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8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灵辩与《华严经论》

    “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大正藏49,15下。  9《华严经论》(奎章阁27780、下同)卷55,11a。  10同上,4a。  11同上,11b  12《华严经论》卷17,《南都佛教...识观。大乘观要,不出此二观。此二门,唯是一心,皆各总摄一切法尽。二谛双融,无碍一味,三世诸佛,证体为体。故欲知彼者,应当观此。”  19《演义抄》卷54,大正藏36,551b。  20《华严经论》卷...

    张文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3246619.html
  • 房山石经中记载的准提独部法暨探讨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b、或于净洁镜面,以好花念诵一百八遍,散置镜上使者即现镜中。复以前法更取好花,散镜面上,即有善恶相自现镜中。(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c、又法,取一明镜置于...相对“寻常行”而言,特定期日作修行,称为别行。  准提法的来源,我们可以参考经典的说法:  a、大明咒藏六万偈中出(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b、龙树菩萨于持明藏略出(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

    普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847277.html
  • “安般念”的“六妙门”辩证

    四种修念安般,所谓︰算、随逐、 安置、随观。”(430b17)接著说明四次第各别的意义。[11]  “算”是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或从一数至五,目的在收摄念头。“随逐”是注意力紧紧地跟著出入息,目的在...“随观”。 彼算为觉 (新译为“寻”) 灭,令得出离觉。随逐者,为灭粗觉,于出入息作念无间。安置为断于乱,作不动想。  随观者,为受持相 ,为知胜法。”( 430b18ff ,)  [12] 《佛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3947361.html
  • 金刚经与中国佛教

    新版《卍续藏》第八  七册。  (注 13):新版《卍续藏》八七册,四九五页b。  (注 14):印顺《般若经讲记》七○页,一九九二年正闻版  。  (注 15):同注14,五八页。  (注 16):同注14,九七页。  (注 17):同注14,九九页。  80页  (注 18):同注14,一○六页。  (注 19):《金刚仙论》卷一,《大正藏》二十五册,七九  九页b。  (注 20):同注19,...

    蓝吉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4847384.html
  • 宗门三关直指(上)

    心意莫定动,三岁狮子吼,十方没狐种。  B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打破六门关,显出毘卢印。  C 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廓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这三个偈很实际。A偈写佛性之用,直如岩头对雪峰说:“你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他后,若欲播阳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雪峰言下大悟。如此“正气”一起,“邪气”即消。B偈写修道关键:真如为无明所盖,一切杂染由六根...

    唐普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2247933.html
  • 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下)

    每次出门谈生意,投标下决心之前,必去数处神庙求好运,还有中国人在农历年前的送灶神、请灶神,以及一年一度或数度的祭土地、祭祖先等,都会有请求冥中保祐的信仰在。  (b)请神降灵解惑或救难 通常通过两种...处的环境已离开他,这种梦,告诉了他一些平时不知道的事,结果也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b)降于神迹  神灵表现某种神迹,让很多人见到。最后听到的是,要进行某项工程时,必须砍伐大树,或拆除神庙,会...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848136.html
  • 静修与心理健康

    research:The state of the art[A].In Scotton,B.W.,Chinen A.B.,& battista,J.R.(Eds.).Textbook of ...

    郭永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0750440.html
  • 佛教的基本观点

    规矩,广义地说,即要遵纪守法。 (3)忍辱:怎么忍,A辱境来时,无法回避,强制忍下去;B不与之计较,退一步,让三分,念佛,仗念佛之力,转移注意力;C从因缘上看,为什么我招辱,必有前因,此只还债而已;...都要以平常心视之。 B.观受是苦:佛教认为,有感受都是苦,冷了是苦,热了也是苦,痛苦是一种苦,而欢乐也是一种苦,因为,欢乐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苦。佛说:乐是苦因,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吸毒者,刚吸时,...

    释本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4850834.html
  • 论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

    磨与未磨,均不改自性的清净B18。这又像初生的小孩,虽然也具有了六识,眼能见耳能闻,然而却未曾分别六尘,好恶长短,是非得失,他总不知B19。学道之人就要像婴孩,功名荣辱,逆情顺境,都动他不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1750907.html
  • 实践与解说——吕建福先生佛学笔谈录

    时代思潮背景,当出于对传统佛教的不满,即传统佛教到清末民初已相当衰朽,离佛教应有的社会功能相去极远。一般民众对佛教的理解也基本倾向于祈福求B073和死后及鬼神,当时即已为太虚法师痛心疾首、激烈批评。...置于大乘佛教的一实相印(也谓“心印”)才成为“必然”,而不是“心性本净”说。东晋高僧释道生在《涅B231经》译出之前即反对一阐提无佛性说而提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正是根据《...

    吕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305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