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45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海宝塔寺古今

      只缘本色火砖分。  登临百级莫嫌陡,  俯视三区极可欣。  1961年海宝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全国 16个名塔之一。并对这座古塔加固塔刹,安装了避雷针,划定保护范围和对内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80159031.html
  • 赵朴初与沈尹默、林散之

    十分高兴,将珍藏的空海《风信帖》拿出来给他看。韩瀚这时说出来意:“我今天来,是请你看一幅字。此公林散之,是你的大同乡,安徽和县人。”  林散之1898年11月出生于乌江小镇,时年74岁。他16岁学习唐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4959745.html
  • 崇祯太子慈火良与灵光寺

    飞书多尔衮请求清军急往山海关增援。吴、清联军先在一片石击毁唐通部,继而在山海关前与李自成军主力激战,李军大败,且战且走,撤回北京,4月30日退出北京,挟太子等人西逃,时太子慈烺16岁,翰林院编修李二何60岁...

    张腊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4659882.html
  • 敦煌遗书与宝塔心经

    对这些洞窟进行整修。不知是王道士的行为感动了佛祖,还是阴差阳错的安排委实古怪离奇,佛窟的秘密却让一个太上老君的弟子来发现。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第16窟时,...

    翟仁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5160098.html
  • 香港佛教团体概览

    福慧精舍,(10)香港菩提学会,(11)道慈佛社,(12)华严莲社,(13)慧明精舍,(14)香港佛光协会,(15)千华莲社,(16)天台精舍,(17)觉妙精舍,(18)灵山精舍,(19)法华精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44760507.html
  • 莫高窟藏经洞的历史荣辱

    的道士。这天,当王圆箓带人来到16号洞窟清扫沉积的泥沙时,发现窟壁一裂缝处有一个小孔,从小孔向里望去,发现里面有光亮。出于好奇,王圆箓率人把窟壁凿开,一个面积有10多平方米,却堆满了经书画册及各种文物...

    陈庆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45060510.html
  • 菩萨乘及六度

    是思惟静虑的意义。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  16、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  17、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18、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19、般若:梵语,义译智慧,由于正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74860692.html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研究(又名小止观、童蒙止观)

    思想的形成背景12  第一节 止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12  一、源自印度的佛法 12   二、止观的内涵及理论渊源16   三、天台的止观思想27  四、小结29  第二节 智者大师的止观思想背景30 ...  隋.释宝贵 合 北凉.三藏昙无谶译《合部金光明经》 T16/0664  唐.义净奉诏译 《金光明最胜王经》 T16/0665  北凉.昙无谶译 《金光明经》 T16/2128  后汉.迦叶摩腾共...

    杨绮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1360832.html
  •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云冈昙曜五窟的主像,是按照北魏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的形象而塑造的。16窟的佛像,即是当时在位的文成帝的形象。大佛脸上及脚上镶有黑石,也是为了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相吻合。把世间帝王与佛像相比拟,反映了中国世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2361093.html
  • 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

    一体思想 15-22 1. 世善不同,同归于治 16-17 2. 佛心、圣心、百家之心,同出一心 17-20 3. 孝出于善,是为戒之发端 20-22 (1) ...

    陈钟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416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