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五七第五天(2008年)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五七第五天
诸善知识:
提起“佛法”二字,本是我们人人本分中的事情。在行、住、坐、卧中,我们要走稳脚跟;在一切事物境界当中,要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远离妄想执着。正符合古人所说“平常心”。这个平常心就是“道”,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法”。本来是非常平常的,我们执着了境界,每天对境攀缘就有了不平常的事情。娑婆世界种种的现象,《阿弥陀经》说其为“五浊”(什么叫浊?就是混浊不清),给众生带来了种种的痛苦,种种的不自在,这是我们妄心所生。妄心生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自在,肯定是苦多乐少。所以这个不平常就带来了种种的苦恼。
前几天和大家研究了世间的种种风,今天还说利风。有了利益,人们更要生出贪心来,这是为什么呢?欲望难平。在刚解放之后,那时候人们每天只希望把肚子填饱了就行,不管是好是坏,没有别的求,没有别的贪,因为每天肚子饿着空着很难受,装饱了就行,也就不挑不拣。肚子饥了就不分别食物的好坏;后边有追兵追你了,慌慌张张,也不看这条路是好是坏就跑起来,这就叫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所以欲望它是慢慢地生起来的,怎么生起来呢?因为人都要往好处想。所谓的好处就引起了妄心,不实在的好处引出来种种的苦恼。
现在的人,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事情,肚子能吃饱了,要讲究穿着,要穿好一些。穿得可以了,房子要建漂亮一些,建别墅,建楼房,住着挺自在。那么有了房子住就想办法买汽车,买种种玩具,玩得自在一些。交通工具方便了,钱用不了了,怎么办呢?到外面去玩,娱乐。这就是人的贪心没有满足。前几年印度尼西亚海啸,有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遇难,那个地方景色好,很多有钱人去干什么呢?了生死了。因为海啸很突然,他也想不到。了掉这一生,下一生又要去继续轮回。这就是欲望带来了种种种种意想不到的苦恼,这就是人的贪欲境界生出来的种种事情。所以这个贪欲心就是不平常的心,这是举个例子讲。有了利益,利益上还要加利益,所以这个世界叫苦世界。
一切都是苦、空、无常。为什么能带来苦呢?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我们修道人,有一些地方要以苦为乐,你如果以苦为苦,那就了不得了。为什么呢?本来是苦,你再念念感觉着苦,在想着这个苦就真的了不得,这就叫苦上加苦。苦了,我们要以念头来转它,来定住它,不能让它继续地苦,所以要以苦为乐。为什么说八风里面有一种苦风呢?苦风刮起来,丧其所守。这个人遇着苦风,本来的志愿,本来想做很好的事情,放下了,不做了。发了一种美好的愿,不干了,这就叫丧其所守。这就是一种苦风,把这些刮走了,提不起正念。所以修道人,你要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苦,为什么要修道?就是要彻底地厌离这一种苦。在苦的这个境界里,我们要让它生出甜来。有了道心,你们道心坚固了,不甜它也要甜。我们每天说法喜充满,你真正地达到充满了法喜,没有苦处,处处皆自在。有很多修行人穿着也不在意,吃饭也不在意,住房也不在意。为什么呢?他没有往那种境界上去想,没有往那一种境界里去攀缘。你如果往那种境界去攀缘,攀不到的你肯定是苦,所以八苦里边有一种求不得苦。你有所求肯定是要有苦,为什么讲呢?满不了欲望。因为凡夫的欲望没有满的时候,所以要以道心来平它。有了道心,自然就会满,满了就是自在,这就叫法喜充满。
有了定力,我们吃什么饭都很香,这就叫禅悦为食。定,这就是禅。对境无住,这就是禅。对着境界去生一些事情,你就没有禅,就是烦就是恼。行堂的过来了,一看今天这个菜不行,我心里不怎么想吃这一种菜,就叫对境有住了。修道之人菜根香。吃菜根子也非常香,因为他无住、无分别,吃什么都香,都很自在。所以这个道心是非常了不得,它能改掉一切苦的心理,苦的境界。因为在这种浊恶的世界,你想找不苦,找快乐,就一个字“道”。有了道,你当下就自在,当下就不苦了。为什么人每天烦死了,恼死了,因为半点的道念皆无,他每天就在烦恼堆子里生活,能不苦吗?能不累吗?心在累,身也在累,身心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吃饭在忙,睡觉也在忙,所以不可开交。我们修行人要常存道念,不管什么事情出来了,我们以道念来对治。一切皆是无常,要看淡一些。这个苦对我们人生来讲,病苦是苦。有了病苦,我们要以正念来对待它,这是业力。如果不好好修行,假使说一口气上不来,想修也没有办法了,自己做不了主,又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受生了。所以修行要抓紧时间,要利用时间,不能糊涂。
我们在精进念佛,每天行、住、坐、卧,真正地你能达到净念相继,是非常自在的。把持住一句佛号,这是享受无为法乐。你要是不念佛,去搞一些是非,去闲谈,这是干什么呢?制造苦。有的人发心要好好地念佛,这是志,但是遇到一种业缘就把持不住。什么叫业缘呢?口业与口业相符合,这种业障相投,谈就没完了。话题一开,佛号不知跑哪里去了,几十年的事情能翻起来再讲一遍,为什么呢?佛号忘了。所以我们修行,念念不忘我们的先志。什么叫先志呢?我们在家的时候发愿是来打精进念佛七,这就叫先志。遇到了苦风就放下了。什么叫苦风呢?业障的缘出来了。睡的床不如意,算了吧!最多住一两天我们就回家,因为家里条件好,住的房子不如意也放弃了。因为这个修行,你不能达到我们凡夫的要求。这种个人享受的要求都是欲望,我们的要求是要念好佛,这是第一要求,第一念头。除了念好佛之外,一切全部放下来,说明你真正地有了道心。
现在这个道场,这个条件,可以讲是非常好了。九四年我到安徽大九华山去受戒,九华山是四大名山之一,那是非常好的。但是住的人多,那个条件就不行了。知客师安排房子,我们一间房子住多少人呢?你想都想不到:将近三十平米的一间房子,住三十五六个人。给我们安排房子,我们想最起码就是挤一挤,两个人一张床也可以的。结果知客师拿一个木棒子在地上画,一人三十多公分宽,这是你的地方,那是他的地方,这样分地方。一看这个地方是平板地,连木板也没有。没有床,怎么办呢?自己想办法。外边有稻草,一人拽一把往地上一铺,这就是床。所以这种欲望也没有,刚开始我们感觉到房子很紧张,有了房子了感觉到很好,能分给我们三十多公分的一片地,也感觉得挺满足,有地方能歇脚了嘛!万万没有想到还给我们一把稻草,还很暖和,挺好,所以感觉得就是不错。你要是有欲望的话,你每天就受罪,确实是受罪。没有欲望,真正地讲是自在得不得了。每天三点钟起来拜愿,一拜就是一天,晚上拜到十一点半,或者拜到十二点,睡得还挺香,这就是说没有欲望就自在了。我们第一个念头,要知道是干什么?你不能说我在我的寺院里一个人一个房间,又怎么怎么样,那你就在你的寺院里边,你到这个寺院干什么来了,对不对?我们是求受戒法来了,求戒干什么?是消业障来了,要守规矩来了。你要有正确的念头来对待。我们现在要怎么想呢?我们现在条件是不好,比家里是差一些,我们来干什么呢?来念佛来了。因为这是寺院,这是大众共修的场所。你要有这个正念,要有这种想法。苦在哪里呢?虽然说是苦,我们心没有那样想。只要你有一分的道心,认真地去念佛,别人看是在过苦日子,实际你自己是真正感觉到乐在其中,非常自在。因为别人看那是苦,咱们没有注意它是苦,只注意到我们的快乐。念一句佛号无烦无恼,自自在在,无是无非,这就叫法喜。吃饭,早晨饭吃过到中午,想不起来早晨吃的是什么,到了晚上不懂得中午吃的什么,这就叫修行。你要只记挂着什么菜顺口,什么饭吃得好、吃得舒服,再舒服也是苦恼。这个饭进了口,到食管以下,三寸以下,你再吐出来就再也不想吃了,自己吐出来自己也不吃。无论是多么贵重的饭菜,你看谁吐完之后,还爬起来趴在那儿把饭再吃下去?没有。这就说明什么呢?饭再好,进口一下肚,它就不是好东西了。这个口味只在嘴里边有,离开嘴它就没味了。你如果不去想它,不去品它,装满肚子就挺好,吃饱了就很自在嘛!所以不要妄想,不要执着,不要去分别,这就是道心。所以修行人,你把法提到了最上乘,把我们以往的欲念放下来,才叫修行,才叫平常心。你不懂得怎么样去利用平常心,每天都做一些不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是在麻烦、痛苦。人的痛苦是自己带来的,自己在造痛苦,所以不要分别、不要执着。放下了一切妄想、执着,当下就轻松、自在、安乐。所以修行,要把一些东西放下来。因为我们要修行嘛,如果不修行随他去,苦就苦了。
过去有位裴休丞相把儿子送去出家。一个丞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那个地位何等了得。就是现在一个总理的地位。把儿子送去出家就交待他几句话:“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这是交待儿子的,虽然我不愿意让你出家,你心意已定,出家是好事情(他本人也信佛)。但是你进入佛门,必须时时刻刻要把善念提起来,不能像在家里的贵公子,到了佛门再去招惹是非,再干一些坏事,你必须朝夕都要把修行放在第一步。古人教子,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过去人成就了,他是怎么成就啊?有好的父母教养,有好的朋友带动,善知识在指导,再加上本人的实在,慢慢就入道。这个父亲非常了不得,虽然一直在说,我含着悲痛把你送入空门,你朝夕必须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你这个六根,不能每天在财色名食睡上面去做功夫,那么出家就没有意义了。道心要放在一个能吃苦的位置上。“岁寒存”,岁就是时光、岁月,寒就是苦的意思。你每天把时间、时光,放在吃苦耐劳上面,要降低自我高贵公子的身份,所以要岁寒存。存就是不动的意思,在吃苦上面多做功夫。这位丞相教儿子很多很多,这几句是非常重要的。“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修行,你不要认为自己怎么修怎么修,一定要依照师父的指导、教导去做。“苦志明心”就是说你在思想上不要胡思乱想,要放下一切,这样心才能明。心明了,没有妄想了,就是说我们在名相上面无见无思,无见思惑了,你这样才真正地能报了父母的恩,师长的恩,国家的恩,众生的恩。
我们修行首先要报这四种恩,四恩报了那么你下一步才能说,我要怎么样干大事情,要度众生要干什么,把业障消了,你才能谈到报恩。本身自己的业障累累,你说我要报谁的恩都是空谈。就是说一个人自己还欠一些债务,你说给别人一些钱用,那你上哪里弄呢,对不对?所以修行,要依照佛的经典去修,遇到了这些,我们所谓苦的一种境界,一定要以苦为乐,不能被它战胜了,放弃我们修行的念头。有点病苦了,佛也不想念了;事情办得不顺心了,佛也不想念了;因为家务事争吵几句嘴,生点气,生点苦恼,佛也不念了,这就是丧其所守。所以修行,在任何时,要把持住自心,要很平和。这个苦属于一种自然的现象,也是我们凡夫业力显现出来的。你要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为什么呢?那一种境界是修的,我们现在的这一些境界是我们造的。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于苦的一切境界,我们就要随缘而修,随缘而自在。也并不是说修行专门去找苦,去制造苦,那又脱离了佛法了。你找苦那又叫执着。为什么?佛法怕你执着。遇到了,我就按遇到的说。没有遇到,你不能说我专要去找苦吃,那就是错误的。
比如有一些人不吃粮食,这叫什么?这种名词叫辟谷修行。这一法从哪里得来呢?佛法上面是没有。有的打佛七,打佛七就是了,说我打饿七,干什么呢?往哪里去练呢?饿七的归根结底是饿鬼道,佛七的归根结底是西方圣境。为什么打佛七要改成打饿七呢?这一种饿七形成多年了,这是种邪风。在印光大师的那个时候,有一位还是个出家人,到了灵岩山说:“师父,我想发心在这里修行。”印祖就说了:“可以,你发心在这里修行、念佛都可以。”他说:“我想打饿七。”印光老法师一听说打饿七,说:“从哪里学来的?我不懂这个打饿七是什么意思,人吃饭了还好打妄想,你饿得头昏眼花,怎么能去修行?这种法我不能接受。你要想打饿七,请立即离开我们灵岩山寺,下山去。”大家看看《文钞》就知道了,有这么一段关于打饿七的故事,印光老祖是怎么评价的。修行不是要专找一种苦去吃,这就叫执着。遇到苦了,我们要随缘而自在,要这样去修。你要是专找苦去吃,佛法上没有这种说法。
过去印度有很多外道专找苦去吃。有一种裸体外道,不穿衣服。有一种外道脱得光光的,烧一种灰土,火灰,很烫很烫,趴在火灰上,说这种苦是消业障的。他就不知道这是错误的,业障是从哪里来呢?业障是心造的。你要从心上去做功夫,怎样利用这一颗心,再挽回这种局面,再修功德。你让这个身体去受罪,专门去让它受罪,最后折磨坏了,死了,你这个罪根还是没有断。罪根在心上,要把根拔除了,你真正是罪才能算消。怎么能拔出根呢?这就是说心上明白了,苦是从哪里来的,业障是从哪里来的,明白了如何去修道,如何生正念,这就叫拔根,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拔根。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懂得要依法去修行,不能听有些人不懂得法,不明白法,说得神乎其神,其实离道甚远。有的人说辟谷,不吃粮食;有的人又执持了不吃油盐酱醋。实际都是一种外道。你不吃油不吃盐不吃酱油不吃醋,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任何意义。佛门里边不吃荤腥:不吃肉是增长我们的慈悲心;不吃葱韭薤蒜这一类,吃了它会增长人的淫欲心、嗔恨心,扰乱净行,戒掉这些东西是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修行,不能乱戒乱持,与佛法不相应。所以我们修行,时时刻刻要依照佛陀的教法,依照经典,来作我们修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你不能听一些邪师瞎说,我们就忙着跟着去跑、去修,到最后累得要死。正如六祖所说“离道别觅道”,就是这个意思,离开道了,你再找道,还到哪里去找呢?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在正道上面,你坚持着走下去。能把一句佛号持得绵绵密密,自自在在,哪里还有什么是非,还有什么烦恼呢?一个志向就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想法,更不分别世间的一切好丑。你真正地这样发长远心,正如古人所说“万不漏一”,就是谁修谁去,没有不去的道理。想去不想去,就看你想修不想修,想念不想念了,这是归根结底的一个实在话,所以我们要自己把持自己。好,念佛吧!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