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G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G

 

  1231经~1233经:此三经叙述与财利(或布施)有关的话题。

  1231经亦是波斯匿王的个人感悟之语。波斯匿王作为一个大国的国王,同时也作为当时部族的首领面目出现于经典中。作为部落盟主,他经常于“正殿上自观察王事”,也就是处理各个分部落之间的纠纷事务。开始时,波斯匿王对这件事还挺有信心的,可是后来越来越感到郁闷,原来大家都是讲真话的少,讲谎话的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是“因贪欲故”,由于贪欲的趋使,才使得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失损失,或者说做到利益最大化,所以才想尽办法掩盖真相。所以到后来波斯匿王越来越失望,便作是念:“止此断事!息此断事!我更不复亲临断事。”也就是从此对部族间的是非恩怨,自己再也不亲自出面予以裁决了。于是波斯匿把重任托付给了儿子,“我有贤子,当今断事。”

  虽然把事情交给了儿子去处理,但是波斯匿王有一件事始终琢磨不明白:“云何自见此胜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为贪欲故,欺诈妄语?”据此波斯匿王向佛陀请教。佛陀回答说:“大王当知,譬如渔师、渔师弟子,于河溪谷截流张网,残杀众生,令遭大苦。”所以,那些大姓们“因贪利故,欺诈妄语”,其结果也必然是“长夜当得不饶益苦”。在这里,佛陀是从佛法的角度讨论“贪利”的原因所在。当然,若从世间角度而言,其中有很多原因可以总结,但是我们是佛弟子,只要从中发现佛理,便足够了。

  1232经与1233经谈到了舍卫国有一位富翁长者,名叫摩诃男。这个摩诃男与释迦族的摩诃男并非同一人——这个摩诃男有个特点,就是贪财且十分吝啬,可谓“享誉全国”,连波斯匿王对此人都能做到耳熟能详。此人“多财巨富,藏积真金至百千亿,况复余财”,说明富可敌国。可是呢,这个摩诃男虽然如此富有,却节俭到了极点:“食粗碎米,食豆羹,食腐败姜,著粗布衣、单皮革屣,乘羸败车,戴树叶盖”。如果说节俭的话,应该是种美德,自己衣食住行方面朴素一点,倒也未必是坏事;可是事实上呢,这个人不仅对自己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对他人也是一毛不拔!“未曾闻其供养施与沙门、婆罗门,给恤贫穷、行路顿乏、诸乞丐者”。不仅如此,他是“闭门而食,莫令沙门、婆罗门、贫穷、行路、诸乞丐者见之”。就连沙门和乞丐想进入他家门都相当困难,可以说是典型的守财奴了。

  佛陀对此评说道:“此非正士,得胜财利,不自受用,不知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恤诸仆使,施与知识,不知随时供给沙门、婆罗门,种胜福田,崇向胜处,长受安乐,未来生天。得胜财物,不知广用,收其大利。”我前面也说过,拥有财富并不是坏事,只要施用得当,反而是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好事。一个人拥有巨额财富,自己舍不得用,就连父母、妻子、儿女们都舍不得给他们用,更不会施舍给沙门僧众和贫穷鳏寡,这不是很可惜呢?就好似拥有一泓甘甜的池水放着不用,白白地看着这些甘泉被蒸发浪费掉一般。所以佛陀说“此非正士”,放着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不去做,实在是愚蠢至极!

  像摩诃男如此吝啬,必有余殃。等他到了命终的那一天,“无有儿息”(没有后代)。后代哪里去了呢?也许是没有生过子嗣,也许是子女早年夭折。按照国律,摩诃男的所有家产,悉数上交国库,“悉入王家”。波斯匿王为了闹清摩诃男家里究竟有多少财富,于是“日日校阅财物,身蒙尘土”,弄得灰头土脸。佛陀见到波斯匿王又脏又累,于是就问明原因。后来佛陀讲说了摩诃男的前世因缘:“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后变悔……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但是由于在布施给辟支佛时心有杂染,结果“虽得财富,犹故受用粗衣粗食”。而且在经中,佛陀还运用神通,洞悉摩诃男的财富来路不正,“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也就是谋财害命。虽然今生命终,却是免不了堕入地狱的厄运,“缘斯罪故,经百千岁随地狱中,彼余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财没入王家。”

  我们常说因果毫厘不爽,记忆中记有事。有人问某一高僧:圣人是否会落入因果?高僧回答说:“圣人不落因果。”因为此句回答,结果堕入畜生道中数生数世。后来高僧轮回到世间,以同样问题向另一高僧请教。另一高僧回答说:“圣人不昧因果。”此高僧闻后倏然大悟,立即脱离畜生道而成就圣道。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没有什么可商量的。坦率地说,年轻时对三世因果也是时有疑虑;当人至中年,忽地体悟到吾辈泛泛凡人,不要说“不昧因果”,就是“坚信因果”,恐怕都要经历大半辈子的光阴去生起信念。所谓“圣人畏因,众生畏果”,假如我们世间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畏惧因果”,又怎么会让佛菩萨为我们处处劳心劳力呢?(2.3.)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