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人不小,瞎人慧眼,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还有那些既好笑,又可怜的斋公斋婆们,她们什么也不懂,也在那里说法度生,并且还受皈依弟子,将来自己下地狱还是小事,害得那些无知的弟子一同遭罪……。[56]...:莲华山护国清凉寺,1987年9月)。 [56] 煮云:〈信解行证〉﹙在凤鸣广播电台讲﹚,〈菩提树杂志〉第25、26期合刊(1954年12月8日),页23。 [57] 〈斥所谓“在家佛教龙华会”之...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42662666.html
-
于「示」的意思。 「『祀』,祭无巳也。」段氏注:「『祭无巳』曰『祀』,驰『巳』[54]而释为『无巳』也。」[55]意思是说,「祀」字中的「巳」部[56],「祀」不随其意,而是顺「示」为「祭」义。...96页。
[17] 见J 9.24.118 a6~7。
[18] 《金藏》的始刻年,有说是金熙宗皇统八年或九年(分别见叶恭绰撰,上引书,第56页、陈士强撰,上引书,第414页;蒋唯心撰《〈金藏〉...
吴昫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62862680.html
-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故起大悲,兴两誓愿:谓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大正46,56a》 就此而言,一念三千的观心法门,不仅止于不忍众生苦,更深心的但愿众生离苦得乐而起大悲...道德性问题,而是以止观的修习止息人类的无明妄动,如《摩诃止观》云: 善以止观,安于法性。上深达不思议境,渊奥微密,博运慈悲,恒盖若此。须行填愿,行即止观也。《大正46,56b》 天台观心法门所展现...
释坚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64262695.html
-
1998 ? 佛教海上南传中国之探讨 蔡翼伦 普门学报 页47-56 2002.1 ? 支愍度学说考 陈寅恪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页1-18 ...
纪志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15262846.html
-
56)在半个月内,沐浴不可超过一度(一次)等戒。 第七类「众学法」中,有如前述之「应端正被法衣」,「步行村中时,不作大声,走路时身应端正」,「吃饭时,不得眺望别人钵中物,不可张开大口进食等作法」,「...
上田天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2762904.html
-
感知到的对象呈现出来”(《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译本56页)。“图式化外观”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形象,在诗歌来说,也就是境界。必须有待于审美主体的阅读与...
张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72962925.html
-
实现人间净土大有可能,不过成就七宝不但没有国王、政治制度,[56]弥勒信仰所谓的圣王政治,更可能是陷阱,这也是中国佛教当时极度反弹,盲目一味信仰反而会造成对佛教资产的负担,站在信仰立场,针对「政治哲学...,上品上生偏重在善根功德的发愿与回向;中品下生,多少可以修观。见氏着,《净土与禅》,页55-56。 [55] 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1989年7月初版),页43。 [56] ...
释禅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3862967.html
-
著名、影响最大、服务最广泛的慈善机构。基督教新教提供的社会服务更多,办有各类神学院和圣经学院15间,宗教出版机构16个及56个基督教书店,大专院校2所,中、英文中学100多所,小学186所,幼稚园74所...
赵红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1963025.html
-
形式探源》和《克孜尔菱格画及其形式》[56]两篇文章中讨论了形成龟兹菱格画的根本原因和菱格画的主要模式,在后文中指出:“佛教造像的依据源于佛教经典无庸置疑。龟兹菱格画的背景及其菱格形式是依照佛教宇宙观... [55]谭树桐:《龟兹菱格画和汉博山炉》,载《谭树桐美术史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56]前文见《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后文见《新疆文物》1991年第3期。 [57...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1863168.html
-
第四章 王儒龙的诠释进路与维鬘教团的核心理念 52 第一节 王儒龙对于佛法的诠释进路 53 第一目 诠释背景:耶、儒、佛的失焦对话 53 第二目 挑战与响应:今古文本的解构 56 第三目 分析...
罗国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566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