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K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K
1238经、1239经:此二经乃为波斯匿王的“独自思惟”后向佛所作的请教。
在1238经中,波斯匿王独静思惟道:“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此法,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是恶知识、恶伴党。”佛陀是善知识与善伴党,这当然自不待言。为什么?因为自从佛陀应世之后,无量的众生会因佛陀以及佛法而获得解脱,“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
佛陀为了解答波斯匿王的思虑,回忆了在山谷精舍时的一些情形。当时阿难尊者曾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佛陀明确地告诫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会这样?“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如果是“半梵行者”,即有时放逸,有时不放逸,这样的人又如何能称得上是“善知识、善伴党”呢?所谓善知识善伴党者,不仅自己能够做到“离诸炽然”、“自觉证知”,而且能使众生都能够获得同等的解脱,“现令脱恼苦,见通达”。倘若自己都一知半解,又如何令众生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呢?所以佛陀说:“赞叹不放逸,是则佛正教;修禅不放逸,逮得证诸漏。”对于那些不放逸的修习者,我们不仅要赞叹恭敬,更要向他们看齐,努力使自己也能早日尽诸有漏。
在1239经中,波斯匿王在静虑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得现法愿满足、后世愿满足、现法后世愿满足不?”那么这个“一法”,究竟是什么法呢?佛陀回答说:这个所谓的“一法”,是的确存在的,它便是“不放逸”。无论任何人,只要努力修习不放逸法,便可在现世后世都能够获得一切满足。佛陀作譬说:“譬如世间所作粗业,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与此相同,“如力,如是种子、根、坚,陆水足行,师子、舍宅,亦如是说”。例如盖房子用的顶梁柱就必须要保证四平八稳,绝不能东倒西歪,否则房屋便有倾塌的危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中间不正倒下来”,便是这个意思。比丘如若不放逸,便可以很好地控制六根门头,使自己始终安住于正念正见之中,这便是不放逸的妙处。“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则能自护”,且能将“夫人、婇女亦能自保,仓藏财宝增长丰实”。故而佛陀说:“不放逸具足,摄持于二义:一者现法利,二后世亦然,是名无间等(解脱),甚深智慧者。”我们在做晚课时便会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其实道理谁都晓得,但是当种种声色名闻利养现前,我们还是被五欲功德牵着鼻子走,不自觉或自甘“放逸”起来了。(2.8.)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