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自序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网   作者:明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图片来源:明贤法师、北海禅院  

 

  “以中为名照其实(僧叡大师《中论序》)。”

 

  自印度龙树菩萨著《中论》尽释般若大藏,鸠摩罗什大师迻译秦言,中观之见即为天下佛子奋迅追慕,以求“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中观见“坦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枚,流甘露于枯悴”,“覩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于佛于法,中观见之切要,明了无疑。

 

  憨山大师于《观老庄影响论》中评述《道德经》说:“籍令中国无此人,万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国无此书,万世之下不知有妙论”,又说:“盖中国圣人之言,除五经束于世教,此外载道之言,唯老一书而矣!”

 

  中观见与《道德经》所分别代表的佛教及道家,一者是印度承载大道的宗教,一者是中国文化承载大道的门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家的交涉,曾有过三段重要渊源:

 

  魏晋时期,佛教初开,深经尚壅。般若未彰之前,格义大兴,学人常以老庄义理,拟配佛法名相,务于清谈,虽多违于真理,然佛法藉老庄玄风,得以融入东土。

 

  唐代,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玄奘大师与道士共译《道德经》为梵文时,大师深明佛道旨归非一,为保二家义理之纯正,坚持于译文中不以“佛理通明道义”,于是立下风规,泽被当来。

 

  明末,欧风东渐,慧日西沉。面对外来文化之强烈震动,佛道两家深刻认识“以道为尊”之文化同根性。在对时代的重新审视和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同身受下,两家异口同音,举扬道义,唱言同源,和谐共生。

 

  立足于过往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炳然发现时代因缘与历史有着何其相似而又全然不同的特质。

 

  迎接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早已深刻融入中国文化的汉传佛教,正论依然繁富,法脉绵延不绝,却正面临又一轮“佛教初开”,又一轮“深经尚壅”——中国人需要重新理解佛法大义。

 

  《道德经》奠定了中国文化“以道为尊”的格局。在漫长的文化融合历程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已然血脉相连,彼此尊重又不相互引夺,自他默契而能潜相秘护。在全球文化得到前所未有交流的当代,三教相契相扶,共同守护今日此时之“道”的时代需求,比明末显得更为切要。

 

  纵观历史,佛教法运之流变与老子所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道德轮替相辅相成。这不是两类文化之巧合,而是有着以人心为依据的共同基础。在尊“道”、求“道”、守“道”的一脉相承之下,佛教中观见与老子《道德经》之相携乃是时代之所必需!

 

  言及于此,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末憨山大师。大师一生命运跌宕,大起大落,识见超拔,用心深远,为述“三教无异,同一性源”之旨,竟用十五年宝贵光阴,以佛理通释《道德经》,其注云:“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读老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明末至清,各方学人已开始推动“载道之言”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清末杨仁山居士于《道德经发隐》自叙中言:“‘出生入死’一章,见各家注解,无一合者,遂以佛教义释之;似觉出人意表”,“缺憨山解,诚为憾事”,“汉唐以来,人皆以道家目之(即《道德经》),不知其真俗圆融,实有裨于世道人心。若与《论语》并行,家弦户诵,则士民之风当为之一变也!”

 

  反也者,道之动也。在贪盈逐物大行其道之当今社会,无论佛法正见,亦或理当家喻户晓的《道德经》,无不警奔竞之心,塞物欲之源,反“迷于心、寻于迹”之小道,倡“无实体而有作用”之大道。这正是当今社会亟需的清醒药、镇静剂。

 

  从中观见视角解读《道德经》,以出世正觉,摄涉世之用、忘世之心,广谈和光同尘之理,深度认同世间不圆满性,时常启人所未思,发人所未省。《道德经》真俗圆融之功用,尤适用于现代社会,适用于中观见在世间出世二谛真理的应用上,是中观见在现代社会落地的传统文化根基。中观见的“灵魂”,因《道德经》而深契于如中华文明祖坟般的土壤之中。

 

  此番对比研究绝非单纯之义理,闭门之学问,望其深契文化传统与时代人心,并期北大学子,不仅仰羡于课场耳目之新奇,最当由此奠立日后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之深远道德基石,进而拥获更大之生命勇气,在遭遇人生疑难之际,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中观见与《道德经》之经史合参,量已超越单纯文化研究之范围。其同时是一种信仰之实践,更确切些说,是一次法住法位之共同修持。僧人来讲,学生来学,并由各檀信居士护持整理讲义,至国家级出版社审核出版,令其流通社会,福利人群,为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之建设做出贡献,于诸方无不是令人欣喜的气象。

 

  这一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北大发表的讲话中,一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复兴之愿景,并连续三次接见僧人代表,彰显当今时代前所未有的新愿景。愿这部对比研究中观见与《道德经》的著作,能够成为新时代文化复兴的助缘力量。

 

  作为僧人,虽无建国之力,但有爱国之心。故以此讲著因缘,深深祝祷国运昌隆,人民富乐,文化繁荣,佛法广扬。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