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社区导读>> 微社区>>正文内容

【2016觉之路游学之旅回顾02】证悟的菩提树下,你会是那个人么?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你曾躺在马尔代夫洁净的沙滩上,为了感受那即将被海水吞噬掉的岛国之沙;

        你曾在拉斯维加斯的赌桌上掷出一个骰子,为了试探自己是否也有世界富豪般的豪气和运气;

        你曾站在布拉格灯光映衬中的城堡里,为了回忆梦里的童话故事;

        如果你去了印度,坐在了佛陀悟道成佛的菩提树下,你会做什么?

        2016年11月22日,我们的面前就是正觉塔,我们的眼前就是菩提树,我们的脚下就是金刚座,可震撼我们心灵的不只是正觉塔、菩提树、金刚座,而是围绕着它们,来自全世界各地以各种方式朝拜的人们。

        或双手合十,久久站立;或手捧经书,念念有词;或五体投地,日夜跪拜……正觉塔和菩提树在他们的心中,幻化成不同的念头,于是,有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故事。

这里,是留待相册里的那份回忆

        “如同穆斯林的麦加、基督徒的耶路撒冷一样,这里是佛陀证悟的地方,是佛教徒最重要的朝圣地,所以我们来了。”

        这是大多数游客的简单念头。面对菩提树,感动他们的,是那个故事:

        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的王子,因不忍看到世人受苦受难遂出家苦修,寻求帮助世人脱离苦海之道。他先是在森林里苦修了6年,但即便已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仍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粥。随后,他走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无忧树下打坐静思,并且发誓如若不能获得彻悟,则终不起坐。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夜睹明星而悟道。从此以后,他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站在正觉塔前,打动游客们的,是那个史实。现如今的正觉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 Cunningham)重新掘出,让举世为之震惊,经大幅整修,其庄严之像终于重新展示在后世人的眼前。

 

        于是,他们也会合十,念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们也会跪拜,按照导游的指示,双手在佛像前摊开。

 

        这样做的每个瞬间,他们会举起相机,将那一刻拍下,或为留作日后的谈资;或为发在朋友圈里分享;或为若干年后相册里的那份回忆。

        “我们曾经到过这里。”

        这一刻,念头仅此而已,但谁知道呢,也许很多年很多年以后,这个念头开始生根、发芽……

       “那我呢?”当我看着游客们的身影,不禁自问:

       “是不是也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坐在菩提树下,感受佛陀的力量,发个大愿;或者也趁着年轻有体力,磕上十万个大头,给来世留点粮资;再不行,好歹像别人一样,捡点菩提叶带回家供着,说不定也能有个好兆头......”

        “想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发愿和磕头。”赵导淡淡的说道...

 

 

 

看见的是相

看不见的是自己的心

 

 

        “别人发了一个愿,别人磕了十万个大头,可以随喜别人,可以赞叹别人,但因此就只想到自己是不是也该发个愿或者磕十万个头,那是在比较,是着相。不要停留在这‘相’上,应该更进一步,从这个‘相’上,反观自己,看到自己的心。”

 

        “此刻,你自己的心在哪里?不要浮躁,不要羡慕,不要妄动,静下来,听属于你自己的声音。”

 

        “既然是来到佛陀当年证悟的地方,除了礼敬,不妨用心去感受,2500年前的此地,佛陀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然后观照自己,此时此刻,看见自己的心,也是一种了不起的礼敬和修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要借助这所有的‘相’,从中看透究竟。这‘相’不仅是你眼前众生的所做所为,其实还包括你眼前的这座正觉塔,包括你眼前的这颗菩提树。”赵导继续说。

        “想想,你来这里磕头了,就是功德很大的修行了,那不来这里呢,就不可以发生功德很大的修行吗?你来这里发愿了,就是修行了,那不发愿时的心念呢,就不是修行吗?《心经》里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的心性,并不因为你来印度的菩提树下了,你的修行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来就少了一点。领悟这座塔的‘相’和所表的法,看透这颗树的‘相’和所表的法,或许是更加圆满的修行。

 

 

        “2500年前,佛陀来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一座著名的塔,也没有一棵非凡的树,更没有前人的所做所为给他树立榜样,对不对?如果当时这里已经有个被众人供奉起来的、了不起的树,佛陀也许根本就不坐在这树下了。他来的时候,一切没有名,他走的时候,一切因他而成名。要看清这点。”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真正该明确的,是正觉塔无处不在,你时时刻刻都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菩提树无处不在,你时时刻刻都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正如经文中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正觉塔也好、菩提树也罢,都是因人而设,都是缘起而生。领悟这段经文,再去看眼前的‘相’,那你也许就能够静静坐在这佛陀证悟的菩提树下,返观自己的心,依着自己的缘,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金刚座,觉知属于自己的那棵菩提树。”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杂阿含经》

 

 

在中华大觉寺住持日照大和尚(中)的带领下,朝圣的一行人与全印度比丘僧伽会会长达玛维利长老(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

 昨日回顾

佛陀啊佛陀,你为什么诞生在这细思极恐的国度?

 明日预告

轮回深处,谁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点击“2017觉之路世界文化之旅第一站”,报名参加2017年3月觉之路印度、尼泊尔游学之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