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方便施教对机而演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方便施教对机而演

 

  『种种方便,令诸有情,信受奉行,皆得利益;妙权善巧,譬喻言辞,方便施教,利益知见。』

  还是告诉大家,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了施教,将他所觉悟的心与大家分享,希望人人与佛同等觉悟。但是,谈何容易啊!佛陀不得不以『种种方便,令诸有情,信受奉行,皆得利益』。因为,所有的有情众生,要能体会到佛所知、所见、所解,佛的心怀,是不容易的。所以,佛陀必定要用种种的方便,使一切有情能够信受奉行。

  我们前面说过,佛陀所说的教法都是很完整,无论何时都希望众生能够体会法的真髓。但是,众生能够领受的,只是在他的凡夫的境界来接受圣人的说法,所以佛陀只好就分段、分段说法。无论是顿教、渐教,或者是圆教,希望人人在所有的教法中能够信受,信受才能够得到利益。众生若不肯信受,佛法再如何圆融,对众生一点都没有利益。

  无论佛法有多好,我们若不肯好好听,我们若不肯好好去思考,不能身体力行,再好的法在我们身边,对我们都不能受用。所以说,信受奉行是很重要。

  佛陀为了要让众生得到利益,所以他就要用『妙权善巧,譬喻言辞』,以东西来譬喻,用人事来譬喻,用故事来譬喻,用佛陀过去生中的法来譬喻。很多因缘、譬喻,种种的言教,无不都是希望众生能够了解,能够启发他们的知见,让他们能受用。

  所以,佛陀还是要用『妙权善巧』。『权』就是权教,权教就是方便。方便也是真理,也是从佛陀的内心经过了思考,看观众生的根机,适合众生的根机,佛陀施用这种的方法。所以就是叫做『方便施教,利益知见』。

  这个『利益知见』,众生是不是能够得到利益?佛陀所说的法,若能好好信解,自然就能够有知见。

  在过去,佛陀在王舍城时,波斯匿王,他对佛陀的说法,『谛听,善思念之』,真正是一位佛陀的好弟子。有一天,他静下来时,他就这样想:我常常亲近佛,听佛说法之后就是满心欢喜。我现在身为国王,领导国政,国家很和平,人民很和睦,我现在还能听佛法,我这辈子这么有福,是不是我来世同样也能这么有福,这么有利益呢?

  佛陀就向波斯匿王说:你若是想要知道下辈子,是不是能有这样的利益,告诉你,你要不放逸。你对你的人民,用这种的爱在施政,所以人人尊重你,你感觉很满足,这是因为你精进,你不放逸,你将法听入心。假使放逸了,心若放逸了,就没有这个法,没有善法施政,所得到的就是被讥嫌,被人批评,被人怨恨。所以不可有放逸。你若能够不放逸,今世是如何的精进,如何得到福;来生也是一样,若能同样这么精进,来生也能得到大利益。

  其实,看到这段(经)文,就会想:佛陀难道没有想要告诉他,不是只想享受人生的福,应该要有出世的精神;让他不只是了解俗谛,还要让他了解真谛。真谛就不会想把这辈子的利益还带到来世,应该是今生此世要很了解真空妙有,这种出世的精神,入世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究竟。

  佛陀为何不在此时向他讲解菩萨法呢?可见波斯匿王的道心还未很坚定。这是佛陀观机逗教,用种种譬喻言辞,方便施教,利益知见,看他的根机到什么程度,就利益他的根机。

  接着这段(经)文说:『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他前面就是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还是用种种因缘,才譬喻言辞来演说诸法。佛陀还在此处说,他用种种譬喻言辞来说种种之法,此法对众生而言,用众生的境界,『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众生的根机这样听,这样去思量能够了解的。因为,这种的妙法,『唯有诸佛乃能知之』,佛与佛的境界才能了解。

  每一尊佛,他们同一种的心意,不忍众生在迷茫中。诸佛,他与什么样的世界有缘,出生于什么样的世界,同一种目的,那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陀的知见。这是佛佛道同。

  每一尊佛,观众生根机不同,设种种方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就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说种种那个时代的法。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就用不同环境的现象,都是法。

  其实,每一尊佛都有很固定的一法,那就是一乘实相的道理。这不是众生的见解能够思量分别,能够了解的,唯有佛与佛才能够了解。

  『演说诸法』,我们再来了解佛陀演说诸法,用种种的方法来演说。

  ⊙演说诸法:妙权巧说,方便设教,譬喻言辞,依于一实谛理演说诸法实相。

  『妙权巧说』,用微妙的方便来善巧说法,视众生根机『方便设教』。方便设教,随什么样的环境,他就施什么样的教法。『依于一实谛理,演说诸法实相』,虽然是用种种妙权巧说,方便设教,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为了要让大家更加了解。譬喻言辞,他所依据的就是一实谛理,演说诸法实相。

  他要说的一乘实相,到底是什么?佛陀依据此法,要应种种的万法施教,这是非常的深奥。『诸法实相』是什么?我们再用心来了解。

  ⊙诸法实相:究竟之理,或言真如;法性之体,或言实相,真俗二谛具含中道,诸法不离因缘果法。

  ⊙此释佛知见,对机所说,难知难解;佛所自证之实相,即诸法寂灭相。

  『究竟之理,或言真如。』常常在说,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告诉大家,『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人人都本具,希望我们人人能够回归于真如本性。其实『真如』,叫做『究竟之理』。我们听很多很多的道理,无非就是要能听到那个究竟的真理。我们修很多很多的行,长时间在修行,无非也希望能够回归真如本性。所以,真如本性就是究竟的真理,那个真理的尽头就是『真如』。

  『法性之体,或言实相。』我们常常说实相、实相,实相是什么东西呢?实相,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法性』。这个法的本性,也是真理的体性,叫做『法性』。『法性之体』,就如『究竟之理』,或者是叫做『真如』。同样的东西。

  所以,所有的权巧方便,譬喻言辞,都有它的中心思想,所以说『真俗二谛』,全都含有『中道』的道理。佛陀无论是说真谛、俗谛,或者是空、有;无论是说空谈有,或者是说真道俗等等,都不离圆融的『中道』。

  『中道』的道理——他告诉你『空』,是因为你太执着;你执着于『有』,佛陀就会用『空』。般若空法,向大家分析、分析,化整为零。这么多这么多的事情,其实分析到最后没有什么事情;有这么多、这么多东西,将之分析,四大分开,还是同样归零。所以『中道』就是圆教,圆融的道理,那就是中道。对执有的人谈空,对偏空的人就说妙有。中道,不空不有,是空是有,这就是中道圆融的教理。

  所以『诸法不离因缘果法』。所有的法,佛陀无论是说空谈有,全都不离开因缘。虽然佛陀开种种方法,对众生所说的,但是众生要能够体会到思想的中心,还是还有一段的距离。

  『佛所自证之实相,即诸法寂灭相。』其实,佛所证的法,是诸法寂灭相。诸法寂灭,就是真如本性,这是佛陀所证的境界。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莫非即是法。然一乘实法,非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释。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我们要用心好好体会,就如我们刚才说过了,是要称为『真如』,要称为『实相』,要称为『究竟法』,要称为『寂灭法』等等,其实,只有一种而已,不过,名词有这么多。

  种种的方便、因缘、譬喻,无不都是法,就是一乘实法。这种一乘实法,非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释,不是光用想的就能解释,最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斯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么简单,所以我们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