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有上海大法轮书局出版的《觉有情》,上海佛教青年会会刊《觉讯月刊》以及弘化社(后由上海佛教协会)出版的《弘化月刊》之三种。11不过随着佛教界的调整,以上三种刊物分别于1953年4月、1955年9月和...的《藏外佛教文献》。王雷泉先生认为,《佛学研究》是从“《法音》这一母体先后分离出来”,15“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是年以《法音》(学术版)名义出版学报,每年一期,刊载佛学研究论文,由净慧...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52341149.html
-
臂,千目、万目等等。 《楞严经》中还没有举出具体的咒,可是在别的观音经中则提出了许多神咒。诸如《请观音经》(11)中的“消伏毒害咒”;《不空羂索咒心经》(12)中的&ldquo...想象赋予了他。经中说,观世音早已成就佛果(15),但为了救度众生,他化身菩萨,游诸国土。又说,他将在阿弥陀佛之后成佛(16)。如此种种,都说明观世音菩萨在三界众生的心目中是永生的。这在大乘佛经信仰中是...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0841206.html
-
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中说:“大华严寺十二院僧,皆以远座主为其主座,不受施利,日唯一食,六时礼忏不阕,常修法华三昧。一心三观,为其心腑,寺内老宿尽致敬重。”[11]圆仁把五台山大华严寺视做“天台之流”[12...,国清寺再书[15];但主要的修订工作应是乾元年间在毗陵进行的[16];宝应元年(763),重勘于浦阳[17];完成于永泰元年(765,55岁),佛陇修禅寺,弟子普门子作序;777年寄与姑苏开元寺大藏...
俞学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5341427.html
-
录》卷六十八对此说明如下:“即第六识缘五根种现,是皆托质而起故,其相分亦与见分同种而生,亦名独影境。” 11 有质独影和无质独影都是主观心识变现的影像,有质独影是幻有,无质独影是无。 四、《宗镜录...第七能缘见分,本即第八所缘见分。” 15 关于唯识三境问题,《宗镜录》卷六十八提出:“四句分别”: (一)、“唯别种,非同种,即性境”。相分和见分只有“别种生”,并无“同种生”,此指性境。 ...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541496.html
-
8359号。 二、金刚五礼 底本:P2325校本:甲本,Ф176V号。 [录文一] 姚和上①金刚五礼②一本③ 一心满④敬礼,清净真如,无去⑤无⑥来⑦,不生不灭,寂⑧然常住,湛⑨意⑩恒11安12,千佛共尊13,十方同敬14,恒15沙功德16,非色17非心18,南无清净19法20身释21迦22牟尼佛。 一心满23敬礼,毗24卢遮25那26,千叶27莲28花,四智29珍30宝31,德32山...
达 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441657.html
-
反对‘修道’的人”,“似乎用打、喝等方式悟人,即创始于道一,这距离史实愈远了”(11)。 马祖在接机方式上是否开后世机锋棒喝之先河,研究者见仁见智。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认为,机锋棒喝的禅法是马祖...赞叹说:“鼓角动也。”李翱对佛学有一定基础,对马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教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西堂点醒的只是:马祖的言教,乃是直指自性。(14) 关于马祖以野鸭启导百丈的公案(15) ,人所尽...
郭齐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4641776.html
-
[11]同上书,第712页下。 [12][13]同上书,第54页上。 [14]《天台性具思想论》,安藤俊雄著,演培译,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第1版,第305页。 [15]《心体与...何殊藏、通?藏、通何曾不云观心。纵知心体是中,若不云具,未异别教教道也。”[11] “具”是区分天台圆教与别教的根本所在。所谓“性”,指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性具”,又作本具、理具、体具,...
魏德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4341985.html
-
而无邪执;官有两可,而少顽嚣。方略不足以济其奸,威信不足以和其众。”⑩道德人心日趋日下是亡国灭种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他又确信“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宗教均以“有益于生民道德为其准的”。(11)所以...思想家都在探求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晚清佛学无论是对Buddha(15)的追慕,对真如本体的认识,还是对自心的求证,无论是否定社会存在的批判意识,普渡众生的救世思想,还是在此岸实现庄严净土的大同观念,都...
麻天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2142214.html
-
蔽,故谓之蜗牛庐”。中国固有“野人结圆舍”(10)的记载,但此处之蜗居是否即涵此义,颇令人怀疑。读《老子》五千文及诸内书,本为汉末学道者所为,但当时“锐志于佛道”的人亦尝“兼研《老子》五千文”(11)...以及“桑门”等专有名词,早见于张衡《西京赋》,这二者之间必有关连。它们的佛教知识的获得可能来自于同一个源泉,这就是,东汉中期以来关中地区佛教传播的基本事实。张衡青年时代即关心时事,“游于三辅”(15)...
吴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0442260.html
-
身,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分别三身品》云:“一切如来有三种身”。[11]阿弥陀佛当然不例外。隋慧远在《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论述三品九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时,明确提出上、中、下三品之人“去时见佛...这些立佛均因有七佛头光而不可能是阿弥陀佛。颜娟英先生再检视拓本,认为并非“四十八事”,而仍为“一十九事”才对。[15]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亦认为温说不妥。其理由有三:1.从碑文实刻文字看,应为“一十九”...
李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374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