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4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4课
下面讲第三部分:
己三(后行)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后行。
庚一、连接文
前面讲了受持菩提心的前行与正行,受菩萨戒之后还要修后行,我们通过下面的学习会知道后行的必要性。首先讲连接文: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智者”是指受菩萨戒的人。虽然显现上他的理解能力不一定很强,不能记住多少颂词或讲解如何善巧,此处是能够了知菩提心的殊胜利益,能够通过修持前行的方式受菩萨戒、菩提心,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智者。
“觉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有智慧的人受持了清净觉心之后,为了不退失、再再增上而“如是赞发心”。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紧跟而来还会出现各种修道的违缘、各种恶劣的心态,这时如何保护心中刚生起的这棵菩提心苗芽呢?现在它还很娇嫩、柔弱,如果保护得好,它可以茁壮成长,最后变成苍天大树;如果保护不好,它可能就夭折了,乃至于永远死去。当然永远死去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每个众生最终都会成佛。为了让我们的心不退失,并且能够增长而说“如是赞发心”:我们一定要通过赞叹的方式提高自己守持菩萨戒的定力、心力。
为什么要赞叹呢?实际上世间也如此:任何一个事情,比如好人好事、见义勇为或什么事,如果有很多人关注,媒体也正面报导、赞叹,做事的人就知道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有这么多人在赞叹,自己也会高兴,以后也更愿意做;如果做事之后受到很多讽刺打击,负面报导不断,以后就没有兴趣做了。同样,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如果经常受到负面的影响,就会后悔受菩萨戒、退失菩萨戒;如果受了菩萨戒之后去赞叹,不论自己赞叹自己也好,还是用其他方式赞叹也好,我们都会认为受菩萨戒的行为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要随喜。可以自随喜吗?前面讲有两种随喜:自随喜和他随喜,自随喜就是自己对自己所做的善法产生欢喜心,随喜自己做对了,之后更愿意坚持下去,因为这个事情是正确的,所以我更应该坚持下去。为了让菩提心与日俱增,我们必须要通过赞叹发心提升自己的心力。连接文是略说,下面就讲第二真实的后行:
庚二(真实后行)分二:一、令自欢喜;二、令他欢喜。
辛一(令自欢喜)分二: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能够让自己产生很强烈的欢喜心呢?颂词讲道: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是第一个侧面,今生我们以前世的善根获得了暇满人身,而且在这个暇满人身当中,又生于佛家族当中成为如来的佛子,这是一个多么幸运、多么欢喜的事情。我们学过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在整个六道当中,相对于旁生、恶鬼、地狱的众生而言,能够获得人身很不容易。但是,此处所讲还不是一般的人身,一般的人身天天造罪、不修正法,也没什么值得羡慕的。而暇满人身则如同珍宝一样,具有闲暇的自性,可以修持正法。有修正法机缘的人身称之为暇满人身。这个暇满人身来之不易,比如要以守持戒律、修十善业等等为主因,再加上修持布施、安忍等等的助缘,还要通过回向来印持,需要具足很多条件才能成办。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所言,即便只是要烧一壶茶,也要具足茶壶、茶叶、水、支架、柴火等很多因缘,还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把茶烧开。世间平常小事尚且如此,何况想要获得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身,这么大的福报需要的因缘自然更多了。在诸多因缘中,纵然仅仅缺失一个因缘,暇满人身都没办法获得,由此可见我们何其幸运。
不仅如此,而且“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所有获得暇满人身的人中,一部分人是纯粹的小乘种姓,没想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就直接进入了小乘、声闻乘、独觉乘;有些人表面上入了大乘,实际上没有通过修行的方式生起菩提心,所以也不算是真实的佛家族一员。现在我们要变成了佛家族的一员,通过认真修持,内心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不单获得了暇满人身,而且已经真实发了菩提心之后,投生于佛家族当中,变成了如来子,佛的意子。第一品提过佛子有三种:佛的身子罗睺罗,是佛的亲生儿子;佛的语子是声闻;佛的意子是菩萨。此处所讲的佛子主要是意子,佛的意子是最重要的,身语意中最重要的是意,有些颂词讲:“意速意为主”,心是很快的,也是主要的。能够成为佛的意子最重要,为什么最重要呢?因为只有成了佛的意子,才可能成办佛的事业。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既然我已经成了佛的意子,成为佛家族的一员,我就要做合乎佛家族的事业,千万不要因为我自己不好的行为或发心染污了这个无垢尊贵的种姓。在印度,种姓和家族的事业是很重要的。例如《前行》当中提到的匝哦之女,先后做了各种各样的生意,但无论他卖粮食、卖衣服、卖珍宝还是卖香,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是会遭到劝阻,因为这些不是他家族的事业。父辈、祖辈是做什么事情的,子孙也必须永远做这个事业,这就叫做家族的事业。种姓也是一样,不能染污你的种姓,染污了种姓将被开除或者杀掉。
关于种姓的问题,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当中已经给予了彻底的破斥,指出并没有所谓的真实种姓可言。若说从事某种行业即是某种种姓,那么,一个其他种姓的人如果也做了同样的事,该人的种姓也就随之而发生了改变。由此可知所谓的种姓是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言的。虽然圣天论师在理论上、事实上讲得很清楚,但是在印度,迄今依然对于家族事业、种姓问题很执著。寂天菩萨之所以在论典中采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也是随顺当时社会情况的方便说法。
既然现在我们已经转生到了佛家族,就必须要做合乎佛家族的事业。佛的家族究竟以什么为事业呢?不是以宣传自己、不是以争名夺利为事业,整个佛的家族完全是以一心一意利益众生为事业的。佛陀就是我们家族的族长,是最具威德的父母;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是属于我们大乘家族的成员;而我们是刚刚进入这个家族的最小的成员。不管以前是什么身份,如今既然已经进入到这个佛家族当中,我们必须要做合乎家族的事业:从现在开始一心一意利他,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刻意地舍弃自私自利的作意。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不要以我们的发心和行为去染污这无垢而尊贵的种姓。什么叫做不以发心去染污呢?比如在修法过程当中,突然想到度化众生太困难了,于是发起一个小乘的心,这样的心态就染污了这个种姓。有的人可能认为,反正是在学佛法,不学大乘学小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舍弃一个殊胜的大乘法要,然后去学习小乘的法,这样的过失是相当大的。因为,在这个家族、这个种姓当中,是不允许产生自利心的行为的。为了自利去修小乘,为了自利去自赞毁他,为了自利而染污世间八法,这都算是染污了无垢尊贵的种姓。
在行为方面,如果去做杀生、偷盗等很多不符合大乘教法的事情,都是从行为上面染污了种姓。因此,既然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佛家族当中,已经开始做这样的事业,我们就应当尽可能地靠近利他的发心,尽可能做利他的行为,千万不要染污这种无垢、尊贵的种姓。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此处通过对比的方式,说明生起菩提心是何等难得和幸运:就好像一个盲人突然在“废聚”(就是垃圾堆)中找到了一颗如意宝,实在是非常幸运、非常稀有的事。首先,作为一个盲人,他根本看不到,只能靠手去摸索,能够捡到好东西的机率是非常小的;其次,是在垃圾堆当中居然出现了如意宝,这个机率更是微乎其微;而一个盲人在垃圾积聚的地方居然获得了如意宝,这个机率几乎为零!这样的事情居然发生了,当然是个奇迹。同样的,“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我居然现在生起了菩提心,这是无比幸运的。
颂词中“盲人”比喻为没有智慧、迷失了取舍双眼的众生;“废聚”就是指我们五蕴积聚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就像垃圾堆一样,虽然从外表看起来洗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但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血肉之躯从外而内,都是不清净物的积聚。身体如是,受想行识亦如是,内心每天产生很多恶念、想法,所以说凡夫人的五蕴像垃圾堆一样。然而,在这个不知取舍的、迷失了智慧的五蕴当中,居然生起了为了利益众生而求佛道的心,的的确确比盲人在垃圾堆当中获得如意宝还要困难、还要幸运。
其实,我们通过观察、思惟,就会了知确实如此。在学习《入行论》、学习大乘佛法之前,我们曾经想到过这样真实而广大的、为了利益众生一定要发誓成佛的心吗?真的没有想过。再观察一下世间上的人,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而求佛道?非常非常少。以地球为例,这个世界上佛教徒的数量本身就不多,而在这些佛教徒当中,真正的佛教徒就更少;形式上皈依的人多,修学佛法的人少;修学佛法的人多,认真修学的人少;认真修学的人多,但是真正对菩提心有兴趣并生起菩提心的人,少之又少。此刻,在我的内心当中居然生起了菩提心,的的确确是非常幸运、甚为希有!
越是难得的、越是珍贵的东西,一旦获得了,我们就会非常珍惜、非常高兴。这个捡到了如意宝盲人会不会很高兴,要取决于他能否了知如意宝的价值。如果没有意识到,自然就无法生起欢喜心;反之,则会非常珍惜。现在,菩提心不仅在我的相续当中生起来了,而且我也深知其伟大的价值、其难得稀有之处。所以,从成办自利的方面思维而令自己欢喜。
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菩提心不但能够成办自利,而且能够成为利他的因缘,由此可以产生很大的欢喜心。
菩提心的第一个功用是“灭死胜甘露”。菩提心是摧毁众生生死最殊胜的甘露。甘露就是无死的妙药,是天界的天人通过福报而形成的一种宝物。在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天人只要头颅没有受到致命伤害,身体的其他部位受伤,使用甘露便可以迅速痊愈。阿修罗的福报比天人稍逊一筹,所以一旦被天人的武器伤到要害就会死亡。因此,有时阿修罗也会因为争夺天人的甘露水而发动战争。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自己的身体,然后通过发起谛实语或天人以甘露恢复菩萨的身体,这类公案在佛经中有很多记载。由于甘露能够摧毁死主,所以叫做“灭死胜甘露”。
为什么说菩提心就是灭死胜甘露呢?因为众生在轮回之中流转,生生死死的次数多得不可计数,若想真正地灭除众生的死亡,令众生从生死中获得解脱,就必须要有一个殊胜的教法。这个殊胜的教法,就是修持菩提心。
有人会问:声闻、缘觉阿罗汉没有修菩提心,他们不是照样从生死当中获得了解脱吗?实际上,生死轮回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分段生死;一类叫做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指没有获得圣者果位之前的六道轮回,这种生死阿罗汉已经灭除。但根据《宝性论》、《中观》、《智慧品》等大乘经典的说法,阿罗汉圣者还会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还有意生身、不可思议生死。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就属于变易生死,是一种很微细的生死,或者说是一种很微细的轮回。这样的轮回、生死,阿罗汉并没有灭除。
菩提心不单能够灭尽分段生死,把众生从六道当中解救出来,而且具有灭尽无明习气地、无漏业及变易生死的能力。由于菩提心能够将众生最粗大、最细微的生死统统灭掉,是令众生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的无上妙药,而我们现在已获得如此殊胜的甘露,怎么会不发自内心地数数欢喜呢?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众生的贫穷无外乎两种:一种属于心的贫穷,一种是属于资具的贫穷。这两种贫穷,菩提心都可以遣除。首先,我们从资具贫穷的侧面进行分析。菩提心本身是一个很深厚的善法,修行者自己如果修菩提心的话,能够迅速积累无尽资粮,不会有资具方面的匮乏。另一种情况是菩萨通过菩提心的力量,也可以遣除众生在资具方面的贫困。
第二种贫困是心理上的贫困,如有些人资具很富裕,但内心很空虚、很贪婪,具有诸多烦恼,这是缺乏正法的一种贫穷。生起菩提心之后,通过菩提心可以带动出离心的功德、清净戒律的功德、知足少欲的功德、完全利他的功德……从而令内心当中具足圣者七财,福德圆满。
当菩提心究竟圆满的时候,就获得了佛果,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福德宝藏。由于果是无尽的,所以可知因也是无尽的。因此,无论想要成办的是暂时利益还是究竟利益,无论想要利益自己还是无尽众生,菩提心都绝对是非常殊胜善妙的一种方便。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能够尽除众生疾病的最胜的灵药,同样也是这颗菩提心。众生的疾病也不外乎有身心二种。一个受持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通过发菩提心的力量遣除众生的身体疾病。如佛陀在世的时候,便是通过放光、摸顶等方式来遣除众生身体上的疾病。在《西藏生死书》当中也有一段记载:恰卡瓦尊者在修持菩提心成就之后,给很多麻风病人传授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法精要。麻风病人依此观修,逐渐痊愈了麻风病。实际上,真正令麻风病得以痊愈的妙药,便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仅可以尽除众生身体的疾病,还能够治疗众生内心贪、嗔、痴的疾病。因为菩提心是完全利益众生的,所以断除了贪心;因为菩提心是完全的慈悲之心,所以断除了嗔心;因为菩提心是充满智慧的心,所以断除了愚痴之心。菩提心是很清净的善心,它的本体不会有烦恼;只要修持菩提心,修持者绝对不可能有贪、嗔、痴、嫉妒、骄傲等等的疾病。菩提心也能够疗治众生的疾病,如果把菩提心的修法传授给其他众生,可以尽除一切众生内心的贪嗔痴疾病。
所以菩提心生起之后,的的确确能够成办众生的利益,以此缘故,我们应该产生欢喜。
本课就到这里。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