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八)~D 四、郁伽支罗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0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八)~D 四、郁伽支罗经

 

  四、郁伽支罗经

  说法地点:跋耆国恒河之畔的郁伽支罗村

  参加人员:某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在于郁伽支罗村,在恒水池岸,为一位比丘说法。所谓四念处,应该要和三定、四共俱定并修,也应当善于修习四无量心,就必定能得果证。

  首先,所谓“郁伽支罗”,它是地点的名称,位于恒河之畔,跋耆国境内。我们在系列阿含经典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经典,都是以地名或人名的形式而命名的,它和其他广为人知的部分经典有所不同。比如说像《华严》、《法华》、《般若》与《涅槃》诸经,都带有一定的寓意所指,文学色彩比较浓厚;即使是以人名为命名,往往也会附加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说《地藏菩萨本愿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经典,其实大部分人都简称为《地藏经》或《维摩诘经》。而后缀的“本愿”与“所说”诸字,则是经过文士修饰的痕迹的产物。从这个立场上讲,到目前为止,四部阿含是我见到的所有佛教经典中最为朴实无华的,就像一块玉石,在未经雕琢之前,总是自然天真,貌不惊人,在外表上还可以说很是粗糙和甚至是丑陋。但是,正是在这些貌似丑陋的外衣之下,却隐藏着多么深刻的佛法义理,套用一句话,我就称之为“败絮其外,金玉其中”。说句心理话,我连续一年来,几乎天天与阿含经打交道,不但没有感到疲倦与乏味,相反,却使我感到遨游其中,真是妙不可言。每当我们心情困惑浮躁时,我就会翻开阿含经中的某一经。阿含可以安抚人心,让我觉得有种塌实感,有种依靠感,有种满足感,有种低调感,甚至它还让我有种成就感。我崇尚自然,反对做作;崇尚低调,反对浮躁;崇尚朴实,反对华丽。这些都是我的真实话,没有半点虚假。如果一定要将佛法分成大小之别,那么,看来我的根机,只适合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了……

  这部《随伽支罗经》是佛陀应一位比丘之请而宣说的。这位比丘所问题的事情读起来有点复杂,实际上就是一句话:比丘出家后,如何修行,才能证得圣道?

  接下来就是佛陀所给予的大段回答,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一)四念处

  1、身念处

  比丘要努力使自己的这颗“心”得以安住,“在内不动”,在此基础上修习一切善行;接下来,要做到三件事:

  (1)要“观内身如身”——就是要以观察自身为标准,一切从内求而求;

  (2)要“观外身如身”——就是要观察身体以外的各种情况的变化;

  (3)要“观内外身如身”——就是观察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2、觉念处

  (1)要“观内觉如觉”——觉即“受”,观察自己诸多感受的变化;

  (2)要“观外觉如觉”——观察身体以外感受的变化,或者用“受”去感受外界的变化;

  (3)要“内外觉如觉”——观察自身之受与外在之受的各种变化以及相互关系。

  3、心念处

  (1)要“观内心如心”——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

  (2)要“观外心如心”——观察自己内心以外的各种心识的变化;

  (3)要“观内外心如心”——观察内心与外心的各种变化与相互关联。

  4、法念处

  (1)要“观内法如法”——观察自己以内的各种构成与变化;

  (2)要“观外法如法”——观察自己以外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3)要“观内外法如法”——内法与外法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相互关系。

  从内(自身)方面来讲,自然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从己而推及大自然的众生万物,皆不过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物我不二。由此,树立不净观、空无观、无常观与苦灭观。

  (二)三定

  所谓“三定”,就是有觉有观定、有觉少观定以及无觉无观定。此三定我们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已经有所分析,此处不再重复。

  (三)四共定

  所谓“四共定”就是:

  (1)喜共俱定——伴随着“喜”的定,通常指“初禅”或“第二禅”。

  (2)乐共俱定——伴随着“乐”的定,通常指“初禅”到“第三禅”。

  (3)定共俱定——译义不明,本人疑为从“第三禅”至“第四禅”的过渡之定。

  (4)舍共俱定——伴随着“舍”(平静)的定,通常指“第四禅”。

  有关四禅的话题,前面相关文章中略谈,后面有机会,将辟出专节予以详述。

  (四)四无量心

  所谓四无量心,即慈、悲、喜、捨。此话题以前谈得颇多,此处不重复。经中对此云:“当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喜、悲、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无论是四念处、三定、四共定,还是四无量心,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这些修法,都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一开始时,可能会存在先后顺序的差别;但当修到一定程度(境界)时,对于孰轻孰重、谁先谁后、谁大谁小等等一些差别,此类观念已经完全消失殆尽。就是说,它们之间不存在高下先后的次第问题,而是互通有无、一体圆融、“法无高下”的关系。在修习过程中,佛陀尤其强调了比丘要极其精勤,要“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而且,要保持一个持久性,随时随地都要修,甚至连睡觉时也不能放松,“去时、来时当善修习,住时、坐时、卧时、眠时、寐时、眠寐时亦当修习”。如此时间一长,即便在睡梦之中,也自然呈现出精修状态,而不会胡思乱想。到那时,连纤毫的神经运行都会受到我们意念的控制。

  那么如此修持下去,会得到什么善果呢?世尊说得很清楚:“比丘!若汝修习此定极善修者,汝于二果必得其一,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复有余得阿那含。”就是说,在前面基础之上再去修行四共定,那么在最初的二果之间,最少可以证得一果(即斯陀洹和须陀洹),也有可能得阿那含,也有可能证得四果阿罗汉。当然,这个要看各自的因缘,佛陀并没有把话说得那么绝对,他不会给任何人打包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世尊把修行方法说得很清楚,剩下的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修行了。

  在经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个词,叫“善自御心”。我们自己的烦恼,归根结底,需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降伏它、消灭它、改变它。“善”是指捷径,就是好的方式方法;“御”就是“调御”、调整、降伏。自己不但要降伏自己的杂乱心态,而且还要善于降伏。有则禅宗公案,谓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请达摩禅师“安心”。此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从中得到另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心”若想真正“安”下来,实际上祖师是靠不牢的,只能按照佛陀的教导,自己去努力思惟、勤修,方才最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现在流行念佛法门,主张临终之际蒙佛接引。我觉得,若是平时不下苦功夫去精勤修习,临时抱佛脚怕有些危险。念佛的最高境界,大约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就是禅定功夫嘛!实际上,念佛法门是一种方便权巧法门,它是让根机相对较浅薄的众生换个方式去寻求解脱。就好像作诗,一味“苦吟”未必能作出好诗来,俗话讲“功夫在诗外”,就是极佳譬照。

  最后,请大家(当然包括我本人)记住一句话:“善自御心”!  (界定,09.03.27)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