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二七第六天(2009年)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二七第六天
诸位菩萨:
修行人不能把往昔的习气、毛病放下来,很难受益。古人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凡情就是我们的俗事,一切尘劳、妄想、杂务就叫俗事。凡情去不掉,它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毛病,在修道的过程中成了障道法。你不用功的情况下没有发觉,一旦静下心来,毛病一个接着一个。祖师说道念要转过来,“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道念太弱,如果能像凡夫的情念这样地旺盛,真正是成佛多时。
修行人的道念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身体好的人,不管冷风、热风、哪面来的风都能持住;身体不好的人,稍有一点风吹,感冒发烧就生起病来了。修行的人念念在道,道心如果强,凡情就会倒退、下降。你要是懒惰,精进心就提不起来;反过来说,你真正是时时刻刻想着精进,这就叫精进心。精进就是破懈怠、懒惰这一种毛病。我们静坐的时候,身后有一个东西靠一下,就是懒惰的现象。为什么不能直起腰来呢?一直腰睡觉就不好睡了,靠一靠舒服,靠着靠着就睡着了,这就是一种懈怠的现象。修行人要念念在道,以了生死为我们的长期念头。所以修行没有什么奥妙,念佛,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挡风墙。昨天跟大家讲了八风,这个八风厉害,心上没有挡风墙,稍有风吹,你就跟风跑了,慢慢地把我们的功德就刮掉了,这就是什么呢?动摇了我们的道心。所以平时要多用功: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这就叫功;功要用在心上。
修行人要念念在道,比如念佛七和我们平时在家,一切的生活环境、习惯是大不一样。我们每一个修行人,在家里自然也设了一个小佛堂,每一天也定下了日课。在家里那种定法多半是一种自由法,违反一点规矩也没关系;道场里是很规范,起床、进堂、念佛、吃饭都有一定的规范性。
比如一支香四十五分钟,在家里就很难说了,坐下来三十分钟,感觉腿有点疼、腰有点酸,就起来直直腰或者拜拜佛,都有可能。在道场里就不是这样,这就容易带来一种痛苦,这种小痛苦是很正常,我们要顶住它。一旦顶住了,它也就会过去,过去了就感觉很自在、很自如。
饮食方面也容易给我们带来苦恼,不要说从四面八方来的诸位菩萨,就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酸甜苦辣也很难调剂。南方人吃饭淡一些,甜的比较多;北方人吃饭咸的比较多;到了四川、湖南、湖北吃辣的比较多;山东人吃葱蒜,当然念佛人不吃;山西人就要吃点酸的,醋要放很多——口味都不一样;江南人吃大米;江北人就是白面、杂粮;我们广灵地区一般喜欢吃小米饭、黄糕。口味不同也容易带来烦恼,所以修行人要稳住道心。古人说:有道之人菜根香。你念念在道,没有时间去分别酸甜苦辣种种味道,只是享受自己的法喜,禅悦为食嘛!一句佛号念好了,心里那种自在,只有用功的人才能享受。
我们每一天在境相上做活计,道心就没有了。睡觉想多睡,吃饭想对自己的口味,都是凡夫的习气,怎么能达到八风吹不动呢?苦风一来,丧弃所守,“算了吧,种种的不适应,我还是回家念去吧!”你回家念跟道场里相比,就差得太远了。什么叫适应,什么叫不适应呢?真正修行的人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修道的场所,按道理是应该适应的——你为道而来,为法而来。
每一个人在家的生活条件肯定是非常好,总比我们寺院要强一些,当然要为了吃就不会到寺院来,是为道而来。就是有一点点不对心,把境界转一转,未曾吃饭就想:“嗯,这个菜好,这个饭很香。”你念“好”和“香”就没有烦恼了。还没有吃到嘴里,首先一个境界:“今天菜不行”。念头一想,你吃到嘴里,这个菜决定不香。为什么呢?是境界所感,一切唯心造,修行人要转境界。
什么叫苦,什么叫甜呢?修行人要懂得,烦恼也能转成菩提。怎么叫烦恼转菩提呢?苦的我感觉得很甜,这就是菩提。什么都不对心,你这就是菩提收起来了,全部转成烦恼了。修行人要转境界,要调伏境界,要降伏境界。苦风来了,我们要扛住它,怎么扛呢?要转,这个苦就变成甜的了。苦的时候,人稍有道心能对抗得了;快乐的时候,容易忘失了修行——这种现象也是很多的。就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确实道心很难提起来;要说念佛往生,更是舍不得往生,“我现在条件这么好,哪里也不想去。”你不去不行哦!你不愿意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最后阎王老子要请你去,总要去一个地方。我们最好还是要发愿去西方,那是最究竟、快乐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念头,修行人不要只看眼前的条件很好,菩提心一发不起来,这是最为危险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居士是一名高级医生,叫耆婆,他发心给所有的出家人看病不收钱,结果福德因缘成就了,成就在哪里呢?成就在忉利天上,命终以后生到忉利天上了。忉利天就了不得,比人间是大不相同,那上面就是玩乐、淫欲。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知道大居士生到了忉利天,迷失了方向,心想我得去看看他。因为他有神通嘛,到了天上看到耆婆站在滑车上,跟小孩子一样在玩耍,和很多天女在一起玩耍。他玩滑车,就像人间的舞厅里跳舞一样。他光顾着玩,看到目犍连尊者过来,站在滑车上,他只是用手打了一下招呼,欻一下就过去了,意思是说:“尊者你来了,我顾不得陪你,我正在玩。”后来目连尊者神通到底还是厉害,用定功把他定住了。
耆婆就说:“尊者,我玩的正高兴呢!你为什么把我定住了?”
“哎哟!老居士,你过去修行的道心很好,由于你没有发出离心,你这个福报生到天上来了;毕竟这个地方是有限的福报,你要知道这个地方的福你享完之后,又要堕落,这一堕落又要到三恶道里去受苦。”
老居士就说:“尊者,你看我在这里玩,看你来还跟你打个招呼,别人连个招呼都不打,这玩得多自在,过一时是一时。”
这就是什么呢?迷失了过去修行的道心。福报大了,很容易失掉道心,关键是他没有菩提心的根。所以我们修行的人,要认真地把菩提心念念地发起来。修行,这一念心是相当地重要。在快乐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折福,要认真地发心。一个自己要俭省节约,知道这个福是过去修来的;另外还要发出离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这个福是很短暂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说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要发出离心。
八风无论从哪一方刮来,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固的道心,任凭它如何刮,我们道心也会稳住,这就叫“坚固道心,去除凡习”。
另外,在八风之外经常还有一股邪风,什么邪风呢?不发愿往生西方。还有人说一旦往生不了西方,总得要找个退路,退到哪里去呢?跟阎王老子提前搞好关系。怎么搞呢?搞“寄库”。这是一种极坏的风气,我经常听到要“寄库”。怎么寄呢?人没有死,先弄一些纸的金银珠宝烧掉,请阎王老子先保管,一旦西方去不了,我就要到阎王老子那里报到,受罪的时侯,给送点钱能免点灾,少打一点。这种念头是极坏的。“寄库”不是现在才有,这都是世间人不明佛法的一种邪行,几百年来惑乱修行人的道念,往往使好多不懂得修行的人,被拉到阎王老子那里去了。
龙舒居士在《龙舒净土文》中有一段说法:“予遍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就是《大藏经》我都看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寄库的说法。又说:“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比如说需要超度的话,我们可以请一些修行人,以念经、念佛来加持他往生西方,这样才行。你念念西方,最后必定往生西方。“寄库”就是什么呢?念念在阴府,死后必定要入阴府,就是要到阎王殿去报到。一切唯心造,我劝那些误入邪道的人,千万不能再做这种事情,这是极危险的道。
发愿生西方,你的愿力真切了,必定往生!愿力相当重要,你要是半信半疑不肯发愿,或者虽发愿也不踏实,那么你就往生不了。你往生不了,到哪里去呢?真正是到阎王殿去了!你“寄库”了,寄了很多钱在那里,到底还能不能给你用呢?在阳世的时候,如果是做一些善事,你生到阎王老子那里去也做一个善鬼,有福报的鬼,那可以少受罪,但是鬼道尽管少受罪,也有很多的罪来围绕着你。所以我们不要去做“寄库”的事情,这是一种极愚痴的作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念念在西方,那你最后就是生西方;你念念在鬼道,那你肯定生不了西方,就是要去鬼道。
修行人一切要依照佛法,平常需要做一些超度,或者需要做一些消灾的佛事,皆可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完全都能解决问题。消灾念阿弥陀佛,超荐也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不管是超度还是消灾,这一句阿弥陀佛完全能起到圆满的作用。一句阿弥陀佛具无量的智慧和福报,想消灾就念阿弥陀佛,福报也有了,智慧也有了。超度也专心念阿弥陀佛,一心求佛力加持,超生西方。
世俗上烧纸钱,烧元宝,明眼人会说,这干什么呢?这叫“哄鬼”。我们学佛的人,谁也不去哄,把持住正知正见,有了正确的知见,道路自然就会正,平时修行就下不了道。过去印光老法师开示上都有说明,世俗上烧纸化灰的事,我们佛门不反对不提倡,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代表孝道。给鬼魂烧纸,说这代表孝道,能真的起作用呢?起不了什么作用。总之,这是传统的美德,是孝道,我们不反对,但是决不提倡,提倡了就是错误。怎么错误呢?无谓地花费时间,不起真正的作用,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存亡两利。
我们念佛,首先在自心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再回向给六亲眷属、冤亲债主,他们也会得到利益,给他们消灾免难、超荐往生,这就是一句佛号存亡两利。一旦我们缘尽以后,就跟着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种种的快乐,这种道路是何等的圆满!修行人长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不要听一些歪理邪说,把我们领到了邪道,把一生的时间荒废掉了。大家要常念阿弥陀佛,要把持正道。好,念佛吧!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