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嘉祥吉藏的“十如是”解释

    说:  然拣众经之极,以实相为宗;统群圣之心,用妙惠为主。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惠,契彼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35]  “...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146834.html
  • 六道与五道

    Lamotte1944, p. 614 ; Robinson1965,p. 35),再加上六道与五道此一问题又能显示出初期大乘佛法对于业报及世间观、有情观的一些重要理念,所以笔者认为以此为题,来赞颂印顺法师...1944, p. 614; Robinson1965, p.35)。这是因为Lamotte1944, p.614注解说:“有人可能会问到:《大智度论》的龙树在此处是赞同六道说,而《中观论颂》的龙树是...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6.html
  • 窥基的判教思想

    第二时:佛陀继而特别向修大乘法者,以隐密方式, 讲解万法皆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卷二,〈无自性...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346840.html
  • 南诏大理佛教雕刻初探

    建于开成三年( 836 )。(注34)考古调查人员认为, 塔顶发现的这批佛 像应是西元十一、十二世纪大理国时期的作品。(注35) 不过, 这些造像的风格变化...南诏野史》, 卷上, 31。 注六六: 《南诏野史》, 卷上, 35。 注六七: 《南诏野史》, 卷上, 页37, 40, 41。 注六八: 〈地...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646844.html
  • 从禅悟的观点论海德格、道元与慧能

    真正性质──时间的短暂性,在一刹那间连结了过去、───────────(注 1) 见海德格 Was ist Metaphysik? 1951, 35, Frankfurt。 ... 禅师在指导修行时,就会警告行人只管打坐,不要等待 开悟,因为修行直指本觉。因为悟已经包含在打坐之中 了,所以悟是没有止境的;同时因为它是悟的修行,所 以也没有开始。(注 35...

    成中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046877.html
  •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2)

    ?林──政客????钱谦 益〉,收于《吉川次郎全集》,第 16 卷, 页 11 ~ 35。 东京︰筑摩书房出版,1985。(注 145)〈阳明近溪语要序〉,收于《初学集》卷28, 页302下。(注 ...

    连瑞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146880.html
  •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3)

    于《有学集》卷35, 页353 下。(注 245) 有关紫柏大师之专著,可参考释果祥的《紫柏大师 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76年;有关憨山 大师的专著,可参考江灿腾的《晚明佛教丛林改革 与佛学...

    连瑞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246881.html
  • 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24?1—6》(1)

    云何现在有于六道?如是问者,汝  云何答?”(大正12,页235上;同见《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  身经》,T 356,大正12,页237下)。  4.《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第35会》:  “须菩提...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246882.html
  • 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

    說,....是名為聲。」(35) 人與其他動物從聲帶發聲,物質是經由接觸摩擦而發出音響 ,聲音有悅耳、不悅耳等之別。 [9]「香處」(`...

    張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546887.html
  • 論佛教的自殺觀

    191頁 所退阿羅漢果,故自殺。自知應果由此還證。」(35)否則,眾賢 認為如果依照世親的看法,則喬底迦「本有學者自知命終,煩惱 必行更招後有,增生死苦何容自殺。若如彼(...

    釋恆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64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