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5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力量不足,也是起不了具体作用的。顾名思义,精进心所有“努力”的特相。此心所是以“怖畏、或以会起精勤的故事为近因。”45怖畏乃是通过闻法而深信轮回之苦,而对生老病死起怖畏,进而努力修行;或通过在生活中,...44 参阅《瑜伽师地论》卷21 (大正30,397a)。  45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28页。  46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20页。  47 参阅《瑜伽师地论》卷30 (大正30,...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abhijjhAdomanassan-ti.45  (又,干达罗迦!有诸比丘,在此比丘众中是学者、常持戒者、常行者、贤者、贤行者;彼等于四念处,心善住之。云何为四?干达罗迦!在此,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之,为热心者、...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二乘人回小向大之考察

    去寻求,在于阗得到经本后再回姑臧译出后三十卷。45有关二乘人成佛的时间出在《大般涅槃经》卷11中,这一部分是原经本所没有的,是昙无谶在于阗得到经本续译后才有,可见二乘人成佛时间的说法是在西域所传出。...63b15~c11)。  45 参见僧佑著,《出三藏记集》卷14(大正55,102c21~103b26)。印顺法师著,《如来藏之研究》,p.5;《印度佛教思想史》p.286。  46 菩萨的根性利钝...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

    “初发心之人,其功德即和诸佛功德境界平等,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能入一切法界性,能持一切佛种性,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者。”45相似,但依龙树菩萨的意思,菩萨根性不同,成就也就...释,隋?达笈多译) 大正藏第32  册,No.1660。  23.《三论玄义》1卷 (隋?吉藏撰) 大正藏第45册,No.1852。  24.《二谛义》3卷 (隋?吉藏撰) 大正藏第45册,No....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45观佛念佛能获致不思议的福慧资粮,是故劝人应念佛。念佛(三昧)得益甚多,从所参阅的经论,约略归纳为以下数项:(1)消减过去罪障,乃至现生、当下的难缘、病苦、怖畏。(2)不为诸魔、非人等扰乱。(3... 3 参见印顺法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491~494,p.795~872,与《印度佛教思想史》,p.81~118。  4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即《大乘大义章》】卷中 (大正45,...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关系,心不是能,法不是所。“心生一切法”和“心含一切法”是能所关系,这是思议境。心与法的关系应是“心是一切法”和“一切法是心”,这是超能所的,或能所一如,这是不可思议境。(45)谈到心与法的关系,智顗...说法,其重要的不是三千这一法数,而是一念具足诸法这一意思;这一意思常出现在智顗的著作中,其说法应无可疑。故我们这里暂时还是以一念三千说为智顗的说法  。  (44)《心把捉の展开》。  (45)玉城说:...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3)

    喻无明惑。他表示要彻底穿透、克服这些惑,才能达于如金刚般坚实的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是智顗对真理或实相的独特的称呼,它一方面是中道之理,一方面又是佛性之心。(45)  这种对于三惑的观穿,是在一心三观的...》二,《大正藏》三八·五二八c。  (44)《续藏》九九·七六a~b。相近似的文字,又可见于《维摩经玄疏》二,《大正藏》三八·五二五c:《维摩经略疏》八,《大正藏》三八·六七二b。  (45)关于中道...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1.html
  • 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1)

    造论立量,迭相攻难,自此大乘遂渐分裂矣。(上见《多罗即他史》45、50、51、52页)  注释:  (1)即唯识派。  (2)密宗受用女人,以为道助,非同俗人受室,故称手印即印契之意。  (3)持谓受...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147702.html
  • 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24?1—6》

    比较,这位出家的文殊菩萨,在初期大乘中的风范,种种特出的形象,才充分的显现出来([1993E],45)。那么,“文殊法门”的形象,并非自始明了。就笔者所知,很少人作这样的论究,所以用这样的角度来探讨《中...Lamotte[1962],37—60;[1965],45—60。而Lamotte([1962],40-51),提出中观学派的六项主张:1.一切法无自性、自性空;2.一切法不生不灭;3.一切法本来寂灭、...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347705.html
  • 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

    条:“山东衮州有僧觉兴奏:本府僧纲司都刚贤明病故缺员,臣愿备米七百石于本府官仓上纳,令臣补填原缺事下。户部议以山东连年灾伤,又兼沙湾修河,用粮浩大,乞不为常例,淮令出米给授原职,从之。”(注 45 )...,页 22-23。注 45 《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九,页 5219。注 46 间野潜龙:〈中国明代?僧官???〉《大谷学报》,1956, 第 36卷,第三期,页57。注...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