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浅论佛教与汉语词汇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4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论佛教与汉语词汇


  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还是民风民俗,无不渗透着佛教文化的内涵,即使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佛教思想与汉语词汇的融合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和修养水准。揭示佛教与汉语词汇的内在联系,能够了解一部分汉语词汇的深层文化的内涵。

  一、佛教的传入与汉语词汇的融合

  约公元一世纪,即中国的西汉末,东汉初之际佛教渐入中国。当时中国只把它看着如同中国的神仙道术一样曾斥之为“夷狄之末”,“廓落难用,虚无难信”。但由于它与黄老之学的道术相通之处,故终于落下根来。

  魏晋时期,“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盛行,使佛教成其是大乘空宗依附于玄学迅速传播开来,《光赞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等经典相继译出,而且佛教用老庄玄学思想加以解释,受到统治者欢迎。

  随着佛教的兴盛,各类佛典纷至沓来。精通于佛教的学者和信徒由忙于华典的翻译事业,这样佛教精典就和汉语词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最早从事佛教翻译的安世高,支娄迦谶分别来自安息(今伊朗一带)和月氏(祁连山一带),尽管《道地经序》对他们的评价是“音近雅质”“敦兮若朴,或变为文,或因质不饰。”然而,他们采取的是直译的方法,汉语词汇的特色不鲜明,大多是梵文的音译,如“佛”即“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或“智者”;“样”,即“禅那”Dhgana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般若”,即梵文Prjna的音译,又译作“班若”“钵若”,“般赖若”,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这些佛经词语的译出,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词汇,使佛教思想逐渐渗透于汉语词汇的系统中,但由于人们对外来经典认识不深,没有很好地把佛教思想与汉语词汇融合起来。因此,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还是不很大。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译经名僧代代不乏其人。通过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玄奘等中外高僧的共同努力,到了隋唐时代,印度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佛教精华就已基本完整移入汉地,佛教逐渐被中国文化咀嚼,消化,吸收,变成了中国佛教徒自己的营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和词汇,产生了如“坐禅”“忏悔”“檀施”“偈颂”“贝叶”“劫数”,等等词语,其中“禅”“忏”“檀”“偈”“贝”“劫”可说是半截梵字的音译,而“坐”“悔”“施”“颂”“叶”“数”则是汉字,如此连缀起来就成了有趣的梵汉复合词。这些翻译佛经的高僧和学者的杰出贡献,使佛教词汇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部分具有汉语词汇特点的词语。

  二、佛教文学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佛教文学中,最丰富、最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不是佛家的创造,它们大多数是流传在印度民间的寓言、神话传说、童话和传奇,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经过佛家的口传、抄写、翻译和印刷,这些故事大量地保存在汉译佛典中,如著名的《鳄鱼本生》故事,讲的是“昔时菩萨转生为一只漂亮的猴子,鳄鱼的老婆见了想吃它的心,一定要丈夫设法抓到它。鳄鱼丈夫跑去对猴子说恒河对岸有好果子,等把猴子骗到了河中便说出了本意。猴子听了说:“我的心挂在河边的无花果树上,不然我东蹦西跳地早就把心震碎了。鳄鱼信以为真,驮着猴子回到岸边,猴子爬到树上说:“傻瓜鳄鱼,你等着吧!你以为我的心真的挂在树上?那是我骗你的!”还有《鹿夫妇》、《萨埵那太子本生》等等,这些故事经过翻译介绍到汉地来,不可避免地为汉民族增加了数量可观的词汇和表达方法。象《鳄鱼本生》,《鹿夫妇》、《萨埵那太子本生》等故事中出现的“本生”“菩萨”“转生”“本意”“平等”“现行”“相对”“绝对”“契机”“活泼泼地”……不一而足,都已成为汉语的通俗词语了。几千年来人们在汉地书面语和口语中把这些佛经文学词汇运用得滚瓜烂熟,以至到了今天我们常常忘记了它们的来源和本义。

  从上面的论述还可以知道,佛教中那些属于印度民俗范畴的文学成分,经过佛教徒利用汉语词汇的融会贯通,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且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三、同一佛教词语在不同时期的阐释

  佛经最初翻译采取的是直译方式,而与汉语词汇融合后,很难识别它的原意。为了适应汉地习惯,比如对“生物”一词的翻译,东汉时译作“人”或“人民”,三国时译“人天”(人和神),唐代更译为“有情”,后来又普遍称为“一切众生”,这样大体才符合佛教的原意,而“一切众生”也就成为汉地社会伦理观念中一个广泛的习惯用语,为了进一步认识佛教本意和现在的用法,我们不妨举几个词语进行辨析。

  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佛教以慈悲为怀而普度众生,对于杀害生命是不能容允的,所以规定杀生是五根本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第一条戒律,但是,只要犯者能够虔诚忏悔,仍可以完成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叫做佛)。《涅?经》卷二十六说:“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佛)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晋代竺道生就是据此,强调“阐提成佛”(不信佛法,无成佛希望的人也能成佛)的理论。《山堂肆考》说“屠儿在涅?会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言改过之速也。”《五灯会元·绍兴府东山禅师》说:“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汉,飏(抛)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本是禅宗劝人改恶从善的话。现在比喻有罪过的人只要决心悔改,也能成为好人。

  2、真理:唐代湛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九一说:“漏即是事,无漏即真理。”唐代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中说:“郗超后与亲友云:林法师(支遁字道林)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这里把真理表述为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和绍明大法,实际上即是与真如同义。又梁代萧统《昭明太子集》卷五说:“真理虑寂惑心不解”。说明佛教所持的真理就是所立的终极实在——真如。现在“真理”也就是真实的道理,广泛用于口语中,如“真理只有一个等。”

  3、救苦救难:《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与下《楞严经·观音圆通》阐释义同:“我复以此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4、六根清净:修行佛法的人达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不染着时,名“六根清净”。现在人们常用六根不净来形容某些积习未改,老毛病常犯的人。

  5、牛鬼蛇神:“牛鬼”见于《妙法莲华经》“复有诸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蛇神”出于密宗曼荼罗画的构图有“西面门南,西方水天神,被甲头上蛇头,手把龙索”。因而牛鬼蛇神,是指佛经故事和佛教艺术的鬼神形象。“牛鬼蛇神”的最早出典,见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李贺集序》其中有“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现在泛指做尽坏事的人。

  当然,还有很多佛教词语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表达的含义不一样,但是,一些经译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尽量地把这些佛经词语表述得既能让人们容易接受,又不违背佛教原意。可见,佛教词汇转化为现在的汉语词汇不仅与翻译的佛教经典有关系,而且与时代也有关系,通过以上词汇的辨析,我们可以窥视到佛教演化为汉语词汇的历史过程以及对我国文化生活的影响。

  四、佛教词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汉语词汇是我国最普遍,最直接文化因素的载体。我国传统文化沿袭到现在,蕴藏着大量的佛教词汇(包括小说,诗歌,书法,伦理观等等),这些佛教词汇演变成汉语词汇后,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小说方面,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都大量地运用了佛教词汇。《西游记》就是以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经历而塑造的神话故事。《红楼梦》戚本第一回说:“由空见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既是佛教词汇的运用,又体现了佛家思想。在这些章回小说中常常出现的“词曰”或“有诗为证”等等都是佛教“变文”的散韵合体的痕迹,还比如“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无疑是受到“俗讲”、“说话”的影响。由此可见佛教及产生的词汇对小说起到的作用。

  在诗歌方面,我国古代有“禅诗”之称,一为看话禅(指佛教思想在象征、暗示、启发的形式下,接引学人,表达体验的境地);一为文字禅(指佛教理论以文字立意,表达其思想内容),二者互相渗透,它们专在语言词汇上下功夫,有时走向词藻修饰的道路,对于佛教词汇的运用成其洒脱,生动活泼,简要精通,兼而有之,尤其是唐代诗人王维,后人称他为“诗佛”,他的诗“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此句极富禅机,并且把“天眼”“法身”引用到诗句当中。他著名的禅诗《终南别业》就是运用了佛教词汇的诗的格律阐述了他失意后悠闲自在的思想。还有一派释子诗,他们在词藻和意境方面,另辟一种寂静恬适的诗境,如支遁的《咏怀诗》,慧远的《东林杂志诗》,出现了向“六尘”、“八解”、“爱海、“情埃”、“净花”、“禅枝”等等新词(后来出现在王融、萧统、庚信、萧子显等诗里),并且被后来的历代诗人采用(“禅枝”一词为杜甫采用)。

  一些书法大家都知道佛教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关系最为密切。汉蔡邕《笔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色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圣王羲之也说:“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柳公权则说:“用笔在心,心正则字正。”这些议论都必须通晓演变后的佛教词汇去深契禅观之旨。由此可见,佛教词汇与书法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词语汉化后,对我国人民的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和修养水准有着极大的影响,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这些词语的产生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很有相似之处,以至于在我国民间,特别是信徒中常常以这些词语来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在人类这个大家庭中能够处理良好的社会关系。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佛教词汇浩若烟海,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地语言词汇方面如果撇开佛教词汇,就无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夏衍先生说:“如果我们要完全撇开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也说不周全了。”以上浅述佛教与汉语词汇的融合,佛教词汇的演变,揭示其内在联系,对进一步探讨佛教词汇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