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423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1)

    说明如何建立学佛的信心与学佛的方式。五者“劝修利益分”,为对所有人说明修行《起信论》佛法的好处。[[5]]  第一篇:《起信论》制作的目的  以下说“因缘分”。[[6]]  《起信论》自述造论的目的有...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0367297.html
  • 《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2)

    ”,含摄得,生起的生灭杂染,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所以唯心而又是真常的,与无著系的虚妄唯识学不同。”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修订一版,页一四。  [5] 参见《大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0467298.html
  • 永觉元贤援禅辟儒道的基本哲学问题探究

    不论功夫知解之事,故而只提顿悟,一种功夫一个方向一次完成,只其未易即是,故而禅法勇猛者多,为其除执不易也。至于真得证入涅槃佛境者,则必能现神通而有六根互用之事【注[5]】,此事需从宇宙论进路言说主体能力...永觉元贤言:“昔余居荷山,因诸儒有所问辩,乃会通儒释,而作寱言,梓行已二十载。”参见前书《续寱言》<自序>。  [4] 参见《续藏经》《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十九,以下引文皆同,故不再注。  [5] ...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5667354.html
  • 大乘菩萨心行与佛教女性观

    等情形。如《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5名比丘、4名优婆夷、3名童子、2名童女,却仅有1名比丘尼。比丘尼善知识尚不及童子童女多,可见其确实受到某种程度的轻忽。  大乘时期传统社会的束缚有所...

    杨孝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1167429.html
  • 日本佛教研究机构

    内容为:(1)敦煌佛教资料,(2)及 (3)社会经济资料,(4)胡语文献,(5)佛教美术,(6)历史与美术之问题。  2.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亦由龙大校长星野氏主持,创立于昭和三十六年,有研究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0867612.html
  • 色心诸法之分析(2)

      (5)善染根本  在五蕴中已知道一切有情由根境相接有认识生,最初起觉,同时有受,由想解了,由行反应。生起行为。由解了有正确不正确的不同,由行为有成功与失败的差异,于是结果不同,因而又生起第二度的苦乐感受,更起第二度的解了与行为,如此往复便成有情的生命史。有情生命历史的发展是有苦乐荣枯的不同的,而皆决定于想与行。同此想同此行,由何而有正确与不正确,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呢?其原因安在?同时更有一问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2467629.html
  • 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

    熊十力语,见《佛家名相通释》第5页)之说虽未免有些夸张,然这三论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它们的思想是否一致等等,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这却是事实,学术界某些似成定论的见解,也未必就符合僧肇本人的思想。对于在...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4467650.html
  • 上师达真堪布法语(365则)

    学到别人的功德。  4、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5、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直至我们圆满、成佛那天才不要忏悔,之前一直都要忏悔。  ...

    达真堪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2267681.html
  • 韶州灵树古刹遗址考

    建筑基址,估算约有八十亩。保留古枫香树一株,一人高度树围7.5米,据植物专家估计,应该有千年的树龄,应是初建时期的古树。  三、灵树——建封寺历史沿革  根据搜集到的文史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灵树—...

    仇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2567684.html
  • 神智从义之台禅论辩

    (3)众生之迷本性与开悟之关系。(4)果德本具之解。(5)真妄二法之同异。(6)无情说法之解。(7)有情与无情互变之解。(8)业报身之解。(9)有情与无情既同一法性又各别之解。(10)同一法性之自他...

    林鸣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416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