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新戒比丘的五点重要教授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戒比丘的五点重要教授

大家受完戒以后,就真正成为比丘,成为三宝里面的一员了。

  关于受戒,以及受戒以后如何用心,我在过去也有好多这方面的开示。我们不能听一段,要跟过去的结合起来听,才可能会听得明白。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因缘,我们所强调的不一样,针对性不同,但是这些都是对这个问题来说的。

  一、戒律的四种精神(不攀缘、不懈怠、不放逸、不昏沉)

  我觉得戒律的精神,第一条就是不攀缘,第二条就是不懈怠,第三条就是不放逸,第四条就是不昏沉。

  攀缘,什么意思呢?“攀”——我们的心就是“能攀”;“缘”——就是“外境”,也就是心跟境的关系。外境都是三界诸法,所有一切的外境,都不出于六根、六境、六识。所有的这些六根、六境、六识,都是三界,都是烦恼,都是有漏法。那只要你这个心,去缘这个境界,你就会受影响,就会染污。所以我们出家人是要随缘,不能攀缘,这是非常重要的。随缘就是我们安住在我们道场里头,安住于我们道场所有的一切安排,这个就是随缘,随缘就是最好的一个修行。否则的话我们都是会随着妄想走,随着我们自己的分别心走,最后你都不知道走到哪里去。那么因为我们道场的安立,道场的各方面的规定、设施,能够保证从早到晚这些时间段的安排,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同佛法相应。所以,这个戒律的第一条就是不攀缘。

  第二条就是不懈怠。所谓懈怠,就是对这些善法、恶法,我们知道应该要断恶修善,对善法、恶法,善事、恶事,懒惰为性。就是他不想去修善,不想去断恶。对断恶和修善这些法,就懒惰,就不想去断恶修善,这个也不符合戒律的精神。

  第三条就是不放逸。“放逸”,所谓“放”就是放纵,放纵于我们人的一种欲望,“逸”呢,就是这种飘逸。这样的话对于我们防恶修善,就产生不了作用,所以不能放逸。如果一放逸的话,就不容易做到不放逸。所以第三条就是不能放逸。

  第四就是不昏沉。这个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你一昏沉,无论打坐也好,平时也好,都是懵懵懂懂的,都是糊里糊涂的,就说明你的意念不明利,不明了,没有明了意识,都是糊里糊涂,那这个不行。就是你没有念力,就没有定力,那就没有智慧,没有明了意识。我们这种昏沉,就是内心没有堪忍性,这个可能我们都是会很有体会的。

  所以这种攀缘、放逸、懈怠、昏沉,看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就会阻碍、影响到戒律的精神。戒律归根结底就是让我们要防非止恶,防非止恶以后,我们大乘的菩萨戒,还要修善,还要修一切善法,要圆满一切的功德,要承办所有世间、出世间的佛法事业,这些都是属于戒律里面的范畴。所以不是说我们研究一个戒律,或者持戒的目的,我们要当一个佛教的律师,最后来审判说,谁合不合格。

  我们持戒的目的,是为了要承办佛教在世间、出世间上面的一切事业,这个本身就是“不放逸”里头的说法:与所断、所修都能够对治放逸,能够成满一切世出、世间的善事,为它的业用。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不能够有成就的话,就说明说我们依然还是在放逸。所以说只有在这四个方面,才能够体现戒律的精神。这是我的一种体会,当然可能没有哪一本书这么写,但是我觉得这个戒律就是这样。

  二、如何保证精进力(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暂止息力)

  如何保证人的精进力,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精进度》里头有讲(313页),必须有四种力:一个是胜解力,一个是坚固力,一个是欢喜力,一个是暂止息力。

  “胜解力”就是你对这个佛法,要有决定的胜解。所谓决定的胜解就是,你这种见解已经不会动摇。

  第二个就是你要非常坚固,所谓非常坚固,就是一点都不能动摇。就是你只有胜解之后,才能够不断得到增强,不断得到坚固。加固,牢固,坚固。

  那有些人出家,或者说做居士的时候,可能接触到佛法,接触到广论,非常高兴,也很有受用。然后慢慢慢慢,他没有不断去坚固,以后就不行了。他就退退退,然后对自己所学的这些佛法,所处的环境,所相处的人,就慢慢慢慢产生怀疑。对法产生怀疑,最后会对人、对事、对环境、对一切都产生怀疑。就是“疑”烦恼不断会出来。这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攀缘、放逸、懈怠、昏沉所不断引发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你有没有精进力,就是要检查你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有没有。如果学佛法,越学越欢喜,这个就学对了。如果越学越苦恼,越学越散乱,这就学得出问题,肯定是出问题的。肯定是欢喜心,轻安嘛,轻安、自在、解脱。常、乐、我、净。这些都是一种标相。

  然后还要有暂止息力。暂止息力就是说,你不能一直做、一直修,你也会受不了。就是你必须修一段,不能一直都是在高潮,都是在顶峰,那你会受不了。所以,必须要有,修一修就必须要停一停。就类似于说,我们再回想回想,检查检查这些。修错了,修对了,修偏了?但是,这个暂止息力,是在前面的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基础之上的暂止息力。那如果说,我们没有前面这三个前提,那只要一停下来,你就完了,就恢复不了了。所以犹如我们开一部车一样,开到一定时候,知道说我要加油,加水,加什么,检查一下,我们车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走路,走到一定的时候,要休息一会,这个是非常有利于修行的。

  那么,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保持我们的胜解力、坚固力和我们的一种欢喜的力量,跟这个暂止息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有些人,他一开始就非常地、过度地用功,到一定的时候就不行了,就用不下去了。有些人,一开始精进,不倒单,最后到一定的时候,他一盘腿,一坐下来,他就睡觉,那些都是出了很大的问题。

  那么,我要说的这个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怎么来保持我们的这种精进力,就非常地重要。那么,我们要有这个精进力,首先,必须不应该要有前面的那一种攀缘、懈怠、放逸、昏沉;然后,你才会有这种精进力。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有这种精进力的话,那我们前面的这四个问题就不会有。否则的话,你一天不是在懈怠当中,要么就在放逸当中,要么就在昏沉当中,要么就在攀缘当中。就是会在这种恶性里面循环,根本内心不明利,内心不明了,这个都是能够观察得出来,你们自己也能够对照得出来。那么,这个就是第二条。

  三、如何与同行相处(随喜功德、增长功德、圆满功德,常居学地)

  这个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从年龄方面来讲,比如说有老、中、青;从佛法的体会方面来讲,那可能大家也会有上、中、下,差别很大。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出家的年,对佛法体会,出家时间的长短,大家都差不多。这样有好处就是,一个观点大家可能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这样也会有别的不足。你要长期接触的时候,因为大家的优点、缺点,都可能差不多。有共同的优点,有共同的缺点。这就是说,可能我们的一些问题跟别的庙就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在家里,可能兄弟要相处,就不容易相处。兄弟跟你自己,父亲跟儿子,也不容易相处。但是爷爷和孙子,那就很容易相处。他有差距,就好相处;没差距,就不好相处。社会上面也是一样,大家都差不多,所以就不好相处。

  那不好相处,怎么来相处?首先,你要随喜功德;第二,你要增长功德;第三,你才能圆满功德。

  随喜功德,就是你必须要,常常讲“观功念恩”。你觉得他做得对、他做得好,你必须要去随喜,不断去修这个随喜。否则的话,你们全部都是年轻人在一起,这个烦恼很难调服。你会看很多的问题,别人做得好的、不好的,你都容易起烦恼。所以,你必须就是,别人做得比我们好,你要有这种随喜心,高兴、欢喜心。那你有欢喜心,对方受感染,对方受影响。你有欢喜心,你就会随喜赞叹。然后这样的话,你这业缘,同行之间的业缘就好。那如果别人很发心、很用功、很精进,你觉得:你修行精进,跟我有什么关系?那么你就没有这种随喜功德的心。因为,同行之间天天相处,昼夜相处,不用这个法的话,那你肯定麻烦。所以,这个法都是要用到人的身上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尤其是用到跟你相接触的这些人的身上去,跟你有关的、你周边的人身上去,你必须要去修随喜。

  第二个,就是我们有没有增长功德。有没有增长功德,不是说你自己在那里有多少体会,而是在别人的身上,自己有没有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这种业缘才会越来越好。就是在别人的身上,增长我们自己的功德。那么,如果是说我们在别人、周边的同学身上一直观过,那你一直不断增长自己的过失。过失一多,问题一多,最后自己人就瘫痪了,修道就修不了了。所以,我们很多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跟同行没有处理好,然后引发了烦恼,最后导致不能安住。

  那么,我们与这些同行相处,整个的一个过程当中,用佛教的一句话来讲,你应该要“常居学地”,学习的学,大地的地。“常居学地”就是说你时时刻刻,要有比别人低一等的心理,你就容易能够学到东西。如果你时时刻刻觉得比别人高,那你就不容易进步。这个不是说你自己比别人低,这个是表面一种客气。你只有真正认识到,在同行的身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别人身上,能够真正学到优点。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那么别人的优点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那么人就不会出很多的问题。

  这样的话,就是我们同行之间业辗转增上,大家都会越来越好。因为,一个团体里头,我们这位同学发心,那位同学努力付出。那我觉得:我们自己做得不够,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自己也要发心,自己也要跟上。这样的话,就互相从善法方面,互相感染。戒期就是这样子,大家忏悔、发愿,造善法。然后,这种业力就不断增上。如果没有这种氛围的话,就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心情:时时刻刻要觉得自己还不够,常居学地;然后随喜功德、增长功德,最后圆满功德。

  四、如何保持精进力(守愚守谦,三业日进)

  我们如何来保持我们这种精进力,就非常的重要。这个我觉得应该要“守愚守谦,三业日进”。

  “守愚守谦”什么意思呢?“愚”,我们一个人如果说很聪明、很有能力、很有特长,如果这个人没有把自己的这些长处,真正藏起来,保留好,你时时刻刻经常喜欢去显示,就会出很大的问题。就犹如一个人有武功一样,你时时刻刻去显示自己有武功,那你这个人,早晚会出问题。所以,这个就非常得重要。越有智慧的人,越是平凡,所以这个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我们要谦虚。就是说我们修行越好,越有功德,那我们越要谦虚。这个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只有谦虚的话,我们才能够受益,“谦受益,满招损”。那我们有这种谦虚的品德,我们这个人缘才会好。所以,有时候我们一个人的长处,也是自己的短处。只有我们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这藏起来,也不是说不发挥作用,那我们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发挥作用。而不是说,把我们自己的长处,作为我们骄傲的一个条件,那这个就不行。

  所以,必须要“守愚守谦”,你的三业才能够日进。三业,就是“学业、道业、事业”,我们所造的。这样无论在学业方面、无论在道业方面、无论在事业方面,才能够不断进步。那我们这个学业、道业、事业,都是要通过身、语、意去造作,通过世间、出世间,通过俗谛和真谛来体现我们对佛法的信仰、我们对佛法的努力、对佛法的一种造作。

  五、意乐与宗旨(生命无限,希望无穷)

  最后一条就是,我们要有一种“生命无限,希望无穷”的意乐,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宗旨”。因为我们生命是无限的,所以我们的希望也是无穷的,这个是联系在一起的。那我们有了这种愿心,希望无穷这样的一种愿力,我们前面那些造作。像生命无限——实际上也就是对我们这种六道轮回,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样的一种信仰,这样的一种仰望。实际上面也就是染、净两种因果——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只是,我们把它,变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一种语言,叫做“生命无限,希望无穷”,这样来表达。

  我觉得我们下一步,大家都要回到这几条。

  那么,我也相信我们这个僧团,通过我们的发心,通过大家的努力,今后肯定会做出越来越多对佛教、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今后我们出的一批佛教的法门龙象也都是可以期待的,也不是很遥远的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