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如上这一络索,只在当人末后一念真实而已。”[60] 若得如此“一念相应”,则心体即得其本觉的澄明,而能究尽诸法实相,洞达道与物的至极之处。然此事显然“不在言语上,不在默然处,言也载不得,默也载...宗杲:《语录》卷二二,第412页下。 [59] 见宗杲:《语录》卷一八,第394页上。 [60] 宗杲:《语录》卷二五,第423页上。 [61] 见宗杲:《语录》卷一七,第391页中。 [62]...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141530.html
-
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书此愚怀,以期知己者代我分忧而已。(民国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1920年,60岁,民国9年庚申,张云雷和徐蔚如搜集增加34篇,周孟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1841603.html
-
敬礼,毗47卢遮48那49,千叶50莲51花,四智52珍53宝54,德55山无56极57,愿海无边58,积行三祇59,累功60十地,广61超62法界63,体满虚空64,南无圆满65报身66释67迦68...积行三归敬”,辛本作“借幸二祇”,丑本作“积行三权”,寅本作“积下三祇”。
60“累功&rdquo...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441658.html
-
[6] 《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第九》,《佛藏要籍选刊》第四册,60页。 [7] 三明即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八解脱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包括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内无色...
孙劲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0841726.html
-
“救世之良药,利生之首事。”(60)在这一尺牍中,宏道竭诚为净土辩解,引述孔子“下学而上达”及枣柏大士“其知弥高,其行弥下。”以说明修行持戒,即是向上事。与其相对立的则是“彼言性性心,言玄言妙者,...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页775。 (3)《珂雪斋集》卷之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页755。 (4)《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60。 (5)《五灯会元...
周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2341744.html
-
牙角身尾合境通瞩。具表上闻。嶷住寺多年常思定慧…末以年事高迈励业弥崇。寺任众务并悉推谢。唐初卒也。七十余矣。”[19][P676] 据上述文献资料,可知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在他60岁的生日时,令...
梁银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1441805.html
-
存真,似扬声止响。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故经说非幻成幻,论云心不见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且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为加矣(60)。
...夹注。
56 见《大正藏》39/1795/576中。
57 原为夹注。
58 原为夹注。
59 原为夹注。
60 见《大正藏》39/1795/556中至下。
61 原...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2641819.html
-
;(60)
唐/慧立、彦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rdquo;。、P。4597号同此卷作“辩论无当”。
58、见《敦煌宝藏》133册582页。
59、见《大正藏》50/2052/214上。
60、见《大正藏》50/...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441826.html
-
或毗柰耶为非毗柰耶。(60)
故此件可拟名为: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残片(61)
14、浙敦176(浙博151)佛经残片(62)
案:原件存20行,今录其文如下:
(上残)□吽纥□...
60 见《大正藏》30/1579/382下至383中。
61 案:浙敦170原文见《大正藏》382页下倒数第4行至383页上第14行。浙敦171原文见382页上倒数第2行至382页中倒数...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4141832.html
-
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明确说:
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60)
但是,系统地将众多的“止观行”依其实践方式...600上。
59、《楞伽师资记·第七》。见《大正藏》85/2837/1290上至中。
60、《楞伽师资记·第五》(见《大正藏》85/2837/1286下)
...
宗舜法师 文正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454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