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莲宗故事(八)
益西彭措堪布:莲宗故事(八)
民国某理发匠,不知道他的姓名,以理发为业,住在南京郊外花露岗附近。六十岁左右时,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媳妇和一个孙子。儿子也是做工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他每天早上挑着担子上街理发,等到收入达到二百文,就下班回家不再剃了。因为家里每天吃饭的费用只要这么多。
他没有什么贪求,这样生活就很方便。二百文并不难赚,剃几个头就可以了。其余时间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所以,他是真正能分得清轻重的人,心里唯一以往生的事为大,生活只要能糊口就行,其他的并不多贪。这么有心的人,净业一定能修得好。如果你贪心太大,心力分散在上面,那就不能至诚专一地念佛。这样念佛就很难得力。
他一有空就到花露岗护国寺拜佛念佛,念起来至诚恳切,眼睛不看其他地方,一心专注在念佛上。(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他不贪,所以就能全力以赴,心也能至诚恳切。)吃饭的时候就回家,老和尚见他特别恭敬,偶尔留他吃顿午餐,他都不答应。他只看重净业修持,所以很珍惜时光,不愿意浪费半刻。
有一天,他预知时至,知道自己必定往生。他虽然是很平常普通的人,但是这句佛念得平平妥妥,所以这时就很从容镇静。这叫有备无患,平常认真准备,临终自然不会慌乱。
接下来他洗好澡,换好衣服,端身正坐,嘱咐儿子请老和尚来助念。老和尚才到面前,他就合掌念佛,坐化往生了。
理发匠一句佛号念得至诚恳切,这样念几年就成就了。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只要具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里所说的“三心”,就决定能往生。“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指每一念都从真实的心地里发出来,没有任何虚假,至诚恳切。“深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业力凡夫,在生死中无法自力解脱,弥陀愿海慈悲至极,十念相应就能摄持往生,所以一心信仰弥陀愿海。“回向发愿心”,是指一切功德全部回向往生西方的心。我们只要在自身上修出这三个心,临终就必定能往生。
理发匠做得很好,他是真诚地念佛拜佛。因为他世间法能放得下,所以佛念就能提得起;他把心力都投注在念佛上,所以佛念就很重。他不贪求世间,一心向往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心。他坚信往生的道,所以就努力求取,一分一秒也不愿浪费。一心专注地念佛,眼睛根本不看其他地方。也不愿意交往应酬,所以老和尚留他吃一顿饭他也不肯,这样用上几年功就成就了。
民国徐堃扬居士,是陈镜泉居士的外祖父,常常到寺庙里念佛,寒暑不断。有人请念,所得的功德款就存在佛教会里,做修桥、补路等善事,这样经过了三十多年。
他只求来生福报,陈镜泉很恳切地劝导他说:“念佛决定能往生西方,离苦得乐。”徐居士说:“我是个凡夫,怎么能生极乐世界呢?”
他认为极乐世界是高不可攀的圣境,凡夫不可能生到净土。可见,他对于净土法门并不了解,不知道一个凡夫只要仰仗弥陀悲愿的神力摄持,即生就能生到极其殊胜的净土。所以他发不起善导大师所说“三心”当中的深心。要知道,这一生仅凭自力几乎不可能解脱轮回,而借助弥陀愿海的神力,十念就可以横超生死。如果你真正相信这一点,就有了“深心”,也就会全心地投靠阿弥陀佛。
徐居士做了三十多年的功德,而且常常念佛不断,但是他心里只求人天福报,不相信凡夫能够往生。于是陈镜泉就开导他:“《往生集》里有个张善和,以杀牛为业,临终时有很多牛来索命。惊慌之下,就叫妻子赶紧去请出家人。当时一位善知识教他念佛,他立即就往生了。张善和尚且如此,何况你生平不造杀业,决定能往生。”他一听,“是啊,张善和这个整天杀牛的人都能往生,我怎么不能往生?”顿时就生了信愿,以后行持更加恳切。
一九二七年正月初四这一天,他预知时至,于是告别一切亲友,女婿、女儿也都来念佛送他。他往生之后,房间里充满异香,很长时间不消散。
民国邢彩章居士,是清朝的庠生,一向有咳嗽病。
一九二七年夏天,韩海禅居士劝他念佛,并把《弥陀经义疏》、《净土切要》这两本书借给他看。他看了之后,才相信净土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法门,就发誓念佛,从来没有少许懈怠。每一次想到寿命无常,死亡很快就要来临,他就嘱咐韩海禅居士等他临终时来助念,这样或许能往生极乐世界。
一九二八年二月初八,生了一场病,他知道治不好了,唯一念佛等死。他是个明白人,到了生死关头,不是求医问药,而是一心念佛。所以,念佛人生病时要注意这一点。很多人临终时被送到医院抢救,走得往往很不好,这是自己没有主见。你自己有主见的话,生也靠阿弥陀佛,死也靠阿弥陀佛,横下一条心来,一心仰仗弥陀。这样一心念佛,寿数没尽就会康复,寿数已尽就随佛往生。所以这时要很决断,如果你没有真实信愿,又贪生怕死,到时一定会误了大事。邢老居士很明白这一点,晓得自己病好不了,只有念佛这一条路,所以就至心恳切地念佛。
十一号病情加重,他念佛更加努力。这是背水一战,拼出一条血路,一定要成功往生。真正有信愿的人,自然会把往生净土视为第一大事。所以这位老人病得越重,念佛就越加努力。
到了戌时(晩上七点至九点),已经念不出声音。不久,他卧在床上奄奄一息。儿女们就为他烧香拜佛,跪着唱念佛号。大约念了半枝香的工夫,老人竟然能起身端坐,念佛不断。
第二天早晨,亲戚王海航听到这个消息赶来,为他设好西方三圣像,扶着他面向圣像瞻仰,让他的子女忍着哀痛共同念佛。
到了中午,他见到韩海禅居士来了,脸上现出欢喜。韩说:“我来助念,愿你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正念往生。”他就点头答应。韩居士也跟着大众助念,约莫半个小时,他的气息逐渐微弱,但嘴唇还在微动着念佛,之后端坐安详往生。
接下来我们讲讲《念佛警策》里记载的几则念佛故事。作者翁叔元说:莲池大师采集晋唐以来念佛人往生西方的传记,总共一百六十六位,合成一册,叫做《往生集》,在世间流通很久。而我亲自见到的往生事例有四个,都是常熟人。
第一个是常熟北门金童庙的和尚,每天拿着一个板子在大街小巷敲打,高声唱着“无常迅速,一心念佛”。日久成了习惯,大家也不觉得奇怪。
确实无常很快,不一心念佛,临终的时候怎么办?世间人都是醉生梦死,所以才不断轮回,没有了期。如果你晓得无常迅速,一心念佛,这一生就能超出生死。所以,每个人都要时时提起无常心。
金童庙的和尚天天敲着板子来提醒大家,这是告诉我们每天要提醒自己,死亡很快会来,我如果不好好念阿弥陀佛,今天死来了怎么办?大家要想想,假如今天阎罗王就派鬼差来抓我,我拿什么来抵挡?这时谈玄说妙派不上用场,哭爹喊娘也没有用,金钱、美色、权势这些也抵挡不住。所以,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无常迅速,一心念佛。
明朝崇祯十三年春天三月份,金童庙的和尚告别左邻右舎。当时作者翁叔元才八岁,正在门口玩耍。金童庙的和尚摸着叔元的头说:“小相公好好念佛,老僧走啦!”叔元当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第二天和尚在佛前拈香,合掌念佛,端坐着就走了。
第二则实例是常熟城南的一位老婆婆,她姓陈,七十多岁,做纺棉纱的行业。老婆婆随着纺车的声音边纺边念佛,整天佛不离口,这样坚持了三十年。
有一天,忽然跟她的孩子说:“儿子,你没见到空中的幢幡宝盖吗?”这样她就拍手大笑。自己取来水洗好澡,合着掌就往生了。当时来看的人很多,围得像一堵墙。
作者叔元也去看了,只见老太太凝然端坐,这是她往生时的景象。屋子里清芬袭人,不是世间的香气。这是清朝顺治十年四月发生的事。
第三个实例是崇文禅师,他是云栖莲池大师的法孙,住在南洙村的一间静室里。五十岁时两眼失明,从此专心念佛。每天晚上都登座修瑜伽施食法,三年不断。
清朝顺治十五年三月十四,他的徒弟行先到我这里来说:“我师父明天要归西了,特地派我来跟你告别。”叔元急忙赶过去看。当时天已经黑了,城门关闭出不去。第二天凌晨他赶到禅师那里,当时有三十多个出家、在家的人围观。崇文禅师坐在床上,叫徒弟们诵一卷《弥陀经》,诵完就往生了。屋子里闻到奇妙的菊花香,三天不散。
第四个例子是指南禅师,他参学了很多年,住在常熟东塔寺的吴王庵。整天都是静坐念佛,没别的闲事。别人给他钱,他拿着就转送给人。他性情坦率,对一切都没什么牵挂、留恋。
有芝塘里的几个善人,平常一心皈依指南禅师。清朝康熙三十年夏天六月份,这几个善人进城来看师父,师父说:“来月初五,我跟各位施主告别。”到了这一天,大家都准时来了。(师父说这天要往生,大家就都来送行。)师父也没别的话,唯一劝大家念佛,结着跏趺坐就走了。翁叔元说:我的儿子当时正在庙里读书,亲自见到这件事。
作者又说,净土法门自从莲池大师圆寂后,江浙一带能继承的人寥寥无几。但常熟有普仁寺,金坛有净土寺,在这两地做住持的有截流大师、身叶大师、霞标大师、鹤臞大师。其中,截流大师后来被尊为莲宗十祖。这四位大师都具足宏愿,倡导念佛法门接引后进,精进勇猛。所以当时的学者都纷纷归附。
截流大师往生后,有个孙状元的儿子被冥府勾摄走了,死了一天一夜。然后,醒过来说:“我死了被带到阎王殿下,黑暗中忽然见到满天光明,香花遍满虚空。阎罗王当时就拜倒在地,迎接西归的大师,就是截流大师。我是得大师光明的照触,才被放回人间。”
同一天,常熟南关外吴家的儿子病死了,过了一晚他也复活了,讲到他在阎王殿上见到的情景,跟孙状元的儿子所说一致。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