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5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

     (注13)《杂阿含经》(二八八),卷一二,页259  (注14)《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大正藏》册29,页156下  (注15)《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2中  (注16)《大智度论...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544147.html
  • 对古典语文献学在当代华人佛学研究中的角色问题之省思

    研究》(台北:政大哲研所,民国 84年)“第四章:批判佛较之社会批判”p.106-121。  〈3〉高洪,《日本当代佛教与政治》,p.16-29。  〈4〉村上重良著,张大?译,《宗教与日本现代化》(...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044457.html
  • 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南怀瑾先生推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

    连云港、昆明、贵州、西安、杭州、温州等地,甚至远到内蒙古的巴盟都有。全国国内29个省市直接参加读经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 五、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

    魏承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2544740.html
  • 关于生命轮回的科研成果介绍

    钟茂森博士介绍  钟茂森博士现任美国德州大学(布朗斯威尔分校)商学院金融助理教授。今年29岁。1995年在中国广州市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路易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9年又获美国该大学金融博士学位。之后三年来,他一直在美国大学任教。他目前已经在美国和世界的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在美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6篇论文,并两次荣获美国学术会议最佳论文...

    钟茂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5744817.html
  • 清末民初庙产兴学运动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卷三十五,“清长沙麓山寺沙门释芳圃传” ,页8。 注24 井□秀雄,“水野???忆出”,收入水野梅晓追怀录,(发 行者不详,昭和四十八年,页29。) 注25 同注23。 ...

    黄运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5.html
  • 战后台湾佛寺的转型与发展

    后归入日本曹洞宗,成为曹洞宗出张所。3. 明德堂,建于昭和三年( 1928 ), 原斋教龙华派属曹洞宗,已 废 ( 注 29)。4. 协天堂, 建于大正五年,原创人李石兰在民国五十几年往生后协 ...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2545788.html
  • 当前东亚佛教的复兴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目睹者巴拉维雅夫最近的报告,在布利亚特的总人口130万人口中有75万左右是佛教徒,卡尔梅克的33万人中有20万是佛教徒,图瓦的29万人中有20万是佛教徒,此外,在赤塔、雅库特、阿尔泰等地区也有很多...

    黄心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145840.html
  • 论儒佛注老的老子哲学诠释史观

    显然是思想流派的东西结合。  3.外国人看老子又是如何呢?“我们经过长途跋涉,遇见了许多老子:他是唯  页29  心派哲学家,娴熟吠檀多,古早基督教的传教士,通神论者,….,尤有进者,老子母与牝的隐喻...

    夏春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445843.html
  • 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探讨印老的思想与行谊

    出家,在南海福泉庵随清念上人落发。  (6) 民国20年(26岁)到南普陀求学,次年即授课。夏返普陀山佛顶山慧济寺阅藏楼看藏经。  (7) 民国23年(29岁)正月去武昌佛学院,半年读完三论宗章疏...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2046003.html
  • 从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

    很容易地被接纳。「人类可能本能的相当恐惧死亡,他们无面对完全消失、虚无的想法,宗教因此介入,提供了心理上的防卫。」(注29)如此看来,就容易了解为什么宗教或灵性是满足人性的最高需求与终极关怀的原因了。...

    刘秋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364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