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四念处之观心无常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0日
四念处之观心无常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观心无常。前面两个偏重在调伏爱取,这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就是我们一个明了分别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叫观心无常,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好,我们这个心中,有一个自我概念,我们先讲这个妄想,这个明了刹那刹那的心是怎么来的?就是迷却真常,我们迷失了一个真实常住的一个真如佛性,或者说现前一念清净心。向外攀缘,缘气就是一种攀缘的作用,纷纭,就是一再,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缘,它不是一次的攀缘,那种相续的一种攀缘作用,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但这个水流因为它一个接一个,那个的相续的力量太紧了,所以我们感觉上,它是一个恒常的东西,其实它是刹那生刹那灭,就是心念的活动,其实它是有相续的一种生灭相,那是因为我们本身产生错觉,我们认为是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
这段论文主要是在说明,我们本来是没有一个自我概念的,这种自我意识本来没有的,只是一种攀缘的作用,念念的相续,产生出来一种错觉,我们再看下面的正文。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妄想的心跟真实的心,判断就在这一块。《楞严经》上说,怎么知道我是打妄想,很多人问说我现在想要干什么,我要去买一个东西,到底这个东西,我买这个东西的动作,是来自于你智慧的观照,还是来自于一时的妄想冲动,妄想有一个特点,它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外境,就没有自体了。
我们前面说过,妄想一定要透过感受,感受是所有罪业的根源,一定要外境刺激感受,然后再启发妄想,所以你把外境拿掉,你这妄想就没有了。你看,我们今天对某一个人起瞋心,你心中把那个影像拿掉,你的瞋心就不活动了。你的心对某一个人起贪爱,你把那个所缘境拿掉,贪爱心就没有。它离开了前尘,离开了所缘境,它没有自体。
所以就是为什么《楞严经》要我们修行人反应慢一点,妄想的天敌就是时间,你想要做什么,你如果没有把握,你放个一两天,如果是妄想,一定消失掉。因为这件事情它所缘境消失掉,妄想就消失掉,如果两三天你还想要去做,那就不是妄想,那是智慧的观照。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妄想一定是外境刺激才有的,离开外境它就没有自体了。所以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这是第一个观察妄想,没有真实体性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我们打了这么多妄想,关键是它毫无意义,这个很重要。我们透过佛法的道理去思惟,我们这个能量是有意义的,对你的解脱,对你的离苦得乐,对你往生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打很多妄想,比方说,我们以前做过转轮圣王,打转轮圣王的妄想;你做过蚂蚁,就打了蚂蚁的妄想。无量劫来,我们每一个生命得到的时候,我们都站在自己生命的本位来打妄想,结果到现在对解决轮回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要知道终归罔象,就是妄想是没有实质效果,没有实质意义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这个说明妄想没有自体,前面是讲没有意义,这个是讲没有自体,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还有这个现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豆浆,豆浆的境界一刺激,他这个吃豆浆的心的妄想就开始活动,我要吃豆浆,那个自我意识就出来了,这个心到底有没有自体,怎么知道呢?
这分成三块,就是未生无潜处,我贪爱豆浆的心,在以前它到底在哪里?豆浆没有现前的时候,我贪爱心没有活动的时候,还没有生起这个贪爱心的时候,它以前在哪里?第二个,正生无住处,它在活动的时候,它到底住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跟中间。第三个,生已无去处,等到这个豆浆吃完了,你这个贪爱的心也没了,那么它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还没有生之前、正生的时候、生了以后,三心来看都没有自体,它只是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只有作用,但是它没有自体,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它没有真实义的,所以叫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我们总结,切莫把流注的心机作主张,就是说这种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一种心机,一种流动的作用来形成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主人翁。外道,他也相信轮回,有很多外道是相信因果,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妄想是没有自体,他在妄想当中,有一个自我概念,他认为说,我去造善业,也是由我来得果报,就好像呢,我今天,死亡就好像我一个房子破旧了,我不要了,我换到一个新的房子来住,但这个里面的人是不变的,这就是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我们生命改变的时候,我们的想法改变了。
你想想看你前生是个男人的时候,你是这个想法吗,不可能。你一个男人的身心世界,转成女人的时候,你思想又改变了。你以前是个蚂蚁的时候,你是这个想法吗,也不是这个想法。所以这个妄想,它是随你的生命在变化的。
我们过去经历过很多次很多次的生命,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清净离一切相,那个明了的心性是贯穿的,就像那个念珠一样,它是贯穿到最后,只有你当下这一念心性,是你真实的东西,心性浮在表面那些影像,通通是捏造出来的,只有镜子是真实的,你一个男人站在镜子面前,它现出男人的影像,你一个蚂蚁站在镜子前,它现出一个蚂蚁的影像,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是虚妄的,那是循业发现,随顺因缘而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观心无常呢,就是破坏我们对内心的一种自我概念,这个地方,其实是一种空观的智慧。
佛法修学概要——197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