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菩萨乘之六度——忍辱度之正修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萨乘之六度——忍辱度之正修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正修,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他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这种世界,凡夫的这个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他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感觉一刺激他,他就要起烦恼的,这种众生是像虚空一样的这么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这个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陀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你能够调伏你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个智慧,有三道智慧,我们把它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的,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我想我们行菩萨道,一个很重要一个概念,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个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你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你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其实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你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个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
 
  所以既然是这样子,那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炼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恩之心。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
 
  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啊,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所以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的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看的那么简单,所以你不能够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它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
 
  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的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那这个问题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
 
  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够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控制我自己,能够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
 
佛法修学概要——226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