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A2 修习念身的十八种功德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A2 修习念身的十八种功德
接上文(《念身经》)——
二、修习念身的十八种功德
为了更好地说明修习念身的好处,佛陀在此列举了修习念身的十八种功德,它们分别是:
1、“比丘者,能忍飢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此处说明比丘在修习念身时,必须要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培养自己的忍力与耐力。
2、“比丘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着。”指比丘心中不要被不快乐的、令人厌烦的事情而胶着与纠缠。
3、“比丘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着。”——此处即是“无有恐怖”,丝毫不留意于任何恐怖的情状,做到心态自若泰然。
4、“比丘生三恶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三恶念,心终不着。”——心中杜绝生起三恶念,即使偶尔生起,也快速地将之灭除,使身心始终住止于善念之中。
5~8、“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第五德到第八德,分别是成就一禅、二禅、三禅和四禅。修习四禅并取得成就的前提,就是要“离欲”,并“离恶不善之法”,如此才能见效。
9、“比丘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际。”——“三结”是指三种烦恼,即见、戒取、疑。声闻行者证入初果须陀洹,如实彻见寂灭法性时,必须要断除此三种烦恼,三结未断,便是凡夫;三结已断,即步入解脱道的第一阶位。(1)有身见结,即身见、我见;(2)戒禁取结,指对邪戒的执着与信仰;(3)疑结,即对佛法所产生的怀疑不信。证得须陀洹果后,需要再来人间七间,方可证道。
10、“比丘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而得苦际。”——当断除三结后,若自身的贪瞋痴都非常稀薄,则会再来人间一次,即可抵达苦际,而得见道,即证悟二果斯陀含。
11、“比丘五下分结尽,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所谓“五下分结”,是指贪结、嗔结、身见结、戒取结和疑结。具体来说,(1)贪结,是指各种贪欲;(2)嗔结,指种种嗔恚;(3)身见结,指我见;(4)戒取结,指取执非理无道邪戒的烦恼;(5)疑结,指怀疑谛理的烦恼。其中,欲贪、嗔恚二结如守狱卒,令愚夫异生禁锢于欲界的牢狱中。比丘当以不净观破除欲贪,以慈悲观破除嗔恚,并破除身见、戒取以及疑结,并可证得三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即不再返回欲界。因此五种烦恼皆起源于欲界,故称“下分结”。
12、“比丘若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而以慧观知漏、断漏。”——这里的“息解脱”,是指灭除痛苦后,证得无色界定,包含从“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此时由于其禅定功夫,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神通,但并不究竟。根据我的理解,此时应该是处于三果到四果之间的一个过渡修行层面,再往上走一步,就开始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各种奇异神通了。
13~18、“比丘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从十三德开始,至十八德,就是六种神通的分解。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即经中的“生死智”)、他心通、宿命通及漏尽通。说起神通,鬼神等众也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们的神通并不究竟,是低层次的,只能拥有五种神通。唯独只有圣人,才能真正证得漏尽通。向所谓漏尽,也就是将漏尽智烦恼尽除、得解脱、威德具足的境界。据说漏尽通也分为两种,,比如《大智度论》说应有漏习俱尽与漏尽习未尽二种,前者是佛,后者是菩萨。若按如此说,阿罗汉又是处于何种漏尽层次呢?若是菩萨与罗汉均是漏尽而习未尽,那么二者并无什么根本差别。然持大乘论者却称从罗汉到菩萨路途尚为遥远,倒是令人费解十分了。
(界定,09.04.3于南海)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