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4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妙音居士著:圆因老法师(二)

    1993),页46—57。  江灿腾,〈从道安法师兴建松山寺的动机看逃难僧人的教育理想与心理适应〉,《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台北:新文丰,1990,页173—192。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2001年。  圆因编,《放生问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  杨白衣,〈《金刚经》之研究〉《华冈佛学学报》,5(1981),页57—111。  温金柯,〈现代禅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及历史意义—建立...

    妙音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2141605.html
  • 《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续考

    TK44、TK46、TK48、TK49、TK52、TK54、TK5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7)  TK4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8)  TK48P 佛名经碎片(37)  TK58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归依经(49)  TK122 圣大乘三归依经(53)  TK123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障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残页(57)  TK12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57)  TK12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宗 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4041831.html
  • 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

    》册51,页50下。  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208至页209。  见《出三藏记集》,《大正藏》册55,页57上至下,以及页57中至下。  其传记载于《高僧传》卷6,《大正藏》50,页364上。  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228至页229。  《出三藏记集》,《大正藏》,册55,页57中。  见《卐续藏经》,册27,页1至页17。  (438-495),号灵预,...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5242386.html
  • 论前后期佛教对解脱境的看法

    一代大师--室利逻多(`Sriiraata )的称呼。详见印顺之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p.560; 台北慧日讲堂 57 年初版。   这是把原始佛典中所说到的四圣谛判为二谛:苦、集、道三...恐怖”,阿罗汉“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阿罗汉“得少分涅槃”、“向涅槃界”(注57)。这和法华经说...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144483.html
  • 圆仁与唐代巡检(1)

    215,“户令”。注44《入唐记》,小野本,第一卷,491注。注45仁井田升,《唐令拾遗》,页229,“户令”。注46《入唐记》,卷二,“开成四年五月一日”条,顾本,页57;白  本,页157;小野本...以及文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问题等等。(注57)《入唐记》中公验、过所的记录,相形之下,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实际上,圆仁在唐旅行过程中,帖报官府与申请公验、过所、关津勘验等事,仍有许多值得再加探讨的问题。...

    黄清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5444507.html
  • 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2)

    ,不复如大乘初兴之重于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 。奄奄六百年,受异教者之压迫而衰灭(注57)。 (三)“三系”和五期教...注55)详见前书,页6。 (注56)引见前书,页5~6。 (注57)引见前书,页7。 111页 匹配。印顺导师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145412.html
  •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2)

    后世因。 ( 注 57) 如来为一阐提说法, 有的能于现世得善根,有的即使现世无 法得善根, 由于有佛说法的“后世因”,他们亦可在后世得 ...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 、灭一阐提, ────────────── (注 57 )同上,页 482 中。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145465.html
  • 净影寺慧远的净土思想(2)

    (54) “种性住”为“六种住”之第一种住 。 有关“六种 住”,参见本文注 57 及图表一。 (55) 《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卷 37,页...关系的论述,可归纳出以下的比配表。(注57)在上引 文里,慧远首先指出《观经》在谈及上品上生的人时,说他们 在往生极乐 图表一:五忍、十地、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645997.html
  • 唐代士人的“始儒终佛”

    ------------------  p57  傥吹嘘。[27]   一生追求“奉儒守官”,晚年谓得“王侯蝼蚁”之悟,“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28],终于心栖释门。   文章大家李华(约715~...论及儒学与佛学在华夏士林消长大势:   自佛行中国以来,国人为缁衣之学多几于儒等。然其师弟子礼,传为专严,到于今世,则儒道稍衰,不能与之等矣。[57]   士人为学,由佛与儒等,到佛为儒师。这一佛长...

    张 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946118.html
  •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

    31) 《续高僧传》卷21,《大正藏》卷50,页606中。 (注 32) 同注26,页52~57。 83 页 弘法,确立了禅宗法统之承传,以心传心之达摩禅也被明确地提出来了。(注 33)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注 57)实在已有实在论之倾向。 〈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注 58)、“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84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