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618篇,用时8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唐中期至五代时的两京天台宗略考

    1986年8月第1版  [4] 《大正藏》卷55,1104页下-1105页上  [5] 《入唐求法寻礼记》13页  [6] 《入唐求法寻礼记》16页  [7] 《大正藏》卷55,1106页下  [8] 《大...》[1]校。这篇碑文文采焕然,解读不易。“兹郡京兆人”,可能是生于兹郡(襄城郡汝州),本贯京兆。“轮奂规唐”出《礼记·檀弓下》,言晋贤大夫张老规劝晋卿赵武(文子)起宫室事;“貂蝉蔚汉”出汉史,是说张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55556102.html
  • 从宗教与文化背景论寺院经济与僧尼私有财产在华发展的原因

    一百六十一年后译出而后,僧尼们虽然知道其他律藏圣典都严禁手捉金银或从事经济活动,但他们亲手处理财物已近两个世纪,故久已积习难返[1]。刊布而后,觉得上述所论仅是替这一重要史实发展的内情揭开了一层隐秘,待发...“小事而已”)!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页一九六中)。  史记[5]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略云:  淮阴侯韩信(卒于公元前一九七)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3356210.html
  • 中国宗教改革论纲

    进行改革以发扬其真精神,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社会文化若不进行改革以吸纳真宗教精神,也是没有前途的。  注释:  1、孔子接受天命论并致力于恢复宗法宗教性的周礼,董子使儒学神学化并推动其与传统宗教的...仪制更为详备,明代则分大祀若干,中祀若干,小祀若干,并兴建坛庙若干,相沿至清。  4、孔庙之以道学家程、朱、陆、王从祀。  5、从宋代新旧党案和时势派义理派之争,从明代“大礼议”事件和东林党案以及从...

    何光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04456249.html
  • 印顺法师与王恩洋先生

     王恩洋先生(1897—1964),字化中,四川南充人,东汉安汉侯王平的后人,世以耕读为业。七岁进私塾念书,十岁入国民学校,后入南充县立高小,“好闻英雄事迹,频引以自励,谓天下事不难为。”[1]十五...欧阳竟无的学说,分疏唯识与法相两家,同时又主张用佛法来解求人间,改变人生。“佛法者为今日始需,非现在始需,又非特中国人所始需,又非特人类始需。”[5]  二、印顺法师与王恩洋  印顺法师与王恩洋两人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觉悟与救恩佛教与基督宗教的交谈

    生命奉献的理想, 相反地,却沉溺在对眼前可见的利益和快乐的追求之中。(注1) 从这个角度看来,无论是基督宗教,或是佛教, 都可以相互合作, 甚至相互滋润,为人类再度形构一个有意义的存在。 一方面可以提炼...构成问题来加以讨论。 基督宗教 (注5) 认为人与神的关系,是人的其它关系的根源。 这看法是立基于其以上帝为万物之造物主和对人类的痛苦和罪恶的关怀与同情。 (注6) 从《圣经》看来,这些包含忌妒、 ...

    沈清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356520.html
  • 学佛无他唯求见性,欲求见性必须观心

    功夫问题的论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5) 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656523.html
  • 般若禅转识

    佛智海,禅心皓月,以悟为宗。“般若实相”(注1),净尽   虚融,不容思议。然从文字般若,闻而思修,观照得宜,自然惑解慧开,如云开月现,大地   如银。般若经六百卷,旨在心经二百六十字,以“行深般若...引   发的集心(注3)缘虑,故云“无”。即用“转依”(注4)之依“智”而不依“识”(注5)之根尘互用。大   乘止观(注6)云:“无尘智照”,大珠禅师云“心无妄念为禅”,是名“禅智”。因知如来藏中 ...

    晓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256586.html
  • 解读 鸠摩罗什传 兼谈中国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上)

    。这方面中日的学者贡献最多。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汤用彤。汤先生在他的名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具有突破性意义,现在也仍然是有关这个人物的主要参考资料。[1]在此之后中国...没有完成比较系统的有关鸠摩罗什传记的论著,但却留下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札记。[5] 陈寅恪早在柏林留学期间就帮助佛学家约翰诺斯?诺贝尔(Johannes Nobel)将《高僧传》中的〈鸠摩罗什传〉译成德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756604.html
  • 平常人法语集

    法语集)   1、凡真见道之人,必自知修行路,如明眼人行路,能知行履。然,一翳在目,千华乱空,四方易处,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2、众生非但本俱佛性,而且是本来成佛,过去是佛,现在是佛,未来亦是佛,纵有...真理。若以宗教来看待佛教,易入迷信。  5、圣人是觉悟“道”,并非发明“道”,觉知“道”本无言、无示,而常现于万物、万法中,真常不异,亘古如如,圣人为教导众生认识“道”而说法,为使法留传万年而设教相,...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
  •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理想人格理论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理论的若干辩证命题应该先予澄清〔[1]〕,我们应该在此先提出一个基于优良文化价值基础上的理想人格理论,以为我民族菁英之自我训练与期许的努力目标。  二、问题意识:  作为中国传统意义...弗畔矣夫!」〔[5]〕,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互动中的份际的话,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孔子警告说:对人恭敬却不重分寸,就会反而因过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005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