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相应起觉心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5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相应起觉心

 

  『众生闻诸佛菩萨法,赞叹菩提及一佛乘,闻已则得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我们听法,听佛法就是为了要取得佛法,让我们能回归我们与佛同等的清净佛性。所以,听法必定要先起欢喜心。对佛、菩萨的法,我们要从内心赞叹菩提。赞叹就是欢喜,菩提就是觉道。我们听,不只是我们自己欢喜而已,人与人之间都要互相赞叹,彼此来介绍。同样的道理,修学佛法也要时时赞叹,赞叹菩提就是觉道,这条觉道方向在哪里,我们自己内心要清楚,方向也要准确。

  所以,一佛乘,一佛乘就是直接能知佛知见,我们能知道、了解佛知佛见。这是很重要。所以,听法,我们若能重视一佛乘,佛知、佛见,我们用心听,自然『闻已则得欢喜信乐』。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听到这个法,了解之后,绝对是欢喜。若是不欢喜,哪有办法继续这样不断受持下去?心若不欢喜,哪有办法能一直守在这个法门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这分欢喜信乐的心。

  佛陀说法是对应根机。我们的根机若有立心、立愿,决心向一佛乘,自然所听到的菩提道,我们就能信乐、欢喜,很相信又很欢喜。

  『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我们必定要多听法,听出种种因缘,听了之后要去观,用心去了解;『观』就是深入了解。就如我们慈济人在国际间,每个国家都有其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贫与富。看他们拍回来的录影带、相片等等,经过他们的解释,他们真的是脚踏到那个地方,人接触到这样的人,为这样的苦难人如何的肤慰,那些苦难人如何心开意解。

  他们了解了,真的人生是苦,苦不堪啊!菩萨道真的很需要。若要能救度人间,唯有人,人能救人间,必须启发人们的菩萨心,行在菩萨道中,那些苦难人就能得救。终于理解了,理解佛陀为什么一直要教菩萨法。

  这教菩萨法,就是佛陀内心所保护着,最殷切的道理。就是要向大家开示,希望人人真正透彻,了解人生苦谛,了解苦是从『集』来,看到这集来的苦,能够警惕:人生真的需要接受佛法的教育,要有『灭』这个苦的方法,知道了,所以就修行于『道』。这就是闻法,『以此闻法为增上缘』。

  听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很贴切这个道理,这全都是我们的增上缘。修行若断掉了增上缘,见闻会很窄,道理无法印证。最重要的,听法要有印证的道理,这叫做真实法。所以『闻法为增上缘』,我们听,听人间的真实法。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愈是看尽人间,愈接触人群,对佛的大智慧愈生出无上的敬佩,就愈是会发菩提心。这个心,源源不断,好像涌泉一样,泉水不断涌现出来,所以学佛绝对不会懈怠。只要我们的法是正法,我们从正法的源头——佛、菩萨法,就开始起欢喜接受,而且时时赞叹,自我修学,也能引导人人一起来修学佛的一乘法、一佛乘,这样愈来会愈欢喜。

  从自己开始,看到别人,人与人之间自然互相感恩、尊重,自然彼此之间无私大爱不断,像涌泉一样,这叫做欢喜信乐。信乐在所有的增上缘,这样对佛法就不会起懈怠的心,而且愈来愈欢喜『乐佛大智』,愈欢喜佛的大智慧,愈启发我们的菩提心。

  所以,经文开始又说:『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我们人人若能抱着这分欢喜心,佛陀所用种种譬喻言辞,来为众生说法,『是诸众生』,这些众生,自然『从佛闻法』,佛陀怎么说的法,我们所听到的应该就是究竟,能够听到他很用心,用心才能够究竟。

  ⊙闻法:闻教法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合掌赞佛,闻法欢喜。』一念相应,觉心初起。以远离微细杂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所以,此处所说的闻法,听什么法呢?就是闻教法,教我们的法。因为我们是要学,教是对学,我们想要学,所以就要有人教;我们要学佛,就要有人来教法,这是互相对待。我们学佛者能虔诚,讲法的人就很认真,何况佛说法,是他心所护念的一佛乘,那就是要教菩萨法。既是佛陀内心所保护着的法,是多么的宝贵啊!岂是让我们来『助道场』,多一些人坐着来听法,讲的人比较有面子,是这样吗?绝对不是。

  所以,真正用心要学法的人,自然讲法的人就会很用心,将所了解的法与大家很殷勤、很认真的分享,何况佛说法的时代,众生要闻法受教。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现在了解,闻法,就是闻教法,听要教我们如何成佛的方法。所以《法华经》〈安乐行品〉就有一段(经)文:『合掌赞佛,闻法欢喜。』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就了解,听经是一种非常庄严、神圣的事情,我们必定要用很恭敬的心。『合掌』就是表示恭敬,精进不敢懈怠,用这样的心要来听佛说法。而且『赞佛』,不只是耳闻,口要赞叹,因为人能弘法,这就是我们听法之后也要与大家分享。

  所以『合掌赞佛,闻法欢喜』,听完之后要起很欢喜的心。有的人会说:『听就听了,欢喜是那时候欢喜,欢喜又如何?』欢喜,欢喜就是表示你真实的欢喜,就是法入心。听佛法若没有感受,就如水管,水流了就过了,哪有什么好欢喜的?因为他没有得到真实法。若是得到真实法的人,自然他只要想想就会觉得,这个法妙哉!妙哉啊!很微妙的法,愈想愈欢喜。

  所以,听法若能常常欢喜,这就是表示法入心。这个心,『一念相应,觉心初起』。我们若听法,法若有入心,初闻法的人,一闻就欢喜,这就表示一念相应。就是说,法与心相应。法与我们的那一念心合起来,这叫做『觉心初起』。听到,有感觉,感觉到法,让我们很欢喜。这是滋养我们的慧命,让我们的慧命有成长,所以『一念相应,觉心初起』。

  『以远离微细杂念(故)』,因为凡夫的烦恼都是从很微细的杂念开始,一念贪心起,无明一起,贪、瞋、痴非常的微细,在内心作祟。明明心就想要静下来,但是人生很多杂念,非常微妙地与法对立,法一直要发挥作用,但是杂念心不断一直复制,所以让法不能入心常住。这是我们凡夫最担心的事情。这些烦恼若不去除,就是法要入心也难。

  所以,因为他已经接触了法,觉心初起,自然将那些微细杂念杀除掉。这必定要很勇健,心要很有勇气。人家说『发心立愿』,这就是大丈夫事。发心立愿很坚定,这念觉心自然就能杀除掉微细杂念,自然我们的觉心——觉悟的心,就慢慢一直生长起来,所以『得见心性』。自然被烦恼所掩盖住的本性,有了觉心初起,就如阳光透露出来,那片将我们盖住的云慢慢会散开,所以『得见心性』。这微细杂念去除了,我们就能得见心性。

  我们原来的本性是清净,『心即常住』,这清净心就常常在我们的内心,所以『名究竟觉』。这念心就是清净心,如来的本性自然会发现出来,这叫做究竟觉。

  一切智,因为希望我们能究竟得一切智,佛陀是为众生来说法,众生从佛闻法,能究竟得一切智。能够究竟,就是尽,就是已经到尽头了,从初觉一直到究竟觉。我们若无初觉,究竟觉还离很远。所以,这究竟觉就是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种种因缘。

  『一切种智』,就是三智之一。就是『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种种因缘』。这是三智之一,是一切种智,他能到达最究竟,了解一切种。

  ⊙三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三智,第一种是『世间智』,就是凡夫、外道的智。凡夫,就是没有修行的人。外道,不是学正法的人。像这些,世间种种,很复杂的烦恼,不正确的思想,世间这种世智辩聪,自己自以为是,这全叫做世间智。

  ⊙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着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世间这种的种种分别、执着等等,这是无法出离世间的法,这叫做世间法。一直就是笼罩于世间中,在世间里不明究竟的道理,不断还是无法离开世间,而无法离开世间是包括三途六道。总而言之,就是世智辩聪。

  第二种,就是『出世间智』。我们了解了世间一切很复杂,这些事情我们都了解,自然我们就会警觉,警觉之后,自然我们就会想要出世间。

  ⊙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

  第二『出世间智』,那就是声闻、缘觉之智。声闻就是听『四谛法』来修行,缘觉是依『十二因缘法』,了解我们人生的去来,种种因缘。这都是在小乘开始修行,依据此法去修行的人,盼望能够出世。知道世间是苦、无常,所以修行,他所修的就会停滞于『四谛』、『十二因缘法』。

  ⊙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第三,是『出世间上上智』,就是佛与菩萨之智。『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这是诸佛菩萨,他们能够了解世间以外,有这样诸法寂静。那种寂静的境界,在我们人人的内心,人人本具,只是我们还无法去领悟到这个境界的寂静。但是,诸佛菩萨,他们的心境,就是在这寂静的境界之中,而且『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

  他不会受世间种种环境来变异他们的心,那个心的坚固,所以入如来地是很坚固。这就是『一切种智』,这是超出了声闻、缘觉的智慧,所以叫做『出世间上上智』。『出世间上上智』,就是『究竟一切种智』,这是诸佛菩萨的心境,是在寂静的形态中。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我们的心,能够到诸佛菩萨同等的境地,那就是如来地。道心坚固,才能到达如来地。这必定要我们人人时时要用心,闻法要起欢喜、恭敬心,才能真正进入到这种『寂静清澄,志玄虚漠』,自然不生不灭,这叫做如来地。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