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A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A
(卷三十)
第830经、831经叙述一位名叫“迦叶氏”的比丘——大约是以“迦叶”为姓氏,起初对佛陀制戒说戒不太感兴趣,甚至还有些抵触情绪。
后来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便向佛陀行忏悔。佛陀很慈悲,接受了他的忏悔。经中叙述佛陀在崩伽聚落居住,经常为大家“说戒相应法,赞叹是戒”。而置身于听闻众中的迦叶比丘对此“极心不忍不喜”,大约是十分反感,并经常发牢骚:“此沙门极赞叹是戒,极制是戒。”这里的“极制是戒”可以倒过来读成“是戒极制”,意思说佛陀所制定的这些戒条,实在是过于严厉了。关于佛陀制戒的经过,可以理解为比丘违规犯戒的经过。就是说,每条戒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对应性。比如说戒淫,说明当时肯定有比丘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出家后与俗妻共宿)。在佛陀制戒的过程中,自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不太乐意,表示反对——这种反对未必公开化,可以用其他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是一种意行,于身行、言行方面均无表示。但是这位迦叶比丘却似乎公开表态了,声称这些戒律过于严厉,搞得大家做事都碍手碍脚,令人心情极不爽快。类似于这种言论在当时具有着一定的市场,不仅在佛陀住世时,在佛陀灭度后则更为严重。摩诃迦叶尊者所主持的第一次佛经(戒律)结集,即与此有着莫大的关联。
世尊在崩伽聚落居住一般时间后,便回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待世尊去后不久,这位迦叶比丘“心即生悔”,后悔自己当初莽撞,“于世尊所,心不忍不喜,心不欢喜,而作是言:‘沙门极制是戒,极赞叹是戒。’”于是就去孤独园向佛陀忏悔。佛陀哪里还记得这些小事呢?“汝何时于我所,心不忍不喜,不生欣乐……?”对于知错并能改错的比丘,佛陀一贯都是十分慈悲宽容的。他对迦叶比丘的忏悔表示哀愍接受,并予以赞扬,说“如是悔者,善法增长,终不退减”。不仅如此,佛陀当面向迦叶比丘一再重申制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上座比丘而言,他们完全有赞叹制戒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只有诸上座比丘们从一开始就赞叹制戒并重于学戒,可以在比丘中起着表率带头作用,“大师所赞叹者,余人亦当与相习近亲重,同其所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若诸上座比丘对于制戒学戒皆保持沉默,那么又如何让普通的比丘们自觉遵守戒律呢?(4.4.)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