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44、18、(19) 、22、21、b、25、A、B、C、D、E、(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9、(40)、45、 46。由此便可以...究竟天 ,于彼处成正等觉,饶益有情)”(注31)。这种菩萨在某 一色界天中成佛以后,来到人间示现成道,所以称为“中般 ”的菩萨。 戊二、具“生般”名称的菩萨(11)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445570.html
-
信立祥则更举出四 种雕刻手法来证明孔望山摩崖和东汉石刻相通之处(注31)。 尤其涅槃像所使用的高浮雕手法,和山东安邱董家庄 311页 画像石墓雕刻,使所用的高浮雕技法,刻门楣上的卧鹿和各 ...时间长达千年之久。(注35) 莫高窟的佛教艺术题材,在北朝以前,大致仍因袭西域 地方的本生经、佛传故事、说法图、贤劫千佛等,涅槃 312页 变仍为流行题材之一。隋唐以后虽趋于大幅佛经变相的绘作...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545572.html
-
31见古迦罗石训。同注10页23。 32见贝鲁小石训。同注10页25。 33见德里柱训。同注10页43。 34同注1页259~261。 35见基那石训。同注10页29。 36同注...约迦陀石训。同注10页29、31、32、35、36、38。
...
陆艳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645573.html
-
者,讲述维蓝行施的事迹。31 由此可见,《四姓经》应涵括到整个《维蓝章》,如高丽藏、金藏等,将《维蓝章》独立于《四姓经》之外,应是谬误。丽本在《四姓经》之后,有小行夹注云:“此章,别本在萨和檀王经后。...难道”的意思。34四姓经的例子,应属于第三类的情形。而此种表达法,并不限于康僧会所使用,如支谦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有“宁不乐乎”之句。35在句法方面,比较布施功德的句型一再重复出现,如:饭具戒男百...
释天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045581.html
-
。」30此時憨山的修行觀,似有修行為服務作準備的意念,而非修行純粹只是為己之修道而已。因此這種「修行以養道待時」31成了憨山後來一生的寫照。
憨山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強烈的末法意識,稱它為「末法時期...非者,又非一種矣。竟不知為何出家,為何捨俗,為何剃除鬚髮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燒香禮佛敬奉三寶之心,絕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夢死,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見者,反以為非,此為最可憐愍者矣。」35簡...
釋見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245585.html
-
為藏文聖典不僅可以補充
中國所欠缺的晚期大乘佛教﹐即使是藏人著作的論典﹐也大有參考的價值﹐不容
忽視31。因為藏密不止於儀軌﹐其律儀和教理有許多值得內地佛教學習的地方
32。
所以太虛一系學僧...因此開辦新式學堂﹐對
中國現代化的佛學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34。呂澂(1896-1989)和湯住心是早
期研究西藏佛教的學者35之中﹐較聞名的兩位﹔他們於1921年開始從事翻譯﹐
隔年內學院便設立...
梅靜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345586.html
-
余二手拿札玛鼓与剑 其余两手拿札玛鼓和剑。 俯卧倒地首级受制伏 俯卧倒地,首级受制。 左足屈踩红色对嗔母31 (胜乐轮)左足屈曲,踩踏红色对嗔母: 其四手第一双手合掌 其四手之第一双合掌, ...腿直立 右腿缠绕佛父,左腿直立。 五印庄严围虎皮裙者 以五印庄严其身,围虎皮裙。 发高扎交杵金刚为饰 (喜金刚)头发高高扎起,以交杵彩金刚装饰。 以枯胪鲜首35六印庄严 戴骷髅头和新砍人头制成之...
林纯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545589.html
-
(注31)失差别,而于其中不(注32)著语相,虽 89页 终日语而无所语,虽常说法而无所说,是即名为无分别语, 是名依慧所...命皆浑浊者,由烦恼浊。有烦恼者,由 其见浊,妄见尘沙,遍处生执不清净故,名之为浊。众生本 性即是真如,常乐我净具恒沙德,自背(注35)本源,妄生诸 见,起烦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645591.html
-
(注 31) 各卷均作“德”,应为“得”之误。 (注 32) 原卷作“尔”,今从甲乙两卷。 (注 33) 乙卷作“德失”,今从有原卷及甲卷。 (注 34) 原卷作“说”,今从甲乙两卷。 (注 35) 原卷作“皆”,今从甲乙两卷。 (注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745592.html
-
行,及已行差别;如是智者知,彼二之次第。”(注 31)这些说法的意旨一致,所以应该如此解释。又,智作慧(sher 'byung, ca,约950~1030) 也引用了这段论颂,然后说: “(就...应知是有的。” ( 注 35)所以,应该把 (第一) 愿心安排在小品资粮道,中品以上的 (第二) 发心就是行菩提心了。因为在《(配入现观论的二万五仟颂)般若经》 “具增上意愿的(第三初月喻发心)”那...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84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