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99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西藏佛教的中观思想

    释迦胜在某一程度上也可证明;不过,宗喀巴本人未言及仁达瓦。再者,隆德喇嘛另有一近传也指出自中观师勇金刚(dBu ma pa dPah bo rdo rje)之相承(同、59b7~60a1),然详细情形...

    原田觉著; 许明银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1648205.html
  • 李永宪著:西藏原始艺术(2)

    地区细石器的使用年代可以晚至历史时期,在整个打制石器制造业中它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类产品。西藏地区是我国细石器分布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目前发现的细石器地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0处之多,它们代表了从西藏旧石器...方形及长条形小型骨片也有可能属于装饰用品的话,那么其总数应在60件左右。卡若遗址的装饰品按质地可分为骨质(包括大动物肢骨和鸟类腿骨)、石质(包括大理岩、硬玉、粘土岩、孔雀石等石质)、贝质(宝贝...

    李永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948267.html
  • 李永宪著:西藏原始艺术(4)

    1994年又在西部地区的札达发现两处岩画地点。迄今为止,西藏高原共发现古代岩画地点近60处,其分布区域几乎遍及整个高原,这些记录了高原古代先民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的形象化资料的发现,不但丰富了西藏原始...

    李永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048269.html
  • 李永宪著:西藏原始艺术(6)

    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58.《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59.《吉隆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60.《桑日县文物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李永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148271.html
  • 往生弥陀净土、兜率净土修持难易比较

    ,800,000×80小劫=1,344,000,000年(娑婆世界生存时间)   如果以廿四小时计,娑婆世界一小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等于“西方极乐世界”十八分而已。   60分×24=1440分 ...

    常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1148323.html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2)

    _____________ 83 见后详述。84 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佛性论》卷2,《大正》卷31,页800下。 页60 去谈一阐提能否成佛的问题。《大般涅槃经》的心理或知识论学说如果没有与...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348414.html
  • 实在与知识

    形成其後的认知之诸原因所产生的,而是由於外因或者由於其後的经验所产生的(注60)。   最後依照Jainas的不定性的一般观念及每一元目的辩证因素(注61),他们认为每一知识自身既是正确又是错误的,...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贯休禅师生平的探讨

    在浙东游遨时,就曾寄和尚一首诗,表明倾慕的热忱。“石上桂成丛,师庵在桂中。 皆云习凿齿,未可扣其风。 雪洗香炉碧,霞藏瀑布红。何时甘露偈,一寄剡山60页东”。(禅月集卷一八、四) 在赴...

    释明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748420.html
  •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华》为主轴

    诸佛,佛亦加持各种不同之功德。原经〈分别功德品〉(注60)。即使闻《法华》一偈一句,或诵、读一偈、一句亦可得富贵,乃至相貌益好,免除一切疾病。原经〈随喜功德品〉。假使能精进《法华经》便是法师,其五根...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448439.html
  • 释恒清著:《佛性论》的研究(1)

    下-794上)。  60 页  有。然而,诸法虽不能说真实的“有”,但是约其依他起(  因缘性),不可说无。总之,真谛于人我二法,不定有无,  因其非有非无,不一不异,空有不有。但俗谛因分别性故,  ... 无我相,不相违故,如来说是相恒常无我,是一切法  真体性故,故说无我波罗蜜是我。(注60)  引文的重点是说诸佛菩萨由“真如智”,能证入一切法的无  我性,得无我波罗蜜,而此无我波罗蜜正是“我”。...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948449.html