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远离诸恶 亲近善友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远离诸恶 亲近善友

 

  ⊙佛慧深广难解入,实相非虚妄相义,非思量分别可解,为万法实相之义。

  佛陀的智慧是深广,难解难入。智慧就是实相,实相就不是虚妄相。我们应该要了解,日常的生活所对一切的景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真实。不过,我们人生的生活,明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但是佛陀说,这就是成、住、坏、空的一个相。

  我们人生活在这颗地球上,地球这个乾坤、这个世界,我们人住的这个世界里包含了多少不可思议,山河大地、种种的物质,本来就有。对我们人类而言是天长地久,但是对佛陀而言是成、住、坏、空。

  所以说起来,甚深啊!佛慧深广啊!这种的智慧是这么深,这么难解,何况人类的知识,以人类的知识要能了解佛的智慧,还差很多。所以实相,那就是佛陀所了解的真如实相,人人本来具有,却是人人都无法去了解,这实在是很奇妙!

  所以,我们人人所看到的就是虚妄的相。小蚂蚁想知道须弥山有多高?无法了解。我们现在的人类因为有科技,所以能测量出喜马拉雅山,也就是须弥山,有八千多公尺。我们还没有知识以前什么都不知道,有了知识才只是一知半解,唯有真真正正的智慧,才能完全体会到这个实相。所以说,我们现在就像蚂蚁在看须弥山一样,和佛的智慧距离还是差很远。

  所以[实相非虚妄]的意思,因为实相已经到真如了。真如的法,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很简单,就是一性。一性、真如、实相,这是在佛陀的智慧,他所能体会。我们凡夫,明明直指人心,能明心见性,佛陀直接要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里就是人人本具佛性,而我们就是还无法了解。

  所以[非思量分别可解],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识可以去思量、去思考、去了解。但意思不是说,我们办不到。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与佛同等,只是我们还有梦妄,心还没有擦干净,心镜还未明朗出来。这面镜子在你的内心本来就有了,只是这面镜子还照不出外面的境界,所以才说[非思量]。你现在这面心镜所照的,不是真实相,因为[梦妄],还不真。

  佛陀真正的智慧,就是[万法实相]的道理。[万法实相]的道理,就是含藏在佛的智慧里。佛陀他已经开始要向舍利弗宣说,因为他是代表,舍利弗是众僧中小乘圣人的领导者,佛陀为了要开演大乘法,所以就向着舍利弗来说真实相,那就是智慧,要开智慧之门。

  希望小乘、证阿罗汉果这些人,这些人他觉悟的是生灭相。知道人生无常,六道轮回苦不堪,自己赶紧来修,脱离生死,这种自了汉,独善其身。虽然他没有与人争,虽然他了解世间万物虚妄,但是他无法开启他的大心,再向前前进。

  现在佛陀就要向这些小乘根机的人说,再向前去有很宽阔、很漂亮的境界,就是在你的内心里,众生万物的境界是很美。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心已经没有起灭了,不会受到人间欲念将我们诱引了,我们已经知道。知道之后应该要发大心,入这个大门,去了解众生的苦难,发心去广度众生。

  ⊙[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所以,佛陀向舍利弗说,[诸佛智慧甚深,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这种一切一切的声闻、辟支佛也无法了解。哪怕是已经修行证果了,无法了解佛修行的过程这么辛苦,已经成佛,为什么还不断来人间?诸菩萨也已经经过了修行,也是身心清净了,同样远离了虚妄染着,为什么这些菩萨还要不断倒驾慈航,入这种娑婆世界──这么污染、虚妄的世界?

  这些大乘的圣人不断这样地来,小乘的修行者为什么要那么怕呢?来啊!进来!智慧就是这样,你能够看到的境界就是这样,所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但是现在佛将这扇大乘智慧之门开了。

  门一开,他就要再叮咛一下,向舍利弗叮咛说这[难解难入],因为你们要进来这里面,人人开始要先了解,这不是你们过去所了解的法,是现在开始你们要用心来体会的法。若要用过去那种小根、小机的心,就无法体会,而[难解难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所以者何?]到底是为何呢?佛陀就说:[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因为,诸佛菩萨再来人间,倒驾慈航,他的时间很久,从发心修行以来,就是亲近过了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我们就能知道,到底用多长的时间在亲近诸佛,接近菩萨、接近善知识,修行的经过到底多久呢?可能要用[兆]来说,不是用[亿]的。所以他说[百千万亿无数诸佛],那是很多很多,这就是表示修行时间很长,从漫长的久远劫以前开始发心,这样经过了百千万亿诸佛。

  开头文殊菩萨就已经说过了,光是文殊菩萨一位,他就是生生世世来教导众生。何况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他过去也是久远世以来,亲近过了百千万亿无数诸佛。

  所以[亲近]就是开始发心,这一念心很坚定,就是要行菩萨道。不是一生一世,要生生世世同修。要修行,要完全[远离诸恶邪见]。所要修的行,第一初步,就是要远离诸恶。

  修行,常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远离诸恶,诸恶莫作。修行,亲近善知识,就是教我们要远离诸恶。哪怕起心动念,或者是身体去造作,一切的诸恶,我们一定都要远离。

  也不只是远离身体造作的恶业,还要远离邪知邪见。我们若是思想一点点偏差,我们的知见若一点偏差,我们就又再堕落。邪知邪见,这是一种[恶],叫做心魔。我们的心魔不断来困扰我们的正知正见,所以我们除了外面必定要远离诸恶,我们的内心更要远离诸魔。邪知邪见,就是内心的心魔。所以必定要[亲近善友知识],我们要亲近善友、善知识。

  ⊙亲近:为修菩萨行,当远离诸恶邪见,亲近善友知识。

  其实,善知识也能说是我们的亲友。《无量义经》里我常常向大家说过了,[无量法门悉现在前]。所有的法在你的身边,向你说法的人是在你的前、后,每个人都是在[现相]向大家说法。说好话、教我们怎么做,只要是对的,都是我们的善友、我们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要时时起恭敬心,我们周围所有的人人,无不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所以佛陀他说[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这些善知识也是在修行中,说不定他比我们更快成佛,也说不定。说不定他也是像文殊菩萨,已成佛之后再来现相,再来带凡夫,也说不定。说不定释迦佛在你的前后,也说不定。其实,再更亲近的,那个觉者是在你自己的内心里。

  所以,我们亲近百千万亿诸佛,我们现在就能亲近了。凡是说话对我们有利益,教我们懂得正信、正定、正思惟,教我们懂得持戒律,教我们懂得……等等,这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的善友。

  所以,佛他已经亲近过这么多的诸佛了,善知识、善友都亲近过了,他是无漏慧。我们凡夫,别人教过我们,我们很快就又忘掉了,杂念心很多,无法依教奉行。佛就不是了。佛过去开始发心修行,所亲近的善友,他会完全都收纳在他的心,转化成他的智慧,叫做无漏智、无漏慧,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他能这样不断累生累世闻、思、修,戒、定、慧。他的智慧全都从闻、思、修吸收来,能安住在戒、定、慧中。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所以这是[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有这种无量的诸佛、善知识,他亲近过这么多,所听闻的法他全都能收纳在内心,他都做得到,所以叫做[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所有诸佛无量的[道法]都是在他的心与行之中。

  [道法],当然是要这个门开启,这个门既然开了,智慧门是很深,甚深、甚深,这种非常微妙智慧的门,就是叫做[道法]。

  ⊙则行门甚深,勇猛精进,则非仅自了。

  在这[智慧门]里,就是[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既然这么深的智慧门,我们要全部都能实行,那就要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就是不只自了汉,我们还要兼利他人,不只是自觉,我们还要觉悟他人,这才是真正入智慧门,了解道法。

  这个[道]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道],不是小行小乘的道,是大乘大行的道,就是自度、度人的觉道法。所以这一定要很用心好好去理解,否则真的是无法体会。希望我们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