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了烦脱俗 用正知正念改过
嘎玛仁波切:了烦脱俗 用正知正念改过
万法唯心造,心是身体和语言的主导者,它掌控我们一切的行动,所以我们要多观察自己的心,少观察别人的言语和动作。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匿着危害最严重的偷盗者和抢劫者,那就是自己的无知。它经常让我们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想法、言说、行为都是正确的,这种自以为是的习气累积,让自我变得越来越傲慢自负,受外境影响特大,容易受操纵,容易被别人的赞美而满足以及被别人的否定而恼怒。
很多人常常会批评别人说:“那个人没有正知正念。”当我们用这样的语言去批评别人时,其实自己并不具备正知正念。
简单地说,正知就是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动机、念头是什么,语言、行为是什么。而正念就是缘着善念,取善舍恶,也就是将念头系绑在善的念头上,善行就去做,恶行就断除。正知、正念,就像两个保镖保护我们的心,让它不去造恶而受苦,让它保持在善念上而得到快乐。
我们的心好比野马,正念就像将马儿绑在柱子上的绳索,将心牢牢绑在善法上;而正知就像看管马儿的警卫,只要马儿(我们的心)想溜走或做坏事,就能立即观察到,就用正念再绑回正法上。反之,如果一直用正念将心维系在善法上,那么心会清楚地观察自己的身语意,就不会四处散乱、造恶。即使博闻多学,曾经学过广大深奥的佛法知识,或是曾经精进修行,都会因为没有用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身口意,而仍然犯下罪业。
有一位噶当派大师在山上修行,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就会在随身的袋子中放一颗黑石子,而当生起善的念头时就放颗白石子。刚开始时,他发现一天当中,白石子没有多少颗。连长期在僻静的山上闭关修行的大师都有很多杂念、妄念,那么,凡夫俗子处在充满杂念污染的红尘中,一日之中会有多少念头是真正的善念?是慈悲的念头、为众生付出的念头、带着智慧的念头?这种念头生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而造恶业的机会是数不清的,只是因为我们不去观察,没有感觉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要有“正知正念”。
从前,吉基国王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出家人捧着一匹非常漂亮的丝绸,突然间出现一群出家人来抢夺。每个人抓到一个角,用力一扯,就把丝绸撕裂成十八份。奇怪的是,每个人手上拿到的竟然和原来的丝绸一样大小。国王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请示佛陀。
佛陀就说:“我涅槃后,我的弟子会立即分成十八个教派。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对见解和修行的看法不一样。当意见不一样,就会分裂。这不是说佛法有瑕疵,各个所得到的还是完整的佛法。佛法本身很完美,拿到其中一块,就是完整的一块。分成十八块,是为了吸引不同的众生而分的。”所以就有了十八个传承系统。
藏传佛教宁玛巴的出家制度就是传承自印度十八部中的一切有部,从印度传到西藏,直到现在。一切有部与大众部有些不同之处,其中之一是:在一切有部的系统中一辈子只能出家一次,出家后如果还俗,就没机会再出家了,就像一个陶碗被打破了,无法再恢复。但其他宗派就不一样,在泰国、缅甸有短期出家制度,可以只出家两个星期,可以来来去去好多次。所以,虽然传承不一样,也有一些差别,但同样是佛法。
可是,在家人就不是这样了。当大家的意见和行为有所不同,都会坚持自己是正确的,而当有缺点或错误时,却尽量将责任推卸给别人。这也无可奈何,因为大家生活在一个红尘纷扰的环境,从小就养成相互推卸的习惯和态度。
佛法教育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但也有可能因为我们世俗的聪明巧智,让红尘中的杂念、邪念不断增长。果真如此,就会变成懂得越多佛法,就越容易将这些宝贵的良药当成观察别人缺点的利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习惯往外探索,这样才能有各种不同的感官觉受;也因此,很少有人会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致自己的缺点越来愈多,即使多到将优点都掩盖我们还是不自觉,眼中所见尽是别人的缺点。红尘中的我们本来就活在充满是非的环境中,从小被培养的过程中,没有人真正教导我们观察自己的内心,教导我们将善良慈悲智慧的那一面开发健全人格道德观。
所以,我们要将检视的方向反转过来,反省自己的内心深处,让所学到的佛法成为改善自己缺点的工具。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