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二七第四天(2009年)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0日
来源:   作者:昌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二七第四天

 

  诸位菩萨:

  三界无别有,一切唯心造。世间一切好境相、坏境相,都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由我们心所造。我们不明白世间一切一切的虚幻,所以修道容易放不下,出现了障道的因缘。

  每听一些修行的人,念佛的时间也抓得很紧,可是终不得一心,是何道理呢?这里边是有问题。真正是一句佛号,你把持住了,坚持持念下去,放下身心,按照古人所说,上根利智之人,一天两天多不过三天,就可以达到一心;中根人,也四五六天就差不多了;就是下根人,也不能超过七天。念佛人没有达到功夫成片,或者念头没有少一点,就是你在时常用功上,没有真正地抓到实处。我们学古人,学祖师——善导大师行不共众,怕谈世事。像我们现在修行呢,就要多多地攀缘,越热闹越好。现在人与古人对照,就是热闹一点、人多一点、话长一点、事情繁杂一点。本来我们这一颗心就够乱的了,再夹杂了许多,所以乱上加乱,难得一心。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苦的聚集所,暗藏着生老病死的危机,是非常危险。世人没有觉察,还感觉很正常。你执着了它,放不下它,最终是什么样呢?痛苦交加。往往人在临终前,想死,死不掉,想活很痛苦,什么道理呢?就是在正常的生活下,他偏执了这个身体,最后造了一身的业障。

  佛教我们要放下来,放下什么呢?放下业障,放下了我们这个假体,这就是放下我们现在心造的一切业呀!修行的人往往不懂得,在生活方面,这样有营养,那样没有营养,这个琢磨啊!一天把时间琢磨在吃的上面。一天对着镜子左照一遍、右照一遍,能照几十遍,自己看不够自己,怎么能放下呢?修行要放下我们这个假体。你娇惯它,在思想上增加了一份负担,越娇惯越放不下。“我这个身体,我这个相貌,可得要注意,如果稍不加注意,再比别人难看了,谁见谁不欢喜,这就糟糕了。”——有这种念头,你怎么能往生?怎么能得一心呢?

  莲池大师开示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

  “染缘”,染就是不清净,所以叫染。如果是我们攀佛法的净缘,这倒是好事情。染缘这是轮回的根本,琢磨来琢磨去,就是说在轮回里边多转几个圈。古人说:“一念之差,便堕轮回。”我们染来染去,这有多少个念头啊!“一息不来,便属后世”这是告诉我们太危险了,你再好的颜色,再帅的身材,就几十年的光景。古人说一息不来,就是说不一定几十年,这一口气如果没有来,那就完了。你这个贪爱的身体,不听你的话了。美貌健康的身体,转眼之间就成了什么呢?臭皮囊一具,你有什么贪爱的呢?

  在北方可能很少见到,在南方的夏天,如果死了人了,刚开始头一天,头三两个小时,家里的儿孙跟真的一样,在那儿痛苦得不得了。过三四个小时,没人沾边了,为什么呢?味道逼迫着他不敢沾边,臭啊!因为天热,三四个小时就胀了,这一胀就爆发一种臭味,要么就用一种农药来改味儿。到这个程度才知道,我们这是个假体,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执着它,给它增加一点颜色,增加一点香味,一旦变成了臭皮囊,用什么办法还是臭的。所以要放下来,不要老想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

  染缘,首先要放下这个假体,还要放下世俗上不实在的东西。有的人静坐的时候,左思右想,反过来调过去,想什么呢?“念佛倒是很好,能了生死;有时间在酒店里坐坐也不错,舞厅里逛逛挺热闹。”他琢磨这些事情,这就叫染缘。不懂得这一切都是消磨时间,把正知正见给推翻了。什么叫轮回呢?走不上正道,你步步都是轮回呀!

  “染缘易就,道业难成”,因为什么呢?不懂得世间的“万缘差别”——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比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六亲眷属,这都是因缘和合之法。还有每天所遇之事,也只是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共同合作,共同演的一场戏,所以你不要执着。过去有谁对不起我,我对不起谁,那都让它过去,不要执着,执着了就是一种妄心。有的人修行,修着修着,念着念着,忽然就想起来,过去家里谁让我太伤心了,他都大哭起来,这种人很多。他不想去了生死,想那些难过的事情,找着烦恼去生。人们不懂得烦恼怎么来的?你找它,它就来了,你不找它,它怎么会来呢?烦起外境,恼生内心,这叫逢缘起障,由外面的境界引起你内在种种的不自在,一不自在就会生出来烦恼。像这种境界,我们要破它。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前生也是这样对待人家,这是还债,这叫公平。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消不了业,你要这样去想。修行的人怎么修,怎么行呢?修的是一颗平等的心,不起波浪的心,你摆平了这个心,你这个修行就有进步。

  要了达世间一切一切的境相,一切一切的缘分,要发心出离。在《大智度论》上有个“出到菩提”。出到菩提也是教我们要发心出离三界,到达萨婆若海,就是说到达佛的境界。佛是一切种智,我们是一切烦恼,把一切烦恼推翻,就叫烦恼即菩提。你老在烦恼里,就是烦恼即烦恼,哪有菩提呢?要反过来。烦恼放下来了,没有了妄念,这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中才能显露你的真智慧,我们与诸佛的差别就差在这里,我们在妄想烦恼当中去过日子、去生活。要持念一句阿弥陀佛,以万德洪名来换掉我们这个妄想、烦恼。

  “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要像我们平时打妄想的精神、爱护自己的精神、和人闹矛盾的精神一样,把道念提起来,这就叫转环境、转境界、转精神。道念提起来,还愁我们道业成不了吗?不肯转就不行。

  祖师又说:“为众如为己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我们真正是放下来了,为自己要了生死。了生死为什么呢?再为度众生,这才叫菩提之愿,菩提之心。

  任何场合多观察自己,任何时候不要像手电筒一样老往外照,不懂得内照。往往跟人家闹矛盾、生烦恼,这就是属手电筒的脾气。只照外面不照里边,你怎么能不生烦恼呢?只看别人的不是,没有看到自己的毛病,这是极坏的一种习气,所以是非也来了,烦恼也生起来了。烦恼一旦生起来,一时半时又难调、难伏,伏不住它,怎么样呢?“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修一切功德,一阵子就烧光了。就像败家子一样,辛辛苦苦打工挣一点钱,一会儿到了赌场,就输光了。像我们也是这样,跟别人赌气,跟自己赌气,念了几天佛,不烧光了誓不罢休。就是这样,好不容易修了几天,一生气,一生烦恼,全完了。有时后悔,后悔已经晚了。古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有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多学古人,多听古人的善劝,人有三思,免于后悔。什么事情,什么语言,我们要三思后而行之。多想一想,多转一转,想好了,踩准了。什么叫踩准呢?某一件事情、某一种语言、某一个念头符合修行,符合解脱之道,这就叫准。不符合修行,不符合解脱之道,万万行不得。你行了,就叫犯错误,增添业障,我们图什么呢?

  修行是为了消业障,如果为了一时满足自己的嗔恨心,满足自己的糊涂心,再犯错误增添业障,就像做买卖的划不来。修行人要长期发这种心,把自己的关。任何场合要听祖师的话,不要有“他是我非”、“我是他非”的这些事情,长期检点自我,这才叫修行。因为修的是自己,并不是要修别人。自己的生死自己去了,要常检点自己身上的毛病,何愁我们生死不了!身心一如,事事如法,你在这种境界里再去念佛,你看自在不自在。

  修行人上不了路,进不了道,他有障碍,障碍就在我们自心上。你不要找外界的一切,愚人会找外界,智人常检自我。检点自我,这就叫修行。有的人突飞猛进,什么道理呢?长期能在任何时候上恭下敬,符合佛法,符合祖师的教导。

  无论出家在家,要上敬下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叫转环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常理,也是如是因得如是果。比如说你修行了,家里有一些人不修行,你多为他人想一想。他们看你的修行真的不错,比以前进步多了。以前自私,现在懂得利人了,大家就会给你一个宽松的时间,不会打扰你,这就叫转环境。

  道场里也如是,比如我们出家人在一起,进入道场都是自己的兄弟。佛门里边的出家人,不管是张王李赵哪一个姓,一旦出家,同一释姓,都是释迦弟子。也就是大江小河一切水,流入了大海,同一咸味,我们还有什么分别呢?没有分别。这个水是厕所里流进来的,那个水是井里流进来的,到了海里边,同一咸味,都是一样。

  进入佛门,都是释氏弟子,不要起人我纷争,长期管好自己,你想一想,这是多么自在、多么高尚。跟任何一个人不要生烦恼,以道理去服人。佛门以法、以理来规范,大家共守规矩,任何时候不用暴力、不无理取闹,自然而然,我们的道场就形成了清净团体。真正做到没有你是我非,你恭敬他、他恭敬你,互相恭敬,这是我们修道的人必须要走的路子。这样做了,我们就心地清净啊!

  为什么我们的心里像一团乱麻,三句话讲不到一处呢?想不起来佛法呢?讲了上句,下句不知道怎样去圆满,这就叫糊涂心。心上没有是非,没有烦恼,内心的语言、佛法像流水一样。过去赞叹辩才无碍的人“口若悬河”。什么叫悬河?悬河就是这条河立起来、悬挂了,流得就这么快。人一旦在清净心中流露,就像悬河一样无有任何障碍。这是什么呢?这是修得啊!智慧心中,清净心中,自然流露,并不是要背多少本经。有的人真的是背了不少本经,可他不能把经运用自如,什么道理呢?不是真智慧。要运用自如。诸佛弘法,诸菩萨弘法,度众生应机施教,谁听了也感到很对心,这就是智慧。怎么能达到这种智慧呢?无烦恼、无争执,保持平静。

  我们要常常地发心,发心要出离三界,与诸佛要同住在一个法界里。要发这种心,所以要坚持一句佛号,发出到之心。好了,念佛吧!

返回目录

-------------------------------------------------------

更多昌义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