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618篇,用时6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法的今古对话:从「废除八敬法运动」论教义的解释

    而迭有对佛教经典诠释的争执。佛教中的两性平等论述应是南北传佛教[1]学者的共同责任,而可以以尊重差异的态度深入探讨。不过,南北传经典仍有部分相应,那就是南传的巴利语《五部》(pa?ca-nikāya)...“八敬法”制定之意义>[5]一文章中,已分析对比过这七种版本,他认为七个版本中的八敬法内容并不相同,加上当代的八敬法问题比较难以单纯地处理,所以,必须以某个版本为标准,其他版本仅作参考。由于本论文的...

    蕭貞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651825.html
  • 泉州佛教

    山麓建安福寺。寺内原有5尊唐代中、后期的石雕佛象,现存3尊,另2尊头已破损,属古印度犍陀罗艺术范畴,是泉州地区早期佛教雕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安福寺》)   ...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5151852.html
  • 中国佛教心性论述评

    中国佛教心性论述评   恒毓(博士)   《世界弘明哲学季刊》编委会主席   电子信箱: buddhahy@bigfoot.com   【提要】 本文[1]旨在探讨哲学和佛教意义上的中国佛教...也不尽相同。根据传统的说法,中国佛教有八宗和十宗之说。不论是八宗还是十宗,基本上可以归为三大体系:真常唯心论、虚妄唯识论和性空唯名论。[5]虽然这样的分法不见得一定合理,但我们不妨借此来帮助我们把握...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5151853.html
  • 空与太极--略论明代蕅益大师所著《周易禅解》

    入楞伽经》卷2,T39, No. 1791,p0443c。   [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1,T39,No. 1789,p0350a。   [6] 《周易禅解》序。   [7] 游祥洲...名为同相。约不变随缘,真如即生灭故,名为异相。故上文云:二门展转不相离也。”[1]   此外,他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也运用到同样的观念,他说:   “知生佛同源,则能净故。随缘不变之性,诸佛本...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0351876.html
  •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

    遥遥领先妈祖之感受[1]。至民国七十四年,仇德哉统计台湾地区主神寺庙显示,供奉观世音的共五九五座,数量仅次于王爷[2],可知观音信仰确实相当兴盛。  观音信仰之盛行原因相当复杂,(于君方),以文本流传而...颜之推的《冤魂志》、刘义庆的《宣验记》、王琰的《冥祥记》、侯白的《旌异记》等,鲁迅称之为「释氏辅教之书」[5]。在这样讲述神力应验故事的时代氛围中,观世音的灵验故事自然应孕而生。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首先出现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051982.html
  • 中国百年敦煌学述论

    故事、白话诗、俗赋”5类,对此作初步的介绍与评论。这是我国最早的敦煌文学专科目录,也是首次对敦煌俗文学进行分类。其《唐代俗讲考》(1934年—1944年)论述了俗讲的起源、仪式...突出成就。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1958年)一书,收罗50年代敦煌研究论文257篇,总结、反映了中国学者研究敦煌四部书的历史和成果。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1960年编行了《敦煌资料》第1辑,收录了...

    陆永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352062.html
  • 佛陀感召下的道德律令

    世尊 佛教伦理 人文关怀 价值  所谓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人伦道德之理的略称,为人际相处道德准则之总和。汉代思想家贾谊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1]朱熹老夫子也曾教诲过弟子:“正家之道在于正...另外的原则行事,并且在听从自己的欲望之前,先要请教自己的理性……。”[5]卢梭最终所能请教的“自己的理性”,实际上就是心中永恒的道德律令。而推动这种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并赋予人们行为“道德...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3052177.html
  • 净土决疑论─宋代弥陀净土的信仰与辩议

    》就曾说:“自晋、宋、[齐]、梁、陈、魏、燕、秦、赵,国分十六,时经四百,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获其将救者,不可胜计。” 注1从魏晋到唐,弥陀净土与其他信仰同时流行,但愈传愈盛,弥陀净土也...篇什,立“莲社六祖”之说,以表达其个人对净土信仰渊源与递嬗之看法。 注5他的著作对弥陀净土信仰的发展当然有其催化作用,对志磐〈净土立教志〉及“莲社七祖”之说也提供了相当有用的素材。 注6   为净土...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352274.html
  •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2)

    本文压在编辑室中整整三年,特此敬  向作者致歉!  注释  (注 1) 见 Th. Stcherbatsky;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4) 见布施浩岳氏“中国佛教?展望”(‘中国?佛  教’所收,东京一九六七)一文,一八--一九页  。  (注 5) 见武内义雄氏‘中国思想史’(东京、一九三六  )一二五--一三六页。  (注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052280.html
  •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就十乘观法而论

    广为其基本架构。[1] 从五略中,由“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趣”之架构中,可看出实践圆顿止观之整个历程,由自行、利他,到圆满,皆不离圆顿止观之修习。  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是依十境十乘观法...识阴(即观心)作为论述之焦点。[4] 若掌握观心,进而观色、受、想、行阴,乃至观十二入、十八界等,皆可说是轻而易举之事。故将焦点集中于观心来论述,[5] 此亦可说配合整个《摩诃止观》之论述而来。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25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