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十八集
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十八集
现在我们《楞严经》讲十八界,这是我们学佛的基本观念,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两种合拢来称为十二根尘。那么中间眼睛看这个色,耳朵听这个声,中间的作用,六个作用中间三六称十八界。十八界所谓界限,就是说眼睛看前面的色相,耳朵听现实的声音,中间的作用是识的作用,那么在唯识学眼耳鼻舌身意前面六个称为六识前六识,后面还有两位,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这八识的道理说明全体是一心的作用,所谓八识心王,一个心王,不是有八个心王,不要搞错了。这个心王统领前面八个识,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前面六个识。
识,我们现在认识这个中国字,“认识”,我认识你,就是认识,中国文字认识这个作用。佛学关于这个识的意思---分别心、分别为识,分别我们看颜色能够知道大小、方圆、长短、好看不好看等等,是识的分别作用。第六意识也有分别的作用,我们能够思想的这个就是第六意识分别的作用。有时我们不思想,比如说我们静坐,不管你修显教、密教、念佛各种静坐下来心里头的妄想分别不动了,你还知道很清净,这是第七识思量,思量的作用,不是思想,想是想,想是第六意识粗的分别作用。思量不是思想,能思是很细,好象自己已经不动心了,可是还知道,那个境界是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意根思量的作用。
《楞严经》现在讨论十八界不讨论这个问题,而讨论六根六尘中间十八识怎么起来的,谁做主的。以佛学的道理,我们由眼睛开始六根能够看相对的六识这个作用,《楞严经》有句名言,我们上面好几次以前提到过“前尘分别影事”,这是现前的,我们现实的由第六意识分别而知道各种影像,能够思想、能够有感觉、能够有感情、能够痛苦、能够知道欢喜高兴,这一切作用因缘所生,不是有个主宰的也不是自然来的,都是因缘所生。
可是在《楞严经》这里呢?否定了,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直指本体,就是说那个能起因缘的作用的那个功能不属于因缘也不属于自然。因为现在我们上次提到过,佛讲的是第一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时,讨论到这个问题,佛说明非因缘非自然性正是阿难要问的两个重点,一个重点他问怎么能得定修止,得奢摩他,不动心,因为阿难这次动了心了,怎么不动心得止。第二问题问怎么能够开悟明心见性成佛?佛一路答下来,还没有答复完,佛一路给他分析,分析到十二根尘,都是非因缘非自然,要抓住那个生命本来那个东西,换句话说你才真正得了定,得到了止,所谓楞严大定,也就是法界大定,不要你去定它,本来就定的,本来得定的,真的止。那么现在分析非因缘非自然性,修定过程中间的止观,观就是分析清楚,观察清楚,那么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今天再开始讨论十八界的问题。在这个十八界里头例子都是一样,重点我们或者讨论到两三个重点,我们首先先讨论眼与色这个关系,中间我们研究看佛分析我们的感觉状态---这个受阴,身和触就是发生感受的作用,譬如我们念佛做功夫,最重要打坐起来都困在这个感觉状态上,所以在感觉状态上要止观清楚,非因缘非自然,第三我们大概讨论意,思想的问题。抽三个要点,下面再跟着讨论下去。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所发生的作用完全是本体的功能、自性功能所起的作用。它的现象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归到本体的功能上来。本体的功能是我们现在的话,是自性,佛在这里有一个名称叫如来藏,就是心所转了,归到心王,圆明清净自性,如来藏性,妙真如性,真如也就是本体的代名词,自性的代名称。他说这个十八界的作用,不管是物理的、精神的,生理的、思想的,都是这个自性功能所发生的妙用。说明这一点,下面分条的讨论。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阿难,照你们学佛的,跟着佛很多年了,跟了很久。“如汝所明”象你一样,你所了解明白了眼睛看外面的色,假使眼睛是主体的因,外面的现象就是缘,因与缘,“眼色为缘”互相为因缘。“生于眼识”眼睛看外面的现象相对外面的现象,外面的现象就是色,互相为因缘就有眼识的作用,眼睛能够看东西了。眼睛是个肉体的、物理的,在我们人来讲是个生理的作用,它并不是能够看,是个照相机一样是个工具,能够看东西的那个眼睛的功能是眼识,眼识大家已经很难了解了。譬如我们眼睛看东西,你看到东西晓得那是什么东西那不是眼识的作用,一看东西,我们看这这个手巾就看到了,手巾是色眼睛看到了,你知道这是手巾已经不是眼识的作用,是意识,意识知道了。那么什么是眼识呢?那么诸位把眼睛一直向前面看不动,我一直把手巾这么一晃,你眼睛看到没有?看到那个影子了,可你注意力呢,你的思想在看前面,这个眼睛能够知道了,这一点是眼识的作用,我再给大家讲明。什么是耳识呢?譬如我心理思想一件事,很重要的事在想或者很痛苦的事在想,想得都昏了头了,旁边有人呼架听到没有?听到。可是我还在想,那个想是意识作用。声音听到没有?听到了,那个听到的是耳识的作用,不晓得他吵些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的意识啊,耳识听到人家吵架,哎,他吵什么?这已经耳识和意识俩个结合了,起了作用。那么人死了那个眼睛刚刚死了还瞪在那里,耳朵声音也没有坏摆在那里,那个眼识、耳识暂时休息了,关闭作用,可是还是有一点影像的哟,刚刚断气的人还有点影像,不过呢,看前面的人站得很近的人看得很远,站得好远好远,好象台北的那一边了。他那个眼识的功能作用衰弱了。现在说明就是眼识,眼睛相对的是色相,眼色互相为因缘,“生于眼识”,生出眼识的作用,这道理你是清楚的。佛讲唯识都说过。“如汝所明”这个道理你是明白的。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我现在问你,这个眼识起了作用的时候,是因为眼睛来的吗?“以眼为界”它的作用是不是眼睛的作用啊?他没有叫阿难答。假使叫我们答,假使有个同学答复是的。那么佛就要问了,譬如我们现在一只眼睛坏了、瞎了,你看见没有?眼识还有啊,看见什么?看见一个什么看不见的,那还是看,那还有眼识的作用,眼根坏了,眼睛瞎了,那个眼识能够看的作用还在,因为看到是黑洞洞的。所以《楞严经》上面佛也说过,瞎子能不能看见?能看见,他看见同我们两样,他看到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有眼识。佛说当我们眼睛看见东西,此识,这个眼识,你说“因眼所生”因为眼睛的关系而产生,“以眼为界”它的功能到眼睛为止吗?是个界限吗?还是说“因色所生”或者说不是眼睛的关系,外面的色相进来,我们眼神经起了反影的作用,现在医学说眼睛有视觉神经起了反应的作用,是神经反应的作用吗?佛问阿难,没有让阿难答复。佛又自问自答。
“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阿难,假定你搞错了,认为我们眼识能够看东西是因为眼睛作用而来的话,那么“既无色空”,如果眼睛前面也没有色相,也没有空间,也没有虚空,前面没有一个现象可以分析的,那么这个时候,“纵有汝识”你的眼识的功能假使还是有用的话,“又将何用”那等于没有用了。我们眼识的作用就是能分别,哟,这是人,这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就是这个作用,前面什么都没有,这个眼识没有用了。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况且眼识能够看见那个见的作用,我们看见你说我们普通人说我眼睛看得见啊?在佛学说你讲错了,看见的是现象,现象有黑的、白的、红的、蓝的,你能够看见的那个作用不是黑的不是白的,也不是黄的也不是红的,所以“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它没有办法表示这是个什么样子,因为我们心的作用心是什么样子,心没有色相的哟。胖的呀,瘦的呀,象我这个瘦子心就是瘦心吗?那个胖的人就是胖心吗?他说这个心是没有色相的。“云何界立”这个界限从哪里建立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你假使搞错了,认为这个眼睛看东西这个眼识的作用是因为外界的色相反射过来起的作用。“空无色时”当外界的色相什么都没有完全空了,一点影像都没有了,你眼识也跟着什么没有了,那么怎么样晓得是虚空呢?既然晓得是虚空眼识就有作用啊。佛在一边自问自答,就替阿难说了。同时,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再说当我们眼睛看亮光,现在假使马上把灯一关了,这个色相变了,我们看的不是亮光就是黑暗了,就是色相变了。色相变了以后,我们眼睛马上知道,亮光一关了黑暗来了,我们晓得现在看到黑了,“汝识不迁”你那个能看光的能看黑暗的那个没有动过。“如何界立”呢?这个界限你说是在光明上面?还是在黑暗上面呢?界限怎么立呢?那么他在文字上,尤其是翻译成中文,用字很高明。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如果说这个眼识跟着色相变了,它的作用也变了,“从变”它跟到外面景象变了,它也会变了,那么它本身是个变动的东西。“界相自无,不变则恒”那么所谓十八界,眼界和色界中间这个界限在哪里呢?没有界了嘛,都跟着随时在变,没有界限了。
“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跟到变它就变的,我们普通形容的话,墙头的草,风吹两边倒,没有风吹当然不动了,他那有什么用啊?“从变则变,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它变去了,它随时变去了,没有自主的,没有自主,它也认识不到什么叫虚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如果说我们眼识(眼睛看东西这个眼识的作用)兼两边的,内外都带到关系,同时兼到自己的眼根也看外面的色相,两方面都有,内外都有,他说那么眼睛同外面的色相是共生的。我们上面提到龙树菩萨也讲过,诸法不是共生的。眼色是共同建立的,共生就是三样东西合拢来,那么眼睛看到色相,这两样一结合,中间就没有了。等于两个人一结婚了,媒人就要滚开了,中间做媒的这个眼识就没有了。“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中间没有了,它两边就自己归成一体了,那么什么是眼睛?什么是色相?什么是眼识?这个中间哪个是体?哪个是用?哪个是主?哪个是客?主客杂乱了,体性就杂乱了。“云何成界”所以眼识界怎么成立呢?眼识界我们很重要。我们念《心经》上面这个都有啊,无眼界乃至无有意识界。不过是鸠摩罗什么法师把十八界就两句话就带过去了,无眼界就是没有眼界,十八界里头眼界,乃至一路下去,无眼界也没有意识界。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照中国古文写文章的写法,叫做简练,很简化。如果规规矩矩照印度原来的翻法,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味界无香界,一路无到底无意识界,那很多,很罗嗦,所以他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完了,这里分析开来那么些。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由于这个分析,“当知眼识为缘,”当知眼识看色相,互相为因缘,“生眼识界”中间生出眼识的作用。那么眼睛看色相,中间知道了,这是什么东西---眼识界,三种,佛说三样都是空的,缘起性空,“三处都无,”都是空的,只有偶然暂时的存在。譬如我们眼睛抬头一看看前面,当然你们诸位抬头正面一看看到什么,看到前面人的后脑同他的头发,那么前面眼识就是后脑、头发,你眼睛一闭呢,也没有了。眼识过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眼睛看一切东西过后就没有了,当场不加注意也没有了,三处都无。眼上没有东西,色界上也没有东西,眼识缘起性空也没有东西。“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都是自性空的,缘起性空。所以不要打坐念佛看到什么境界,哎哟我得道了,你得了什么道?食道,没有用,什么道?自性本空,那些都是假相。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假相;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正止观,般若正观,这些都把它看到透。所以眼缘起性空,色相也缘起性空,所以我们讲懂了这个佛学道理用在做人也一样,哎呀这个小孩子好漂亮啊,你看七十年以后,你也说这个小孩子变成老头好漂亮,漂亮不起来了,一切色相皆空,靠不住的,能知色相的那个也空,所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眼识这一段我们讨论过去了。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则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莲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耳识不要讨论了,鼻子也不管了,舌头也不管了,我们看看身触,看佛的讲法,当然这个辩论的方式都一样,不过我们提这个使自己多一个体会,尤其大家学佛做功夫,最容易被身体的感觉困绕,现在看这个道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身:我们这个身体,整个的身体,这是个总名称,拿现在话讲叫色身。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因触所生,以触为界”以外界的刺激为界限呢?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注意这句话,那么大家修行、打坐、念佛都用得上了,佛说阿难,你要研究啊,“若因身生”所以你们觉得打坐气脉通了,任督二脉通了,你要根据《楞严经》这一段问问自己了,任督二脉是生理的作用啊,生理作用哪里来的?它根本功能那里来的?“如因身生”如果你认为身体、生理自然的作用。“必无合离,二觉观缘”,“必无”是假设,假使彻底没有两个东西,哪两个东西?合与离,合就是接触,离就是分开,没有接触。假使我们没有接触就轻松了,譬如一个东西重量给你压到身上、肩膀上,就有触接触了我们晓得受不了;拿开了哎呀好轻松,离开。这是触受,身体的触受。他说假使没有合、离两个作用,两个作用叫什么---觉观,觉:感觉,观:观察,哎哟,拿来打开了,好这一下舒服了。假设没有这个因缘,“身何所识”身体是物质的家伙、死的嘛,一堆细胞嘛,它没有感觉嘛。譬如我们你说气脉通了,你睡着了还通不通啊?睡着了说我感觉到气脉也在通,那么可见你没有睡着,那意识跟身体在内部在接触配合。那么你说睡着了我不知道,不知道这个气脉通了有什么用啊?说明天起来再打坐重新做功夫,那多麻烦,那不叫做道。得了道不生不灭,就不动了;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没有,不叫做道,那叫做功夫。功夫就是功夫没有功夫就没有用,是这样一个东西,所以他说你要研究清楚啊,“心无合离,二种观缘,身何所识”,身体的身识哪里来呢?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你说不是啦,身体感觉到这样、那样是刺激反应的作用、接触的作用,等于电的插头一样,插对了就亮了,这个电就有反应了。“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那么这是感觉的作用,等于你的身体是个废物,同你身体没有关系了。你的身体没有什么作用,这完全是接触的关系,那我不用你身体接触也是一样。“谁有非身知合离者”他说我们这个人类啊都靠身体作用,哪一个离开身体不是身体而感觉知道有接触、有分开的作用呢? 这是不可能的嘛。
“阿难。物不触知”。物理作用同我们思想感觉精神作用两回事,
“身知有触”。我们身体知道,碰到外面一刺激,譬如手一打就晓得痛,一接触身体就感觉到了。“身知”里头有知觉,晓得这是痛了。
“知身即触”。现在我们坐在这里,你们也没有人打也不知道痛,也不知道难过坐在这里,坐在这里我知道我有身体坐在这里,知道我有身体坐在这里这个就是触的作用,就是接触东西,物理世界自然接触的作用。
“知触即身”。知道我现在身体现在坐在椅子上,知道我现在眼睛张开,知道眼睛开开这个知觉,就是身体有了生理作用,有这个身体。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但是你仔细观察、分析、正观,“即触非身”那个感觉作用不在你身体上面,靠身体才起作用。等于我们一个电的插头,靠这个插头插到电的开关上电流通过啊,这个插头不是电,“即触非身”插头插进那个开关电就来了,插头不是电,“即身非触”没有插头电不会通的,就是这个道理。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所以身体接触内外的感觉作用,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你说在丹田,丹田在哪里啊?肚脐下面一寸三分,英尺啊,还是台尺啊?还是度量衡,标准局那个尺啊,一寸三分怎么量啊?况且我矮,我的一寸三分和那个胖子怎么量啊?空话,所以丹田在哪里?真正的丹田道家所讲的玄关与丹田,也是无所在无所不在的啊,并不一定在肚脐眼下面一寸三分,那里有大便,你不信信挖进去看看,那里有个什么丹田啊?肠子,没有什么,可是它有这个作用。所以佛说“身触二相。元无处所”,没有固定一个位置。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所以两种作用一接触合拢来,我们身体生命还活着,一口气没有断了,还活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自己有个活人的身体有这个作用。“离身即是虚空等相”一口气不来,这个生死的作用,心意识分别意识思量作用一离开了就没有了,整个是虚空的现象。所以我们大家打坐搞了半天,你身见不能空啊,身体感受空不了啊,嗯,我腿发麻了,我的功夫差不多了,再熬一下,再熬一下这不是在那里活受罪嘛,还叫修道?你看大家都在那里自欺欺人,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啊,道在腿上了嘛。但是离开了打坐还是不能成道啊,虽然如此,这个也同这一段一样,离触即身,离身即触。打坐不是道,道也不离打坐,坐非是道,道非是坐,道即是坐,坐即是道。就要在这里观察清楚,不是在玩弄文字,这是最高一个观察,因为你界限分不清楚,你觉得这个很含糊,非常清楚。所以“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因此我们假使念佛、学佛、修道,没有达到可以离身的境界,感觉不能分离。换句话你坐起来感觉分不开的话,你身体不够健康,绝对健康的人,忘记了身体。就是我提到过庄子说的,“忘者履之适也”。那个鞋子穿得很舒服啊,忘记了鞋子也忘记了脚了,对不对?所以你打坐坐起来念佛坐在那里还觉得有个身体在这里念佛,还很苦的熬这个身体,可见身体很多毛病,绝对健康忘记了身体,那舒服得很。那你思想《楞严经》佛说的如鸟之出笼啊,那个思想自由飞翔了,很痛快,可是我们做不到,因为身体不健康,这是顺便讲到感触方面。所以他说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内中不复立”。你感觉同生理作用、内在外在都没有,你说十八界在中间,内在外在都没有,中间在哪里啊?
“内外性空。即汝识生”。所以啊性空缘起,里面我们找这个感觉的作用,空的,没有一个东西。内在找不到,外在也找不到。内外性空,因为空,空得越厉害,感觉越灵敏。
“从谁立界”。中间所谓身界,十八界的身界,身界他说在哪里啊?没有一个固定的身界。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身体和接触互相为因缘,缘起生出来身体同身的感觉的界限的作用,三处都无,性空的。
“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换一句话说我们身体的感觉的作用,以及身体的反应接触的关系,乃至心意识的了解自己身体的反应的作用,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所以你们学佛修道,先要找到那个本体功能在哪里,就是这个道理。佛没有叫我们找在哪里,他只先否定了,他不给你建立,不做一个肯定的,在哪里?因为那个哪里是假说的,把一切否定完了,你自己去找,哪里都不是。这就是《楞严经》讲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是禅宗的手法,释迦牟尼佛禅宗手法就是这样传。
所以在我们中国过去唐末一位禅师五祖演,五祖寺的庙子,湖北省黄梅县,五祖演的道场,后来五祖过世了,盖了一个庙子叫五祖寺。后来这位大和尚眼本禅师(法眼),五祖演禅师就是大禅师啊,那在唐代不得了的,成就之高啊,可是他也不大读书了,虽然不读书,一悟道了什么都懂了,他的说法很妙。这个故事就是他先说的,有人问他,学佛要求解脱了,我们说修道人要得解脱啊,尤其参禅要得解脱。他说:师父啊,有什么简单的方法?他说有啊,这个学佛修道啊,他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小偷很高手,当然不是我们台北市报纸上登的小偷给抓住了,那些小偷不是,当然很高很高,等于我们本省有个什么盖的一个庙子叫江漓呀,什么了天津的,比他还要高,这个小偷本事很高。小偷的儿子,小偷有了儿子了,儿子说爸爸把那那套本事教给。他说好,我教你,晚上跟我去教你去偷。这个小偷就带儿子去偷这个人家,进去了把里头房子啊,管你什么柜呀,他一弄就打开了。打开了柜子,让儿子爬进去。儿子一爬进去这个小偷把柜子一盖,就盖住了,就叫有小偷啊,自己就跑掉了。这个儿子在柜子里这个气啊,这还得了,父亲把儿子关在里头,自己跑掉了。这个跑掉当然抓住还不算数,会饿死啊,在这里头出不来啊!这个主人怎么晓得这里有小偷呢?他又生气又痛苦,在里面动脑筋。这户人家听见有人叫小偷,全家人都起来,小偷在哪里?小偷在哪里,以前没有电灯啊,到处点着灯啊,全家人都找,没有啊。他在柜里面听到外面有脚步声音来了,讲话,没有啊,没有啊,这个房间也没有啊,柜子都好好的。这个儿子在里面想办法了,临时急了要出来啊,抓住不抓住不考虑了,先要出来啊,闷死了,他就在柜子里学老鼠叫,老鼠打架,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这个丫头到了这个房间,哎哟,不得了,衣柜里有老鼠啊,没有小偷啊。快点快点把衣柜打开,把衣柜门打开啊,这个小孩在里头一放出来,第一口气把蜡烛吹灭了,就跑掉了。跑掉了,这丫头又叫,真的有小偷啊在衣柜里出来,那不管他怎么叫,有小偷没有小偷不管了,反正出来了。跑回来了,到家找这个老子啊,大小偷,到房间一看爸爸躺在床上睡觉,还睡得很舒服。他就把小偷爸爸叫醒,你怎么搞的呀,教我,你是带去教我,你把我。这个爸爸说你回来了?对。他说你怎么样出来的呢?他说我就这样乱搞。他说好了,你毕业了。他说学佛就是这样的,你们看学佛就要学小偷,跳出三界外没有固定的方法,不管你密宗也好,净土念佛也好,止观也好,参禅也好,怎么样跳得出来你就成佛,你学小偷也可以,你学老鼠叫也行,你念咒子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打坐也可以,拜佛也可以,不定的。现在佛就在这里,把我们带到房间里,他说这个也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不是,静坐不是,三昧不是,说你老人家的佛法在哪里?他不说,就要我们跳出来。你看到吧,他说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切否定,都不是,你去找在哪里。但是他已经告诉我们了,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找到了一了百了就成佛了,此所谓《楞严经》的密法。好了。我们看他在意识方面再给我们分析。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他说你了解的我们人有个意识。法:外面一切事物、物理世界、人类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合起来就叫做法。因为有意识思想,外面有一切物、一切理、一切事,意和法互相为因缘,“生于意识”,一生意识就有我们意识的思想。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这个同上面一样,反问阿难,你说这个意识究竟在哪里?等于现在的人问这个意识在脑神经里起作用啊?当然不是心脏起作用,是前脑?还是后脑?还是唯物还是唯心的?现在的问题是讨论这个了。当时三千年前没有这些学识,人类没有那么复杂。所以佛只从现状来讲,他说你那个意识思想以什么为界限呢?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这一段我们注意啊,他说我们的思想感情是意识自己生出来的吗?“于汝意中”在你的意识作用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一定有你的思想引起才有意识作用。这话怎么讲?我们大家都坐在这里啊,诸位,你们想不想家里啊?我这样一讲都上当了。你看大家都想到家里那个影像了,因为有个家,有这个思想这个思量的作用,现在一提到家里,马上我的家里电灯关了没有?出来门锁好没有?“于汝意中,必有所思”。这个思量作用“发明汝意”才起了意识作用,有思想才能发起了意识的作用。所以西洋哲学家比格尔(笛卡尔)就讲我思则我存,我有思想所以有我,那是意识境界,我思则我存。换句话说比格尔的境界我刚才把他的价钱讲得太低了,他不只懂到第六识,第七识他懂了,思量意识他懂了,他只懂到第七识。等于王阳明,我们中国的理学家王阳明,叫良知良能,也是第七识这个思量作用。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意根,有思想就有我,就有意识,“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如果没有前面一个依他起,唯识讲依他起,没有前面一个思想作用引发,那个意识形态就不会构成了,“若无前法,意无所生”意识形态不会构成。“离缘无形”离开了思想因缘,我们的意识状态没有了。“识将何用”这个意识没有用。所以我说讲意识很有趣的。
我们讲一个宗教意识,在这里可以谈了,有些地方不能讲,讲了人家要打死我。呵呵。这个世界上帝、菩萨、宗教很好玩,都是人类的意识造成的。你看我们也有上帝哟,中国人的上帝玉皇大帝,什么样子?中国人的样子,五缕长须,那个眼睛、眉毛也都是中国人的样子,当然也象我这个样子,立起来很凶相。然后头戴中国人的帽子平冠,穿的中国道袍是玉皇大帝,我们一看噢这是上帝,欲界的。西方人那个上帝高鼻子,蓝眼睛,那个就是欧洲人的样子,白种人的样子。东方人阿拉伯人的上帝啊,一块大布缠在头上,胡子是那么弯弯的、翘起来,像印度人脏兮兮的那个样子。西方人的天堂是西方人的样子,中国人的天堂是中国人的样子,中国的地狱是中国人样子,西方人地狱是西方人的样子。西方有神通的人有很多啊,美国也很多呀,那些女的会算命,你去问她,你呀是印度人投胎的呀,你那个丈夫呀是前生你的太太。她从来没有讲过你是中国人投胎的,因为她从没有到过中国,她那个意识形态里头没有个这个形象,她就起不来。所以人类的一切宗教家每一个上帝画的都不同,不相信,你想的鬼呀的同我想的鬼两样,因为我见的鬼呀不是你见的那个鬼,所以你的活见鬼不是我的活见鬼。哈,每一个人意识形态都是自己捣鬼,懂了吧?
所以意识思想,所以你看到的菩萨不是我看到的,我看到你们诸位都是菩萨,活的菩萨,你们看到的他萨菩,他菩萨也两样啊,我们这里这个面孔圆的,有些地方方的、长的,你看那个佛像啊,泰国人塑的就是那个泰国脸,马尼拉那些地方塑的佛像就是他那个样子,中国人塑的就象中国人的样子,不过都笨笨的,大肚子,好象猪肉吃多了,到了五十多岁的样子,就象他一样(指弥勒菩萨像),中国样子,弥勒菩萨是印度人是不是这个样子?这些就是“意法为缘,生于意识”由你思想形态引发了意识的思想,所以佛学是很科学的呀,它是破除迷信啊,真正信一个如来,菩提真理啊,找你生命的本来,那个才是真佛啊。所以你懂了这个道理。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再说你的意识心理,“与诸思量”以及你能够思想的,思想是思想啊,思量是思,不是想啊。我们现在这个家伙讲得对,不对,这是想啊。什么是思啊?你回去了想想这个家伙坐在那里乱七八糟乱吹,闭着眼睛乱吹,那个样子你没有去想它,那个影像是思,所以想和思俩两样。现在又出来一个心理上有个叫了别,那不是思啊。现在大家在想,如果回去了想到,那个影像很好玩那个是思。那么你晓得自己,现在我怎么去想那个南怀瑾那个家伙,是啊,我怎么想到那边去了,那个是了别,明明了了。了别的意思中文:明明了了,分别得清清楚楚,综合起来叫做了别。这些中文要搞清楚了,这是中国文化,不要一天中国文化,你懂什么中国文化?所以想、思量、了别不同。不然你说我都认得中国字,这是中国文化,那不行,你对于每一个名字观念的逻辑范围没有了解。现在我们了解了,“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譬如我们现在自己在思想,知道自己想什么那个了别的作用,“为同为异”你自己反省观察一下看,这是止观哪,你自己马上正观一下,是一个还是三个,还是两个?是同一样还是两样?
“同意即意”。如果你观察出来说这个就是意识作用,那就叫做意识嘛。何必叫思量?何必叫了别?它的作用怎么有那么多不同呢?
“云何所生”。如果你笼笼统统认为这是意识作用,他问意识哪里来呢?哪里生出来的?是上帝生吗,菩萨给你的?有许多人说,哎呀老师啊,我这个不是我的智慧啊,是菩萨给我的灵感哪,平常跟我俩讲话,我总说好好好,你真了不起啊,有感应,有感应,菩萨给你灵感。那叫我的方便般若,那是姓方的。菩萨给你灵感,没有你灵感菩萨要给也给不上啊,所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这是讲空。但是讲有呢,自他不二,菩萨就是你,你就是菩萨,自他不二,所以你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念佛必定成佛,自他不二,没有两样一体的。可是你讲一体吗?要分别起来作用绝对两样,一切众生一体都是佛,可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个体又不同,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同意即意,云何所生”你要追问观察自己这个意识思想,他第一念,不是现在的第一念,最初有我生命的第一念怎么来的?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如果你说那个了别那个思量那个作用,同第六意识两样,“异意不同”,既然两样,就另外有个东西了,你要找出来。“应无所识”那个就没有意识作用,意识作用在哪里呢?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如果说真的没有意识这个作用,它怎么来的?就是参话头了,父母没有生我以前,我究竟在哪里?假定我现在就死了,死了我要到哪里去?天地没有以前,先有鸡先有蛋?先有外公还是先有外婆?哪里来的?找出这个才是学佛。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假使有一个意识分别的作用,这句话佛问得更厉害。“云何是意”你怎么样自己反观追究一下认识这个意识的作用怎么来?怎么样认识这个意识的作用?怎么来的?
“惟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不相信,你自己打起坐来,打起坐来已经是止了嘛,至少身体不活动是止了嘛。你再观察这个道理,已经是止了嘛,念头不乱想,专门观察道理,止观同时的,这是大止观。那么这个止观“二性无成”两边同异都没有,找不到,都空掉了,“界云何立”所以意识中间有个意识界,这个界是假设的有这个名词,没有这个事,逻辑的说法上有这个名词,逻辑是为了思考论辩,有这个名词,实体上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无一物。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意识里头讨论多一点了,“若因法生“你认为意识思想是外界引起的,如果唯识所讲的依他起。现在教育学的理论这个人性是可塑性的,可以塑造的。换一句话说也是可以染污性的,可污性的,你把它染成什么颜色就变成什么颜色,思想就变了。其实,我们讲到教育学,这是教育博士,你博了半天,中国几千年都说过了,墨子就讲过这个话嘛。你说中国墨子讲的不科学,不是高鼻子蓝眼睛讲的没有价值,现在中国人的悲衰,外国人说了就对,其实中国早有。墨子说“素丝染色”人性无所谓善无所谓恶,象一个丝一样,一个蚕做的丝,一块白布一样,你把它染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但是墨子、荀子讲人性是后天的,现在佛所讨论的明心见性不是后天的,后天就是有了生命以后,佛所讨论的明心见性是最初那个生命哪里来的?讨论这个地方,界限要搞清楚。所以依唯识学讲我们意识思想是后天依他起性,靠外界的染污,外界所引发的。“世间诸法,不离五尘,”如果你认为外界引发,外界的东西不离五尘啊,什么五尘啊?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外界的佛学的归纳。“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你看这个色声香味触,“相状分别”每个感觉每个现象都不同啊,你看色法,眼睛只能看颜色,眼睛不能听。耳朵不能看颜色只能听声音,所以五尘不同啊。“以对五根”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都是相对的作用。“非意所摄”,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是意识能够包含的,譬如我们的嘴巴吃到好吃的,哎呀,真好吃啊,意识说少吃一点吧,吃多了会血压高啊,那个嘴巴实在好吃,我再吃一点点吧,它意识控制不了,意识对它没办法。你说这个地方不要去了,不好看啊,自己喜欢好看的地方,不好看看了出毛病,偷偷看一眼总可以吧,意识控制不了,所以它前面五根五法相对。非意所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你如果认为这个意识境界是依他起,靠外面一切法相所引起的,他说那么好了。你再来观察参究分析,不要向内观,向外观,汝今谛观,你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般若啊。所以《心经》要你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这个行就是观察得深深的,智慧的观察。“汝今谛观”,你仔细观察,
“法法何状”。每个外法---色声香味触法,它的本身,拿物理的本身你去分析研究它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科学已经分析到物理的后面还是空的啊,同佛说的一样缘起性空,是个空相。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所以整个的物理世界的作用以及我们生命、身体同这个思想感觉作用,“若离色空”,开了色法、离开了生理物理作用;离开了虚空;离开了动相动的作用、静的作用;离开了通塞的作用(鼻子冒了不通,感冒好了通。);离开了配合拢来离开了离开;离开了生、离开了灭,这都是相对了。换句话离开色空动静合离生灭相对的这些现象都把它拿到了,“越此诸相”超过了相对的现象以外,你把那个自性的作用在哪里你找出来?“终无所得”,所以六祖在这里悟道: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呀。离开这些外界的现象,你们注意哟,打坐腿痛、麻,那是腿坐累了,气不通;背上发胀,气不通了,那是神经反应疲劳,瞪发劳相,都不是道。离开了这些以外,你晓得有个了不可得,那个差不多了。离此诸相,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以啊这个生灭法,要有的时候一切都有,要空的时候一切皆空。
“所因既无”。所以你找它最初的来因,自性空的。
“因生有识”。因为身体作用才有意识的思想。
“作何形相”。这个意识没有形相,用过了就是空的。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意识形态现在哲学上经常用,以我们拿佛学来看意识就没有形态,屁的形态,形态是人为的假造的。所以我常常讲,讲到哲学问题,思想有问题这是讲错了的话,思想本身就是问题。人生来就有问题,有问题所以会思想,有思想就有问题,思想谁没有问题啊?个个都有问题,我说你讲错了的。这个话不能随便给人家帽子戴的呀。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思想没有问题,那个是死掉的殡仪馆的那个没有问题,一个是没有投胎的,就是一个白痴都有问题,白痴“啊啊,”那个也是思想问题。你么讲这个人政治思想有问题,这个人文化思想有问题,这个话通了,上面要加上一个范围啊,不要随便讲思想有问题,思想就是问题。所以现在哲学名称什么意识形态,我说意识就没的形态,你拿来一个意识形态我头都给你,我两个头都割掉,当然我三个也有啊,再出来一个。所以这些都是人为假造的,本来空的。“相状不有,界从何生”所以意识无界,因此你懂了《楞严经》,也懂了《心经》了,观自在菩萨告诉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下面一路无到底,无智亦无得,真到了一切空了,无智亦无得。那叫什么?你就是菩萨,菩提萨多,那就是成了菩萨境界了。你真空到了底你就是菩萨了,那么空到了底就是菩萨了?还没有,刚刚入门。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密多故,空了以后再起修,那才可以成菩萨。以般若般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同样道理。讲《楞严经》怎么把《心经》也说了?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意和法互相为因缘互相为因果生出来意识界,三处都无。你仔细观察自性本空,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及意识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把十八界也驳完了。不过意这一段我们修止观的修行人好好参一下。十二根尘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两面佛都否定了,但是佛没有告诉阿难,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是个什么?他开始就讲了,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它起的作用,都是自己的这个东西自性起的作用,那么他的结论佛讲出一个东西,就是那个小偷啊教儿子跳出来就是。你怎么跳出来不管,你打出来也行。那么现在阿难又搞糊涂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阿难听到这里代表我们出来讲话了,他是我们的代言人,“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他说你老人家平常说法都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你平常讲的因缘合和拢来才有万法。“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你告诉我们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因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凑和拢来、因缘和合才有这个物理世界啊。是啊,佛说四大,不过《般若经》讲四大皆空啊,都是这个四大凑拢来。“云何如来。二俱排摈”为什么你老人家今天说话,这么奇怪啊,他不好意思讲他颠倒。他说你怎么那么奇怪啊,讲到今天了,你告诉我要注意呀,这是因缘哪,这是和合啊。他说你现在因缘也不对,自然也不对,两边都不对,“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越听越颠倒越糊涂了,本来已经成糊了,现在成了乎图克图了,很糊涂了,搞糊涂了。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开示众生不但开导显示这个佛法,乃至给将来的众生。“中道了义”,所谓中道不属于空也不属于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在一边谓之中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要走中观、中道观、中观正见。所以修黄教的密宗,主要的大法不是什么念咒子,不是观想,就是这个智慧的观察,所谓《菩提道次递论》的重点不在修止修观,尤其修大乘观的那个重点。所以中道观的了义法门,彻底一了百了。“无戏论法“他不好意思讲佛,他说你不要给我开玩笑好不好?讲了那么多年都是因缘,现在说又不是因缘,哄了我们半天,稀饭说是干饭,等到我们拿到来吃稀饭,你说那不是,那是广东猪,那不是高梁米饭,他说你究竟叫我们吃什么呢?所谓戏论法,戏论是佛学的名词。什么叫戏论?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落边际的都叫做戏论,戏论就是小孩子说笑话的,小孩子玩的,戏论。所以《金刚经》上叫你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哪四句?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都空掉了,这同见性差不多,离四句偈,这个无戏论法,这要搞清楚。阿难现在要求了。现在注意哟,讲到物理世界的来了。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他说阿难你怎么那么昏头啊?你先跟我剃了光头出家修的是小乘声闻、缘觉,小乘法门特别一路,所以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叫别解脱,特别走一路,专走解脱的一路,解脱世间。你先跟我修小乘法门出家,你后来中间发心勤求无上菩提,回小乘心向大乘道里走,要求走大彻大悟成佛之道,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大彻大悟的道路---菩萨道、大乘道。那么我才转来告诉你大乘道的法门啊。“故我今日,为汝开示第一义谛”。我给你讲的至高无上最高的那一个啊,你在下面还在摸什么啊?等于小孩子在地上摸到来爬,这个妈妈和爸爸在上面,说“在这里,在这里”,小孩子还在地下摸,他说你在下面瞎摸嘛,他说我告诉你第一义是至高无上的啊,我上面讲的非因缘非自然都是第一义谛啊。他说你怎么搞错了呢?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你怎么那么可怜啊,你还拿世间的智慧、人世间的戏论,普通一般知识的智慧,妄想都靠思想出来的,因缘啊自然啊,把自己的思想困绕了。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你呀,记忆力很好,学问很好,记性很高,知识很多。你等于药店里头的药剂师啊,给人家会报药的,说了半天,自己不会看病,换句话你是卖药的,自己还不懂得医理,又不晓得吃药。我现在告诉你那个灵丹妙药啊,吃下去立地成佛啊,可是你就吃不下,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你搞不清了。所以我认为你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一个可怜人了,不好意思讲是可怜虫了,你是最可怜的人。学问越好,成道越难,你真不懂。尤其学佛修道的,方法越学多了,成道是永远无希望,因为不能专心一致了。这个不对,要学止观嘛;不对,要念佛,糟糕,不听话,念佛念念又怀疑;学密宗好,那咒子力量大,咒了半天头痛了,我不能咒;我看我还是拜佛吧,一辈子在那里颠倒妄想,儿戏其间,如来说为真可怜悯。最可怜的人,什么是可怜者?不懂的人不可怜啊,越认为自己越懂越聪明认为自己懂得多,世界上最可怜的笨蛋,佛说的不要说是我说的,不要说我在骂人啊,我没有骂人啊,佛说的。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你现在认真听,我给你好好讲。我不但为你们讲,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为将来世界上包括我们愿意修大乘佛法的人,通达实相般若,什么是实相?实相无相,本体实相无相,无相不是没有啊,实相空相。所以《心经》上观自在菩萨告诉你是诸法空相。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物质,地就是固体,水就是液体,火是热能,风大是大气气流,物理世界这叫四大,四大类,你刚才说明说的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物理世界才有这个变化。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佛现在讲物理的哲学,我们注意啊,首先他已经提出来了物理的哲学。他说阿难“若彼大性”,什么大?四大本身最初最初那个本能那个性能,“体非和合”它不是和合拢来的。譬如一块木头,木头是固体的,有没有液体啊?把木头用高压一压还有浆流出来就是液体了;把木头一摩擦就生火,它有热能;把木头碾成灰了,散开了,空气变成风了。每一样物理,我们身上也一样,四大里头地水火风都有,合和而成。但是它的体性、第一义根本的功能体非和合而来,“不能与诸大杂合,犹如虚空”。四大最初那个功能不是物质了,不是物质他没有说是什么。比方象虚空一样“不合诸色”,虚空同一切物理世界的色相不相融合,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假使四大彼此是融合不可以分离,“同于变化”那同物质世界的变化是一样的,物质,我们也是变化的,我们怎么变化?每天啊早上起来,妈妈太太上菜场,青菜萝卜豆腐辣椒盐巴白糖,和合拢来把我们维持下来。然后我们夏天流汗,每天上几次大号,大概一次大号吧,有些便秘还三天一次呢,上大号上一号都变化排泄出去了。排泄出去了,又变成东西我们吃进来了,你以为我们吃进来是那么精华?都是大便尿变的,大尿不坏呀,很香啊。香水是最臭的东西做的,四大就是这样变化的,始终相成。臭到极点变香了,香到极点变臭了。垃圾堆里提练的,变成最好的尼龙,给我们穿在身上好漂亮,都是拿垃圾渣子化学锅炉里提炼出来的。“生灭相续”,所以有物理世界的现象生生死死,生生死死如旋火轮,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没有物理,没有物质世界也没有精神,只有一点东西,我们点一个香头,只是一点香头啊,把它那么一转转得很快,我们看的不是一点亮光哟,就是一个火圈圆的,叫旋火轮。旋转的太快了,这个轮圈子实际上只有一点火光而已,这个物理世界同精神世界是这样,如旋火轮。你知道啊,现在不要光去看那个火轮啊,看火轮的最初的那一点,原来这个圆圈是个假相,轮回是假相啊“未有休息”。阿难啊,这个物理世界同精神世界究竟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哪个是客观?哪个是主观?
“如水成冰。冰还成水”。你说冰块是水变的吧?我说水是冰块变的,究竟哪个是老板?哪个是伙计?还是冰先变成水呢,还是水变成冰啊,回去参一参看。下个礼拜一带冰来,免得热到了。(第18集完,善观乐听录)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