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八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八
本卷提要:世尊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一、修证三摩地,灭除颠倒的成因,必须经过的三种渐次。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kū)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在上面十二类众生中,每一类也混杂有十二类,颠倒中又有颠倒,变成越来越颠倒了。就好比用手擦眼睛,擦得太多时,就会妄见许多狂花,在虚空中乱舞一样,在一类众生中的颠倒虽然多,本来是从真心中幻现出来的,只因一念无明妄动,就有这许多虚妄乱想。现在想去修学清除它,再进行求证正定,那就要在一念妄动中,建立三个先后的次第,逐步进行才可以把颠倒除掉。就像拿一个洁净的碗,因为曾盛载毒蜜,必须先要用洁净剂,把碗洗得干净,然后才可以用来装载甘露。在先后三个次第中:
第一:先练习把那些形成颠倒的助因除去。
第二:认真修习铲除杀、盗、淫,三条恶根。
第三:要留心身、口、意三方面的运作,要和妄想操作时是相反的。
“一一类中”:指现行的十二类中的每一个。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这十二颠倒却是“颠倒种子”,是“隐性”的。因此十二“现行颠倒”(显性)乘以十二“种子颠倒”(隐性),即得一四四种颠倒。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如果心起颠倒,则本来妙圆真净的清明本心,便会具足地现起如此虚妄的乱想,以真如有不变随缘之性,故缘具即现;是故,虽诸倒相本无实体,而迷位却现若有实事可得。
“方得除灭”:从三渐次位开始起修,历诸阶位,渐次修断,才能将这些无始来的种子与现行颠倒乱想,祛除净尽。
“刳其正性”:断淫、杀、盗三性罪之根本,将此等恶事之根本都刨空、挖干净。
“违其现业”:“现业”,现行之业。指现行之以根奔尘,并计着妄识、妄惑之业。“违”即违离,而不依、不随。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什么是助因呢?阿难!在这个世界中,十二类众生,不能自己保全生命,必须依赖四种食,才能保全生命,这四食就是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都要依赖食来住持形命。
“不能自全”:不能光靠自己,不依外物,就能保全自己的形命。
“依四食住”:须依靠四种食,而得令色身住世不坏。
一、段食,把食物分开一段段来吃,人畜都是这样进食的。
也就是我们常用之食物。香味触为体,分分段段受用,用来滋养身心,段食。《俱舍论十》中说:“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饮啖故,以口鼻分分受之。”其实也就是我们要一餐一餐地分开食用,每餐食用的时候,也都要一段段、一块块、一口口地食用的一般食物。
二、触食,不用口去吃,只用鼻的嗅觉闻到食物的气味,鬼神等类是这样进食的。
《三藏法数》中说:“触即触对,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又第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长养诸根,亦名触食。”也就是说凡是能够通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让众生得到愉悦感受的事物,其实也可以说是我们众生的精神食粮,比如说:观看戏剧等的时候,终日不食,而不会感到饥渴。
三、思食,用禅定作意的方法,当作饮食,禅悦为食是色界禅天的饮食,由禅思就得到营养。
《三藏法数》中说:“思即意思。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也就是说当众生在心中充满了某种向往的时候,也能够产生维持身命存活的作用,比如望梅止渴。
四、识食,无色界天是没有形色质素,只在心理上认为吃饱罢了,和望梅止渴相似;饿鬼也是一样,历劫仍死不掉,因有业识存在,所以识也是食的一种。故我说一切众生要食才能生存。
《三藏法数》中说:“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也就是说通过前三种食类,可以产生对第八识的支持维护的作用,而这个第八识则更能维持众生个体生命的存在。甚至在地狱中和无色界中,众生没有前三种食,仅仅靠识,就可以维持个体的存在。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一切众生,食良好的食品,就能生存,食有毒的食物,就会死亡。因此众生若想求三摩提,就应当断绝世间的五种辛菜。这五种辛菜,熟食能助发淫欲,生食会增长瞋恙。因此世界上食辛之人,纵然能宣讲十二部经典,但十方天仙,嫌他臭秽,尽都会远离他。而饿鬼们趁他食五辛的机会,都来舐他的嘴唇,因此常与鬼同住,福德一天天的减少,不幸之事,逐渐发生,自己永远没有利益。像这样食五辛的人,要想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和十方善神,都不来守护,于是大力魔王,得到机会,现作佛的相貌,来为他说法,毁谤戒律,赞叹淫怒痴,此人命尽之后,自然作为魔王眷属,魔福享尽后,最终堕入无间地狱。阿难!修菩提的人,永远断绝五辛,这就名为第一件增长修行的渐次。
“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因为这五种辛菜对修定人来说,犹如毒药,食之,法身慧命当断。五种辛菜为:葱、蒜、韭、薤(xiè)、兴渠。兴渠为西域所特产,中土没有。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这五种辛菜,熟食则会促使人多发淫念,生吃则会增进瞋恚心。
“十方天仙嫌其臭秽”:这五辛,不论生吃熟食,都会令人口臭不堪。因此所有贤圣、善鬼神、天仙,全都不能忍受那种味道。
“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因这些恶鬼神系以恶臭为其“触食”,都会来至其唇边,以口摄取其食,故即与行者口对口相触、相吻矣!
“受魔福尽”:所享魔界的福越大,便是其所造之恶业越重,后世的果报也更深巨,实可怜愍。
食有益身体的自然健康,食有毒的是会伤害身体,甚至死亡。因此菩萨们想进修正定,必须对世人常吃的五种辛辣植物,戒除不吃。这五种辛辣植物,熟食会增长淫念;生吃会大动肝火,增长瞋恨,同样是使口气发臭味,令人讨厌难受,各各远离。所以菩萨们在修学前,先要除去吃五辛的习惯,因为对进修时会有障碍,所以要先除去。
这些行为也都是在当时古印度贵族社交集会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礼仪。礼仪在佛门也称为威仪,源于戒律,为三业大用,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从而安住于佛法中。如果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不恼乱六道四生,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累功德,增长福慧,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条居士到寺院挂单小住时的注意事项:
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挂单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要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
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息灯止静,上床养息。按时关灯,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应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竖两膝,应当枕手,微曲两足,两膝上下相垒,右卧如弓(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合衣而眠。起床后整理衣被。
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溅到旁人。
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如何是正性呢?阿难!这样的众生,若要想证入三摩地,首先一定要严持清净戒律,永远断绝淫心,不食酒肉,用火烹食净洁的菜肴,不食带生气的食品,阿难!假若修行人不断淫欲和杀生,能出离三界的,没有这回事。
“正性”:正恶之性,也就是性戒的业,如杀、盗、淫、妄等。
“永断淫心”:不但要断除“淫行”,而且连“淫心”都要断除。
“不餐酒肉”:以酒肉一来乱性、且助杀,二来亦助发淫性、以及兽性。
“以火净食”:此指凡所食之物,必须先用火煮过。
“无啖生气”:因为生菜之气会助长野性,所以佛不许食用。
“若不断淫及与杀生”:若欲出三界生死苦,先须断此轮回之二根本:淫与杀。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应当看待淫欲,犹如毒蛇一样,如见着怨贼一样,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戒,执持身不妄动,然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持心不起。禁戒成就之后对于世间上,永远没有相生相杀的业。偷劫不行,永远没有负债的牵累。在世间上,也不必酬偿宿债。这样的清净人,若是修三摩地,就凭父母所生肉眼,不需要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见佛闻法,亲自接奉佛的圣旨,得到大的神通,游十方世界,达通三世宿命,没有艰难和险阻。这就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这就是前文所说的真修刳其正性。
“四弃、八弃”:“四弃”,为淫、杀、盗、妄四种根本重罪。“八弃”为比丘尼的戒律,比丘尼的八弃为在四弃中又加上“触摩、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
“执身不动”:声闻之比丘、比丘尼戒,主在执持身口七支,令不造恶。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身口无恶秽之后,才能再进而持菩萨戒,令心不起淫邪之念。
“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由戒生定,因定发通,得相似五通,故言“不须天眼”。
“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得相似神足通,故能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
“宿命清净,得无艰险”:以得相似宿命智,永不堕落;此后都在善道、上界、或佛国净土中修行菩提。
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怎样对现业呢?阿难,这样清净持禁戒的人,心不贪淫欲,对于外六尘,不多流念。因于外六尘不多流念,故能反观根本,自归元明,得成内观。内观既成,外境全脱,根就失掉作用,此时,六根反流,全归一性。六根同时失去作用,这就是全违现业。十方国土,清净洞澈周遍,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都感到十分畅快,妙圆平等,得到大的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都从此中显现,此人即获得无生法忍。从此渐修,随其所发生作用浅深不同而安立圣位。这就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反流全一”:六根反流,全归一闻性。
“六用不行”:六根之用,即见、闻、尝、嗅、觉、知。以已全归一闻性,故六根之区隔已破,因此六根区隔之用已不存在,故言六用不行,即所谓“入一亡六”。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皎然”,洁白明彻、洞开,历历在目。因为此时行者不住内之自觉境界,因而法执荡然无存,于是与世界相融,而达到情器不分之境界,因而十方洞开明彻。这相当于耳根圆通的“尽闻不住”的境界。
禅宗祖师表述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污染。孤迥迥,光皎皎地,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色心合一之光明。
百丈禅师说:“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僧那禅师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断续之相。”临济禅师说:“孤明历历。”
“密、圆、净、妙”:秘密、圆融、清净、神妙。此指一切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变。
“安立圣位”:意思是,必能证果,真实不虚。
佛说:“什么是现业呢?上面所讲的一个善男子,内心没有贪淫,对于外边的六尘,就不会着迷,自然能精神集中。不攀缘六尘,六根就没有对象,闻性不外流,便恢复原本的闻性,其它的见、闻、觉、知,亦会同时停止作用。那时只见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犹如琉璃球内有一明月,里外透明,身心无系缚、无挂碍,和恒河沙世间,同为一体;体验到大平等、大安乐。十方佛土庄严圆满神妙的境界,同时显现于心镜中;这一个善男子,立刻证入无生法忍。由这个根基开步,再逐步向前修习,做到哪一个程度,便配合哪一个阶位,这就是第三层的修习渐次。”
如果能够真正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修行,严格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心中就不会出现贪欲淫心的念想和动作,能够在种种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跟前,都不会产生太多的执著散逸之心;因为心不散逸,不外流,就自然会反观内在,就会回归本心。当不攀缘在外尘上面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东西作用在六根之上,换一句话说,六根也就失去了迎合六尘的基本作用了,当六根全部都反观内流的时候,就会回归融合进本来的唯一真心之上,六根的六种作用就不会凸现出来,不会表现出来,十方国土世界也就会自然皎然清净,一切全部都可以被清晰明了地了知到,就好像在一个透明清澈的琉璃容器中放入了一个光明的月轮一样,会更加地通透无碍。这个修行人的身心方面,全部都会非常清爽快然,会明白玄妙圆满平等的真性,获得大安稳,不会再出现胡乱的动摇不定,一切诸佛的秘密圆满清净玄妙的真心,都会自然显现在这个人的明觉当中。
不要做内疚的事,不要定自己的罪,不要让内心的不安折磨自己。安住在空性和光明中,无条件的赦免自己,祝福自己,给予自己安乐和觉醒。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拥有这份权利和力量,因为我们是智慧的。
没有一件事情能令所有人都满意,即使佛陀,也有人批评、毁谤甚至加害,不必把取悦所有人作为追求的目标。我们应以祈祷来达到宽恕。宽恕别人是慈悲,宽恕自己是智慧。拥有慈悲智慧的人会洞悉无常,内心安稳,没有错综复杂的纠结和迂回曲折的忧伤。夕阳下赏竹,闹市中安步,繁杂喧嚣的人事物围绕在身边,却不被牵连和挂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缘无法扰乱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远离烦恼,享受轻安和宁静,这是最吉祥的人生!
经中说:“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真心如来藏本来清净平等,它的作用遍虚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个人真正觉悟的时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尘、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间任何一个法要与其他法作用,要影响对方,它们都要遍满法界,不但如此,而且都在觉中——不二的法界心觉遍十方。众生迷惑以为每个法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但是在众生迷惑时,所见到因缘幻化的万法,本来就是觉性所幻化,是觉性令万法互相影响,是觉性带动因缘变化,是觉性幻化出有执取的分别心,是觉性幻化出因缘聚散的作用。而我们认为就在觉性的幻化里面有众生,其实不过是无量无数的心在变化作用。在此变化作用中,没有所谓某一个是凡夫,某一个不是。然而在变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执著:这些叫做我,这些叫做凡夫。
修行的这三个阶段,其实也就是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另外一种描述方式。第一阶段:戒,戒除五辛,是持戒的基础,是获得金刚护法护持的基础,同时也是远离魔障的基础,之后才是杀、盗、淫、妄、酒五戒的严格守持;在这两个层次的守戒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地进入了第二阶段:定,所谓的定,并不是你能够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而是说,你的六根,逐渐地不再追寻外在的六尘,而是要慢慢地回光返照,去寻找内在的自我和真心,逐渐地六根普通作用不再显现,而会自然地从自己的本来中产生毫无分别的觉了;而这种觉了性的逐渐显现和回归,就会表现出来本来的智慧,这个第三阶段:慧,不单单是记忆力、分析力等聪明才智方面的表现,更多地应当是对众生、世界本质虚妄性的深刻体悟,同时又能够体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而不单单只表现在口头禅上面。
二、从凡夫到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五圣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爱欲淡薄到干枯时候,根尘不交偶,现前血肉的身躯,是最后的一个,不会再继续来了。由自己的操守虚灵,已经完全是智慧,圆满闪耀十方世界,到这一个程度,叫做干慧地。
“现前残质”:“残质”,即最后身。现前之父母生身系最后身,更不再受轮转。
“执心虚明”:“执”,执着,指人法二执。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
“纯是智慧”:“智慧”,指人法二空之智。以人法二执之心虚明,故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
“干慧地”:世间之欲水已干,而出世间之大智水未至,故此地位之慧名为干慧。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只是欲习初干,尚未破俱生无明,故自己法身尚未全露,因此仍不得与如来大智海水衔接。
1.十信位
(1)初信: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爱欲习气现在开始干枯,但无明未破,未能和佛的法性相结合,还要用这干慧心,依照中道观方法修习,逆流而入;这时圆通的妙心如花开放,发出更妙的智慧光芒,把一切妄想消除净尽;破了一分无明,证得一分法性身。亲自体验得这境界,纯是中道理体,信心得以坚固,这阶段叫做信心住。
“即以此心”:“此心”,指干慧地所证之心。
“中中流入”:第一个“中”是中道智;第二个“中”是中道理。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称为“中中”。“流入”,流入本元心地;“流入”一词表自然,无功用行的意思。
“重发真妙”:更进一步显发真精妙圆。
“妙信常住”:“常住”即不退。以此位之信心,妙合真如,依真如而起,故曰“妙信”。
“一切妄想”:指我执、法执及空执之妄想。
“中道纯真”:以一切妄想灭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显现。
(2)二信: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中道纯真之信,明明了了,不为诸法所惑,于一切诸法,都能以中道正理,融会贯通。所以五阴不能覆蔽,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间隔,都不能作为阻碍。就像这样,不但是现在,就是过去未来无数劫中,应断当断之种种习气,都现在眼前。如此的善男子,一一都能忆念,全无遗忘,名为念心住。
“真信明了”:“真信”,指中道纯真的信。“明了”,智决明了。
“舍身、受身”:以此菩萨已离轮回,故其舍身、受身都是随愿力而行,以圆满普贤大行,成就无上菩提。
在这个阶段,真的信心,已经发挥出来,一切事理得到圆通,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能阻碍,圆融无限;对于自己过去未来的事,生死的习气,没有一样不清楚,如在眼前回忆出来,没有一些遗失。
(3)三信:进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以妙圆之悟,与中道纯真之信,磨练真精,久而久之,真精发化,起融妄之力。融无始以来习气,通一精明,再以精明之理,历事造修,不停住于有为,以期达到真净。名为精进心。
“真精发化”:真精之体开发显化。
“惟以精明”:“精明”,即真精妙明如如智体。
“进趣真净”:以精明之如如智体,进而契入如如之理体。
在这个阶段,又妙又圆的纯真智慧,真得更精彩,它把无始以来的习气,和如来藏心融通成为一体,再次精进,进趣真净的境界。
(4)四信: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到真净境界时,心精时时现前,智慧时时不昧,所有无明习气,没有不改变成智慧的,纯智慧对待一切事,名为慧心住。
(5)五信: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执持着智慧,到极度彻底光明,能周遍十方世界,智光寂然不动,湛若止水,寂湛的定境常常凝聚,这阶段叫做定心。
“执持智明”:即指以定力执持智慧精明。
“寂妙常凝”:其体寂湛,常施妙用,且能凝定不动。
(6)六信:不退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以定资慧,故定光发明,此即前文所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以慧资定,故明性深入,也就是深入于定,此即前文所述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如此定慧相资,相互增长,故说唯进无退,所以名不退心。
“明性深入”:以定力增进,智明之性也更深入。
“唯进无退”:由于定慧等持,定慧持心,故能令心惟有向上增进,而无退堕。因此此时境界一直在进步。
在这个阶段,定力越深入,所发出的智慧光辉,也随着越入越深,这时定慧相等,有进无退。
(7)七信:护法心住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定心日益增进,不假功力,任运安然自在,永远保持不失,故能与十方如来,气分相交接,故名为护法心。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气分”,指法身之气分。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交接。
“护法心”:指内护心法,外护佛法。
在这个阶段,道心不退,得安隐前进,保持不失,和十方佛气分互相衔接,内护佛的正法,外护一切有情识的众生。
(8)八信:回向心住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前以定心增进,而成护法之因。此以慧明保持不失,而成回向之因。因保持不失故能以妙慧之力,回答佛之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为回向心。
“觉明保持”:觉慧增明保持不失。
“回佛慈光”:“佛”,此指他佛,也就是外佛。
“向佛安住”:“佛”,此指内佛,自己心佛。
“犹如双镜”:“双镜”指内佛与外佛之心明如镜,两两相对。
“重重相入”:佛光与心光互相涉入,即密宗之“本尊入我”和“我入本尊”。
在这个阶段,始觉的智慧,一直保持不失,以智慧光明的力量,回转十方佛的慈光,涉入自己心中,自己的心光又回归到佛的心去,心佛无二,犹如两镜相对,镜中有镜,影中有影,重重迭迭,互相摄入。
(9)九信: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自心与佛光,冥应潜通。获得佛定,不唯得定,并能得果,所以说为无上妙净,而安住于无为,永不遗失,名为戒心住。
“心光密回”:“心光”,指自心之光。“密”,念念不断,密密相接。“回”,回光返照自身自心。
“获佛常凝,无上妙净”:获得如来常凝定不动之佛光注照加持,因而得与无上妙净之戒体一同。
“安住无为”:安住无作无为戒体。
修行到这个阶段,心光和佛光,潜通冥应,凝合在微妙清净的境界,安住在无为法中,没有一念漏失。
(10)十信: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守规则守到完全无犯,得到身心自在,能在一念中随愿到十方,这阶段叫做愿心住。
大家学这一段是不是有点闷啊?都睡着了吗?(众笑)讲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弟子给清净法师打电话:知道吗,今晚的月色如此美丽,而我却失眠了,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您,您知道的,只要您一句话我就能安然入睡,好吗,求您了,在您临睡前花上一分钟说出那句话吧!
清净:现……现在开始讲经!!
弟子:ZZZzzzzzzzzz
……
2. 十住位
(1)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以修习耳根圆通方法时的便利,才能发起以上的十种心。真心精要发晖,十种心的妙用,互相涉入,圆成为一心,这阶段叫做发心住。
(2)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依菩提心,心中发出妙智,比如清净的琉璃瓶内,现出精金一样,以十种妙用心为基础,再求上进,这阶段叫做治地住。
(3)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能以前面十心为基础,十种妙用,互相摄入;十种的境界得到明白清楚,便可自由游历十方世界,没有任何阻碍,这阶段叫做修行住。
(4)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三业行为和佛相同,感受了佛的气分,真心精要与佛密密相通,如中阴身自求父母,彼此心地、业感相同,故能和佛相合,成就佛种,这阶段叫做生贵住。
(5)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yìn),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得成就佛种,处在佛的胎藏,亲得佛的传承,如胎相已成长,人的相貌并没有短缺,这阶段叫做方便具足住。
(6)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摄化众生,方便具足,故容貌如佛,以权资实,内照真如,理智圆满,所以心理亦跟佛一样,此位名正心住。
(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一身内外和佛相同,逐日渐渐增长,这阶段叫做不退住。
(8)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佛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生命身、国土身,这十种身相已经大致具足,仍未能显著,这阶段叫做童真住。
(9)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佛的容貌已经形成,出胎后便是佛的嫡子,比喻从法化生,已得大自在,顿超理障,堪任佛法大事,故亲为佛子,这阶段叫做法王子住。
(10)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显以为成佛之人,佛欲与之授记令代佛宣扬,教化众生。故如国大王,以国事分委太子。就像刹利王,世子长成后,陈列四大海水,为其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以种种仪式来表示太子已成人,行成人礼。
“分委太子”:委派给太子去主持。
“陈列灌顶”:陈列灌顶之众庄严具,以行灌顶之仪式。经此仪式后,太子即受王的职位。比喻十地菩萨受诸佛大智水灌顶,授佛职位。
年纪长大了,将他身份公布出来,说是佛的亲子,举行仪式,陈列各种宝物和金瓶,用大海水灌淋王子头顶,并将国事分给他先行修学,这阶段叫做“灌顶住。”
“灌顶”:梵文音译为阿毗晒噶,有“驱散”及“注入”的含义,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梵语的意译:原为古印度帝王即位的仪式。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位时,必须先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头顶。灌谓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慈悲;顶谓头顶,代表佛行的崇高。
在本尊坛城中,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之罪业,并注入智能之力,让受灌者透过不同的观想,及咒力的加持,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灌顶使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
我们学佛应当依据经典,如实为大家解说佛教的道理。既不能夸大,故意神化,也不能贬低。一说到灌顶,很多人就想到密宗,想到持个咒,打个手印,浮想联翩,甚至崇拜得五体投地。不过呢,灌顶并没有那么神秘,也不是某些人、某个教派的专利。
我们先说说灌顶的含义。在《佛说灌顶王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三刹帝利王,于三时中,在于某方,受王灌顶。”也就是王权更替的时候,行灌顶礼,进行权力的传递。从这里我们知道灌顶,通俗的讲就是一种仪式,一种权力,职位交接的仪式。《华严经》中也说过:“得法王位,无量自在,譬如世间,灌顶受职。”这说明灌顶并不是佛教,或者宗教特有的东西。这是个礼节性的仪式,是权力地位交接的一种仪式。据报道,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传位给他的儿子时,也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灌顶大典。
佛法的灌顶和世间的灌顶有不同的含义,因为其所传递的完全不同,但是其作为传递、传授的含义不变。《楞伽经》讲:“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这里讲的是十地菩萨受佛灌顶,就如同转轮王太子接受王权灌顶一样。由此我们大致明白灌顶是什么意思。
佛法灌顶和世俗灌顶的区别体现在传递的是佛法智慧。《华严经》讲:“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无碍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言音,开示秘密究竟彼岸。”菩萨得到诸佛灌顶,可以得到无量辩才,获得究竟秘密佛法的钥匙。这个灌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佛教密宗认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是一个不间断的传承,而这个传承必须来自一位德高望重上师,才能够信任;而且,这份体验必须由没有间断的修证者传达给下一代,从而得到证悟。因此每个佛教徒都必须与这个重要的传承接触,这项接触就是透过灌顶来实现的。
密宗还认为,接受灌顶能够唤醒修行者心中的特别能量,让弟子与上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启发弟子内在的潜能,走上良好的修行道路,直到圆满成就。接受灌顶需要上师和门徒亲自参加,一般在寺院里指定的地点,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在举行仪式时,还要有专门的僧人诵经奏乐,宗教气氛十分浓厚而神秘。
那么除了上面说的,灌顶还有很具体的作用。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传授了一种智慧灌顶:“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这个方法有兴趣的同修可以试试,我建议大家最好能够在修几天八关斋戒的基础上修这个方法,比较好。佛菩萨慈悲无量,愿以一切方便引大家入门,绝无私有私藏之法。唯在我们是否能如法修行,是否能承担如来家业。
3.十行位
(1)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已经符合道场各方面的要求了,所有佛的无量胜妙功德,都已齐备,可以随自己的志愿,到十方世界佛国土的道场,去参加各种深造和教化,这阶段叫做欢喜行。
(2)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已经得到欢喜后,又能善巧去利益一切有情,以戒德感化众生,名为饶益行。
(3)无瞋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以自觉之理觉悟于他,自己明白了,又能帮助他人明白,从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以忍辱去摄受他人的,这阶段叫做无瞋恨行。
(4)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既无瞋恨,故随众生一切种类,时时出现,处处受生,众生世界无尽,菩萨之愿行亦无有尽,所以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为无尽行。
“种类出生”:菩萨于十二类众生之中,随类受生,以行教化。
“穷未来际,三世平等”:菩萨随类受生,其所行之时间无量,且不拣选任何时段,不论好世恶世,究竟平等度化。
“十方通达”:此指菩萨随类受生,不但时间无量、毫无拣择,且空间上亦遍于十方,没有际限,不论净秽国土、善道恶道。
能够在十二类众生中,各处去受生,尽未来世,三世都平等,十方世界的事情,善巧通达,这阶段叫做无尽行。
“薄荷”的故事: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山,时值仲夏,便于清凉寺内寄驻,随五台山僧众结夏安居。当时僧众中有一位老比丘,举止疯疯颠颠,大众都瞧不起他,唯独辨聪对他承事恭敬。
结夏安居圆满后,辨聪即将离寺,继续云游。当他向老比丘辞别时,老比丘从怀里拿出一封书信,嘱咐他说:“到开封城北,找到叫薄荷的,把信投给他!”辨聪拜别离开五台山,走了一段路才发现老比丘没交代地址,心里嘀咕:“地址不详,从何找起?信里头不知写了什么要紧的事?”又不好绕回五台山,就拆开信来看,信上写着:“你在世间游化日久,那些众生容易调伏吗?若已调伏,度生的事就完成了,可速返回,待太久,恐被强缘打失,流入世间的业报。至祷,至祷!”辨聪看完大惊,赶忙把信再封起来。
有一天,辨聪经过开封广济河畔,远远听到有一群小孩在呼唤:“薄荷!薄荷!”辨聪过去问:“谁是薄荷?他人在哪里?”小孩指着一间赵姓人家的猪栏,说:“猪栏内脖子上带个铜铃,金色鬃毛的大猪,就叫薄荷。”
辨聪前去赵姓养猪人家,便问主人:“这条猪为什么叫薄荷?”主人说:“这条猪很特别,很爱干净,只吃薄荷,所以村里的小孩都叫喊薄荷。平常有屠户来捉猪时,其他的猪都怕得四处奔跑逃逸,如果把猪牵到薄荷的身边,都会安静下来,也不乱跑哀嚎,任由屠户宰杀。因此以后屠户都会牵薄荷到等着宰杀猪的身边,绕上一圈,省了以往宰杀猪时的惨烈的挣扎与哀嚎。所以一家人很爱惜他,多年来都舍不得杀。”
辨聪听完之后,就叫了一声:“薄荷!有信给你!”大猪闻声前脚跃起来站着,辨聪将信投过去,猪一口吞下,保持像人站的姿势,随即就迁化往生了。
这个故事出自印光大师修订的《清凉山志》,薄荷猪原来是为了度化众生,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玩“潜伏”的菩萨。菩萨们“应以猪身得度者,即现猪身而为说法”,以启发众生心中的无尽藏。
(5)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空间和时间都能无尽随顺众生,所以合其心而同其事,于一切众生,种种法门,机对教而受益,教对机而化行,依无差误。故名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经定心持一切法,悉皆会合,同为一体。
“得无差误”:此指说法而言,以定心相应故,一切所说皆无差错谬误。
(6)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于一身之中,显现各种异相。又于各类异相中,现同一身相。所以名为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于同一理中能显诸事相之用,即“从体起用”。
“一一异相各各见同”:于分别的各事相中,能彻见其共同之理体,也就是摄事归理。
修行到这个阶段,一切方法和事理,在相同中明白到不同的地方,在不同中又明白到相同的地方,这样真俗互融,事理无碍。
(7)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不但身相如此一多互融,甚而至于世界,也是善现无碍,甚而至于十方虚空,满是微尘,一一尘中,都能现十方世界,现尘现界,都不相留碍,名为无著行。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此菩萨能令十方虚空皆充满具足微尘。
“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并能以神力令彼一一微尘中,都现出十方世界,即小中现大,小大无碍,即华严之广狭无碍自在门。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所现之微尘和所现之世界,此两者皆互不相碍。
藏传佛教里流传着米勒日巴钻牛角的故事:
一次米勒日巴和弟子惹琼巴在平原上行走,忽然下起了冰雹。附近没有躲避之处,米勒日巴就钻进了一个牛角里,还在里面向惹琼巴唱道歌呢!
从凡夫的境界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牛角这么小,米勒日巴这么大,他的确钻进去了,而且米勒日巴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这叫不可言、不可喻,诸法的本性就是这样。
如果米勒日巴变小了,或者牛角变大了,我们也能理解;但这是神通神变,这不是诸法的本性。然而米勒日巴和牛角都没有变,这就说明诸法的本性是不可思议的,都可以发生。《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什么最后没有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也昭示着诸法的本性。如来佛的手掌和虚空等同,虚空在哪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在哪里。真正的如来就是法界,法界和虚空是等同的,孙悟空再有神通也逃不脱法界和虚空。
修行到这个阶段,如此事理无碍,乃至十方的虚空界,假使充满微尘,在一粒微尘中,可以现出十方世界,微尘虽小不见它小,世界虽大不见它大,大小不相妨碍的,这是事事无碍法界。
(8)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一切菩萨,无量妙行,一时具足。随举一行,都是第一波罗密多,名为尊重行。
“咸是第一波罗密多”:“第一”,最上、究竟。前面方便波罗密所示现者,于此位中则皆令彼一一方便示现者,皆成究竟,及化导归于究竟无上。
修行到这个阶段,不但事理无碍和事事无碍,而且种种表现出来的,都是最上究竟的方法,能达到不生灭涅槃彼岸的。
(9)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上各种行为,在任何一种中,亦融合一切善行,能够成就十方佛的教育规则和轨范的,这阶段叫做善法行。
“如是圆融”:指圆融无碍的妙行。
“能成十方诸佛轨则”:能成立诸佛教化众生之轨则,以菩萨一一教法,皆自身体力行故。
(10)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菩萨的六度万行中,行行都是清净行、无漏行,因为真心本体,本来就是一个真实无为的,这阶段叫做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一”指此菩萨于前九行,一一行皆达清净无漏。
“一真无为”:然其一一行,其性皆是一真,本来清净无为,非是有为的造作功用,故是究竟真实之行。
4.十回向位
(1)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已满足了神通,已完成了佛事,清净无漏,纯洁精真,一真无为,性本然故,所以能远离一切留患。于是任运度生,而不见有生可度。这就是不住无为,回无为心,向涅槃路。这就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纯洁精真“:以第十行系一真无为,所以称为“纯洁精真”。
“远诸留患”:“留患”,余留的过患。因为已达一切圆成一真,双超空有,既不着空,也不滞有,所以不再有余留的过患未除。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今于回向位中,当度众生,而灭除能度所度之相,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以不着空有故,也不言涅槃之有无,故能不着于“离相”而落空,也不着“即相”而滞有,因此回无为无作之心向无上大涅槃之路。
神通的体验已经到完满的阶段了,许多修行次第方法,都运作自如,如来藏性的体用,已经达到纯洁真精;不着空或有,再没有三界内外的留患;在教化他人时,没有人相、我相;扭转无为心,趣向不生灭的涅槃大路,这阶段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
空有不二,超越能所,就是大乘佛教的“中道正见”。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说,而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一切诸法是超越空、假而绝对,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的对象,此称中谛。智者大师云:“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不执常断二见,远离空有两边。是为中道。”
佛陀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即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五欲的享受。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但是热衷于苦行折磨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而非受苦受难。佛陀曾经告诫一位修苦行而不能解脱的弟子说:
“你从前是弹琴的乐师,你的琴弦拉得太紧的时候,不是有声高音绝而弦断的现象吗?你的琴弦太松的时候,不是有声低音弛而无声的情形吗?只有你在琴弦不紧不松时,弹出的声音最佳,音韵最美。出家修道正像你在家弹琴一样,在不紧不松、不缓不急的中道上用功,才会获得解脱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生灭是可坏的相对法,尽力灭除它,灭除方法,亦当远离,这阶段叫做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坏除可坏之度相。
“远离诸离”:“诸离”指能离与所离。离于能离所离,则入于不滞有无之中道。
(3)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如止水,澄湛不动,自己的本觉和佛的妙觉平等,这阶段叫做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佛地是果地觉,精真是因地心,因地的精真既已开发明了,就等于佛的果地觉,能含容无边境界,能现无量佛土的,这阶段叫做至一切处回向。
(5)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依报的世界,正报的根身,互相涉入;依报涉入正报,在一毛孔中有无量微妙庄严宝剎;正报涉入依报,在一微尘内有无量佛教育演说,如宝网千珠,交光相映,一多相含相摄,主伴交参,得无挂碍,这阶段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
(6)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既然觉同佛觉,地同佛地,但在每一地中,各自生起清净因,各清净因发出智慧光明,做证取不生灭涅槃因,而涅槃是各地清净果,这阶段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平等善根成就了,念及十方的众生,都同我本觉的佛性;我佛性得到圆满,也当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的佛性,因他们的佛性,就是我的佛性,故此不能置之不理,这阶段叫做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真根”,真如平等之善根。“成”,成就。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十方众生皆我自心现量,本性中事。
“性圆成就,不失众生”:我之本性既已圆满成就,了十方之众生亦本自圆成,此就体性上而言,然于相、用上,亦不舍任何一众生而不度,而仍作无尽之回向与救拔。
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随时愿意给众生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随时愿意救一切众生离苦。所谓无缘,就是没有任何亲疏、爱憎之分,举目皆亲。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涵括一切众生。没有哪个众生是菩萨舍弃的,是菩萨不愿施以援手的。菩萨对任何一个众生,不敌视,不漠视,不忽视,大悲周遍,绵延不绝。
所谓同体,就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就像你的脚扭伤时,手自然会去抚摸以减轻疼痛,这种帮助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不需要加以考虑的。而在疼痛没有解决之前,这种帮助决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分别,手是施恩者而脚是受惠者,不会有什么感恩与报恩的需求。
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寻声救苦”,之所以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因为拥有智慧,超越了二元对立,体证到生佛同体,消除了自我和众生之间的对立和隔阂。这种帮助不需要任何条件为前提,不需要考量对方是恶是善,是敌是友,是否有利可图等等。同时,这种慈悲是“三轮体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间的对立以及希求获取所谓的功德。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无我,才能无住;因为无住,才能慈悲无限。
圣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并以此警策自己。其区别在于,在圣者的世界里,没有二元对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对恶人恶行,凡夫会说:“你迟早会遭报应!”凡夫自身虽未施暴,但却寄希望于因果法则完成施暴。而圣者会说:“你终将成佛!”因为圣者祝福天下苍生,觉悟一切有情。
这是一个多维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业所感的世界中,每个人还在感受着自己的别业。大众面对同一个人、事、物,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万别。世界只是一面镜子,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的觉受来自于内心种子与外在因缘所起的现行。我们口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对错,其实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国王,都拥有绝对的权力。是做暴君还是圣王,是把内心世界建成净土或者地狱,每个人都有权力自主选择。当我们对他人施以批判、攻击和抱怨时,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们期待恶有恶报时,则是施以诅咒和刑罚。我们判决罪人越多,我们的内心就越黑暗。
然而,这绝不是菩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菩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菩萨道行者,我们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们也不判众生有罪。我们不希望遭受惩罚,我们也不希望惩罚他人。我们拥有慈悲和智慧,我们爱所有的众生,祝福一切,觉醒一切,安乐一切。
六祖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我们忘记了慈悲和智慧,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动乱,就会被贪欲、自卑、内疚、烦恼、嫉妒、瞋恨、愤怒所政变,失去权柄和掌控,内心世界就会演变成充满了冲突和危机的战场,处处不得安心。《坛经》云:“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如果说烦恼和怨结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灯,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因为没有智慧和慈悲,内心才会颠倒错乱,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们当以大慈悲心智慧地赦免并祝福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于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8)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不失众生,不舍一法,即一切法,而不住于法,故离一切相,因一切相都是我本性。正即时离,正离时即。故唯即与离,二俱无所著,这就是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迥绝诸妄,回向真如。
“即一切法”:不失众生,度脱一切,便是“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除本性外,无有一相可得,一切归于一真,名“离一切相”。
“惟即与离,二无所著”:超越空有,而涵纳空有,即入于真如之境,故名“真如相回向”。
依真如随缘,即不舍一众生;依真如不变,就离一切相,不执着众生;离一切相,固然是无着,即一切法,亦无所著,这阶段叫做真如相回向。
《圆觉经》说:“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求学圆满觉性的话,应当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这样发愿说:穷尽整个虚空当中的一切众生,我都将帮助他们回入究竟圆满的本来觉性。然而,在圆满觉性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证取圆满觉性的人。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像这样发心,就不会落入邪见当中。
《普贤行愿品》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对于深陷世间八法的我们来说,无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即使通过造作一点好处和利益来获得暂时的喜悦,一转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烦恼无尽。
所以,修行人不能总是依靠这种暂时的止痛药,而应该进一步观修,以通过透视“苦”,找寻究竟圆觉的安宁与快乐。因为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剧的、无意义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养我们身心生命的营养,端看我们会不会清明而快乐地享用。洞察到五欲之乐所带来的苦,我们会生起深深的出离心;用心体悟到苦之源头的庄严,我们会具足智慧心;致力于体悟大众本具的庄严,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对于志求解脱的修道人来说,当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对境。当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为加持我们早日成就道业而示现的佛陀。发现自己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就是智慧,发现大众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就是慈悲。发现自他本具的庄严,亦即解脱。
佛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无明、苦难和堕落的假象背后,必有实相的庄严。相信或求证佛陀的教言,则必会发现庄严的存在和永恒。或许,就连那所谓的“无明、苦难和堕落”亦是来自、存在且将回归于这份庄严。
如实接纳自己,以出离心体悟自己的庄严,谓之自度;如实接纳众生,以菩提心发现众生的庄严,是谓度人。外在的事物是否会捆绑着我们,全然在于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完全开放,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亦体念他人的感受;既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也怀着敬意看待他人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洞见。《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永嘉大师《证道歌》:“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都是指,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
须知,修行出世解脱之法,从无违缘和障碍,有的只是上师和善知识。当我们感觉遇到违缘时,说明我们已经落入世间八法,此时要做的不是要改变现象,而应该透视它,看清它的本质,发现其本具的庄严所在。
所以,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那些相对的存在状态,试着了解生命的真实本质,体悟生命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当我们对生命中所有的现象,都如实接纳,同时生起光明觉照时,任何事情不会再挫伤我们,束缚我们,而只会令我们进步和解脱。自此,圆觉本具的智慧、觉知、慈悲、柔软、豁达和自在,会充满我们的生活。
(9)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若是真得到真如,就证得真如一相。既是一相,心、佛、众生、依报、正报、融成一体;十方世界,同一法界;理事无碍,这阶段叫做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真得所成就之平等境界(如),乃得无法不如,是故于十方皆无碍。
“无缚解脱”:本自无缚之解脱,是为无上大解脱。
(10)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无着,是真如性德的体;无碍,是真如性德的用。体用俱全,性德才圆满,性德圆成,体用无不周遍,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滴,皆等真法界;一一无量,法界亦无量,这阶段叫做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性”为体;“德”为用;故至此位体用兼备,圆满成就。
“法界量灭”:此菩萨已入一真如界,故十方法界之分别相,悉皆泯灭,归于一真。
“法界无量”:法界悉归一真故,不复可以量而称量之,究竟不可分别,离称量相,名为法界无量。
5.四加行位
(1)暖地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已得圆满成就清净的四十一心之后还应当成就四种妙圆的加行。前九位中,已证得无缚解脱,心之德用,至此已极,故此位即以佛觉,用为自己之心。犹如钻木取火一般。火将出未出此时即名为暖地。
“四十一心”:指前之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共四十一位。
“四种妙圆加行”:四加行位为本经所特有,以本经注重实际修证,故立此四加行门,以利实际上之修证。
“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就好像有人要钻木取火,想以所钻的火来烧木材,以取暖、烹煮、照明等。
“名为暖地”:“暖地”,即暖位。指在钻木取火时,尚未得火之前,木头先会发热,称为“暖相”,暖相现前时,便称为暖位。
从干慧地开始,至第十回向,经历了四十一个阶段,就到达四加行位,这阶段要加工进行,才位列世间圣人位置。
第一加行:是以佛心做自己因心,佛即是心。这时心欲死而没有死,佛的果用将发生又未发生,犹如钻木,木中已有暖相,是火出来的先兆,这阶段叫做暖地。
(2)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十位中,法界分量全灭,十方全成自心。体观自心即佛境界,亲依法性,成诸佛所践履之地。似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已入于虚空,只足下微有阻碍,此即名为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己心”,自己加行之因心。“成佛所履”,成就佛大觉所应履之地,指初地。
“若依非依”:此时对于自心之本觉,仿佛有完全依循,又似并非完全依循。
“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就如人登山,当他登上高山之顶时,他的身已全部入于空中,但脚下还着地,地大为有质碍之物,因为此时只有双脚犹着地,所以称为“下有微碍”。
第二加行:又以自己的因心,为佛所依,心即是佛;如脚踏地似依地,又似不依地,心相未全忘是似依地;心相将尽又似不依地,如登高山,身已高入云霄,脚跟仍没有离地,这阶段叫做顶地。
(3)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而犹未能。顶位以自心为佛境,也不能。此位以善得中道,心佛二同。如忍事人,不能怀也不能出,这就名为忍地。
“心佛二同”:心与佛二者等同,也就是“即心即佛”。
“如忍事人”: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
“非怀非出”:此忍事之人,并非想将事情怀之于心,亦无法出之于口。以尚未成就本觉大智,故“口不能言”,无法将所知所觉,诉诸言语。
第三加行:以自己心和佛相同,即心即佛,佛心和我的觉心,泯合为因心,在自己心中,常体会到佛的业用;在佛所行处,也常知道自己的心,得中道理体,但将证未证;心中虽然明白,吐露不出来,如忍辱人,既不能藏在心,又不能讲出口,这阶段叫做忍地。
(4)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三位位位迁变,名为世数,中边各别名为间量。到此则数量消灭,中边不立。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为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此位中的菩萨,对于己心所修证的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泯灭,离一切量,过一切量,心佛双泯。
“迷觉中道”:于迷于觉,皆达中道,“中道”者,离有无二边也。
“二无所目”:迷与觉已不成对待,二法销泯,本自不迷,今亦不觉,入一真界,悟不二法门。
“名世第一地”:一切世间法中,以此为第一,所以称世第一;再往上就是出世圣法了。
第四加行:在暖地中,以佛心为己心,是存有己心数量;顶地中,以己心为佛心,是存有佛心数量;忍地中,心佛相同,尚有相同数量;到这时,数量观念消灭,对中道不迷亦不觉;心都不见了,连名字数量都没有,心佛双泯,到了不是心,不是佛的境界,这阶段叫做世第一地。
1.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阿难!在世第一地时,能办妥许多事情;在破一分无明时,虽然未能成就无上觉道,但是已经知道通达路径。自己心和佛妙觉心融通了,能知十方佛的微妙境界,三世佛所具备的亦具足;在一切众生本有的,自己已经证明。这阶段叫做欢喜地。
“善得通达”:善得亲证现量,通达自心本觉。
“觉通如来”:以自心本觉融通如来之妙觉。
“尽佛境界”:于佛所行境界,都能悟入,因而生大欢喜。
2.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九界众生的性格,各别不同,在佛性中是没有不同的。对于这个不同,如果没有能忘,仍是清净心的微垢,异即是垢,同也是垢,同异尽除,这阶段叫做离垢地。
“异性入同”;将九法界互异之性,皆入于如来之平等一性。
“同性亦灭”:入于一性之后,此一性亦为垢,故复灭之;同异二性悉灭,即一切垢皆尽,故名离垢地。
3.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微垢已离,但这一个离的观念,还没有离去。现在把离垢的离,这观念离去,便是净极;净极便明生,于是真觉显露,灵鉴无碍。这阶段叫做发光地。
4.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自觉理智,圆满明极,起正法之焰,生方便之慧,烧尽众生烦恼,成就化他功德。由净极明生,明极便觉满,觉智满足了,便能窥天鉴地。譬如明上复生余焰,故名焰慧地。
“明极觉满”: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转盛,大智如火焰。
5.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在初地时,自己和佛的觉心相同;在二地时,觉同佛觉,同的观念亦灭;在三地时,净极明生;在四地时,明极觉满;到了现在,前面的同异,了不可得,真俗二智,融合相应。这阶段叫做难胜地。
“一切同异”:“同”,指“地上智”的同,也就是为地上菩萨(入初地以后的菩萨)所达到的真如一性、“总相智”的境界。“异”,指“地前智”的异,也就是地前菩萨(未入地的三贤位菩萨),各自所证的“别相智”。
6.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由明生觉满,超出同异,凡情圣解,到此完全没有了;有为的作用,到此已达到极点,实时契合无为真如;真如清净妙性,到此清楚显露出来,初次得体验。这阶段叫做现前地。
“无为真如”:真如的无为性,乃得全露,此为真如的体,唯圣独证,不与凡夫共。
“性净明露”:“性净”,真如的体,虽起万用,而能生诸法,然其性本净。“明露”,分明显露。
“名现前地”:真如全体显露,菩萨至此方得初次亲证真如现前。
7.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上位无为真如,方以明露无分别智,未能远行,犹为理所障,至此位始尽真如际,然真如无际,以诸法为际,故无分限之理,理既遍于事中,智亦随遍,故能尽真如际。既经验到亲证真如,同时也穷尽真如的边际,所以名远行地。
“尽真如际”:“尽”,穷尽,指尽知、尽见。“际”,实际、边际、本际。
“名远行地”:以真如的边际或实际乃无量无边,此菩萨都能尽知,故名“远行”。
8.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上位尽真如际,不舍一法。此位不舍一法,尽真如际。是因为有分限之事,全同于无分限之理。事既遍于理中,全事即全理,所以说为一真如心。因此虽遍行一切法,而不离真如际,故名不动地。在真如中,一真凝然,湛寂不动,唯是一真如心,法法都是真,法法都是如。
“一真如心”:菩萨住于此地,遍观诸法,彻见万法皆真,一切皆如,法界之中,一毛一谛,无非自心真如,是故不动不坏。
9.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
发起真如心的大用,就叫做善慧地。阿难!这些众菩萨,从二地以来,到此修习毕功,功德圆满,所以也看待此地为修习位。
“发真如用”:发真如全体之大用。于前位中,真如全体显露,至于此位,即起全体之大用。
“修习毕功”:修习到此为止。
“名修习位”:与“修习”相对是“证果”。九地是修习位,十地即是证果位,所以称“十地果位”。至于等觉、妙觉,也是果位。
10.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本来前位已修习毕功,功德圆满,应即取证涅槃,而菩萨于功德圆满之后,重起真慈,荫覆众生,利益有情,如晴空万里,重起微妙之云,荫覆世间,同沐清凉之乐。故能障佛果,不得取证涅槃。所以说为覆涅槃海,名为法云地。
“慈阴妙云”:“阴”,覆盖。“妙云”,大智妙云。
“覆涅槃海”:菩萨于众生性海上覆大法云,雨大法雨,令普皆得润。
1.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佛是已经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也体证了不生灭涅槃的极果,只因不放弃帮助众生没有明白和体证,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来,重入生死大海。在世人修学方面,是从初发心起,进入干慧地,其中经过五十四个阶段,才达到最后等觉位置,故此是顺行来到的。在佛方面是逆流而出,也是先到等觉位置的,故此这一位叫做觉际入交,也叫做等觉菩萨。
“如来逆流”:“逆流”,逆涅槃流而出,以一切如来不住涅槃,故逆涅槃流而出,倒驾慈航,入生死海。
“如是菩萨顺行而至”:“如是菩萨”,指法云满心、十地满足的大菩萨。“顺行”,顺法性之流而行。“而至”,而至无上菩提。
“觉际入交”:佛与菩萨即于觉际互相涉入相交。
2.妙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阿难!由开始的干慧地到等觉位,才得到金刚后心。以前的干慧,不过是金刚初心,等觉后的干慧,才是金刚后心。从干慧起至妙觉,其中的单数位置,如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等觉和妙觉,共有七重;复数位置,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有五重;七加五共单复十二重,才得穷尽源流,回归妙觉,始本合一,成就佛果。
“从干慧心”:“干慧”共有两个,一是初信前之干慧,是最初的干慧;第二个干慧是在等觉后心,未到妙觉之前。
“至等觉已”:指至等觉后心。
“金刚心中”:指金刚喻定所持之心。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在这种种地中,都是以金刚心,用十种譬喻来观察的。如观一切业如幻,观一切法如焰,观一切身如水中月,观妙色如空中花,观妙音如空谷响,观佛国土如海市蜃楼,观佛的弘化事业如梦,观佛身躯如影,观佛果报身如镜中像,观佛法身如幻化,一切俱不可取、不可舍、一切都是空的。在观察一切都是空的方法中,运用过去十方佛所使用的,如幻微妙观察方法,清净练习实践进行,渐次深深证入。
“金刚观察”:菩萨住此金刚三昧,而以三昧力观察一切法,所以称“金刚观察”。
“如幻十种深喻”:指如幻等十种深喻。十喻为:如幻、如化、如焰(如火焰)、如影、如响(回音)、如梦(如梦中所见)、如虚空、如犍闼婆城(海市蜃楼)、如境中像、如水中月。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菩萨以自住“奢摩他”定体,而修习“毗婆舍那”,起观慧之用。“奢摩他”如武士本身之武术功夫;“毗婆舍那”如宝剑。有功夫、有宝剑,于断烦恼即得自在。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阿难!这样的修学进行,都是依照空的、如幻的,和两方面融成一体不二的中观方法,三种方法渐次增进,就能成就五十五位真正的觉道。照这样的观察方法,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若不是这样进行的,就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以此除因、刳性、违业三增进为深固之正修基础。
“五十五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作是观者”:如是观察、如是了知。
“名为正观”:了知顿悟加渐修,如实修持,不堕虚妄。
三、内分外分的妄习,决定了众生在六道中升坠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此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此经应当怎样命名?我与众生,应当如何奉持?
“当何名是经”:经名为令得总持之要,因其名而思其义,能提纲挈领。
“奉持”:奉行持诵以自修化他。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此经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也名为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也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又名为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又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们应当奉行执持。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此经为十方一切如来清净之一切智海中的眼目,能照见一切众生及一切法,悉知悉见,皆悉护念。
“救护亲因”:“救护”,如来以神咒救护阿难等。“亲因”,本因,主因,最后之因。
“入遍知海”:因得本妙觉心,故能体入如来的正遍知海,得佛宝藏。
“如来密因”:一切如来成佛的密因。此密因即是如来藏,是为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成佛之本因。
“妙莲华王”:莲花因此亦代表悲智双全,故亦为佛法之总代表。
“十方佛母”:十方一切诸佛之母,由于此法门(或陀罗尼),系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
佛说:“文殊!这本经书可以叫做十方佛清净心海中的智慧眼;又可以叫做救护修学人离欲的真因,使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到觉心,趣入大觉正遍知的法性大海;又可以叫做成佛的正因,是修行证果的了义方法;又可以叫做大方广妙莲花王;又可以叫做菩萨们成就究竟坚固的经书,你们要好好地流通结缘和如说修学的。”
此处,文殊师利菩萨看到释迦牟尼佛已经把一个凡夫从发心,直到获得如来藏妙觉的修行过程和内容,都已经全部圆满讲完了,就站起身来,请佛给这个法会命名。一般在佛命名完所讲的法之后,这个法会就会结束,与会的听众都会“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回去重新反复思维自己所听到的法义,进而努力修持,精进办道。
然而,这部楞严经真的是高低高前进,螺旋式上升。因为从这个楞严法会开始,一直进展到目前,佛已经从七处征心、十番显示、十八界本如来藏性、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三如来藏、二十五圆通、五会神咒、六十位修证等等数次明明白白地由低到高渐次揭晓,最终都是揭示最为无上了义清净的秘密见地,已经由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全盘托出了。可是作为当机者的阿难,每次都会示现无知,揣着明白装糊涂,在佛开示了了义内容之后,都会把话题再次拉到最低。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说完这番话后,即时阿难与及大众,得蒙如来的开示,密印般怛罗的意义,同时得闻此经了义的名目,顿然悟知禅那修进圣位的增上妙理,于是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的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对佛说: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普化,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到大的利益。
“修进圣位”:渐修而趋进五十五位修证。
“增上妙理,心虑虚凝”:体入增上妙理为慧,心虑虚凝为定,故此则由慧解而入定也。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以悟中的定慧力而断六品思惑。
“慈音无遮”:佛以慈音普化一切众生。
佛答复了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后,在会的阿难和大众,经过听到佛详尽的讲说,霎时间明白真禅定修学的方法,和帮助进入各阶段位置的过程;实时达到万象一心,言思不及的境界,断除了欲界六品微细的烦恼,证入二果声闻的果位。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也就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假若这个妙明真净的妙心,本来是遍圆周遍,甚至于大地草木,蠕动含灵,这一切无非从心建立,推其本元,惟是一真如性。此一真如性,也就是如来成佛真体,也就是法身。既然佛体真实,为什么还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和人天等道?这些诸道难道是本来自有的,抑或是由众生的妄习生起的?
“本元真如”:其体的本元都具真如。
“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一切众生共具的本元真如本性,也就是十方一切如来赖以成佛之真体。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这些六道等,是真如之体中本来就有的。
“为是众生妄习生起”:这是从众生的虚妄业习力中生起的。
是啊,如此玄妙澄明真实清净的真心,本来就是遍布的,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无碍的,就连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蠕动含灵,甚至所谓的本原真如等,全部都只是如来藏的本体,都只是佛的如如性的真体。既然他们全部都是真实的佛体,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六道众生呢?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qú)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阿难非常疑惑,继续问佛:“如比丘尼宝莲香同修,她接受过菩萨戒,却私行淫欲,又妄说行淫不过是男欢女爱,大家得到精神和肉体的安慰,不是杀害生命,又不是偷盗,有什么业报呢?她说了这些话后,马上身体被欲火焚烧,烧到全身骨节都断坏了,神识实时堕落到苦处的牢狱去。比丘善星同修,自从接近恶人,退失了四禅境界,便妄说一切法是空的,无因、无果、无佛、无不生灭的涅槃,贪求供养,虚受信施,滥膺恭敬,狂妄讲说,贻误他人,破坏规则,后来结果也是陷入苦处牢狱去。琉璃王以瞋恨心,诛灭迦毘罗卫国的全体人民,同样身堕苦处。这些苦处牢狱,是不是有固定的地方?还是各有各别的业感,各受不同的果报?希望如来您能给我们说明,好使守规则的人,听到一个决定事理的信息,大家都乐意遵守规则,不会丝毫轻犯。”
“私行淫欲”:偷偷地作淫欲之行为。
“堕无间狱”:堕无间地狱中,受无尽苦。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此二人则各因杀业与邪见而堕地狱。
“琉璃大王”:琉璃王为波斯匿王之次子。琉璃王与释迦族的恩怨因缘是:先前,波斯匿王向释迦族求婚。释迦族人恐怕若不许婚,波斯匿王会挟怨来攻打;若许之,又本非所愿。后来释迦族人就以一宫婢,假装是释迦种之女而嫁。琉璃太子就是这个宫婢及波斯匿王所生的儿子,后被立为太子。琉璃太子年少时有一次回外婆家,恰巧释迦族为佛新建了一栋讲堂,庄严辉煌;讲堂中已设有如来法座,佛尚未坐过,琉璃太子以年幼无知,竟然先坐了上去。释迦族人骂说:“你这婢女贱种所生的人,有什么福德而配坐在这座位上?”就把他赶出去。后释迦族人以婢女之子坐过之处为不净,甚至还因此掘地九尺,将法座重新造过。琉璃太子受此侮辱,即誓必杀尽释族而后休。
琉璃王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修学,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在舍卫国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善星比丘”:乃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窥基大师《法华玄赞》:“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据《大方广三戒经》、《大涅槃经》等载,善星比丘曾随侍佛陀二十年,精通十二部经。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证得四禅定。后因亲近恶友,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对佛陀起恶心。佛陀经常为善星专门说法,但他仍恶心不改,四禅尽失,遂以生身堕入阿鼻无间地狱。经地狱之苦,遂改恶从善,勤修梵行,证得阿罗汉果。
善星比丘“亲近恶友生堕地狱”的故事:
在佛驻世之时,有一位善星比丘,随从佛陀听法二十四年。具足多闻,能够诵持三藏十二部经典,也能向大众宣讲。当时佛陀忠告他,如果不能真修实证佛法的内义,在禅定三昧中真实地体悟,而生出广大智慧的话,是不能够得到究竟解脱的。虽然佛陀不断地为善星比丘说法开示,但是善星比丘对佛陀却没有丝毫信心。
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慈悲的佛陀还是让善星比丘作为侍者。佛陀入城乞食,行走之时双足自然离地四寸,而佛足上千辐印如雕刻一般自然现迹在地面上。人人都想要争睹佛陀的足迹。善星比丘随在佛陀的后面,忽起恶念就想要销毁佛陀的足迹。销毁不掉,就抓了蚯蚓置于佛陀足迹之上,希望众生生起厌恶不善之心。
死去的善星现生成为一个大腹身瘦的饿鬼。佛陀为他说法,他将眼睛闭上,并用双手遮掩耳朵,还是不肯听闻佛陀说法。
当时,大迦叶尊者问佛陀:“世尊!如来何故授记善星当堕恶道?”
佛陀回答:“善男子!我久已了知善星比丘断除善根,还是让他与我共住满二十年。我若不畜养共行,他不在我身边,必定会教导无量众生造作各种恶业。这就是如来不共十力当中的第五力,种种胜解智力。”大迦叶尊者恍然大悟,了知佛陀救度众生的不可思议善巧方便。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大善大恶之人,一期报尽,命终之后不必经历中阴身,即刻往生下期受报之处。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这些人所受生的地狱,是本来早已有之,而且是同一个,且有一定的处所吗?
“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此地狱是个人“别业所成”,非“共业所感”。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佛告诉阿难:痛快呀!你发的这个问!可以使一般众生,不致落入邪见,你现在仔细听明白,我当为你讲清楚。阿难!一切众生的本性,实在是遍圆清净的,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妄见有众生相,于是产生了种种虚妄习气,这些虚妄习气又分为内分和外分两部分。
“一切众生实本真净”:一切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本自清净。
“因彼妄见”:由于他的一念妄动,而成妄见。
“有妄习生”:由于无明妄见的种子,不断地起现行,熏习本识,所以有虚妄的业习产生。
一切众生从其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真实清净的,只不过是因为众生自己虚伪,能够错乱的产生了不正确的习气而已。因此就出现了所谓的内分和外分的差别。
1.内分(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堕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身心内的活动,因为一般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这七情都和爱有关联的。七情日积日多,积满了就能够出生爱水,所以一切众生,心中想吃东西,口中就自然流出口水;心中想念死去的爱人,眼中就自然流泪;心中想到发财,日夜孜孜为利,满面都是光彩;心中想着行淫,男根或女根,就会流出精液。试想润湿的东西,必定不会飞升;相反的,必定会下坠,这就是内分。
“因诸爱染,发起妄情”:因六欲之爱染,而生出虚妄的喜、怒、哀、乐、爱、恶、欲。
“诸爱虽别,流结是同”:人心之中的各种爱欲虽然种类有别,如对人或对事物,但其爱水之流与心中蕴结则是同一原理的。
2.外分(渴仰分处),属想故上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眄(miǎn)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难!外分就是众生,身分以外的事物。人对于胜妙的境界,因为渴仰太甚,就有虚妄的凝想,想完又想,越积越多,就会生起殊胜的气。所以人能坚心守法,守法是可以生起胜气的,故此感觉到一身轻清。有人手在结印,口中不断念着古佛密咒,也能生起胜气;所以举首昂然,顾盼自雄,充满自信。有人想要生天,于是日思夜想,梦中就会常梦见在虚空中飞行。有人想念佛国,有的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移民,所以就会看见佛世界的圣境。有人追随一位有成就的长者,就会不辞劳倦,艰险困苦,乃至能轻身命,无怨无悔。想虽然有各种不同,而轻清感受就没有不同的。轻清的必定会升高,升高就会飞动,飞动就不致下沉,那就自然会超越世间,这样就叫做外分。
“众生分外”:指众生对自身的身分之外的胜妙境界。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由于自心的渴仰之意,而发明种种清虚的想念。
“想积不休,能生胜气”:这种清虚的想如果继续不断地积集不止,便会产生一种殊胜之气。
“心持禁戒,举身轻清”:持戒清净,离世间杂染,舍世间贪爱及身语之粗重,所以全身轻清飘逸,离世间系。
“心持咒印,顾眄雄毅”:如法受持真言咒印者,因为得本尊无上加持力的缘故,顾盼之间,都显露出沈雄弘毅之气概,于自于法,乃至于本尊,都具无上之信心----这就是所说的“佛慢”。
3.临终善恶相现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阿难!一切有情世间,生的来、死的去,相续不断。生的跟着所造善恶业的习气来生,死的跟着善恶业迁变而去,接受不同类的身体。故在临命终时,六识已不运作,而第八识尚未离体,因为身内仍有暖气。若是第八识离体,暖气没有了,这就是死了。但正当将死未死时,现阴已谢,中阴未生,正在怕死求生时;因生是顺,所以想求;因死是逆,希望逃避。顺逆的矛盾心理一齐发作,于是这人一生所做过的善恶业,涌现眼前,如看电视一样,一幕一幕很快的映现出来。这时情和想,也跟着同时出现。看他临死时的表现,就知道他死后情况了。造不善的现恶相,造善的现好相,这时身体还没有完全死去,由业力牵引,就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未舍暖触”:临命终时,弥留之际。生命现象有三要素:识、暖、寿。若三者皆离体而去,才是正式命终。
“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此时,一生中所造之善恶之业,都会一时于临终者目前显现。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临终者正处于生死交关、畏死求生之际,逆死及顺生二种习气相交而并发。
一切世间的生死相续轮转不停,全部都是两种规律:顺着种种习气而生,逆着种种变化而死。在一个众生临近死亡命终的时候,在暖触还没有消失之前,整个一生的善恶情况全部都会在刹那间显现出来,一幕幕地快速闪现,死逆、生顺也就在这个刹那间会遇,也就在这个刹那间对于习气和变化的作用力显现出来了。所以念佛的人,临终会有佛来接引。学到这里,我们修学净土的大众就要注意了,接下来的经文要讲的就是念佛往生和念佛成佛的原理。
1.飞升之类——净土、天道、鬼神(想多之众生)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当命终时,纯想即飞,最后必然生于天上。假若在飞的心中,兼有福和兼有慧,及有净愿的人,此时自然心开,见到十方佛的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一心纯修如来正法中之观想法,于其舍报之后,必生于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若除了心修观想之外,平日亦兼修福业与慧业,如供养三宝、受持佛戒(福业)以及听经、诵经(慧业)等。
“及与净愿”:“净愿”,发清净之愿,例如愿常随佛学、愿护持正法、愿求往生面见如来等。
关于这个想,是善方面的想,不是胡思乱想的想,是观想的想。生时习惯好的观想,死后一定生善处,在人间或天上,如兼修福慧;专修或兼修净土,临命终时心眼开明,自然得生佛国。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信愿行三者具有内在钩锁、相辅相成的关系。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信愿行成,必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从性质上分,信愿属般若智慧之行,称念佛名为行持之门。信愿慧行如眼目,导引行持直趋宝所;称名行持如践履,精进不懈感生净土。证知信愿行乃净业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强竞争、快节奏,在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令我们的贪瞋烦恼展露无遗。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间,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将会走近佛教,尽管险阻重重。因为诸佛如来以同体大慈悲心,恒常关顾着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伶仃浪子,如母忆子;只要我们一念回光,忆念慈母,诸佛如来的悲智愿力便会摄持吾人归投极乐故乡。净宗念佛法门,直接传达阿弥陀佛摄受我等凡夫的大慈大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弥陀佛悲愿的载体,能予众生多层面需要的满足,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究竟圆满的安顿。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公认为阿弥陀佛的化身。大师对净土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机之深信)
无始劫来,我们在六道之中随业流转,久而久之,习非成是,长醉不醒,被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说“受苦无穷,无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谓千载难逢。但品尝着生活的甜蜜,我们竟忘记了轮回的存在,大好光阴在身边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们始终抱持着一个错觉:我是好人,没做过什么坏事。
事实上,我们由恶业所感而来此浊恶的世间,执著着自我的利益,抱持着自我的见解,无时无刻不在造作罪业。纵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钝、意志不坚,而一再退转堕落。
业因果报,毫厘不爽。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归到哪里?我们无不是以地狱为故乡啊!
在此,大师对自己及众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观照:虽然具足佛性,但无明厚重,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障深慧浅,自力怯弱,故而沉沦生死苦海,无缘出离。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们这些骄慢的人来说,不禁当头一棒。
万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没有舍弃我们。
我们耽恋世间五欲,世尊则极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们,令我们生起厌离心;我们茫然不知净土,世尊则详陈极乐世界之乐,吸引我们,令我们生起欣慕心。
阿弥陀佛唯恐我们难以激扬“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遂将使我们“厌离秽土、欣求极乐”的功能渗入名号光明中,投入我们无明痴暗的心中。
当我们这颗刚强的心在名号光明中渐渐融化的时候,它一下子被开启了:哦,原来极乐净土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世尊在此土发遣,弥陀在彼土召唤,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愿生净土,又口称佛名,我们还是如此冥顽:我业障这么重,心又散乱不清净,又持不好戒,又没有智慧,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对此,善导大师阐示了第二个“决定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弥陀佛的伟大誓愿已经实现,相信“称念我的名号,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愿专为我等而发;放心大胆,正念直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即使罪业再大,即使烦恼再多,弥陀的救度永不改变,念佛一定能够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以“念佛决定往生”启发众生信心,并在著作中勉励行者“作得生想”,可谓深契弥陀愿心。印光大师承善导大师法脉,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的开示。
应知,法藏菩萨五劫思惟所发大愿,正是以我等业障深重、散乱不净、道心肤浅、卑劣无智之人为标准。《观无量寿经》之中,五逆十恶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们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净宗大德开示说:不是将我们的心修清净了以后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则罪业自然消灭。生为凡夫,怎么可能心无散乱呢?所谓“将心修清净之后才能往生”,绝没有这样的道理。虽无戒定慧,虽不能清净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这正体现阿弥陀佛本愿的可贵。
“往生”的真正含义是“接引”,无论我们是哪种根性的人,如何往生无需计度,只管念佛!所谓“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儿女,哪个孩子病了,父母也会同样关心。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对于罪业深重者、放逸懈怠者、无知而烦恼者,也不可能遗弃,经言:“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阿弥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众生所有的罪业(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将所有功德以名号为载体无条件、无保留地惠赐给我们,以名号引导我们,以光明妙德遍照、调熟我们,念念不舍,甚于父母思念丢失的幼子,主动而来,不讲条件,不因祈求拜托。我们生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见,一念回光,如实接纳第十八愿的真实义,着眼阿弥陀佛同体大悲和威神愿力的层面,不因我心之恶、罪业之重,而丧失往生信心;单只一向口称佛名,发起“无疑无虑,乘彼愿力,称佛名号,必定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即可就路还家,业事成办,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穷子骤然富贵,现前当来获大安乐。
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这样的开示很多,其义理与善导大师二种深信完全符合。
应信知西方极乐世界是法界中最大的佛学院,不是天国而胜过一切天国,求生极乐世界无需证果、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而往生后自获果位、悟证无生、达到至善。在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积功累德所建立的这个佛学院中,师资力量最好,物质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先进,居住环境优雅,开放式、高效率运作,无条件、无门槛招生,凡发愿就读此处的,无论什么根基、因缘、出身,阿弥陀佛都会与诸圣众上门迎接。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摄受众生。极乐世界种种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佐证,本师释迦牟尼苦口婆心推介,慈父阿弥陀佛望眼欲穿盼归。
如此,我们便时时刻刻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关爱之中,时时刻刻浸润在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之中。欢喜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悲伤于自己,无欢喜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惭愧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深耻于自己,无惭无愧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心净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suí)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如情少想多,纵能轻举,也不太远就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是有善愿善心,护持我的教法。或是护持禁戒,跟随持戒的人,或是护持神咒,随侍持咒的人或是护持禅定,保安法忍,这些人都亲住如来座下。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若众生心中情少想多,即其胜想不纯,掺杂微情。
“即为飞仙”:此类为九分想、一分情之众生。
“大力鬼王”:此为八想二情之众生。
“飞行夜叉”:此为七想三情之众生。
“地行罗刹”:此为六想四情之众生。
“保绥法忍”:保护绥靖禅者之周围,令其于所证得之法得以忍安、安住。
“是等亲住如来座下”:这类众生即成为佛法之内护,而得住于如来座下。
2.不升不堕——人道(情想参半之众生)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与想平均相等、善恶平衡的人,也不能上飞,也不能下坠,就生在人间,若想心明慧的就聪慧过人,情心幽暗的就愚钝过人。
3.下堕之类——三途(情多想少之众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观想多重理智,情爱多重感情,六情四想的,成飞禽或走兽,重的就为毛群,轻的就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七分情三分想,就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水被火烧成沸,反能伤身,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九情一想,于是下沉愈低,前只在火轮边际,现在更透过火轮,身入风火二轮相交之处。轻的生在有间地狱中,重的生在无间地狱中。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要是纯情即坠入阿鼻地狱,假若下沉的心中有诽谤大乘,毁弃佛的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人的信施,滥受人的恭敬,五逆和十重罪,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五逆十重”:五逆罪为,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恶心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十重”,《梵网经》菩萨戒的十重戒: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
4.结论:别业中有同业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这虽然是自业所招,自受果报,但亦是由众业感得的,然其别业之雷同部分,便促成大家共有的众同分地狱等。
四、十习因与六交报是地狱的成因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阿难!我说是自业所招,什么叫做业呢?业是造作的意思,由身、口、意三方面的运作,便造成十种习气的因,就有十类种子;有了种子,一定会发出各别的现行;有现行自然有果报,这果报叫做六交报,因果是不相离的。
1.淫习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为什么说是造十种习气的因?一是淫欲的习气,因交接便有业现行,也就是互相磨擦,磨擦不停,必定会发出欲火,如人两手自相磨擦,立即就有暖相。由淫欲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炽盛到极点,故此感有铁床铜柱痛苦的事。虽然是由心所现,但亦是极度痛苦的。所以十方佛形容行淫的情况,叫做欲火;菩萨知道欲果严重,见欲如遇火坑,远远的避开它。
“淫习交接”:因宿世的淫习,男女二根交接。
“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中”,身心之中。大猛火于身心中发动,此为预见之地狱报相。
“二习相然”:种子习气和现行习气,互相炽然。
“色目行淫”:以名称来称呼行淫之事。
佛教并不否认“爱情”作为一种感觉的存在,但却清醒地认识到“爱情”是无明产生的妄识,是在淫欲心的作用下产生的错觉,和万事万物的规律一样,同属无常。小说家所描绘的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悲剧结尾,海枯石烂的誓言在无常面前会变得苍白无力,在诱惑面前会化作谎言和虚伪。婚姻和爱情并无直接关系,婚姻的产生是因缘合和,缘分尽了也会离散。夫妻双方在婚姻中会产生亲情和责任,其稳定性往往超越于爱情。在所有的佛经中,看不到佛陀对爱情有一字一句的赞美,无论在历史还是今天,所有文学戏剧电影中出现的媒婆,都是以丑角的形式出现的。在比丘戒和菩萨戒中,佛陀明确规定佛子不许做媒。民间很多人错认为给人做媒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所以很多人热衷于上窜下跳的穿针引线,岂不知“做媒”在佛经中被列入与“屠户、娼妓”并列的三种邪命,是损福造业的。所以喜欢做媒的人,因果报所致,大都贫寒多病。所谓“爱情”,其实是一个叫“轮回”的绑匪使用的迷幻药,看着听着好像很诱人,真去接近了,危险无比。
本人作为方外之人,看法和陷在“爱情”幻影中的狂热男女会有出入,但既然说到这里了,也就干脆把话说透,给大家浇点冷水。
《六趣轮回经》 :
若人于他娶,常乐作媒伐,后怀恶相离,死作步多鬼。
《大宝积经》卷三:
复次迦叶,在家菩萨,有三种法所不应作。何等为三,不应往彼淫女之家,不应亲近诸媒媾者,不住屠杀牛羊等处,如是三法所不应作。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九:
又诸菩萨不行媒媾,以他妻妾而行布施。
宗萨仁波切写的《不只是爱情,一切都很短暂》: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困惑。当我们开口的时候,是矛盾。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沟通”这件事,只存在“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一对陷入爱河的情侣,感受到的只是自己这个版本的幸福。佛经多以“如是我闻”开端,即阿难尊者言: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讲了些什么,只是我听到他这样说。Thus have I heard.
我们总是被太多因缘所控。业力的风,从任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吹来。如果你不够强壮,风吹向哪里,你就去向哪里。具体到爱和情感的问题上,也许有一天,业力之风从遥远的卢旺达或玻利维亚吹来,于是你不可救药地爱上你的卢旺达情人,或玻利维亚情人。
当你遇到一个人,心里会产生像蝴蝶在心里上下扑腾一般忐忑不安的感觉,接受它。只是从这种感觉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不要陷入任何期待与希望,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便是一种适宜的感情。
在一些亚洲国家,佛教徒转而成为基督徒,或许只是因为基督教徒可以拥有华丽庄严的婚礼?毕竟对每个人来说,鲜花、长裙、牧师的祝福都是很值得向往的事情。佛教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婚礼仪式呢?因为我们总不能在婚礼上说:你懂的,人生聚散无常……尽管,谈及婚姻与感情易碎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坏事。
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解脱。“一切有情众生”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不妨从自己的伴侣做起,给他自由,令他解脱。不要去追问他在给谁发短信,和谁混在一起,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勒死对方。
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check in and check out。听起来很简单,却是相当惊人的真谛的教授。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短暂”的美妙之处。假如一件事物真的“永恒”地停滞下来,无论多美好,也会发臭。
当你死去两三天后,你还能记得伴侣的名字。四五天后,只记得一半。十天后,便已经忘记那个人到底是“她”还是“他”。二十天后,甚至会忘记他或她到底是不是一个“人类”。
此时,引导你进入下一世的力量开始起作用。假如业力所致,你将转世成一只鸟,曾经对爱情的饥渴和对伴侣的热望,将被对虫子的饥渴和对飞翔的热望取代。下一次见到你前世的伴侣,或许是在公园里,你在他或她的脚边啄食着面包屑,而你们不会再注意到彼此。
如果我们能够从高处俯视我们每一世的人生,正如阿罗汉们能够做到的那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曾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快乐、悲伤,曾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你的爱,你也曾渴望得到那么多人的爱。你们为爱疯狂,争吵,甚至自杀。这就是我们如何在玩轮回的游戏。
不只是爱情,记住一切都很短暂。你要这样想:或许这是我喝的最后一杯咖啡,或许这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书。当你时刻生起这种警觉,才能真正去享受和爱。否则,我们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
2.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二是过去与现生的贪婪习气,因计算便有业现行,也就是尽量吸收,吸收无厌,如积聚冷空气,水成坚冰,又如人用口吸入风气,立即有冷触感受。由贪婪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互相凌夺,故此感有寒冰痛苦的事。所以十方佛形容贪求的情况叫做贪水,菩萨知道贪报严重,见贪如遇瘴海,远远的避开它。
“贪习交计”:多贪之种子与现行交相营计。
“发于相吸”:因贪而吸取外物,欲为己有。
“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贪心属水,吸取属风,以“吸取风”吹拂“贪心水”,吹久即温度下降,结成坚冰。
“二习相陵”:种现二习互相陵驾,则贪吸更增。
“吒吒、波波、罗罗”:都是寒冰地狱的名字。原为拟声字,状此等地狱中寒逼罪人之苦声。
“青赤白莲”:为此地狱中冻冽罪人之形色。
“瘴海”:瘴疠之海。有瘴疠的山海之气,若人误吸之,必致殒命。
3.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第三是骄慢的习气,因自恃便有业现行,也就是恃己凌他,欺凌不止,就有飞腾奔逸的波浪,如人以舌自舐,舐得口水源源而来。由骄慢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互相鼓动,故此感有血河、热沙、毒海等痛苦的事。所以十方佛形容骄慢的情况叫做痴水。菩萨知道骄慢果报严重,见骄慢如遇海啸,远远的避开它。
“慢习交陵”:前世多慢之种习发为现行,而种子与现行交相陵越,恶性循环,故令人越来越骄慢。
“发于相恃”:倚恃豪姓、财势等,而轻慢于人。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以高慢故有腾跃、纵逸、奔驰之波状。
“积波为水”:此为自心中预现地狱之现。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如人以自己的口舌,不断地自己品味。
“因而水发”:若自己口舌不断地品舐,自然会产生口水。
“故有血河”:血河地狱。以下灰河、热砂、毒海等皆地狱名。
4.瞋习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剑树剑轮、斧钺(yuè)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zhuó),剉(cuò)剌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第四是瞋恚的习气,因自己开罪他人,便有业现行,也就是结怨,结怨不止,心中发生怒火,怒气结成利器,如刀、剑、棍、斧等杀人利器,杀气腾腾,要找人报仇一样。由瞋恚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越来越多,念念都是杀,故此感有斩头、杖击、剉折身体等痛苦的事。所以十方佛形容瞋恚的情况,叫做刀剑;菩萨知道瞋恚果报严重,见瞋恚如遇恶人来取头,远远的避开它。
“瞋习交冲”:瞋习的种子与现行交相增进冲突。
“发于相忤”:“发”,产生。“忤”,忤逆侵犯。
“忤结”:忤逆之结恨。
“铸气为金”:心火熔铸肺气而成金属之性。
“衔冤”:含冤。
“宫割”:去势,即阉割。
讲个《东方不败练功记》的笑话,大家轻松一下:
一天,东方不败得到一本《葵花宝典》,于是翻开第一页,只见上书两行大字:“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东方不败为了练成神功,一狠心挥刀自宫,结果痛得晕了过去。
三天后,东方不败悠悠醒转,心想都已经自宫了,拼命也得练成神功。于是强忍伤痛拿起书来翻到第二页,只见上面又是两行大字:“若不自宫,也可练功。”东方不败大叫一声,鲜血狂喷,又晕了过去。
三天后,东方不败又醒了过来,心想事已至此,只有练下去了,等练成神功,即可成为天下武林第一人。于是又翻到第三页,只见上面两行大字:“即使自宫,未必成功。”东方不败又惨叫一声,喷血数口,晕死过去。
又过了三天,东方不败好不容易又挣扎着醒过来,心想我已自宫,练起来怎么说也容易得多,哪怕练个五六成也是天下第一。于是又翻到第四页,又见两行大字:“我未自宫,照样成功。”东方不败狂叫一声,喷血不止,再未醒转。
好,回到经本:
5.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zhuā)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第五是奸诈的习气,因为诱骗便有业现行,也就是愚弄欺瞒,欺瞒不止,使人不觉而落入圈套,因此感有被绳绞勒不能得脱;又如用水灌田,能令草木生长起来。由欺诈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蔓延渐多,故此感有鞭打、杖击、棍棒等痛苦的事。所以十方佛形容奸诈的情况叫做谗贼,菩萨知道奸诈果报严重,见奸诈如遇着豺狼,远远的避开它。
“诈习交诱”:种子与现行之诈习交相增进诱引。
“引起不住”:机诈愈奇,愈能引人入圈套,而不知不觉,不能自己。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如将水灌浸于田中,于不知不觉中,草木便发荣滋长。
“谗贼”:以谗言骗诱人之贼。
6.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huī)。】
第六谎诳的习气,因为诬罔便有业现行,也就是骄诳虚伪,诬罔不止,使人不觉堕其术中,因此感有风卷尘土,昏天暗地,对面不见人,故有屎尿污秽等痛苦不净的地方。由谎诳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越来越多,罪人沉溺在屎尿中,随风吹高或跌下,或飘浮或沉溺。所以十方佛形容谎诳的情况,叫做谋财害命;菩萨知道欺诳果报严重,见谎诳如践着毒蛇,远远的避开它。
“诳习交欺”:诳习之种子与现行交相增进欺诳。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调其所施之奸计蒙骗人之深,犹如于风中扬尘,可以乱人之视觉,令人虽面对面,亦各无所见。
“没溺”:指沸屎地狱中受苦之事。
“腾掷”:指黑砂地狱中受苦之事。
7.怨习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沥,柙(xiá)贮(zhù)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zhèn)酒。】
第七是怨恨的习气,因为憎嫌便有业现行,即怨恨入骨,寻仇报复,因此感有飞石瓦砾如雨下;或被装入囊内,举囊扑地,或盛在瓮里,外以火烧,正如阴谋毒计人,心存恶计。由冤恨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恨不得把仇人生吞活噉,故有生擒活捉,砾击其头,石射其身,抛扑其体,撮折其腰等痛苦的事。所以十方佛形容冤家路窄的情况,叫做违害鬼。菩萨知道怨报的严重,如要他饮毒酒,远远的避开它。
“怨习交嫌”:怨恨之种习发起现行,种子与现行复交相增进嫌憎。
“发于衔恨”:发起怨恨,含于心中,誓必报复。
“飞石投砾”:飞石击人,投砾伤人。
“匣贮车槛”:“匣贮”,匣函贮人。“车槛”,有栏栅、囚禁罪人的车。
“瓮盛囊扑”:将人装在瓮中、皮囊或布囊中,再加以扑打。
“违害鬼”:违背正理暗中害人之恶鬼。
“鸩酒”:将毒鸟鸩羽浸酒,名为鸩酒。
8.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j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临毒壑(hè)。】
第八是恶见的习气:一是身见,执有我和我所;二是边见,执断或常;三是不正见,拨无因果;四是见取见,非果计果,如以无想天计为涅槃;五是戒禁取见,非因计因,如持牛戒,说是生天因。以此等恶见互相辩论,便有业现行,和世间现实相违。故有使者、主管薄册者、证明所执文籍等,如人在路中亲面相逢,不能逃避。由恶见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相交,辩论是非,就有审问、勘校、逼考、省察、披究其理,照明其事,手执文簿,措辞辩护各种官司事。所以十方佛形容恶见的情况,叫做见坑。菩萨知道恶见果报的严重,如见毒蛇所聚的沟壑,远远的避开它。
“见习交明”:见习的种子与现行,交相立破,妄欲显明己之恶见。
“萨迦耶”:身见,执“身”为“我、我所”之邪见。
“戒禁取”:犯非因计因之过,例如计执持牛戒、狗戒、涂灰、裸形等为生天之因。为佛弟子,虽知此等邪戒,是如来所禁止者,然而他仍采纳,所以称为“戒禁取”。
“邪悟诸业”:所行诸业皆为寻求邪悟。
“王使主吏”:“王使”,琰魔法王之使者。“主吏”,主掌簿书之冥吏。
“证执文籍”:当面考证讯求其所计执邪见之文籍,令之抵赖不得。
“权诈考讯”:权衡诈伪,逼考讯问。
“推鞫察访”:“推”,推求。“鞠”,审讯,同“鞫”。
“虚妄遍执”:“虚妄”,不符正理。“偏执”,偏颇计执,也就是自非他之咎。
9.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wéi)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nà)捶按,蹙(cù)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第九是冤枉的习气,因为诬谤便有业现行,即诬告等事。因此有两山相夹,或大石压身,或有大磨把罪人当作黄豆去磨他等,各种痛苦的事。如压逼无辜,枉害善良情形一样。由冤枉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互相排挤,枉害不止,死后神识便接受各种刑罚。所以十方佛形容冤枉的情况,叫做谗虎。菩萨知道冤枉果报的严重,如听到雷轰,远远的避开它。
“枉习交加”:冤枉他人之习气种子,交相加逼。
“合山合石”:两山或大石相合,罪人即受压挤,如榨葡萄汁相似。
“碾硙耕磨”:以研磨、旋转、犁耕、磨压其身。
10.讼习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第十是诤讼的习气,因为跟人打官司便有业现行,即覆藏己过,攻讦他人短处;因此有业镜台重影过去的业,使不得隐藏,如在太阳下不能隐藏影子。由打官司现行的种子,又增加新种子,新旧种子相陈列,故有当年同时造恶的人作证,使他不得不披露真相,在对质时公开的事。所以十方佛形容覆藏冤枉的诉讼情况,叫做阴贼。菩萨知道诉讼果报的严重,如头顶戴上高山去赴大海,远远的避开它。
“讼习交喧”:诤讼之习其种子与现行交相喧哗。
“鉴见照烛”:以镜照鉴其宿业,烛照其心之幽曲,使其隐藏无地。
“业镜火珠”:“业镜”,能鉴照宿业之镜。“火珠”,能照现人心曲直之珠。
以上的内容中,佛已经非常明确地讲述出来了地狱种种景象之所以出现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淫欲、贪欲、傲慢、瞋恨、狡诈、虚诳、怨恨、邪见、枉屈、诉讼等种种作为,只要在生前的时候出现了上述十种的习气作为,就会自然感应到地狱的种种景象。而对于这十种地狱根本因,诸佛给起的名字,全部都是非常具有警示作用的名词,比如说火坑、瘴海、浪涛、刀剑、馋贼、劫杀、违害鬼、见坑、馋虎、阴贼,而一切以证悟究竟解脱为己任的菩萨,则会远远地就逃离了这十种非常危险的地狱根本因。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何以为六报?一切众生,依六识而造业所遭受的恶报,从六根而出。为何说恶报从六根出?
1.见业之报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huò)汤烊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一是见报所招引的恶果,这个见业与其余五业一齐交作,所以在临命终时,先见到十方虚空,都是猛火;死者的神识,乘着火烟气冲上虚空,又坠下来,一直落到痛苦的牢狱去。跟着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明见,能尽见各种恶相,如火蛇、火狗等类,就生起无限恐怖;另一种是暗见,除了昏天黑地外,寂然一无所见,又生起无限恐怖。在交叉业报方面:见报的火,烧眼时就变成铁的火床火柱;烧耳时就变成满镬沸水的铜汁;烧鼻时就变成乌烟瘴气红焰满天;烧舌时就变成火的铁丸,火的铁浆;烧身时就变成热炉的灰,红炉的炭;烧意时就变成火星四射,火满虚空了。
“见报”:眼识所造贪见的恶业之报,称为见报。
“飞坠乘烟入无间狱”:这种人将乘此烟火而直入无间狱,而不须经中阴身。
“镬汤”:指地狱罪人被放入烧着滚水的大锅中烹煮。
“烊铜”:火熔熔的铜汁。
2.闻业之报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mào)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第二是闻报所招引的恶果,在自己受报方面:临命终时,先见到波涛,浸溺天地;死者的神识,滚卷入波涛中,越沉越下,一直落到痛苦的牢狱去。跟着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听到种种声音干扰,能使精神昏乱;另一种是听不到什么声音,寂然无所闻,好像自己的幽灵,不知飘沉到哪里去。在交叉业报方面:闻报的水,浸耳时就变成指责过失、质问罪恶事情;浸眼时就变成雷鸣风吼、吹恶毒气;浸鼻时就变成大雨大雾,洒下满身全是毒虫;浸舌时就变成浓血和各种秽物;浸身时就变成畜生鬼怪可怖形状,或到处都是屎尿;浸意时就变成闪电冰雹,摧碎心肝魂魄。
“听种种闹”:“闹”,愦闹之声。
“精神愗乱”:精神愚痴混乱。
“注闻”:若注于耳根之闻觉中。
“则能为责、为诘”:此则能感为被狱官、狱卒责罪及诘实之境。
3.嗅业之报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něi)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沥击碎身体。】
第三是嗅报所招引的恶果,在自己受报方面:临命终时,先见到毒气,远近充塞;死者的神识,躲入地中逃避,但毒气又充塞地下,于是从地下涌出来,但是无路可走,神识便一直落到痛苦的牢狱去。跟着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鼻通,能嗅到毒气所熏,无法忍受,使精神昏乱;另一种是鼻塞,塞时气壅闷难忍,闷极气绝,昏迷倒在地上。在交叉业报方面:嗅报的气,冲鼻时就变成质证公堂、履践各种刑具;冲眼时就变成火气和火把;冲耳时就变成没溺在沸汤沸屎中;冲舌时就变成烂鱼臭汤不好的食物;冲身时就变成绽裂破烂的大肉山;冲意时就变成扬汤泼瘴,飞沙走石,摧碎身体了。
“如是嗅气,冲息”:如是嗅报之气,若冲于鼻根之息觉。
“为质、为履”:“质”,质证其罪。“履”,履践其形。
“为洋、为沸”:“洋”,海洋。“沸”,指沸屎之海。
“为馁、为爽”:“馁”,鱼烂曰馁。“爽”,羹败曰爽。
“为绽、为烂”:“绽”,裂开,指身体。“烂”,指身烂。
“为大肉山”:感得全身成为一大肉山,为无量虫所咂食;此为因中贪求欲乐而造罪,所感之报。
“有百千眼”:“眼”,孔、洞,指烂洞。
4.味美之报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第四是尝报所招引的恶果,在自己受报方面:临命终时,先见到铁网,被猛火烧红,盖满世界;死者的神识,找地方逃避,被铁网阻住,头挂在网孔,一直落到痛苦的牢狱去。跟着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吸气,所吸的气,结成寒冰,冻结全身;另一种是吐气,所吐的气,飞出猛火烧身,骨髓都被烧干。在交叉业报方面:经舌时,就要承当所造罪恶事情,忍受应得的痛苦;经眼时,就见到烧五金和烧石头的火星;经耳时,就听到锋利刀剑相击的声音;经鼻时,就见到大铁笼满罩虚空;经身时,就被弓箭弩矢所射击;经意时,就见到热铁从空中如雨不停下来。
“亡者神识下透挂网”:亡者之神义往下坠,下透猛焰,却停住而挂于网上。
“为承、为忍”:“承”,承当。“忍”,忍受。
5.触业之报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shuò ),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ruò)。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zì)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第五为触报所招引的恶果,在自己受报方面:临命终时,先见到大峡谷的山,从四面夹来,找不到出路;死者的神识,又见到大铁城,有火蛇、火狗、火虎、火狼等,追逐罪人,一直追赶他们到痛苦的牢狱去。跟着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合触,见大合山,来夹身体,使骨肉内脏,全部溃烂;另一种是离触,刀剑触着身体时,心肝碎裂,拔出刀剑时,痛楚更利害。在交叉业报方面:合触的身,就被杵撞、被杖击、被刀插、被箭射;经耳时,就只见牢狱一条路和典狱的大屋,听闻的是审问声音,又见到判罪的档案;经鼻时,就见到布缠的括、囊藏的袋,用布缠然后拷问,再用袋藏后再缠缚,使透不过气来;经舌时,就用钳拔舌,以耕犁犁舌,或斫断去舌半截;经意时,就忽上忽下,跌落或升高,或被火煎和火炙。
“为道、为观、为厅、为案”:“道、观、厅、案”,皆是地府审讯判罪之处。
“为剚、为射”:“剚(zì)”,以刀插之。“射”,以戟射之。
“为括、为袋、为考、为缚”:“括”,以布缠之,“袋”,以囊盛之。“考”,击、敲、打,同拷。“缚”,捆缚。
“为耕、为钳、为斩、为截”:“耕”,以犁耕舌。“钳”,以钳拔舌。“斩”,斩断舌根。“截”,截舌成半。
6.思业之报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yǎn)为仰。】
第六是思报所招引的恶果,在自己受报方面:临命终时,先见恶风,吹到山河大地都坏掉;死者的神识,被恶风吹到翻来覆去,乘着风力,一直吹到痛苦的牢狱去;跟着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迷糊,迷糊时心神慌乱,拼命奔走;另一种是醒过来,什么都知道,但所知全是痛苦,心如火烧,百苦交煎,痛楚难以忍受。在交叉业报方面:不正的思维结缚在意,就见到受罪的处所;结缚在耳时,就听见大合石的移动巨大音响,遍地寒冰爆裂的声音;结缚在鼻时,就见到猛火的车,猛火的船,猛火的烈气,使透不过气来;结缚在舌时,就听到大叫唤的声音,和痛悔号哭的声音;结缚在身时,就被恶风吹涨了,又吹到翻来覆去,吹到又死又活,一日中万死万生。
“旋落乘风堕无间狱”:被吹上空后,立即又为九情所坠而下落,于是乘风而直坠于无间地狱。
“一者不觉,迷极则荒”:混乱不觉,迷闷至极,心慌意乱。
“觉知则苦”:因为觉知反而更苦,以所觉知者全都是苦境故。
“如是邪思,结思”:如是邪业之思,若结于意根之思。
“则能为方、为所”:则能感为受罪受苦之方、所。
1.妄造所生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阿难!以上就是牢狱的十种习因,和六种交叉果报,都是由人迷着虚妄的见解,发出妄情,妄作妄受。
2.分别受报轻重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若是众生恶业共同造成,最后入阿鼻地狱,受无量苦,经过无量劫。六根各自造业,及与他们所造恶业,兼有境和根,这些人就入八种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此人就可以入十八地狱。三业不是兼具,中间或是一杀一盗,此人即入三十六地狱。妄见见于妄境之时,三业中又单犯一业,这样的人就入一百八地狱。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身口意三”,若但于身口意三(即六根不交作)。“作杀盗淫”,指十因不俱造。
“是人则入十八地狱”:即八火狱及十寒狱。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不兼”,不全具。指身口意三业不全具。“或”,不定之词。此指“身口意”及“杀盗淫”各缺一种,如是排列组合,便有九种情况:
一、以身口犯杀盗,二、以身口犯杀淫,三、以身口犯盗淫,
四、以身意犯杀盗,五、以身意犯杀淫,六、以身意犯盗淫;
七、以口意犯杀盗,八、以口意犯杀淫,九、以口意犯盗淫。
“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以根、境皆未具全,故罪较轻,因此不须入无间狱,而只入三十六地狱,受苦较轻,劫数亦较短。
如果他们日常明白现实的果,必由因才产生的道理,时常以慈爱心慰勉他人,和广作舍己利群事业,不接受妄见、妄情、妄作的助缘,未来一定没有痛苦牢狱的际遇,这些事不能不重视。如果恶事造尽,一定受到无期的痛苦牢狱生活的,岂不是可悲可悯吗?若是六根各自造恶,也不致太严重;若加上十种习因,单犯或兼犯、是不同的计算,多少轻重是不同的。
3.别业中有同业,妄生妄有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以上所说:各种地狱,都是随众生各人所造之业,各人私受其报,业力相同的,就都处在一处,因此在世界中各处在同分地中,究其本源,都属于妄想发生,并不是本来自有。
“别作别造”:各别作因、各别造业。
“入同分地”:入有差别之同分地狱,以受其报。故可知:虽各造别业,然并非仅私受其报,而有同分。
“妄想发生,非本来有”:然此等诸报之地狱,皆由众生之自妄想而发生,非本来就有。无妄想即无妄为,自然无诸地狱这妄报。
因此在世界中,各种情形的痛苦牢狱都有存在,也不是处处都本来有,而是循业发现,所有的果果因因,如同在梦中境界,梦中不是没有,到醒过来时,了无可得就是了。
在这个地狱六报的内容当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到:所有的地狱景象,全部都是众生自己的恶因,自然感召出来的恶果,通过自己的六根感知而表现出来。所表现出来的地狱,根据苦难程度的不同,从轻到重,有百八地狱、三十六地狱、十八地狱、八无间地狱、阿鼻地狱,各个地狱中的众生形象、地狱场景、痛苦类型、苦难程度、历时长短等全部都有差异,具体情况,请参见《起世经地狱品》。
现在,我们首先考虑一下:如果这个众生,身处在地狱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六根,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见闻觉知,这种不是神通的大神通,实在是不敢想象。如果能够有那么一个刹那,突然回忆起《楞严经》中的核心法义,回忆起耳根圆通法门,回忆起楞严神咒,或者回忆起所有一切全部都只是本来真性的虚妄幻相,那么这个地狱当下就会无影无踪,当下就会自然回归到原始本来法界。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地狱六报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个识的恶因,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作用到六根的时候,六根竟然并没有遵循自己一贯地各自为政的根门作用,而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出来了其他不同根门的作用,竟然六根互用了(详见每一个作用描述)!
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六根互用,因为地狱众生的身体,并不是肉体凡胎,而是所谓神识的幻变而已,属于梦中梦,幻中幻,因此这个六根也就不能说是普通的六根了,这个六根其实也只是甚至幻变出来的而已,因此六根作用的互相串联,也就更加可以理解了。
反过来说,这也恰恰说明了,包括时时刻刻都处于无尽的痛苦当中的地狱众生在内,不论哪一个六道轮回中的众生,都是有可能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开悟成就的。只不过在苦乐兼具的人道当中,机缘更加容易快速成熟而已。关键就是是否能够当下承认“一切唯心造”的根本法义。
五、十种鬼道的众生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再说,阿难,这些众生,从前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谤佛的涅槃,以及其他的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众鬼之形。
“非破律仪”:“非破”,诽谤破坏。“律仪”,指大小乘戒律。此不含菩萨戒。
“毁佛涅槃”:毁谤佛所说之涅槃至理,为虚妄,说并非涅槃,或说并无所有;或妄斥为断灭,指佛所说涅槃为死后归于断灭,一无所有,以不入三界轮回故。
其次再讲到在痛苦牢狱受罪的人,他们历尽苦楚,离开牢狱后,依循余下的业力,投入鬼类的生命去继续生活。
1. 怪鬼(贪习之报)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由过去贪求财物,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贪财习气,在鬼类中,依草附木成精作怪的,叫做怪鬼。
2. 魃鬼(贪习之报)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bá)鬼。】
由过去贪求美色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贪淫习气,在鬼类中,心爱游荡,遇风成异性的形态,叫做魃鬼。
3. 魅鬼(诳习之报)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由过去贪求诳惑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诳惑习气,在鬼类中,如狐狸、野干等成精,叫做魅鬼。
4. 蛊毒鬼(瞋习之报)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由过去贪求瞋恨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瞋恨习气,怀恨在心,在鬼类中,叫做蛊毒鬼;如蟒蛇、蜈蚣等有毒的动物。
5. 疠鬼(怨习之报)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由过去贪怀宿怨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怀恨习气,在鬼类中,如藉自然气象变化,散放瘟疫害人的,叫做疠鬼。
6. 饿鬼(慢习之报)
【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由过去贪求骄慢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傲慢习气,在鬼类中,目中无人、腹大喉小,没有饮食的,叫做饿鬼。
7. 魇鬼(枉习之报)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yǎn)鬼。】
由过去贪求诬枉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诬枉习气,在鬼类中,遇幽暗时,令人睡中呼吸不能舒适的,叫做魇鬼。
8. 魍魉鬼(见习之报)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wǎng)魉(liǎng)鬼。】
由过去贪求不正见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不正见习气,在鬼类中,叫做魍魉鬼;多在川泽间显示灵异。
9. 役使鬼(诈习之报)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由过去贪求谄诈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谄诈习气,在鬼类中,叫做役使鬼;听从咒力驱使等。
10. 传送鬼(讼习之报)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由过去贪求诉讼结业的,这人离开痛苦牢狱后,仍依照往日的诉讼习气,在鬼类中,如传说吉凶的,叫做传送鬼。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阿难!上面鬼类中,各种不同的众生,全是妄想所造的妄业招引来的。若一旦明白妙明圆满的真心,就一无可得了。这些众生,在鬼业报尽时,过去的善恶,同时亦抵消。又会再来世间,和以往的冤家债主,做畜生偿还债务的。
“皆以纯情坠落”:众生以纯情无想而坠落阿鼻地狱;此系罪报最重之众生,而其中还包含二类有情:一、九情一想(坠无间狱);二、八情二想(坠有间狱)。
“业火烧干”:由受罪报,而得由地狱之业火,逐渐烧干其本业妄情之业水。
“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此诸鬼类,都是由于自心妄惑造业后,循其业之招感而发现彼诸鬼道。
“若悟菩提”:若一旦因缘成熟,如报尽或报将尽,以自久远劫前所种善根种子存于八识田中,再遇善知识指点,而忽悟知本有菩提本心。
“则妙圆明,本无所有”:以悟知菩提本心,是人即如从梦觉。
六、十种畜生道的众生
一、畜生趣之因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再说,阿难,鬼业既尽之后,此时情与想,两者都成空,才在世间,与元被负之人,冤冤相对,或欠他的财物,或欠他的形命,彼此相对,债系难逃,身为畜生,或被烹割,或被驱使,或偿形命,或偿财物,酬还过去的旧债。
“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指超出鬼趣之情与想。
“方于世间与元负人”:业力牵引,故冤家对头即不可思议地会再碰头。
“身为畜生”:若欠他命,则为畜生受他宰杀,还他一命。若欠他钱,则为畜生,或被他贩卖,或为他做苦工、驮负重物、犁田、奔驰、及受他鞭笞。做苦工等为偿还他经济上的损失;受鞭笞为偿还他精神及肉体上的损失。
①枭类(怪鬼之后报)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由贪求财物做怪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枭鸟的一类。
②咎类(魃鬼之后报)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jiù)征。】
由贪求美色做魃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乌鸦的一类。
③狐类(魅鬼之后报)
【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由贪求诳惑做魅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狐狸的一类。
④毒类(蛊毒鬼之后报)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由贪求瞋恨做蛊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蛇蝎的一类。
⑤蛔类(疠鬼之后报)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由贪求宿怨做疠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蛔虫的一类。
⑥食类(饿鬼之后报)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由贪求骄慢做饿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家禽的一类。
⑦服类(魇鬼之后报)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由贪求诬枉做魇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牛马服劳的一类。
⑧应类(魍魉鬼之后报)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由贪求不正见做魍魉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时节出现鸟的一类。
⑨诸类(役使鬼之后报)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
由贪求谄诈做役使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如凤凰、麒麟等吉兆鸟的一类。
⑩循类(传送鬼之后报)
【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由贪求党羽做传送鬼的,他的业报尽了,生在世间,多属于犬鸽循顺的一类。
①妄业所引,了本非有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阿难!上面畜类中,各种不同的众生,从鬼业苦火烧到干枯时,在世间披毛戴角,做畜生偿还债务;全是妄想、妄业招引来的。若一旦明白妙明圆满的真心,就一无可得了。
②自招自受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如你说比丘尼宝莲香、比丘善星所有的业,是他们自己做出来,不是天降、地出,亦不是他人给的;全是妄招妄受;在大觉心中,都是虚浮妄想,凝结成牢狱、鬼类、畜生类的恶报。
“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虽菩提心中本自清净,但虚浮的妄想亦得凝结而成现境。正如虚空中本一片澄明,但因无明的乌云凝结的原故,也能覆盖本心之大日光明,令自心世界成为一片黑暗。
七、十种人道的众生
1﹒人趣之因
①负债者互相追债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再说阿难,这些畜生,酬还从前的债务,假若这些被酬还的人,过分多取所酬还的财物和形命,那么这些众生,就会重来做人,反征其应酬之外,剩余部分。一一索还。假若被索取者是比较有力和有福德的人,就依然在人中偿还他多酬还的财力,若是无福德的,纵然天年未尽,也要重为畜生,偿还他过用所值之数。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如果他所还的部分,超过他所欠的(所应还的)。
“反征其剩”:反过来去追索他多付的部分。
“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又畜生在还债时过分的话,便会向过分取的人讨债。
②负命才互相杀食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阿难,若用钱物,或是役使他为你效力,偿还够了就停下来。若是在偿债当中,杀了他的身命,或是食了他的肉,就这样以肉还肉,以命还命,纵然经过微尘劫,递相报复,相杀相诛,互为高下,永无休止。除了得了奢摩他禅定,和佛出世而外,不得停息。
“除奢摩他”:除了修自性本定之奢摩他法,晓了自性,反妄契真,如是即可止生死之业。
“及佛出世”:或值佛出世,闻佛说法,心开悟解,而解历劫冤结。
“不可停寝”:否则无法止息生生世世相杀、相报之业。
若债主有福德的在人间即可酬还,不然的话,来生仍须偿还的。如双方不能了结,便变成生生世世,相杀相吞,互为高下。除了值佛出世,知道如幻空的方法、真实明白了,便消冤解结。不是这样,这命债便了结无限期。
①顽类人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你现在要知道,这些枭类畜生酬足了旧债,脱离了横生,恢复了竖形,生在人道中,而顽嚣之性犹在,故参合于顽类之中。
“枭伦”:枭类即因贪习而堕为怪鬼,再由怪鬼亦因本贪习而复转为枭类。
“酬足复形”:酬债已足,恢复本形。亦即再得人身。
“参合顽类”:虽生于人中,但仍带余习,故参杂混合于冥顽难化之类之中。
由贪物而成的怪鬼,变作枭鸟类的畜生,债务消了,生在人间多是顽蠢的人。
②异类人
【彼咎(jiù)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在畜道中,作征兆灾祸的,酬还了宿债后,恢复人形,生于人道中,然尚带余习,参合于愚类,性情乖戾之辈。
“咎征”:传凶咎征兆的畜类。
“异类”:异类的人,如身具二形(阴阳人),六根种种反常等。
③庸类人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狐伦之属,专于媚人,酬足宿债后,生于人道中,宿习庸鄙,无超拔之度,多诿靡谄媚之行。碌碌庸才,不足为道。
“庸类”:庸鄙之类,如媚世求荣、逢迎钻营、吹牛拍马之流。
④狠类人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毒虫螫人之辈,酬还宿债以后,转生在人道中,因为有过去生中的余习存在,就参合在狠类中。狠类即是刚愎自用,不听受劝谏之类的人。
“狠类”:狠毒无慈之类。
⑤微类人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那些蛔伦之流,酬还宿债以后,重新恢复人形,生于人道中,参合在卑微下贱,倒街卧巷之类中。
“微类”:卑微下贱之类。如倡优仆婢等。
⑥柔类人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那些食伦之类,酬还宿欠之后,转生于人道中,因有多生贪傲余习,又常在饥饿之中,故参合于软弱无能,任人揉磋之类中。
“柔类”:柔懦之类,如常为人欺凌而无力自护,及能力陋劣,无法独立自主者。
⑦劳类人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服伦夜出求食,常在劳累中,所以在酬还宿欠以后,复形为人时,生于人道中仍然留存余习,东奔西驰,竞夜不休,劳累终身。
“劳类”: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
⑧文类人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应伦是知时知节,来往有序,故酬毕宿债以后,恢复人形,生于人道中,犹带余习,通文合礼,应接不失其序,流入文思之人。
“文类”:文雅之类,虽通文知书,然非大才。
⑨明类人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休征是现瑞象兆圣明之类,酬足复形之后,生于人道中,其性更灵,世智辩聪之流,也就是此类。
“明类”:具世智辩聪、小才小明之类。
⑩达类人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循伦之类,听呼唤,驯顺随人,通喜怒,识趣避,故复形为人之后,犹存余习,即属于谙练世故,通达人情之辈,所以参合于达类中。
“达类”:通达人情世故之类,而非博古通今之达道之士。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阿难!这些人都是在酬完宿债之后,重新恢复人道。其实都是从无始以来,妄计征偿,不知解脱,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为相生,我负汝命,汝还我债,彼此相杀,业计和尘劳,惟佛法能解脱,故不遇如来,不闻正法,就永为尘劳所缠缚,必然永远流转于生死中。这些人实在应当名为可怜悯的人。
“业计颠倒”:以恶业妄计,种种颠倒。
“相生相杀”:众生若相爱则相生,相憎则相杀。
“尘劳”:六尘于心劳动,令心劳苦,故是烦恼之异名。
“法尔轮转”:众生于三界中因果自然轮回,循环不已。
上面畜类中,各种不同的众生,债务清了,生在人间全是由无始妄想、妄业招引所致。颠倒相续不断,既不值遇佛,也不闻修行的正法,在尘劳烦恼中,永无止境在生死里循环流转,他们真的是可怜可愍。
八、十种仙道的众生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另外有一些人,从人道中,不依佛说而修三摩地,另外修别的妄想,拨弄精魂,存想固形长生,游于山林中人踪不到之处,一共有十种仙。
“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这一类人虽好修行,却不依正觉之智修正定。
“别修妄念”:于正法之外,另修虚妄之念。
“存想固形”:心存妄想,欲求永固身形,也就是长生不死。
“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所谓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
这类人所采用是根据妄想出来的,存心集中在事物上,期待使自己的色身长生不死。本来就没有不死的道理,故此这些人,多隐居山林里,人迹罕见的地方,说是在洞天福地,所谓十种仙有:
①地行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阿难!有些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最后食道圆成,名为地行仙。
“坚固服饵”:不吃五谷,只服用药饵或云母等。
“食道圆成”:指食药丹得到功效,如身强延寿,身轻行疾等。
“地行仙”:其行动虽轻疾,但不能飞行,故名地行仙。
这些众生由于长期专心服食药物,或炙、或蒸、或作丸,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健康益寿,身体轻清,走路快捷的,叫做地行仙。
②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由长期专心服食草木,如紫芝、黄精、茯神,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行步如飞,登山越谷,瞬息万里,叫做飞行仙。
③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如烹煎铅汞,炼养丹砂,成九转大还丹。最后化道圆成,名为游行仙。
“金石”:如烹煎铅汞、炼养丹砂。此于道家称为“外丹”。
“游行仙”:此类仙中,有为了自我超脱而游于世外者,亦有为了利济世间而游于尘寰者,而皆称为游行仙。
这些众生由于长期专心服食矿物,如烹铅、煎汞、炼养丹砂,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化形换骨,点石成金,到处利济人间的,叫做游行仙。
④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由长期专心,动即运气调身,静即养精安神,注意呼吸,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形神俱妙,驾雾腾云,游行虚空中的,叫做空行仙。
⑤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津液即是口中水,漱出为津,咽下为液,就是神仙宗所说鼓天池,咽玉液。执此能令水升火降,而成造化之功,故坚固而漱咽之。漱咽不息,内外通融,举身轻清,与物无累,是为润德圆成。乘正气以游于无穷,故名为天行仙。
“津液”:服食津液。
这些众生由于长期专心吞咽津液,使水升火降,结成内丹,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内润肠胃,外润颜貌,乘云御气,游行天上。
⑥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为通行仙。
“坚固精色”:坚固其心以采吸日月的精华,餐啜云霞的彩色。
“通行仙”:得形与气化,神与物通,能穿金石、蹈水火,而与造化交通,所以称通行仙。
这些众生由于长期专心,采日月精华,飧云霞色彩,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形和气化,神和物通,和造化交通的。
⑦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最后术法圆成,就名为道行仙。
“坚固咒禁”:“咒”,咒术。“禁”,禁伏,即降伏法。然此咒禁法系外道的咒术,非如来的正道真言密法。
这些众生由于长期专心,结印念咒,降妖袪魔,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用这种方法,行医济世,也用来保养身体健康。
⑧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最后思忆圆成,就名为照行仙。
“坚固思念”:“思念”,沉思静念。
“思忆圆成”:阳神出窍。这都是外道法,非佛正法,为佛弟子不应习学。
这些众生由长期专心,想念着头顶出神,同持系心脐下聚气,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令神出入自在,气上下沟通,形神照应。
⑨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最后感应圆成,名为精行仙。
“交遘”:即男女交媾。此即是所谓“男女双修法”、或“采补之术”。
这些众生由长期专心交媾,将肾水作坎,将心火作离,取坎填离,永不间断。时间日久,修炼成功,能降火济水,令水火交媾,得仙胎成就。
⑩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变化即是变此为彼,化此为彼,如印度迦毗罗仙等诸大幻师之流,故坚固其心而推求其术。深穷物理,精研化性,久久体验,希其有成,故不休息。最后物理既通,化性已达,随意变现,自在无碍,也就是觉悟圆成,以此修仙,为仙道中之绝品,故名为绝行仙。
“觉悟圆成”:“觉悟”,这不是佛的觉悟,乃仙道之人,心存化理,久而与造化相通,而谓之觉悟。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阿难!以上所说的这十种仙,都是在人中从事炼心,不知修习正觉的人,从别的途径得到长生的道理,寿命活到千万岁。住居在深山中,或是大海岛上,远隔人所常住的环境。这也是在轮回妄想的流转中,如不修三昧,业报完结以后,最后仍然散入各趣中。
以上讲述的属于比一般的人间众生强一些,但是仍然归属人间层次的所谓的仙人类别。只是这些仙人,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佛道两条路上齐头并进的那个意思上的仙人,那种意思里面的仙人,其实指的是下面将要讲述的天界的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天人。
而这里的仙人,也仅仅是妄想坚固一些,身体健康一些,寿命长久一些,功力作用强大一些的普通人道众生而已,没有什么值得钦佩的。他们也都是没有明白解脱正道的凡夫而已。他们的福德威能,如果和天界的天人来相比的话,那简直就是萤火遇到了日光,实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可是,这十种仙人的修行方法,在普通众生中的影响力、诱惑力还是蛮大的,因此在我们所能够观察和了解到的范围内,随时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修炼者、修行人,甚至很多进入了佛门的人,在修学着佛法知识和见地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都在实际见地和行动上面,应当是属于这十种仙人的修炼范畴的,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学佛人,也并不清楚真正正确的三摩地正定的修行道路,并不真正明白耳根圆通法门的入手层阶,也并不知道首楞严的真正含义。因此,这些人,不论怎么努力,在见地没有改变清净的前提下,最多能够成为十种仙人而已,都还只是人道的众生,都还只是轮回中的一个小小的众生而已。
因此,不论如何,首先就要搞懂得就是首楞严清净见,这是一切道法的基础,是解脱成就的基础。
九、欲界六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阿难!一般世间的人,多不求常住之真心,以达不生不灭之法身境界,不能舍弃对妻子和眷属的责任。
A﹒欲界天
(A) 六欲天
①四天王天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内心和生活上都没有邪淫的,故不会奔流放逸,爱心澄清,心地光明。这人命终后,生在日月附近的,叫做四天王天。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有一类众生,虽未离欲,但谨守五戒,不犯邪淫。
“澄莹生明”:此类众生由于不邪淫,故其心中之爱水澄清莹洁,因而心生光明。
“命终之后,邻于日月”:以其心生光明,故果报为与日月光明之体邻接。四天王天生于须弥山腰,近于日月宫。
“四王天”:四王天为帝释天之外臣。四天王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离人间之地面四万二千由旬,身长拘卢舍四分之一,相当于七十五丈;天寿五百岁,其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故其天寿相当于人间九百余万年。此天中人行淫欲时,不再以男女根相交,而但以拥抱为淫。
②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于自己妻室,淫爱心很微薄,平时净心不纯,时有念起,禅思不得全味,这样的人,命终之后,超于日月光明,居住在人间之顶,这样一类人,就名为忉利天人。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即使于正淫,其贪爱亦不深。
“于净居时,不得全味”:于平日修行时,有时仍会有淫念生起,因此其净行之味不得完全,即仍未完全不行淫,偶而与妻有淫行。
“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因其连正淫亦少,故身心比生于四天王天之众生更加明净,由是感得命终之后超日月光。
“忉利天”:三十三天,因其四方各有八天,中有一天,其都城名善见城,为帝释所居。此天离地八万四千由旬,在须弥山顶。其天人身长半拘卢舍,相当于一百五十丈,天王帝释之身长为一拘卢舍(三百丈)。其天之一昼夜等于人间一百年;天人之天寿一千岁(相当于一千八百余万年)。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由于未全离地,故统统称为地居天。此天中人行淫欲时,与四王天一样,不再以男女根相交,而但以拥抱为淫。
③焰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事前全无预念,事后也不复追想,于人间世,得禅思全味。动时少,静时多,所以感得命终之后于虚空中,安然居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到,这些人身上自有光明,这样一类人,名为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于欲境现前时,暂时相交接。
“去无思忆”:忽起之淫事过后,便不再去回忆或回味它。
“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此类众生之所以能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是由于欲薄,并且静多动少的果报。
“须焰摩天”:此天以日月光明烛照不及,而自有身光,故不以明暗来划分昼夜,而以莲花之开合来分。此天离地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诸天众朗然安住。天人身长二百二十五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二百年,天寿二千岁,相当于人间三千六百万余岁。须焰摩天又译为焰摩天、或夜摩天。此天中人行淫时,但以执手为淫。
④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lì),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此天逢欲亦无交心,故一切时常在静中,如有相应之触来相逼迫,也不能拒绝,因此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与下界诸人天境相接,甚至于世界毁坏时三灾也不能相波及,这样一类,就名为兜率陀天。
“一切时静”:此类已达于一切时中,皆能静而不动。
“有应触来,未能违戾”:此类众生在世间时,其淫欲虽已达于一切时都静止,但若有诱惑时,却也仍无法抗拒。
“三灾不及”:水、火、风三灾不能及。
“兜率天”:又译为兜术天、或兜率陀天,义为知足。此天之天人是以相视而笑为淫事,连手也不再接触了,故离欲更远。此天离地三十二由旬,天人身长三百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七千二百万余年。
⑤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并无欲心,只是为了应付你而行欲事,于横陈时,味和嚼蜡一般,在命终之后,即时升在化乐之地,如此一类,就名为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此类众生,自己实无淫欲之心,只是应其眷属而行房事。
“于横陈时”:指行房之时。
“味如嚼蜡”:淡然无味的意思。
“乐变化天”:简称化乐天。此天中人但以互相熟视为淫,连笑都不用了。此天离地六十四万由旬,其地如云,天人身长三百七十五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八百年,天寿八千岁,合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余岁。
⑥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厌弃世间淫欲,只是暂行男女婚配之事,于男女相交,了然超越,所以在命终时,出超化无化之境,遍能出故,如此一类,就名为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厌离世间,已无乐着世间之心。
“同世行事”:示与世间人相同,也行夫妇之事。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于行事相交之际,完全超越之,指完全没有欲想。
“他化自在天”:此天于五尘欲境,不劳自己变化,皆是他天之所变化者,而此天之天人得以自在取而受用。此天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天人身长四百五十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一千六百年,天寿一万六千岁,合人间二亿八千八百万余岁。又此天之天人,以眼暂视,便为淫事。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阿难!如此六天,形虽然出动,然而心迹还在相交,从此以上,名为欲界。
“形虽出动”:六欲天之天人形体上已无男女交合的动乱之相。关于六欲天人之淫事,有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淫欲乐。”
“心迹尚交”:于心行上仍有交合之想,而仅以拥抱、握手、对笑、熟视、暂视等极细微之行为以代之。
“名为欲界”:都同名为欲界;因为五趣胜劣虽殊,苦乐差别尤大,但同样都有五欲。欲界中,上括六欲天(天趣),中有仙趣及人趣、鬼神趣,下含畜生趣、地狱趣,故欲界于法相学中又称为“五趣杂居地”。
上面所讲的六天,叫做六欲天。他们在身体方面,似得离开了爱欲,在内心方面,还是有少许,只是情度上厚薄的不同,尚没有完全清净,所以都是欲界的众生。
在第八卷的内容中,主要讲述了正式进入修行之后的修行三阶段,然后就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干慧地、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菩萨十地、等觉、妙觉等修行阶段次第,然后就开始详细的讲解了之所以会感召地狱苦难的十种根本因,以及地狱六种果报的发生机制。
紧接着又结合十种根本因,讲解了十种鬼道众生的出现过程;十种畜生道众生出现的过程;十种人道众生出现的过程,十种人道中错误修行妄想长久住世的仙人的出现过程;以及欲界六天的出现过程。
并且释迦牟尼佛在每一次的内容中,都会反复强调:所有这一切,全部都是来源于最根本的虚幻的妄想,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并不是自然的出现,而是如梦如幻的假象,只要能够明白其根本虚假性,就有可能回归到本来清净圆满的无上菩提真性原始界了。
所以,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我们的见地,要达到大圆觉的见地。小乘的行为是,少欲知足、谨慎取舍;大乘的思想是,毫不利己、普度众生;大圆觉的见地是,悲智双运、轮涅不二。小乘的行为是否做到,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大乘的思想是否符合,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大圆觉的见地是否达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
这一卷地狱看多了,给大家讲个笑话,提提神:
草根清净和一个土豪在山上散步,发现路边有一堆狗屎。土豪对清净说,“如果你把这堆狗屎吃下,我给你伍千万。”清净一合计,建庙的钱就够了,可吃性很强啊!于是吃了那泡屎,土豪只好写了一个伍千万的欠条。
继续往前走,俩人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清净觉得为一个欠条吃了一泡屎,土豪觉得平白无故折了伍千万。这时,另一泡屎映入眼帘。清净说,“你把它吃了,我就把这伍千万的欠条还给你。”土豪立刻在心里做了合计,发现可吃性太强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它给办了。于是,两人两清了。这时,俩人更郁闷了,敢情啥也没干,一人吃了一泡屎!
这时遇到县长巡视,听完他们的阐述,拉着两个人的手说:“知道么?你们两个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为我们县的GDP增长了一个亿啊!”
月末,税务局要土豪交两千万元个人所得税,清净公益资金免税,赚了。
一切都是妄心的造作,不造作就不用吃屎,不造作就没有地狱!
南无阿弥陀佛!
楞严经赞:
修行增进 证果功圆 首楞万行一言诠
助道意乾乾 诸趣纷然 戒备在心田
南无楞严海会佛菩萨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