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A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A
(卷四十五)
1198经~1207经:此十经重点叙述比丘(或比丘尼)不受佛之滋扰,且能降魔之事。
关于“魔”的话题,自古以来谈得很多。释迦佛在成道前夕,也曾受到魔王波旬以及魔女的诱惑,当然并没有成功;即便在成佛之后,释迦佛也时常受到魔王的干扰。身为佛尚且如此,而作为佛弟子的比丘和比丘尼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受到魔王的侵扰则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么“魔”究竟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在六道众生中,魔是属于哪一道呢?魔,一般称其为“魔障”,即能夺人生命且能障人慧命者,它是介于鬼与神之间的一种众生。魔王波旬有五力,即色力、声力、香力、味力及细滑力,经常以此五力扰乱佛及其弟子,障碍善修。
以上将魔作为六道众生之一而言,但是如果从内观方面来说,魔则有“以诸烦恼害善法”之义,比如烦恼魔、五阴魔、心魔、三味魔等各种魔说。而在以下诸经中所说的“魔”,并非指比丘或比丘尼本身所具有的烦恼,而是指作为众生之一的诸魔恶神。在1198经中,有比丘尼在乞食后入安陀林坐禅,此时魔化作容貌端正的英俊少年前来扰乱:“阿姨!欲何处去?”比丘尼答言:“贤者!到远离处去。”波旬说偈:“世间无有出,用求远离为?还服食五欲,勿令后变悔。”从偈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魔王所想达到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比丘尼不要去求什么“远离”之道,而是要生活在五欲之中,以便安心做魔子魔孙。当然比丘尼并没有受其所惑,回答说“世间有出要,我自知所得;鄙下之恶魔,汝不知其道。……如汝向所说,服乐五欲乐,是则不可乐,大恐怖之处!”1199经魔王波旬对苏摩比丘尼说:“仙人所住处,是处甚难得;非彼二指智,能得到彼处。”这是在吹嘘魔境是多么的了不得,一般女人想去还去不了呢!偈中的“二指智”,是说女人的智慧只有二指那么高,形容女人脑子里没有什么智慧可言,是对女人的刻意贬低或蔑视。苏摩比丘尼及时识破了魔王的本来面目,便回答说:“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智或若生已,逮得无上法。若于男女想,必不得俱离。”当真正进入禅定之后,男女之形相便不复存在;如果此时还有男女的分别,那么说明修行还不彻底,需要进一步修行。对于已解脱的人来说,不存在男女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对面的并非善人,所以苏摩比丘尼大声喝退了魔王。在1200经中,瞿昙弥比丘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魔王化作小青年问比丘尼:“汝何丧其子?涕泣忧愁貌;独坐于树下,何求于男子?”这种问话便有些挑逗的意味了:你貌似忧悲不乐,是不是儿子刚刚死去呢?或者你是不是想男人了呢?故而比丘尼义正辞言地回答:“无边际诸子,一切皆亡失;此则男子边,已度男子表。不恼不忧愁,佛教作已作。”我觉得比丘尼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又何止一子两子,肯定是子孙无数了;如今比丘尼已度脱女人之身,又何来想男人之说?比丘尼的思想境界,又岂是魔王波旬所能知察的?
在1201经中,魔王对优钵罗色比丘尼说:“妙华坚固树,依止其树下,独一无等侣,不畏恶人耶?”这种貌似关心实则恶毒的话,出自魔王之口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所以比丘尼回答:“设使有百千,皆是奸狡人。”意指在比丘尼四周的当然是魔王所率领的千百魔子魔孙。然而比丘比丘不为所惧,因为她“我心有大力,善修习神通,大缚已解脱,不畏汝恶魔。”所谓“荒年有粮,心中不慌”,对付这种魔王,如果没有真修恐怕顶不住,自然会“心有怖畏”。在1202经中,魔王问:“众生云何生?谁为其作者?众生何处起?去复至何所?”这样的问题貌似是问谁是天地人类的主宰,世间一切有情,他们究竟生是从哪里来,死归哪里去?谁又是众生的创造者呢?对于此问题,比丘回答:“汝谓有众生,此则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谓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其生则苦生,住亦即苦住,无余法生苦,苦生苦自灭。”比丘尼的回答很高明,她没有顺着魔王的思路去回答,而是将着眼点话因缘和合所生法上面,这是正见,完全各个符合佛陀的本意。
在1024经中,魔王问毗阇耶比丘尼:“汝今年幼少,我亦是年少,当共于此处,作五种音乐,而共相娱乐,用是禅思为?”这是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所以毗阇耶回答:“歌舞作众伎,种种相娱乐;今悉忆惠汝,非我之所须。”这些东西对出比丘尼出家众来说是完全多余的,此外,“若寂灭正受,及天人五欲,一切持相与,亦非我所须”。这里的“寂灭正受”,泛指世间八定,最高是无色定,其并非真正究竟的禅定,属于虚寂,故这种禅定也不是比丘所应求索的。1205经中,魔王对遮罗比丘尼说:“觉受生为乐,生服受五欲,为谁教授汝,令厌离于生?”在魔王看来,觉受人生、享受现在便是一种快乐,人生在世,不就是图个安稳快活吗?既然世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又何必去追求离欲呢?比丘回答说:“生者必有死,生则受诸苦;鞭打诸恼苦,一切缘生有。当断一切苦,超越一切生;慧眼观圣谛,牟此所说法;苦苦及苦集,灭尽离诸苦,修习八正道,安隐趣涅槃。”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只有超越生死才能获得最上的安隐与快乐。在1206经中,魔王劝说优波遮罗比丘尼入生三十天天之上:“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乐他自在,发愿得往生。”三十三天中的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化乐自在天等等,这些天虽然都充满快乐,但是并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因为一切世间“皆是众行聚”、“皆是动摇法”。1207经魔王对比丘尼说:“汝所所谘受,剃头作沙门,身著袈裟衣,而作出家相,不乐于诸道,而守愚痴住?”在魔王看来,安贫乐道而出家乃为愚痴之行,是不值得钦慕的。而比丘回答是:“此法外诸道,诸见所缠缚;缚于诸见已,常随魔自在!”只有紧随佛陀,才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关于魔王的话题,最后想且天王殿韦驮联来作结本文:
三洲感应难思,汝有真修,我必护法;
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能降魔。(1.8.)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