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大音希声: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徐恒志上师答某居士书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大音希声: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徐恒志上师答某居士书

 

  (一九九一年三月)

  某某居士:

  由《上海佛教》编辑部转来仁者所写《答唐代复礼法师的提案》一文,颇有见地,值得讨论。兹略述拙见如下:

  一、烦恼无始有终问题

  按此问题并不难解,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问题提得十公扼要、清楚。

  佛告之曰:“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前七句,佛解说以思惟轮回之心,来辩论圆觉,是不能入佛海的。“金非销故有”“终以销成就”是说金体原有,但非炼不成。(喻佛性虽有,须经修炼)“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是说既已成金块,金条,就不会再入金矿(喻既已成佛,不会再生无明、烦恼)。

  上说之偈已把烦恼无始有终问题解释得一清二楚,烦恼喻如金矿,“无始”已有,成佛喻如炼成金体,不再入矿,烦恼“有终”。佛语如此,何须怀疑。

  二、烦恼即菩提问题

  仁者文中提示“烦恼与菩提不二”,此在悟人分上,原是不错,故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盖悟后知烦恼即是菩提,生死不异涅槃;不但如此,一旦圆觉普照,则烦恼、菩提皆不可得,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但在迷人分上,若误解烦恼即是菩提,何须修炼,则“莽莽荡荡招殃祸”矣。盖烦恼与菩提,体虽同而用有异,故诸佛、菩萨教人逐步修炼,由浅入深,由伏而断。及至彻悟到家,始知本来不二,只在迷悟之分耳。台宗所谓“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性),“修恶可断,性恶不可断”。佛鉴于众生根性不一,故以“四悉檀”(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为众生说法,随机施教,于一乘中说二说三,迨至法华会上,始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仁者慈悲心切,欲以大乘顿教法门开示一切众生,于理虽妙,于机不契。故《瑜伽菩萨戒》中,有劝人发二乘之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之文;而劝人不应听受声闻经典,说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毁谤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见佛法以当机为贵,方便引入,并无定法可说,说法者应知所圆融矣,先德所谓:“直截根源当下了,寻枝摘叶渐教人”。

  三、佛法中所说:“寂灭”问题

  仁者多处反对讲“寂灭”、讲“断烦恼”,其意盖谓烦恼之性与菩提不二,如去波觅水,则水亦无有,恐人落于断灭也。此意虽善,不免缺少方便。经典中言“寂灭”者俯拾即是,如《法华经》说:“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说:“知一切法悉皆寂灭”。《智度论》说:“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楞严经》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可见所谓“寂灭”是灭三毒后所现的寂灭境界,亦即涅槃境界,非可依文解义,误解寂灭为断灭,若作此解,实是枉学佛法矣。“断烦恼”也如此,非断灭之“断”,是转化、转识,转识则成智,何可断灭!“断惑”之“断”也散见经论,以真智断妄惑而见真理,故“断德”为佛三德之一。但须注意,断是断本无之妄惑,非断无明之实性,因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又佛法中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仁者所说最后是念灭,未知出于何经?

  四、著书造论和随分弘化问题

  仁者本人在心地法门上,虽曾用功,亦有一定的悟境和见地,但言辞往往过于偏激,过去曾毁谤注解经论之大德,今文中又谓: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所说“是极其错误的”。如此则将一切菩萨所著三藏中之“论藏”,皆在所斥之列,因“论藏”多发挥、注释佛所说义也。仁者又斥责近代著名学者,叫人断烦恼、灭妄念是“以善知识自居”,是“欺世盗名的一种依据”。此即偏激之言,有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之嫌。且“已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萨发心”,按照佛的开示,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随分随力弘法利生,岂可厚非!?学佛原以见性为本,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是佛法如大海,象、鼠分饮可以各得其饱,尝海一滴,具百川味,金刚种子,决定不消,故以“法印”为标准,随分弘化,功德皆不可思议;且仁者安知近代之知名学者中,无一人悟性、见性乎!世出世法,皆以谦下为美德,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仁者应知所自反,则在学佛道路上,前程无量!

  五、见地问题

  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世俗谛、二胜义谛。若论胜义则开口便错,何须许多络索,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若论俗谛,则皆可商量,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今观仁者所说,大都从胜义谛着眼,而于学、悟、体、用未予思辩,不免有颟顸佛性、笼统真知之失。佛与众生之别,主要是迷、悟不同,若迷自性则一切皆错,若悟自性则一切皆是;实相离一切缘虑分别、言语文字相,但缘虑分别、言语文字,也非离此别有自性,明乎此,横说、竖说、炽然说,皆无不可,岂有教人断惑、灭烦恼即成在错乎;若不明此,则是妄谈般若,动辄得咎矣。顺叩道安。

  后学 徐恒志和南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