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史和密教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主要有吕建福的《中国密教史》[11]、索南才让的《西藏密教史》[12]、班班多杰的《藏传佛教思想史纲》[13]、吴立民与韩金科的《法门寺地宫唐密曼陀罗之研究》[14]等,与此相关联的藏传佛教和唐密的研究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3)地域性佛教史的研究日益活跃,以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频频不断,新的论着不断涌现,如:《杭州佛教史》[15]、《近代杭州佛教...
宣 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2342495.html
-
11参见《谈内学研究》。括号内为引者注。 B12《法相大学特科开学讲演》。 B14参见《释教训第三》。 B15《释师训第一》。 B16参见《释悲训第二》。 B17B18《释教训第三...、巧入、平入四种,根据各人的特点而灵活采用。但是学习中一定要克服望文生义(指不求甚解)、裂古刻新(指标新立异)、蛮强会违(指泥古不化)、模糊尊伪(指以假为真)四种不良习气。B11 三、强调学习应...
李远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442664.html
-
说法,该文献以刘宋时代的求那跋陀罗为初祖,以下依次为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11] 弘忍和神秀之间无有法如。另一件北宗文献《大照禅师塔铭》则另有新说:
吾受托先师,传此密印。远自...,因为文字言语不能表达真正的佛法,佛法使用名相,就会滋助妄想的增长,文字言语是俗谛,离文字言语才是真谛。[15]《传法宝记》作者所述的离文字思想正本乎此。
同时,《传法宝记》也反对“禅净合一”。禅宗...
王书庆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3843282.html
-
等都是这么写的,前后袭以成风,形成了一种新体裁。又如以《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等为代表的“佛典目录在我国目录学上独树一帜”[11]。此外,《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等作为一类特殊形式的传记,...而是各宗各派分别传习自己的经典”[15]。中国由于秦汉以来大一统政治格局的作用,在文化作品上,自《吕氏春秋》起,便有“自觉地企图综合百家,以求思想上的一统天下”[16]之倾向,直至后来的《永乐大典》、...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4543291.html
-
中略)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註11)這是六祖慧能的開示,其實也是他本人的經驗談。但是,誠如他所說,75頁《金剛經》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因此,除了他本人之外,後世佛教徒依《...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中(略)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註14)(二) 受持此四句偈,為他人說,則所得福報勝過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註15)(三) 受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0343625.html
-
振兴,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乃创议数年,无应之者!或时节因缘未至耶?请以观诸异日。”(11)
杨仁山早有开设佛教学堂、兴办讲学事业的构想,认为这是振兴佛教的关键,但当时同见同行者甚少,所以...。”(14)
当时国内的佛教,虽然规模仍存(康熙时全国僧尼仍有十一万八千余名(15)),然而人才凋零,徒有空壳,已经丧失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活力,一般寺院成了社会上无依无靠者的谋生庇护处。杨仁山对...
吕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73243754.html
-
但在翻译时又是参考了《瑜伽》的,四品品名即是根据《瑜伽》之提示而命的。相传真谛于梁武帝太清四年(550A.D.)翻译《十七地论》,凡五卷,[11]故真谛翻译《解节经》参考《瑜伽》这也是必然的。 四、...经典,其中以二十六门述止观修习次第,[14]而于“止观一异门”中,慈氏菩萨与世尊问答“止观”与“心”是一还是异时,世尊说是无异的,定中的所有影像都是识现的,同时又为识之所缘。[15]而此中之“心”和“识...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544148.html
-
2.750中)。如佛告力士:“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胜解力,今日中夜,皆为无常力之坏灭。”[注11]因为“如来法身虽无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减,诸异熟果有衰退故”(大正27.156中)。 以上,是...”之说,显然的不同。何以论主前后观点不同?而且以有部现实人间的佛陀观来说[注15],论主主张佛无“皮皱”、“白发”等老化现象,是蛮特殊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试从《婆沙论》自身,以及《阿含经》寻找...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344467.html
-
也非常了解。义净在他撰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讲到部派律在中国传承的历史,有一段很简明的总结:“然东夏大纲,多行法护。关中诸处,僧祗旧兼。江南岭表,有部先盛。”[11]
...分析,可以判定,与说一切有部有最多的关系。只是当时中国的佛教僧人或学者是不是明白这一背景,则很难说。文献中没有记载。从情理上推断,可能性不大。[15] 但在安世高之后,随著论书方面的经典相继译出,情况...
王邦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3346263.html
-
11。然后,由《大般涅盘经》开示天地之间的“大我”(mahatman)之义。“大我”明显比“无我”进到了更深一层次的境界。 但是,无论如何,“诸法无我”毕竟是佛教著名的“三法印”之一,是大小乘共许的...)的,清净染污之分,是后天才有的。而之所以要说“心性本净”,诚如《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Harivarman)所说,乃“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15可见也是...
夏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344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