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佛力无所畏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佛力无所畏
⊙众生顽愚,诸法甚深,诸佛巧施,殊胜方便,令诸众生,秉心虔诚,敬信奉行,受持教法。
这也就是要让大家再自我反省一下。我们都是在众生类中有幸得了人身,我们也是更有幸闻到佛法,却是还是在迷茫顽愚中。诸佛之法很深,我们一直感觉到很深,其实,诸佛的本怀是这么简单,只是我们众生沉迷不悟,所以在沉迷中无法体会到佛陀他的本怀。
所以,佛陀用法来铺路,要如何让我们能从凡夫走到觉悟的道路。我们却是信心还不够,不敢向前前进,所以佛不得不用很善巧来普施,用很多种方法给众生,无不都是要使令众生能体悟。
所以,[秉心虔诚],只要大家从我们的一念心,直心是道场。我们既然相信佛陀的教法,我们若愿意信受奉行,就用信受奉行的直心向前前进,当然这就是要虔诚的心。所以[敬信奉行,受持教法],希望我们人人能有这样的心态来接受佛法。
佛已经用法铺路,我们就要有信心一步一步向前前进。我们若没有信心,哪怕再珍贵的真实妙法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没有信心去取这个法。所以在《百喻经》里也有这样的一段文:
也就是有一位非常非常贫困的人,这么贫困,他一心只是一个祈求,能否得到人间的宝。有一天,走在旷野中,看到一只箱子,他就轻轻地将这只箱子打开。刚刚打开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珠宝,价值连城的珠宝,很欢喜。在那里看看,是不是有人遗失的?会不会有人再回来找?在那里守候着。
没有,没人来找。所以他就想,这样这个珠宝可能我可以取。他就将这只箱子大大地掀开了,掀开,看到盖子盖着的内部,一个人在那里,他赶紧闪开,快说:[失礼,失礼,我不知道这只箱子的珠宝是你的。原来你在箱子的里面。]一直向人道歉,赶紧逃之夭夭就离开了。
其实这是一个比喻。珠宝原来就是珠宝,盖着的东西就是盖着,里面哪有人呢?只是里面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盖着珠宝,箱子一打开,镜子现前,所照的是自己。但是,自己不认识自己,不知道那面镜子显现出来的是自己,他将自己当成是陌生人。所以珠宝得不到,自己的面貌也看不清楚。
我们凡夫不就是这样吗?我们自己都还不认识自己,真正真实的我,就是明明觉觉的佛性,与佛同等。我常常说[大圆镜智],人人心中都同样有这面镜子,我们这面镜子就是让它模糊了,我们就是平常都没有照镜子,所以不知道我们自己本来的真面目。
其实,所有的法也是在我们自己里面,我们本性含藏着智慧,智慧就是在我们的本性中。这种的比喻应该很浅显,我们能了解。
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了,[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就是我们众生,明明佛出现在人间,佛陀所体验过、觉悟之后的法,要向我们说。佛陀初觉悟的时候,他说法,诸天与世人无法体会这个佛法,何况一般的众生类呢?所说的众生类,就是一切的生命,更无法理解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人类与天人是最能接近佛的,尤其是人,我们若堕落其他的众生类,要接受佛法就更困难了。我们要珍惜生命能遇到佛法。
对于佛陀,我们要用很感恩的心。他不断来来往往娑婆世间,面对着刚强众生。不过佛陀是大忍辱力,他若没有大忍辱力,他要如何度众生呢?所以说[佛力无所畏]。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虽然众生很刚强,虽然人、天、众生类,还是无法体解佛陀的法,无法了解。不过,佛力还是无所畏,同样面对着芸芸众生要来说法。
⊙佛力无所畏:谓如来成无上正觉,具无上胜智,于诸众中作狮子吼,转妙*轮,得大自在。
如来真的是无上正觉,具无上的智慧,在众生中作狮子吼,他用说法的方法来转妙*轮,[得大自在],他已经是得很自在了,所以叫做佛力无所畏。他要具足这么自在,没有挂碍的心。
因为,我们若有挂碍,众生这么难度,这么刚强,到底还要多久呢?现在这个时代,看到这种成、住、坏、空,芸芸众生愈来愈多,浊气愈来愈重,烦恼愈来愈深,天灾人祸愈来愈多,毕竟众生还是在沉迷中,要怎么办呢?佛陀不会考虑这些,只是一念悲心,无限的大忍力,所以他还是[在众生中作狮子吼],还是大声地呼喊,同样将法一直要普遍到让人人听得到。
人人不只是听得到,还感觉得到,还能受用。这就是佛陀他无畏的力量,不断在[转妙*轮],[得大自在],一定他的心中要自在,所以叫做佛力无所畏。
众生一切的环境,对佛而言都是在善解中得自在。佛陀善解,什么叫做善解?善解就有解脱的力量。我们现在,芸芸众生多诸烦恼,今天听到一句有人在批评我的话,我就是很不自在,因为我无法将它善解,[我明明是这样,你怎么这样说我?我很不甘心。]这样烦恼就来了,和对方就有了很不好的缘——你在我的背后说是非,所以我下次看到你就起了不欢喜的心。这种的怨,结怨连仇,这就是我们凡夫无法善解。
既然无法善解,你怎么有办法解脱呢?所以无法解脱。不过,佛他就是解脱,解脱自在,所以他能有无畏的力量。所以佛有佛力无所畏,他有这样的力量,那就是他的智慧善解,所以他自在解脱。
⊙解脱:凡夫受轮回故不得解脱,诸圣得解脱故不受轮回。解脱者,自在之义。
凡夫,我们全都在六道中轮回,所以不得解脱。哪怕你生在天上,沉迷在享受中,福享尽了还是一样要受报。人类、凡夫,一切的业力就是在凡夫,我们凡夫就是一切恶业的源头,造作很多的恶业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这种的习气。所以这就是凡夫,凡夫他造作,就是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诸圣得解脱故不受轮回],已经是圣人了,得到解脱,他就不会再来轮回了。诸佛菩萨,有很多的菩萨倒驾慈航,已经过去也是成佛了,有多少的菩萨都成佛,就是来人间助释迦佛的道场,来帮助救济众生。
我们要知道,诸佛菩萨都是圣人,不受轮回。但是,就是不舍众生,悲悯众生,堪忍娑婆世界之苦。所以他不是受轮回来人间,已经是不受轮回了,是解脱者,是自在者,所以佛他能[佛力无所畏]。能解脱,能自在,力量就是无所畏,[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解脱必定要有三昧存在。
⊙三昧:调直定。专思寂想之心定于一处,思专则守志道法于一念。
[三昧],叫做[调直定]。调,就是调伏我们的心。众生的心好像心猿野马,在我们的内心到处乱撞、乱跑,所以心无法定下来。凡夫开始就要学,要调伏我们内心的心猿野马,我们要调伏下来。直心就是道场,我们的心若调伏下来,我们能信受佛法。
所以心要专,[专思寂想之心定于一处],我们的心要专,耕耘我们的心田。常常说这个[思]字,就如一畦田。我们要用功将这畦田的杂草除掉,就如将我们心中的杂念去除,心要非常的静寂清澄,这样心就能定在一处,这叫做[调直]。思,这个思想若能专,我们就能[守志道法于一念]。
我们的志,我们既然发心了,既然要学佛,我们发弘誓愿,这个志愿一定要好好把握住,把握志愿,好好用心在一念间。所以,[想寂则清澄神朗,清澄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法不彻]。
⊙想寂则清澄神朗,清澄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法不彻。
我们若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非常的寂静、清澄,我们的心就明朗起来了。就如那一位打开珠宝箱的人,打开了,应该我们自己的面目就在里面,这些珠宝不就是我们的吗?我们原来就在这面心镜里,自己还没体会到,所以我们的[想寂则清澄神朗,清澄则智恬其照],自然就很恬静,就如这面镜子很清朗,[神朗则无法不彻],天下万事物理,有什么我们无法透彻的呢?所以我们人人学佛,要时时多用心。
将慈、悲、喜、舍与六波罗密结合起来,就是『十波罗密』,这十种的方法就是让我们体解大道,了解佛陀心灵的风光。佛陀的教法,希望我们入人群中,法如海。若不入人群,你无法去体会到佛陀所说的教法。『四无量心』、『六波罗密』你没有去使用,光在言辞上无法体会,如何能『智慧如海』呢?所以必定要将『四无量心』、『六波罗密』用于我们的生活,在人群中。
所以道法要入心,要应用『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再『度向彼岸』。用这十种波罗密来自度、度人,将我们从烦恼的此岸安全度到彼岸,那就是轻安、自在,没有烦恼的彼岸。
『广大横遍,竖直深远』。法实在是很广、很大,我们要如何能好好利用『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在人群中呢?你必定要学佛陀的善巧方便。若在人群中没有善巧方便,你走不通。
善巧方便的法能用很多,『广大横遍』,人、事、物,无不都是有它的道理存在。所以很多,无论是用横的、用直的。『直的』就是无始无终,很久很久的以前,而且法要从哪里开始说,也是无始无终,『直的』到底有多直、多深?真的是深远啊!而宽呢?横遍到底有多广呢?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甚深,甚深,无量甚深。』《无量义经》不就是这样说吗?所以『不可思,不可议,甚深,甚深。』很深、很广。光是这一段(经文)与大家说起来,就够我们很用心了。
所以道法要入心,因为我们接受了道法,我们才能开启智慧。开启智慧,我们才能心宽念纯,于人群中善巧方便、自在,能够运用很多的法在人间。简单地说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时时用心。
我们前面说:『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
到底是什么无量?四无量。『四无量』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第一就是慈,大慈,所以『慈心无量』。慈就是『大爱念』,我们的心要启开大爱,这就是『菩萨爱念一切众生』。菩萨的心就是爱,这种的大爱无私,他就是心心念念都是众生。所以诸佛、菩萨来人间,无不都是为了要度化众生,甚至在人群中『常行福乐事』,造福人群,希望人人都得到快乐。所以菩萨就是要创造人间的幸福,这叫做大爱。
所以,『随彼所求而饶益之』,菩萨心就是应众生所需要而付出,只要众生有需要,我们必定要不断开启,无量行遍。很开阔的地方,横的方面,这个空间去开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就是要应天下众生能得到幸福、快乐、平安的日子。所以,众生有利益,菩萨就要不断去开启空间,普遍让众生能平安、幸福,这就是『大慈』。
⊙慈无量心:慈名大爱念,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行福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
再来,第二就是『大悲无量』,那就是说『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菩萨的心就是如此,『同体大悲』,『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因为菩萨与众生共为一体,众生的苦就是菩萨的悲,众生受伤是菩萨心在痛。所以这就是『菩萨悲愍一切众生』。
因为不忍心众生受种种的苦,所以诸佛菩萨之心『常怀悲心』,他的内心仅一大事,就是众生受苦难,不断要如何去济拔众生,只这件事。这是诸佛菩萨的内心所含藏,怀着这分救拔众生之心。要如何去救拔,救拔他,能使令众生得解脱。不只是身体的解脱,还要再让他心灵的解脱。『苦既拔已,复为说法。』这也是在《无量义经》中教我们如何行菩萨道,用心去救他救完之后,安顿妥当,还要为他说法。
所以这是身心入法,我们不忍众生道心退失,菩提芽枯萎了,所以要赶紧要法如水,不断再赶紧滋润他。这也就是救济,『拯救济拔,令其得脱』。因为,法与我们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生命、慧命不能离开,所以我们悲无量。『悲无量心』就是菩萨的心不舍众生,同体大悲,希望每一位都能接受佛法,永远受法,身体力行。
⊙悲无量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
再来就是『喜无量心』。菩萨就是『庆喜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欣庆无量』。
⊙喜无量心:菩萨庆喜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欣庆无量。
因为我们用很多苦心来救拔,看到大家能接受法,心的困惑、矛盾,或者是生活上等等,接受了佛法,他能开启他的心,这种知见一开,就不受现在的生活人事物来困扰他。所以,无论他的生活环境如何,却是心得到方向,心灵能开启,心开意解,由于得到佛法,所以现在的环境如何,他的心能超越。菩萨最欢喜的就是见到如此,众生能离苦得乐。
这苦难,是我们的心一直过不去,才会感觉苦,心若过得去,那就没有困难了。所以『其心欣庆无量』,若见到众生修法得到安乐,自然菩萨就很欢喜,所以叫做『喜无量心』。
再来是舍,『舍无量心』。『菩萨所缘众生』,就是我们于众生人群中,我们要培养出『无憎爱』,没有『这个人我看了就不顺眼』我们不可如此,我们应该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因为,常不轻菩萨:『我不敢轻视你。』我们既然不敢轻视他,我们应该要尊重他,所以在他身上,我们又何必与他起怨憎?我们就不需要怨,不需要对他起瞋恨之心,不需要,所以无憎。
我们对人应该用平等心,没有分别的心,若能如此,我们自然就没有怨,没有瞋的感觉。所以常说『慈悲等观』,我们要用大慈、大悲,对众生平等的观念,必定要修喜舍心。不只是见到他快乐,我们欢喜,我们还要于人群中没有分别。这就是我们学佛者应该要努力的。
菩萨要常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爱欲』。不只是我们而已,我们还要再教其他人,人人都互相平等、互相爱、互相疼惜,人人都是我们大家庭的法亲,人人都是我们要包容、大爱之人。我能做得到,你也能做得到,我们人人都能做得到。这就是菩萨的心愿,也是佛陀的教育。所以要舍,舍去瞋恨,无怨、无恼、没有烦恼,若能如此,这叫做舍,『舍无量心』。
⊙舍无量心:菩萨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爱欲、舍瞋恨、无怨恼。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四无量心』,自然就无碍。你在人群中,你既然了解这么多的法,你还有什么障碍呢?所以自在通达无碍,诸事自在就融通为一体。样样都很自在,融通于一体,我们与天地之间共生息,何况『无缘大慈,体大悲』,众生与我们就是如一体、一家。
所以如灯,灯光互相交涉,这就是无碍。看我们的灯光,哪一盏灯有这样的光亮呢?很多的电灯融合起来就形成了光的亮度。所以电灯,灯光是互相交融、互相交涉,与外面的太阳,已经开始出来,阳光普遍大地同样的意思。
⊙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诸事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
所以我们应该学佛要学在法入心,智慧如海。我们更需要『四无量心六波罗密』,更需要『善巧方便度向彼岸』,更加需要是『广大横遍竖直深远』,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要如何广、如何深,不离开这样的法。
总而言之,我们人人既然身入佛法中,我们要身体力行,所以时时要多用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