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0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出版国立编译馆编,1980。  72沈以正,《谈绘画史上的观音像》,佛教艺术杂志第二期,台北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73沈季友编,《檇李诗系》卷三十五,钦定四库全书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2673387.html
  •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2)

    四十八册,《三论  典籍研究》,页二五九。  (注72)同(注32)。  (注73)见《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七0,下。  (注74)见《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五,收在《卍续藏经》第一二六册,  页九...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273400.html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也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份自信。   72、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所以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说,观察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是相随心转的结果。   73、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73]   但是,陈兵教授的观点似乎颇有不同。他认为,“原始佛教固然以超出世间、证入涅槃为终极旨归,但也相当重视人间的伦理政道、社会教化,可谓世、出世间并重。”部派佛教形成以后,反而淡化了佛陀教法中的人...。  [73] 方立天:《人间佛教的界说和人间正道的实践》,《中华佛学精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6页。  [74]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法音》1998年第11期。...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其中所谓的“无明”,是对于五蕴身心的“不如实知”,而也由于不如实知,因此内心有所爱染牵系,处处取著,使得于轮回中生死流转不已。[73]可知,佛教之所以关注“身心”的问题,详加分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no. 99, p. 69, b5-7)  [73] 如《杂阿含经》接上引文而说:“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宋朝的佛经翻译

    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班罗自宾监译。  73、《月喻经》一卷,原为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74、《医喻经》一卷,  75、《佛吉祥德赞》三卷。  上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3.html
  • 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

    1943)2月23日,欧阳竟无病逝于江津几江镇,享年73岁。王恩洋惊闻噩耗,痛哭失声,立即束装就道,赶赴江津,匍匐奔丧。他对欧阳大师一贯师事谨慎,有疑必问,辩理必明,有时虽遭严斥,仍忠敬不渝。自1937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173556.html
  •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不再深入到它得以生息的基础中去吸纳一切有利于它生长的养分,而逐渐失去了根基。   [1] 吕澂《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收于《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一,73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2] 该...

    刘朝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273558.html
  • 隋唐佛教文化

    批判造寺造佛 68  2.关闭无尽藏院 73  3.断然实行僧尼拜君亲 77  第四节 寒食扫墓风俗 83  第四章 唐代贯彻僧尼拜君亲政策始末 87  第一节 ...

    [日]砺波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1373652.html
  • 汲喆: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

    定义不过是为了“使得此命题的倡导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转换定义,从而逃避对它不利的事实”(Stark & Finke,2000; 斯达克、芬克,2004:73)。他们坚持,只要承认个体虔诚的存在,就...

    汲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517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