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D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185)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D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185)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185)
说法地点:那提迦国的于犍祁精舍
参加人员:阿那律、难提、金毗罗等人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阿那律、难提、金毗罗三人,住在于牛角娑罗林中,佛往问之,各人都说安隐,并说人上之法,佛陀乃赞许他们。此时长鬼天们,乃展转赞叹,其声乃彻至于梵天。
这部《牛角娑罗林经》(185)所述的内容,我们在前面的相关经典中曾经有所提及。佛陀此时游于那提迦国——这个国家应该属于当时比较弱小的国家,似乎不属于十六强国之列。当时这个国家的僧众内部似乎不太团结,争吵得较厉害。后来佛陀前往调解,仍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后来佛陀发觉此处乃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于是便飞身离去,后来到了阿那律等人居住的牛角娑罗林之中——这个牛角娑罗林,与上经跋耆国中的“牛角娑罗林”,看来不是一回事。
如果将上面的情况弄清楚了,我们便可以知晓,佛陀来探望阿那律等人的目的,大约是将重点落在“安隐”二字上面,说白了,就是大家生活得是否愉快,彼此相处是否和合团结?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牛角娑罗林中居住的是三位尊者,分别是阿那律、难提和金毗罗。从经中的叙述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此三位尊者住在同一林中,关系相处得相当融洽,大家都很自觉,并没有出现“一个和尚提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第一,他们在食物分配方面,如果哪位没有因事没有外出乞食,另两位会多乞一点食物带回来;第二,如果哪位乞食回来早了,都很自觉地把房舍打扫干净;第三,有时需要外出取水,无论是一人提、二人抬,都是相互帮助,从不会偷懒,也从无怨言;第四,在修行方面,静坐时互不打扰,然后定期每五天,大家便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修持心得。总的来说,这三位尊者情同手足,彼此相处得亲密无间,用佛教行话讲,叫“六和共住”。
佛陀见到三位弟子,心情看上去很好。三位弟子见到导师莅临,自然是喜出望外。“尊者阿那律出迎世尊,摄佛衣钵;尊者难提为佛敷床;尊者金毗罗为佛取水”,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佛陀落座之后,便问起站在一旁的阿那律:“阿那律陀!汝常安隐,无所乏耶?”意思是说,你阿那律在这里的修行生活得还好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吗?
阿那律回答说:“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佛陀听后,说:“阿那律陀!云何安隐,无所乏耶?”佛陀是让阿那律具体谈谈。
阿那律便回答说:“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谓我与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宁可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我便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我未曾有一不可心。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佛陀接着问尊者难提及金毗罗,都得到了相同的回答。
这三位尊者所答提问的核心,还是立足于如何与诸位修行人和睦共处共修的话题。从这段话中,我总结出四条很重要的处世原则:
1、与人相处,要做到不贡高、不自卑,即不亢不卑;
2、要心怀慈悲,口说软语,千万不要给人穿“小鞋”、背后打黑枪;
3、做人要胸怀坦荡,胸纳百川,不要斤斤计较,“待人总要真面目,处世何妨大肚皮”;
4、舍弃一己之私,处处为他人着想,“自舍己心,随彼诸贤”。
佛陀听了三位大弟子竟如此和睦无缺,不禁赞叹不已:“善哉!如是汝等常共和合,安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同为一心,同行一师之法,达到水乳交融),颇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耶(超越人法的殊胜最上知见而安住吗)?”
三人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佛陀此时开始进一步教导三位弟子:“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已是十分不容易。但是不要以此为满足,因为你们还有更高层次的安住法需要学习。”
那么佛陀所说的法,是哪些呢?
第一层次:修习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即心与慈俱,遍满四方及四维上下、普周一切成就游,并做到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第二层次:修习禅定,从一切色想一直修到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
第三层次:得五眼六通,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不更受有,知如真。
很显然,第三层次,就是最高的安住层次,是所有比丘都要共同追求的安住境界。
经文的最后,叙述了诸鬼神及三界诸天都高度赞誉三位尊者修行的功德,此处不再多述。
通过本经的学习,我们只要谨记四条处世原则,就可以了。(09.08.30)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