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慈云寺早年叫木佛寺,其水流观音的传奇是少数见于官方正式文献的。
(木佛寺)在厅治北门外下渡头三里。乃未开兰之先,有得木头于海上者,见其不雕之质,宛象观音,归而奉之,颇著灵验,因而得名。...[33] 〈慈云寺史迹〉,载《宜兰文献杂志》第49期,2001年1月,页5。 [34] 《噶玛兰厅志?卷五?风俗?寺观》,陈淑均著、李祺生续纂,成文出版社,1983(1852)年,页219。 [...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5659752.html
-
维特根斯坦讲哲学的目的就是“向这蝇子显示飞出蝇瓶之路”。[33]他用的“显示”(zeigen)这个字有着特殊的方法论含义。显示不同于观念的表象或把握,而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和开显的方法。维特根斯坦和现象学都认为,...,无声无臭”。 31 同上书,288页。 32 同上书,288页。 33 L.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张祥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14059805.html
-
传统印度城市规格设计的都市,规划成九个方块格局,是根据古印度对世界的概念而来。大马路宽度33码(约30公尺,33是印度古代的吉数),并有人行道、下水道的设计,因此捷布的街上不像其他城市那么的拥挤杂乱。...
施铭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2859899.html
-
师便打云:这样用。遂示一偈:“贫僧一条拄杖,应用纵横无量,魔佛当头普施,定作人天榜样”。[33] 直接以“打”的动作来回答拄杖之用,但这只是外在形式,其内在之用是看学人动静机缘、起心动念,而以拄杖点拨...承接法脉,又将法脉传给女性禅师,而且师徒三人(祇园、义公、一揆)的语录都入《嘉兴藏》中,就属他一人而已。祇园承继临济宗杨歧派第32世,传给义公超珂是第33世。 祇园的师父石车通乘有这样的容受度,...
苏美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4059907.html
-
,对于这三者,动中禅都不予强调。换句话说,修习动中禅,这三者也可以同时修习,但不一定必须修习。动中禅所强调的,只是通过对事物的如实观照而了知其本来面目。《动中禅入门》[33]中说:Dynamic ...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33] 引自 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国际网址:http://www.baus.org/dm/。由于理海佛教会的网址有变动,...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4959915.html
-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下记「此土初祖菩提达磨多罗」,(注 33) 在这二传之间,夹了「西天波罗尊者」一段,包括其「见性」辩论在内。至於波罗提在禅灯祖谱中的地位,及其与第二十七祖或「此土初祖」是否有关,...。」(注 36) 这几句话正好作意识形态与史学分别的比照。 ───────────(注 33) 见注22。(注 34) T51,页771c。(注 35) 见T51,页746c、747a。(注 36) ...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0059925.html
-
平常心。[33] 虽然这里列举了平常心的各种说法,但是,明本对平常心有其独特的解释,认为平常心是悟后的境界,不是知解领会。他说:“当知平常心不属知不属解,乃至不属一切,和会领略,拟涉知涉解,则安有平常之...道一禅师语录》,《卍续藏经》卷119,第812页下。 [32]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卍续藏经》卷119,第812页上。 [33] 《中峰和尚广录》卷19,《东语西话续集)上,第217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1859946.html
-
10年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33篇“自序”为主体,集成《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现代禅序文集》一书。在这本《序文集》的〈序〉中,李老师一开头就说: 曾对一些学禅的同修说:“如果我不在时,你们也可以将...快乐”。真的相信这句话,就“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33] 又说: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这样就极致了。其他就老实安份做人,做该做的,此生无可忧虑,生死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2059949.html
-
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洪修平撰 南京大学学报 1989(1) 页33-43 中国禅宗的特质 陈荣波撰 华冈佛学学报5 1981年12月 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撰 华冈佛学学报...新月 一卷6期 1928年8月 临济禅 吴汝钧撰 狮子吼 33:6 1994年6月 锻炼心 圣严撰 入门 法鼓 页79 1998年 简论明心见性义 胡晓光撰 内明 283 1995年10月 ...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3959971.html
-
……经中只即言自皈依佛,不言归于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33] 三皈依戒只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也即是皈依自性佛,不皈依他佛,他佛是妄无所归,其实,只要离财离色,念念无邪,... [30]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36页。 [31]同上,第3页。 [32] 同上,第45页。 [3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425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