不碍相。而相不碍相之义。亦自寓于言表。以既同时不拒。则同时发挥。何碍之有。○所以下。别以详喻。正脉云。征意非推其故。但欲演略成详耳。虚空非明。具成明之性。故藉日照为缘。则有明现。虚空非暗。却具成暗之性。故藉云屯为缘。则有暗现。此义可喻如来藏性。体非水火。却具成火成水之性。因藉日镜月珠为缘。则有水火相现。又当知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设若明中无暗。明去暗从何来。暗中无明。暗灭明从何起。是明暗必不相妨。如水火何有凌灭。此略取明暗以喻水火。余可思准。又此喻中七相。略取明暗。动静。清浊。昧映。互相乖违。以喻七大中燥湿。通碍等相。非局于次第配合。幸勿穿凿过当。反令正义成晦。喻中云屯。谓阴云屯聚也。霁澄则清句。对上为静。对下为清。故通成四对。气凝。谓郁气凝结也。土积成霾者。山兽腾踏。令土积空。以成昏霾之相。水澄成映者。如海水澄静。万象映现也。余皆易知。
二喻无实似有(谓不空即空也)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初指相征生。日照之处则明。云屯之处则暗等。不定在于一方。故云殊也。藉缘而现。故曰有为。此喻水火等大。皆世间有为法故。人但见日照则明。多执明从日现。为破此执。故征以为因彼生。彼指日言。暗等准此可知。法中即是征以从缘生也。人又见明依于空。遂执明从空出。为破此执。故征以为复空有。法中即是征以从性有也。然性有则堕自然。缘生则堕因缘。故就喻双征。而下乃为之俱破。○若彼下。承征别破。谓别破日生及空生也。破日生中。若彼所生者。总牒缘生。且日照时等。别约日破。虽别约日破。原为破一例诸。故置且言。谓且就日照时言之。既是日明。必日所至处方明。而十方世界。同为日照明色。应通成一日。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在一处耶。据此则知明非日生。后破空生中。若是空明。应不藉日。故云空应自照。空既自照。照应常照。云何中宵无日。云雾障月之时。空性宛然。而不生光耀耶。据此则知明非空有。法中水火等大。非因缘。非自然。准喻可思。○当知下。就喻结显。明而日体不遍。故结以非日。空在而明耀不生。故结以非空。虽曰非空。而十方空中。同为日色。故结以不异于空。虽曰非日。而中宵云雾。不生光耀。故结以不异于日。如是结显。佛意以非日非空。喻水火等遍计无实。以不异空日。喻水火等依他似有。既无实似有。何凌灭不容之有哉。通喻性相竟。
二释疑总合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初约相释疑。意谓。若以前来非日非空。不异空日。例观水火等相。则其相元妄。以无实似有故。既无实似有。则无可指陈。如虚空华。岂可以捉摩得哉。若必欲指陈。水是湿相。火是燥相。其犹邀空中华。更欲结为空果。必无是处。汝今云何诘其有相陵灭义。○观性下。约性释疑。意谓。若以前来空非群相。不拒发挥。例观水火等性。则其性元真。以同依藏性故。既同依藏性。则惟是妙觉明心。而妙觉明心。于未现水火之先。元非水火。如镜未现像时。岂是像哉。然既先非水火。若更言不容。则是心不容心。决无是理。汝今云何。复问其有不相容者。○末二句。总合前喻。(虽示性相。恐犹未明。故先总合。盖急欲释其疑也。)言真妙觉明。所以先非水火。而水火等相。所以无实似有者。亦复如前所说之喻是也。(旧谓观相观性二段。宜接后文无可凭据之下。今错简于此。乃缮写之误。亦有曲就上喻。暂约释疑销会。至后无可凭据之下。另立申义释疑之虚科。以辨定经文誵伪。今疏以佛语自在。无适不可。既前后语脉。俱可联属。而圣经常法。仍旧为妙。)
三依喻别合二 一依性成相。二无实似有。 初(合前虚空现明暗等)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承上所谓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者。言真妙觉明。即是如来藏性。合太虚空也。汝以空明。则有空现者。谓汝等众生。若以感空之业。发明于藏性之中。则藏性中自有空现。如晦昧为空。及析色归空等。此合日照则明。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者。谓设有一人。作感地之业于东。一人作感水之业于西。一人作感火之业于南。一人作感风之业于北。各各发明于藏性之中。则藏性中各各异现。如东方业感劫成。西方业感水灾。南方业感火灾。北方业感风灾等。此合云屯处则暗。风摇处则动。乃至土积处成霾。水澄处成映。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者。谓设若众多众生。俱于一处。各造水火等业。俱时发明于藏性之中。则藏性中水火等相。俱时显现。如一恒河。人见水。鬼见火等。此义前喻无文。盖法中增出。以起下文无实似有之喻。
二无实似有(合前明非日空。不异空日等。据文中先喻似有后喻无实。科顺前喻。显文殊义同也。)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初喻依他似有。单现各现。前喻已有。无实似有之义。亦自可见。故此中惟征俱现。水现日影。喻藏性中具诸大性。两人同观。喻众多众生。俱在一处。东西各行。喻俱时各造感水感火等业。各有日随。喻俱时循业现水现火不同。佛意以第一日影。总喻大性。而各行之日。即喻水火等相。东西各随。喻相反而不相陵。如诸天同食一器。而粗妙各得。生佛同处一土。而净秽异见。足证此义。准。定也。的。实也。言日影既惟是一。而忽分一东一西。已自先无定实。喻大性是一。而忽现一水一火等。明知其为依他似有法也。○不应下。喻遍计无实。双犹二也。宛转即是展转。言二日既无准的。置之不论可也。若更难其是一。云何各行。既双。云何本惟现一。则是展转虚妄。无有正理可凭。喻水火等相。既唯依他似有。离于遍计可也。若更周遍计度。是一。云何相反。是异。云何相容。则是妄中生妄。究无圆成正理可据。故喻中遮以不应。法中即是为佛所诃。以立折之也。看教者。多。谓此科是以喻合喻。愚谓此科既惟喻俱现。不合前喻亦可。若必欲合者。亦唯约依他似有。计无实之义合之。不必局配。正为说藏以释疑竟。
二兼为防难以生信(前文满慈疑佛。诸妄何当复生。是已起现行。故言折。此处满慈疑我。现见有碍。是未起种子。故云防。又前文既为折难。复恐不信。故重举金木灰二喻。令以生其真信。此处既为防难。亦恐不信。故重举佛得无碍之故。令以生其正信。而前后文势。亦颇相类。)二 一先为防难。二后令生信。 初(恐承上难云。如佛所说。果是无碍。而我云何现见有碍。故为此防。)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初循业成碍。汝字。以满慈例众生也。世间诸法。不出色空。色若成时。则倾灭于空。空若现处。则陵夺乎色。故曰相倾相夺。众生不知是妄。依之造业。故云以也。合能依所依。皆为性海缘起。故云于如来藏。于者在义。正以在于如来藏故。遂致藏性循业。又复现为色空。周遍一切法界。故云而如来藏等。是故于中等者。谓以是色空周遍义故。所以于法界中。互成违碍。如风摇处则动。空寂处则澄。是动静相碍也。日照处则明。云屯处则暗。是明暗相碍也。此则略举四相两对。若例而推之。乃至水火润燥。空地坚通等。总成违碍。永无还复时矣。○众生下。约义结防。不了色空是妄。以惑障智。是曰迷闷。由此与真日疏。与妄日亲。是曰背觉合尘。起诸烦恼。造种种业。是曰故发尘劳。藏性循业。重现色空。是曰有世间相。此总约上义。以结防有碍之难。
二后令生信(此明佛得无碍之深故也)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初称行成融。佛自称我。例一切佛也。妙明。指六根中性。元自不灭不生。如十番显见中说。诸佛悟此是真。依之起行。故云以也。依之起行。行行契真。故云合如来藏。正由契合藏性。遂致藏性随缘。惟现妙觉明用。圆照一切法界。然妙觉圆照。则是以理融事。先成理事无碍。以为事事无碍之由。是故于中等者。谓以是妙觉圆照义故。事得理融。所以于法界中互成容即。如一得理融。则可为无量。无量若得理融。则可为一。是一多相即也。小得理融。则中可现大。大得理融。则中可现小。是大小相即也。此且标定四义。下乃出其相状。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者。一身能作无量身。即一为无量相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者。无量空作一身空。即无量为一相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者。毛端本小。而大可容刹。即小中现大相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者。佛会本大。而小可入尘。即大中现小相也。此则略举四义四相。若例而推之。乃至延促俱在。隐显交成等。无尽妙义。总成容即。永无重碍时矣。○灭尘下。约义结示。了悟根性是真。尘日益忘。性日益入。是曰灭尘合觉。历位成行。历位证真。是曰故发真如。事得理融。一多大小。同入无碍。是曰妙觉明性。此总约上义。以结示无碍令信。为除细惑说二藏竟。
三为发圆信说三藏。(此中三藏。即是前之三藏。但前约次第而说。历然成三。虽已随分成信。而未极圆融。所谓是似信而非真信。以未能洞达本源故也。今明三藏唯是一心。一心圆具三藏。则满慈等。正信空藏时。即信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义。正信不空藏时。即信空不空藏及空藏义。正信空不空藏时。即信空藏及不空藏义。圆极至此。方称真信。有时把住。则水泄不通。有时放行。则凡圣俱入。有时放行不碍把住。把住不碍放行。以能洞达本源。永不受一切惑也。)三 一正为说藏。二兼为释疑。三众发圆信。 初二 一圆彰三藏。二普责思议。 初三 一依圆说空藏。二依圆说不空藏。三依圆说空不空藏。 初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初能非之心。而字紧蹑上文。言上来所说空即不空。不空即空。似属圆融无碍之心。而自阿难请定已来。破识指根等文。何乃偏说空藏。故云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谓虽是圆心。而实本来自妙。以其从本以来。不与一切杂染等法。而共相应故。(问。四圣净法。何亦不相应耶。答。对染立净。净亦成染。古德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乃极力发挥此旨。)○非心下。所非之法复二。一非世间。二非出世。非世间中。先明非七大义。心即见识二大。前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后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故俱非也。并非空等者。后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销殒。前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余可例知。又此中亦摄五阴。以心摄四心。空等皆色阴故。非眼下。次非三科。单非眼等。即是六入。并非色等。即是十二处。合非眼识界等。即是十八界。准前六入中。眼等皆指性言。目未捏时。元无二月。故非也。非六尘者。如净目观空。迥无所有故。非六识者。以境风未动。识海无浪故。据此。则如来藏非世间法矣。非出世中。先非小乘。明无明者。依于本明而起无明。十二因缘中第一支也。后云识迷无因。妄无所依。故曰非明无明。此约流转门说。明无明尽。乃约还灭门说。后云尚无有生。欲何为灭。故并尽亦非。如是乃至者。超略中间十支。谓行支。(即前阴所作之业。合上无明。乃过去二支因。)识支。(即投胎八识。)名色支。(即胎中五阴。名即四心。以胎中受想行识。尚无实用。但有其名故。)六入支。(即出胎六根。现阴初生之位。)触支。(谓六根初能触对前境。约未成欣戚时说。)受支。(谓对境能生欣戚也。自识至此。名现在五支果。)爱支。(谓受后复起贪欲。)取支。(谓由贪欲故。追逐营求。合上爱支。同过去无明。属惑。)有支。(谓作种种事。同过去行。属业。自爱至此。名现在三支因。)生支。(谓由现在业。复感当来受生。合下老死二支。并上识等五支。总属苦道。)此约流转门说。若各加尽字。即是还灭十支。然此皆依无明。无明尚非。此不待言。故以如是乃至而超略之。生相渐衰曰老。老极顿坏曰死。此二共为一支。(合上生支。名未来二支果。)乃十二因缘中最后一支。依于生支而有。生支尚无。况于老死。及老死尽。故俱非也。据此。则如来藏非缘觉法矣。苦以逼迫为性。三苦八苦等。即世间果。集以招感为性。十使烦恼等。即世间因。灭以可证为性。灭尽诸苦等。即出世果。道以可修为性。正助道品等。即出世因。苦集属有为。道灭属无为。后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故一一俱非。据此。则如来藏非声闻法矣。次非大乘中。复分因果。因人中。非智非得者。非权教菩萨也。以权教菩萨。随相修行。实有能得之智。及所得之法。如来藏中。都无是事。以本惟一体。绝对待故。此与上二。颇似心经语。但彼直约诸法空相。故言无。而此唯显一心绝染。故言非也。非檀那等。非实教菩萨也。檀那。此云布施。尸罗。此云持戒。毗梨耶。此云精进。羼提。此云忍辱。禅那。此云静虑。般剌若。此云智慧。六俱究竟。名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以西域凡事究竟。皆称到彼岸故。)据寻常波罗蜜多。赘于各度之下。今以一句总之。然如来藏中。本无悭贪。布施何立。乃至本无愚痴。智慧安名。六行既已不有。说谁究竟。故并彼六行。及波罗蜜多。而俱非之。据此。则如来藏非菩萨法矣。如是乃至者。超略四等。四摄。诸菩萨行故。果人中。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云正知。十号中三。即目能证人也。涅槃。此云无生灭。远离生死故。又云圆寂。无真不圆。无妄不寂故。即是所证法也。于中复有总别。盖涅槃是其总体。常乐我净是其别相。灌顶云。二死永亡曰常。解脱受用曰乐。证真法身曰我。绝无障染曰净。圆觉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故一一俱非。据此。则如来藏非佛法矣。然既非世间。又非出世。则染法所不能染。净法所不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知此义者。虽万有当前。而与我无与焉。○以是下。结成妙义。谓前自阿难请定以来。破识指根等文。所以偏说空藏者。盖即以是俱非义故。依圆说空藏竟。
二依圆说不空藏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迦。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初能即之心。即字亦紧承上文。言据上所说。非世出世。乃是心之妙相。而佛答万法生续中。何乃偏说不空藏耶。故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谓即此如来藏。虽是心之妙相。又元来自明。以其从本以来。具足显现恒沙性净功德。于其中故。(问。世间染法。何亦具足现耶。答。既称性净。染亦是净。古德云。拈一茎草。作丈六身。乃极力发挥此意。)○即心下。所即之法亦二。一即世间。二即出世。即世间中。先明即七大者。以前云体非群相。不拒诸相发挥故也。次明即三科者。色心惟是心所现故。即出世中。先明即小乘法者。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次明即大乘法者。以一切因果。皆依一心而得建立。如三觉五位。不离一真法界。其义可见。然既即世间。又即出世。则六凡无能逃其明。四圣无能逾其照。故正脉云。十界诸法。离此心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刹刹圆通。知此义者。虽一真不动。而应用无遗焉。○以是下。结成明义。谓前佛答万法生续。所以偏说不空藏者。盖即以是俱即义故。
三依圆说空不空藏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初能融拂心。此中即字。乃双蹑前之二藏。言据上非世出世。唯显藏心之妙。即世出世。惟显藏心之明。既妙明历然。体用攸分。而佛释诸大周中。何乃俱说空不空义。故曰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谓即此如来藏。又是妙明二心之元本也。○离即下。所融拂法。言既以一心为元。则正相非时即便隐。故曰离即。正相即时非便隐。故曰离非。此约互夺两亡。以明双拂之义。又既具妙明二义。则正相非处。不碍俱即。故曰是即。正相即处。不碍俱非。故曰非即。此约互成两立。以明双融之义。然既双拂双融。存泯自在。言语之所不到。心思之所不及。是谓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知此义者。虽干难殊对。而不干其虑焉。准前二科。亦应有结成元义之文。今不具者。以方标心元。便出即离。未涉多文。不须更结故。又此三藏。皆云依圆义说者。谓三藏惟是一心。一心圆具三藏。则随举一藏之时。余之二藏。亦皆同时具足。信果至此。自不被诸人舌头瞒矣。圆彰三藏竟。
二普责思议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初正责。世间。指器世间。三有众生。谓有情世间。出世闻缘。谓正觉世间。不言菩萨者。对满慈说。以正为摄兼为故。如何者。怪责之词。佛意以上说三藏。一心圆具。果中证之。则为无上菩提。因中悟之。则为佛知佛见。然既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同时具足。不可思议。只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只可以心印。不可以言明。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出世闻缘。以所有妄知之心。(指六识妄想。)欲得测度。用世间戏论语言。(指因缘自然。生续不容等。)欲得悟入。其犹以升量海。将萤烛夜。不亦难乎。○譬如下。喻明。琴。古五弦。今七弦。琴者禁也。谓禁制邪淫。纳之雅正也。瑟。古五十弦。今二十五弦。瑟萧也。谓其声萧萧然而清也。箜篌。十四弦。乃师延所作。靡靡之乐。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以是空国之候所存。故以空候从竹为名。琵琶。四弦。用手前推曰琵。后却曰琶。取作时运指为名。四皆乐器。喻众生闻缘性也。有妙音者。谓妙音内蕴。喻众生闻缘性中。各具三如来藏义。可称菩提。可成佛知见也。无妙指者。谓指不善作。喻众生闻缘。以所知心测。用世语言入也。不能发者。谓妙音不作。喻众生闻缘。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不能悟入佛知见也。○汝与下。法合。汝指满慈。众生亦该闻缘。各各有性。同彼四种乐器。故云亦复如是。宝体无垢。即空如来藏。觉用遍圆。即不空如来藏。真心浑具二义。即空不空如来藏。各各圆满者。喻众生闻缘性中。本自具足。合前有妙音义。按指者。略作定相。离分别。绝语言故。海印者。三昧之名。华严贤首品云。众生形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清。应物而形。其犹海水湛寂。有像斯印。故以为名。发光者。依彼海印三昧。现出菩提智光。指示佛知佛见。此意似指经前敷座晏安。宣示深奥义说。但喻中无文。若将喻中虽有妙音下。益以必有妙指。方发妙音八字。则法喻备矣。汝暂举心者。指前加明于觉。觉尚未明。而无明已炽。故曰尘劳先起。尘劳既起。障菩提。而碍知见。此合喻中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义也。○由不下。结斥。上言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尚未明言其故。今乃说出。以示激劝之意。无上觉道。不生灭果也。勤求此者。须用不生灭性。以为因心。由不勤求。不用无生灭心。所以不能如佛按指。海印发光。小乘涅槃。有生灭果也。(以未离变易故。)爱念此者。惟用有生灭心。所以才欲举心明觉。尘劳先起。欣化城之暂安。作终止想。故云得少为足。闻此结斥。应发深省。下满慈请问妄因。殆由此耳。正为说藏竟。
二兼为释疑二 一释满慈执妄有因疑。二释阿难执真成自疑。 初二 一满慈执勤求而疑妄有因。二如来示无因而教以顿悟。 初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初推本无二。富楼那言者。由前佛斥不求。发言请问也。我与如来者。正脉云。就已对佛推论。以例众生。无不皆然。见生佛本觉。无不同也。前云宝觉真心。此云宝觉圆明。真妙净心。盖宝以圆称。取清净弥满之义。仍属空藏。觉以明称。取用现诸法之义。仍属不空藏。至若真心以妙净称者。妙则取其空有双照。净则取其空有双遮。仍属空不空藏。其实三藏不离一心。故总以心字结之。无二圆满者。均禀同赋。领上各各圆满。但上对生说。此对佛论耳。○而我下。较末悬殊。昔字。泛指旷劫。妄想。且指粗识。以二乘不知有细识故。然亦称无始者。谓虽属粗识。究之莫得其初相故。依之起惑造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久在轮回。正以久在轮回。常受其害。故云遭也。今得圣乘者。现前已证四果。但去佛菩提。尚在遥远。故云未得究竟。此满慈自陈返末。尚在中途耳。诸妄圆灭者。不惟能断粗识中惑。乃至最细生相。亦皆尽遣。独妙真常者。不唯能离分段生死。乃至最后变易。亦皆普离。此满慈赞佛抵本。已至极证耳。由此观之。则佛与满慈较之。固天渊悬殊矣。○敢问下。索请妄因。冒昧陈情曰敢问。不为自求。故约众生问也。问以何因有妄者。欲除其妄。先穷其因。自蔽妙明者。由妄想故。盖覆真觉。受此沦溺者。凡夫沦于分段。二乘溺于变易。咸遭其误。应求尽除。满慈推因。意在斯焉。
二如来示无因而教以顿悟二 一正释无因。二结示顿悟。 初四 一牒惑示问。二法喻合明。三示不须灭。四应问结答。 初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我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正脉云。汝虽除疑一句。是许其大疑已尽。盖据其推本无二。是信己本真。称佛圆常。是信佛永证。乃至万法生续之疑。诸大周遍之惑。皆已除矣。余惑未尽者。尚不达无明无因。强索之也。现前诸事者。谓现前眼所共见。耳所共闻。诸事中有此一事可喻。非假设之也。今复问汝者。示以就事为问。令因喻而知妄本无因义故。
二法喻合明二 一就事为喻。二约义法合。 初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汝岂不闻者。反言以决其必闻。以属现前事故。室罗城。生佛同依。喻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演若达多。此云祠授。从神乞得故。乃城中狂人。喻满慈及生。皆依真成迷人故。忽于者。喻满慈忽起一念。一念为始。故以晨朝喻之。以镜照面。喻以识缘佛。缘佛故。则于自识中变起佛之影像。如彼镜中之头。不达惟识正理。不知外佛全是自识影像。而反羡慕佛果。妄灭真常。故以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喻之。己头。喻自心之佛。言自心本来是佛。故喻以己头。不知自心本来是佛。而自悔遭妄受沦。自蔽妙明。故以瞋责己头。不见面目喻之。魑魅。古释为山泽鬼。愚谓魑字从离。可喻二乘出离。魅字从未。可喻凡夫迷昧。凡夫自计为凡。分段未出。二乘自计为小。变易方炽。如彼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是知满慈自谓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依然魑魅狂走类也。问以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者。正对满慈问佛。一切众生。何因有妄等语。佛意盖欲借口为喻。令其类会法中义故。答以是人心狂。更无他故者。是满慈于喻中已知。法中妄无所因。恐犹未之会耳。
二约义法合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妙觉明圆。约佛心说。诸妄圆灭。独妙真常。故称妙觉。明则取其能照。圆则取其能遍。前文所谓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也。本圆明妙。约生心说。言不惟佛心为妙为明为圆。而生心亦本圆本明本妙。但能离念生心即是佛心。是知满慈羡慕佛心。悔恨自心。同为妄想。此约义合前爱镜中头。瞋责己头。以彼爱瞋皆狂。正同满慈羡悔皆妄也。据前满慈问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而此云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此结示满慈之语。据前满慈问意。盖为深究妄因而尽断之。此云若有所因。云何名妄。乃反显其决无所因。无庸妄断。约义合前。佛以喻问。满慈以喻答也。然此中合词虽略。义乃具含。从古类皆含糊释之。今依满慈所问。喻中所详。约义配合。详之。法喻合明竟。
三示不须灭二 一责以已说不返。二示以欲灭不须。 初(今于佛上起念。正同昔于觉上加明。前既已说。犹不能返。故责之也。)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承上起念缘佛。既同演若照镜。则无始动心明觉。亦类此可知。盖自诸动心明觉。成立微细妄想。如是由细至粗。次第生起。故云展转相因。粗相既定。则是迷已成矣。由是已成之迷。而又展转迷执。以成三种相续。故云从迷积迷。相续既成。轮转无休。故云以历尘劫。如是等义。虽佛如来。前已为汝发明。观汝何因有妄之问。是犹未能返本还源。迷何深哉。
二示以欲灭不须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如是者。指满慈羡佛悔已。问妄何因而言。言此虽今日之迷。亦同无始之妄也。要知如是迷因。非真别有。盖因迷而不知是妄。乃自觉其有体。前云似有迷觉是也。识迷无因者。谓识得是迷。则当体全空。岂复有因。前云识迷迷灭是也。妄无所依者。言今日之迷既尔。无始之妄亦然。以此例彼。则诸妄皆无所依矣。既无所依。则无能生。能生既无。所生何有。是知诸妄尚无有生。欲将何者为灭。而欲灭之。示不须灭竟。
四应问结答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初应问示妄。佛意以汝前问佛。何因有妄。以为佛得菩提。已灭诸妄。必能说妄。及妄因缘。要知得菩提者。虽能说妄。亦如寤时之人。说梦中事。本无所有。若更令说出何因有妄。虽佛智辩具足。亦所不能。犹彼寤人。心纵精明。欲以何等因缘。取梦中物。而示人乎。是知欲灭诸妄。不必求因。况复元来无因。以本无所有故。○如彼下。就喻以明。上虽有喻。但是法中带言。此则仍就演若达多之喻而发明之。岂有因缘。自怖头走者。正明狂走无缘。喻诸妄无因。何以见其狂走无缘。以忽然狂歇。头非外得故。不惟狂歇。纵于未歇狂时。头亦何曾遗失。据此则真本无失。前之所谓遭妄受沦者。亦妄计耳。○富楼下。结答无因。妄性如是者。谓妄性本无。如我所说如是。因何为在者。谓妄且不有。况夫更推其因。自应无在。正释无因竟。
二结示顿悟二 一法说。二喻明。 初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初教以顿悟之方。汝但不随等者。谓不必更求妄因。但自不随于妄可也。分别即六粗中前五。世间业果众生等。即六粗中后一。合此六粗能起杀盗淫业。是为三者之缘。若但能不随。则粗相既除。而三者之生缘断矣。三因即指细相。以细相中具含杀盗淫种。是为三者之因。因必藉缘。方得生起。故曰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如世五谷种子。必假水土为缘。设无水土。则虽种不芽也。达多狂性。即指一念妄动。以是根本无明。最初生相故。自歇者不待用力。自然歇灭。如种既不芽。置之则生性自坏故。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故云歇即菩提。菩提即是佛心。超出一切曰胜。离诸惑染曰净。具足智照曰明。体万法而无遗。曰本周法界。非佛祖之外传。曰不从人得。○末二句。结显不须勤求。言既不从人得。则本来是佛。不涉功勋。故云何藉劬劳云云。肯綮。出庄子。彼养生主篇云。技经肯綮之未尝。吴兴曰。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依管见作劳筋苦骨。克苦修行之义。愚谓肯指无明。谓断之如析骨间肉也。綮指烦恼。谓断之如理筋肉结也。大意即是何须劬劳断妄。如肯如綮。妄修妄证为哉。
二喻明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初喻本有不觉。有人。总喻凡小。正脉云。衣喻三缘颠倒分别。三因微细流念。及狂性根本无明。重重包裹之相。珠喻菩提胜净明心。由此枝末。与根本无明。重重包裹。故虽有而不觉也。○穷露下。喻迷之非失。正脉云。缠空而乏于妙用曰穷。滞有而无所退藏曰露。空有二皆边地。故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万妄交驰。一真宛在。犹虽贫珠在。所谓纵未歇狂。亦何遗失是也。○忽有下。喻悟之非得。吴兴曰。佛如智者。教如示珠。正脉云。致大饶富。喻本周法界。末二句。喻不从人得也。愚谓不从人得。乃明其本自现成。无劳修证。是知圆人修行。唯重顿悟。正脉云。如其悟未大彻。而妄拨事修。自成陷坠。亦愚惑之甚也。释满慈执妄有因疑竟。
二释阿难执真成自疑二 一阿难执佛语而疑真成自。二如来明非自而教以渐修。 初二一蹑现说以申疑。二约背昔以陈请。 初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即时者。即于佛答满慈时也。满慈之疑方了。阿难之疑又兴。故于众中立白。现说者。通指前科中。汝但不随等语。杀盗淫业。以六粗为缘。以三细为因。六粗既除。而三细无用。故曰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三细无用。而无明自灰。故曰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此诸妄俱灭也。妄灭真现。故曰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句。义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之语。以人尚不须。自无烦修证矣。斯之一字。乃总牒前语。如云若依此说也。阿难意。以若依此说。乃因缘妄灭而得菩提。则因缘之义。岂不皎然明白。然因缘之理既成。云何如来又要顿弃因缘。而说不从人得。何藉劬劳等耶。
二约背昔以陈请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初叙因缘成益。我从因缘。心得开悟者。由闻因缘之法。发明初果道也。世尊此义等。乃极显此因缘不可背故。其意以若独我等。因之开悟。尚不足重。以我等生年尚少。果在有学。法或浅近。此义不尔。故云何独等也。今此会中。指老年无学者说。大目犍连等。略举三人。余以等字该之。此等皆先依邪师。习外道法。故云从老梵志。如舍利目连。先师沙然梵志。余可例知。闻佛因缘句。约舍邪归正时说。与上句稍欠眉目。中间略断一断读之。则不混矣。佛初成道。为破无因。及与邪因。与其说正因缘。故得闻也。但闻该多众。或亲从佛闻。或展转传闻。皆得言闻故。发心有二。一发心出家。二发心出界。开悟者。开悟四谛法也。依之断见思惑。证无学道。故曰得成无漏。是则老年无学。亦由因缘成益。而因缘岂可遽背乎哉。○今说下。明今说背昔。上云歇即菩提等。即是不从因缘义也。则王舍城等。不惟显其背昔。兼恐滥于邪故。拘舍梨。外道名也。举一该类。故置等言。说自然者。以是其所宗故。然因缘自然。相待而立。因缘既非极旨。自然乃为胜说。是彼反成第一义谛。夫岂可乎。○唯垂二句。求大悲开发。开谓开岐二之迷。发谓发混一之闷也。阿难执佛语而疑真成自竟。
二如来明非自而教以渐修(良以理由顿悟。事必渐修。设或执渐修而迷顿悟。尘劫终无实果。若乃执顿悟而迷渐修。任说总成狂解。故世尊前释满慈之疑。惟重顿悟。今开阿难之惑。尤重渐修。其犹良医用药。消补随时。则世无不活之人。而遇皆可治之症。至后选根直入。历位曲成。即顿悟渐修之明证也。)二 一正明非自。二结励渐修。 初(文中虽兼破因缘。佛意惟是破其自然。科从正立故。)三 一牒执斥理。二喻明非自。三应求结示。 初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初牒其所执。欲释其疑。故告之也。即如者。仍就喻言。达多狂性。即是无明。能障菩提。故称因缘。若得灭除者。达妄本空。此即牒前所执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义也。不狂性。即是菩提。妄灭即真。故云自然而出。此即牒前所执歇即菩提。不从人得义也。○末二句。就疑斥理。佛意以我说狂性因缘。本非因缘。我说歇即菩提。亦非自然。汝等不知。乃以因缘自然。妄理推穷于是。何其谬之甚也。
二喻明非自三 一喻菩提非自。二喻无明非自。三喻本觉非自。 初二 一正喻菩提非自。二兼以喻防转计。 初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仍以喻明者。取易显其非也。前以己头喻自心之佛。此喻菩提。以自心之佛。即菩提故。喻中若谓头本自然。则应本自其然。无有变易。此是正明。下句反显。无然者。无是理也。既无是理。则非是自。反显是自者。必然无有变易。法中菩提亦尔。果是自然。亦应本自其然。无有变易。若尔。则一切众生。不应遭妄受沦。故仍就喻中。以何因缘故。怖头狂走为难。以满慈自悔遭妄受沦。正同达多怖头狂走事故。法喻合显。而菩提非自然明矣。
二兼以喻防转计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恐闻前喻。转计菩提属于因缘。如彼自然之头。有因缘故。亦可成狂。故世尊以此防之。佛意以若谓自然之头。因缘故狂者。及至狂心歇时。何不并自然之头。因缘故失。今见其狂心歇处。本头不失。明知其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于头。是头何藉因缘有哉。菩提亦尔。诸妄灭尽。本自现成。并非藉因缘而有。若必舍自然而就因缘。其犹出囿入网。终非解脱之计耳。喻菩提非自竟。
二喻无明非自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由前佛答满慈。明妄无因。恐阿难不达。又执无明属于自然。故以本狂自然为喻。其意以本狂喻无明也。喻中若执本狂为自然者。则是达多本有狂怖之性。试问其未狂之际。狂性何所潜藏。想必无是事。法中无明亦尔。若自然者。则是众生本有妄性。当其一念未起时。妄性何所潜藏。想必无是理。法喻合显。明知无明非自然矣。
三喻本觉非自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恐闻前喻。转计本觉自然。然本觉与菩提无二。前已明其非自。今复重执。故以不狂自然等防之。不狂者。未狂时性。喻本觉也。然未狂之时。头本自如。故云无妄。喻在本觉时。菩提本真。非有为也。此且就喻按定。下乃显其非自。言不狂果是自然。不应成狂。既不成狂。而本头无妄。乃何为无状狂走。喻本觉果是自然。不应成迷。既不成迷。而菩提宛在。乃何为无端迷沦。法喻合显。明知本觉非自然矣。(问。上喻菩提非自。已足释阿难之疑。而其次又喻无明非自。本觉非自者。何所取义耶。答。自然外计。破须破尽。无明为生妄之源。本觉为证真之基。此既非自。则一切皆非自耳。)喻明非自竟。
三应求结示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满慈执妄有因。阿难疑真滥自。皆由不悟本头不失。未知狂走是妄。若果悟得本头。识知狂走。则满慈所执因缘。阿难所疑自然。俱为戏论。都无实义。此则正销阿难之现疑。兼防满慈之又执。以待自立因。势所必至耳。是故者。以是二俱戏论之故。我言者。指前佛答满慈之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正二皆不许之语。以故字显非自然。即字显非因缘。前以阿难不达故字之义。以无因而欲立自然。后恐满慈不达即字之义。对非自而又执因缘。故仍以二语结示。令深思而自会之耳。正明非自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