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七)~B 二、象迹喻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七)~B 二、象迹喻经

 

二、象迹喻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主讲人员:舍利弗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一切无量的善法,都摄于四圣谛之中,以四圣谛为一切法中最为第一,犹如诸兽之迹当中,乃以象迹为第一那样。舍利弗在述说四圣谛时,重点说了苦谛;并说一切法均由此四大随因缘和合而成就。若作如是观,就能堪耐诸困苦。最后说当住四无量心,离一切有与爱欲,见一切因缘所生法,厌离五盛阴,以得解脱。

  这部《象迹喻经》,就是舍利弗在大众共修期间所给予的一种方便开示。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不止一次地看到,舍利弗有仅时常代佛说法,同时还利用暇闲时间,不失时机地为大众作些训导。舍利弗此举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佛陀对于舍利弗的器重,二是舍利弗在众人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三是可以看出佛陀时代(即原始佛教时期)僧团中处处皆有一种民主的活跃的宽松的生活氛围。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谓“象迹”。所谓象迹,就是大象的足迹。因为大象可谓陆地上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在庞大的,它走过的足迹,在所有自然界的动物中堪称第一,像牛、马、骆驼等动物的足迹都无法与大象的足迹相提并论。那么,舍利弗用大象的中迹(即象迹)来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四谛法门。我们在经文的开头,舍利弗就开门见山地对在座的大众比丘说:“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在这里,舍利弗明确地告诉大家。首先,一切无量的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其次,当我们真正深入到四圣谛之中的时候,就会清楚地发现,四圣谛在一切法中,“最为第一”。这里的“第一”,我以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四圣谛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佛法,都不能离开四圣谛法而独立存在,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是以四谛法门作为基础。如果有人宣称自己所说的法与四圣谛毫无关联,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判定其为“邪法”。第二,四圣谛法含摄了一切法,一切佛法都是四谛法门的扩展与延伸。无论是原始佛教时期,还是后来的部派佛教,以后佛教东传后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化佛教,都可以用四圣谛法门加以囊括。我也可以这样说,无论你持奉哪个宗派,抑或禅宗净土宗,可以说都可以用四圣谛法门加以阐释并进行总结。

  舍利弗接下去说,为什么说四圣谛于一切法中最为第一呢?原因在于它能够“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舍利弗为了更好地说明四圣谛的殊胜,就举了一个例子,“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他用象迹来比喻四圣谛,因为“象迹者最广大故”,所以四圣谛在一切法中,也是最广最大,故而“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舍利弗在此经中,对于四圣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然,对于四谛,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在这里也就简略地提及一些重点内容。

  所谓四谛的“四”,就是指苦、苦集、苦灭以及苦灭道。

  “苦”分八种苦。舍利弗在这里分析了五盛阴苦。什么叫五盛阴呢?“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色盛阴: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所谓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以及风界。

  1、关于地界。

  地界:分为两种,即内地界和外地界。

  内地界:“谓几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

  外地界:“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

  何谓内地界和外地界?就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地界,比如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组成我们人身的六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外地界,就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切地界,也就是外在世界。舍利弗在这里列举了很多有关内地界的具体对象,比如我们身体上的毛发、爪牙、皮肤肌肉等等,都是内地界的内容。舍利弗说,我们的身体是这些要素的假合,是虚幻不实的。

  对于四大假合的身体,舍利弗的观点是:“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受所受?”“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也就是说一切都是由于因缘合和而成,非有常而是无常,非有实我而是无我,“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不应过于重视它们、珍惜它们。

  在舍利弗看来,执着于四大实有,是一种世俗法,而我们应当要抛弃世俗法而“精勤学世尊法”。在这里,舍利弗引用了世尊所说的一些话,就是当我们的色身受到种种折磨时,我们应该意志坚定,不能为色身的苦痛而流转。“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不要说心为之所动,就是辱骂对方一句,都是道心“衰退”的表现。那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我们试想一想,当一个坏人拿着刀子来肢解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境不但不能产生动摇和变易,不可恶语相加,而且还要怀着一颗慈愍之心;不仅要慈愍这个“贼”,而且还要将这种慈愍遍及到一切世间。大家想想看,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普世精神啊!

  那么,如果有比丘身居僧团之中,却不能奉守佛陀的善法的话,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彼比丘应惭愧羞厌”,具体方法是“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当然是件十分羞惭的事情。我们时常说去了趟宝山,结果空手而回,就是这个道理。舍利弗在这里还作了个譬喻:“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就是说在古时候,新媳妇初见了公公婆婆,或者自己的夫君,总有些羞涩,不大好意思。那么是不是止于“惭愧羞厌”就可以了呢?不是的,还要“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这才是比丘的“一切大学”。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两个名词,一个是“善相应舍”,一个是“一切大学”。所谓善相应舍,通俗地讲,就是行止、安住于与善相应的处所;而“一切大学”,就是对一切广大之法,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要去精进学修,努力成就。这里的“大学”,与我们平常讲的大学,或儒家经典“大学”不是一个概念。

  2、关于水界。

  水界也分为两种,即内水界和外水界。

  内水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那么内水界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呢?比如脑、泪汗、唾涕、脓血等皆是。

  外水界:同理,外水界也是“极大,极净,极不憎恶”,它是一种“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受所受?”因此我们要抛弃有我,而树立无我的观念,“我受此身,色法粗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

  3、关于火界

  内火界:谓身中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比如说暖身、热身、烦闷、饮食消化等,都是属于内火界。

  外火界:与上述相仿,此略。

  4、关于风界。

  内风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经中对此的阐释是:“上风、下风、腹风、息入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

  外风界:“有时外风界起,风界起时,拔屋拔树,山岩拔已便止,纤毫不动”;当自然界的风停止以后,人们便开始人为地“造风”,比如“或以其扇,或以哆逻叶,或以衣求风”。而如今,我们习惯于用电风扇,或者用空调;用扇子“造风”,反倒成为一种装饰品了。

  舍利弗说,我们这个四大组合的身体,就好像一座房屋。房屋主要是由泥土、水草等物的混合后而产生,我们这个人身呢,也是由筋骨、皮肤、肉血的组合而产生。“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因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舍利弗为了证明他所说的并没有错,便引用了佛陀的相关观点,比如说世尊就说过“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之类的教导。如果比丘如此一路观照下去,就会对我们的色身感到厌离,“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知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解脱”什么呢?“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这才叫比丘的“一切大学”!

  在经文的最后,舍利弗依次简要论述了“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文的一条主线就是:比丘应精勤观照各自的身心均由四大假合而成,这些假合的“五阴”都是虚幻不实,并且是充满着痛苦和烦恼的。当然,对于这个色身,我们完全不必像凡夫俗子那般爱惜不已,而是要将之作为一种行持的工具,当道业完成后,“所作已办”时,这副工具也就可以弃之不用了——这是从对内观照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呢?则要树立慈、悲、喜、捨等四无量心,把我们的慈愍情怀扩大到上下四维、宇宙八荒。那么,具体的修持方法是什么?就是四圣谛。因此,舍利弗在这里一再地强调,四圣谛法是一切法中最为第一,它含摄了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从它而出,以它为基础。所以我在这里再一次重申,“四圣谛”之法是一切法门的共修之法,它犹如象迹,在诸迹中居于第一。如果把四圣谛之法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小乘”之法中,那么将是大错特错,是有违佛陀教导的邪知愚见!

  借本文结束之机,再说几句闲话——

  第一,我在这部《象迹喻经》中,开始着眼于经文内容的阐释——实际上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已经开始做着这项工作了。我觉得既然是读经随笔,自然不能离开原经典去“漫说”一通,而要在经典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有些方面或有些时候,我开始大段地引用经典原文,可能有些读者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我的定位很明确:我写的东西,对象并不是着眼于初学佛者。说得难听点,我并不指望大家都能理解或领会我所写的内容,或接受我的观点。如果您觉得我在信口开河,那么请您另择高明。毕竟我是在谈我的个人感受,我不是讲经法师,我没有义务,甚至没有资格为您指点迷津——抱歉,首先,我得“自利”——这是我一贯的想法,也是我真实的想法。当然,如果在“自利”的同时,能做些利益他人的事,比如说您看了后获得了0.01%的启示,那么我将欢呼雀跃。

  第二,写完这个随笔,正好是农历己丑年的正月初四。我的一个朋友,是舟山定海区的,人挺好,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更不会信仰官方所宣传的那一套。我无意之中看到他在QQ签名栏里,所写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其内容是:

  “新年礼佛,佛教日盛,佛法日衰。”

  我问他,“佛教”与“佛法”有区别吗?他说,他没有信仰,他不作分别。实际上他是有所指的。他的意思是,在新年里到寺庙里去礼佛,看到寺庙里香火鼎盛,僧人们都在忙着做佛事,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收钱。寺院里经济氛围空前活跃,而佛法气息却日益淡薄。年前与一位道友通电话,道友在深秋之际曾带一群居士朝礼五台山,回来后黯然失神。道友说有些出家师付们简直到了飞扬跋扈的地步了,简直让人不忍卒睹。道友说,走天下丛林,到头来,还是浙江的普陀山好——道风好,管理好,整体素质好。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独夸普陀山,而是真实地截取了这位道友所讲的原话,请读者们不要展开联想。

  但愿有一天,我的这位朋友将他的礼佛感言修改为:

  “新年礼佛,佛教日盛,佛法日盛!”

  (界定  2009年1月29日,南海普陀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